十里芳草的博客

  分享经历  抒发见解
个人资料
正文

干校杂记(四) 干校营地

(2013-11-18 06:08:27) 下一个
学部干校设在河南息县东岳公社,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那地方很偏僻,离铁路线三百里。听当地人讲,抗战八年他们都没见过日本人。大概连鬼子都嫌那儿太远,懒得去。
     中央机关下干校,很多单位都选址河南信阳专区。那一带干校云集,光息县就有外贸部、物资部、铁道部、中科院、学部、对外文委、对外经委、全国总工会等八个单位。这主要是因为当地地广人稀,有大量空地可以用来安置干校。造成地广人稀的原因,是1960年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信阳事件。1959年,信阳地区因干旱而歉收,粮食产量仅及前一年的一半。但各地区县都虚报产量,信阳地区在河南省“放卫星”最多,说是又迎来一个“特大丰收年”,于是粮食征购就按照这个虚报的产量增加。为了完成征购任务,最后连农民的口粮、种子、牲口饲料粮都强行掠去,造成从5910月至604月大批农民相继饿死。,信阳地区一个村落一个村落的人被饿(白桦语)。就有六百三十九个村子死。那次事件信阳地区饿死总人数达100万以上刚到干校不久,经济所军宣队王副政委在作报告时,也隐晦地谈到了这一点:“这里,那两年中劳动力损失很大,有些生产队整个都不复存在,至今还看得见有些水渠环绕的宅基,那就是这些消失了的生产队的遗址。”
    当地农民开忆苦思甜会,一不留神就忆到60年的苦。笔者后来在东岳中学借读,该校校长的前妻就 是在信阳事件中饿死的。而他再婚的妻子,其前夫也是也在那场灾难中死去的。他俩同病相怜,组成了新的家庭。这个故事听了令人唏嘘不已。

那一带是大平原,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据说以前有树,大炼钢铁的时候被砍光了。当地自然条件很差,是粘土地。雨天的时候道路非常泥泞,一脚踩下去,抬起时经常是脚拔出来,鞋却粘在地上了。天放晴后,地面又变得异常坚硬,坑坑洼洼的。干校有个人不小心摔了一跤,额头竟然被突起的硬泥割了个口子。正应了当地那句谚语:“下雨一团糟,天晴一把刀。”

由于既没有煤也没有柴,不能烧砖,当地人大多住的是土坯房。而没有树就没有木材,他们的房子只开有很小的窗口,却没有窗扇,甚至没有窗框。农民家里很穷,几乎没有木制家具,很多人家连桌子、凳子也是用土坯垒的。冬天的时候,在窗口蒙块塑料薄膜,用来挡风。我们刚去的时候,看到一个奇特景象,当地农民都蹲在地上吃饭。有时蹲成一圈儿,每人捧个碗,挺滑稽。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凳子可坐,已经习惯蹲了。
有一次,陈瑞铭叔叔看到农民正在斗争地主。他好奇地往地主家张望了一下,发现几乎家徒四壁。回来开玩笑说:“在这儿当地主真不值,穷得当当响。我老家是浙江金华,别看我们家是贫农,每年都做火腿,比这儿的地主阔多啦!”
当地没有电,干校人员夜晚以马灯照明。更要命的是,那里地处淮河北岸,夏天若连降暴雨就有可能发洪水,大水来临一片汪洋。就在我们下干校的前一年,那里还发生了两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幸好我们在的时候没发大水,否则不堪设想。
经济所全体职工加上家属约三百人,一下子都开过去,住宿成了大难题。那里没有现成的住房,只好安排男同志住进一座棉花仓库;女同志住公社粮管所;家属分散住在兽医院、卫生所等处。那仓库硕大无比,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一扇赭红色大木门。仓库本不是为住人盖的,只在高处开有几个小气窗。仓库内部用粗木头搭成架子,再铺上床板,构成上、下两层大通铺, 住进去一百四十多号人;女同志住的粮管所是几排灰砖房,六、七个人一间,条件要好一些。

《惨人寰的信阳事件》,作者:丁抒。
准日》,p.166

注:本文原创,谢绝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loonlinda 回复 悄悄话 我父亲就是外贸部的。
Fieps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十里芳草' 的评论 : 谢谢你转发的解释。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这群在干校年龄在五到十岁之间的家属小孩,特别喜欢去找一个是"右派"的放羊倌玩,和他一起放羊,看刚出生的小羊。有一天早上母亲不让我们去羊圈,我们很长时间见不到放羊倌,后来才知道,这些"黑五类"在干校也被继续批斗,放羊倌受不了,在羊圈上吊自杀了。

会一直跟读你的干校文章的。
东风化雨 回复 悄悄话 我对全国几千万人非正常死亡的说法也是存疑的。但是,饿死人非但不追究决策者,执行者的责任,反而要掩盖真相,甚至制造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谎言,就是罪恶。
农民在共产党打天下的过程中牺牲最大,在共产党取得政权后吃苦最多,农民苦,农民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完全是瞎折腾的结果。
干校杂记写得好。
十里芳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国人甲' 的评论 : 谢谢指教。
本文提到,那一带干校云集,光息县就有8个。当地给学部干校划拨了8千亩空地。以此类推,8个干校就是6万4千亩。一个县就有6万4千亩空地,怎么解释?以前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农民呢?你总不会告诉我那些地自古以来就无人居住吧?!
国人甲 回复 悄悄话 1: 你的1,2 有一点以讹传讹。 我的同学是在最悲惨的县, 他说的情况比你说的好的多--至少没有整村死人的。他是国内的一大教授,他说根本没有死那么多人。

2: 再者,你有点春秋笔法,地主是49年前被打倒,到69年, 20 年过去了。

3: 五七干校, 对多数人来说,不是变相劳改。 共产党的官就是要能上能下,当几天农民没啥大不了的。 你的意思, 农民就是一辈子当劳改了?! 他们在干校比农民生活强多了。 --可惜的是, 毛失败了,这帮人,五七干校回来后,变本加利,对自己和子孙更好,对农民,工人更坏了。
十里芳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Fieps' 的评论 : 百度对“五七干校”是这样解释的:五七干校,是上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各部门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就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笔者认为干部下放干校是瞎折腾。对国家来说是劳民伤财,对干部来说是身心摧残。本文后面对此问题专门有所论述。
Fieps 回复 悄悄话 干校的来历是什么呢?我父母都去过干校,当时我们作为小孩和母亲在干校生活了一段时间,记得生活条件也很艰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