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芳草的博客

  分享经历  抒发见解
个人资料
正文

干校杂记(一) 引言

(2013-11-16 06:30:37) 下一个
                                      作者:徐方
[引言]杨绛先生三十几年前写了《干校六记》。当年我也去了同一所干校——河南息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五七干校。那时我只有十五岁,跟随在学部经济所做研究工作的母亲一起下放到那里。当时经济所聚集了一批中国顶尖经济学者,包括顾准、骆耕漠、巫宝三、董辅礽、吴敬琏等。前后长达两年的干校生活,让我有机会同他们近距离接触。更由于母亲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我,时常将她对许多人和事物的真实看法告诉我,或讨论或指点,使我受益良多。直至今日,当时的一些所见所闻仍历历在目。
   干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如何定义其性质,至今莫衷一是。最近在博客中帖出《文革奇遇:认识顾准》一文,马上就有人跳出来反驳:“胡说八道!干校是保护干部的地方,他们在那儿很少干活儿,也没有批斗会,个个养得白白胖胖的……”这种说法令人啼笑皆非。幸好当年一起下干校的还有一些人健在,可以看看上海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顾准》,听听那些亲历者是怎么说的。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在世上的亲历者越来越少了。当时干校里的青壮年“学员”,如:吴敬琏、赵人伟、张卓元等,如今都已80岁以上。记得1992年,高建国先生为了写《顾准全传》,先后采访了60位顾准生前故知;可是到了2013年,上海电视台做专题片《顾准》时,仅找到三、四位跟他生前有过密切接触者。由此可见,记录干校生活是一项抢救性工作。作为亲历者,笔者感到有责任将当年所见所闻尽可能忠实地记录下来。
这篇文字的写作过程异常艰难。毕竟年代太久远了,很多细节要努力回忆,没有把握的地方或查阅资料、或打电话向当年一起下放的人核实,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注:本文原创,谢绝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杜昱伟的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听过司马南一派胡言的评论干校,我十来岁时随叔叔去鄢陵一所干校看望祖父,凄凉的景象至今历历在目,爷爷的衣物都被老鼠咬坏了,叔叔只好一针一线的帮爷爷缝。
loonlinda 回复 悄悄话 根本不必在意那些个别跳出来乱说话的人,他们什么也不知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