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转载:老中医奶奶的故事四八三

(2016-09-11 02:30:36) 下一个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483)

人的生命运动规律

决定人体结构状态(六)

作者:曾乐

 就是张仲景这六个模块出来,解决了人大部分的常规疾病治疗,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六经”可能对70%的常规病之外的复杂病,可能治不好。很多人把张仲景 的方法叫做“经方”,中医里面有一个经方派,把“经方”看成绝对神圣的,特别宣扬张仲景的《伤寒论》一些经典的药方。张仲景的伟大,是把整个中医系统化, 使大多数疾病诊治简化了。他把概括不进去的,就叫做“杂病”,虽然 “伤寒”和“杂病”两者没有办法用统一的理论进一步统一起来。但他解决了起码70%-80%的人的常见病。

 医学院里面还有一个伤寒论教研室,专门研究这方面。包括从古代到现在,包括清朝乾隆,483中医都是以伤寒作为纲来谈中医,来谈中医的理论,来谈中医的治疗。所以张仲景在中医理论的系统化,对中医诊治的简化和效率提高,是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

 但是,张仲景和《黄帝内经》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他们还是停留在从现象到现象,还只是停留在生命的现象上面,只是总结归纳生命现象,他没有从这个现象 出发,进一步把人的生命现象与生命内在的运动及内部的运动规律连起来。还是只从现象到现象,不过他们归纳的原则不一样,《黄帝内经》从“二元”的哲学来归 纳,张仲景是从疾病的发展规律和过程来归纳,归纳的思维方法、归纳的规则不一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还停留在从现象到现象,从人得病的过程中,从得 病的现象到现象来研究的。没有进一步深化到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因此,在这一个阶段,中医对病的认识仍停在“症”上,不过已经从“单症”上升到“群 症”。

 后来到了金元时期,人们就开始考虑这些现象与人的生命内部运动之间联系,寻求产生这些现象的内部的原因,金元时期是中医理念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医理念思 想最开放的阶段,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寻求这些现象产生原因,于是出现各种派别,如李东垣认为,人为什么得病,是肠胃不好。而张景岳认为是肾不好,刘完素 认为是“火多”,朱丹溪认为是“阴虚”,还有人说得病是因为“痰”,有一些人说是“血瘀”,有一些说是人体水多了,水泛滥了,就“湿”了。从金元时期开 始,中医的治疗理念对“病”的认识,不光把生命异常现象叫做“病”,或是一类现象叫做“病”。人们考虑到,这些症状都是一种病的现象,并不是病根,真正的 病是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里面内脏和气血运行的状态,包括痰、瘀、湿,实际上都是气血运行的状态,还包括五脏六腑的运行状态。

 五脏六腑,李东垣研究了的脾胃,张景岳研究的肾,后来大家发现了人的脏腑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最后又出现了五行。五行,我的理解是, 当时学习中医的人,不懂什么叫做肝,什么就叫做胃,不懂内脏之间的关系,于是就以五行做比喻来解释。比如,什么叫做肝,肝就是木,脾就是土,木长在土里, 肝和脾就是这样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通过五行,通过自然界的这些物质相关联来描述内脏之间的关系。

五行,实际上就是利用自然界所存在的木、水、火、金、土这些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描述人的内脏关系。随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人们开始发现了另外一种情 况,就是有些异常现象叫病,但有一些异常现象并不一定是病。比如拉肚子,可能是病,但实际上也还可能不是病,是排毒、泻水。所以实际上你光把异常现象就叫 做病,这是主观的,包括张仲景、《黄帝内经》、单症单治,这是认识上的片面性,认为出现异常就叫做“病”。实际上有很多情况,出现异常现象不一定是病。为 什么咳嗽?咳嗽在一种程度是一种保护,因为痰很多,不咳出来怎么办?把人都憋死了。所以我从来治咳嗽,不治咳,关键是把痰治掉。实际上,人们发现在生命过 程中出现某一些异常,这个异常并不一定是病,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可能是自己生命运动的一种自我调节。像我治肝癌,很多病人吃我的药就拉肚子,但吃饭好、睡 觉好、精神好,但就是拉肚子,问我怎么回事,我说这种拉肚子是在排毒,我说这是好事情,等毒排完了,拉肚子自己会好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比如便秘。有一些人说便秘是坏事,上火了。但便秘也有另外一种原因,比如老人肠子蠕动功能慢了,大便推不出去。所以实际上,因为便秘, 但原因不同,实际就是病不同,大家知道,在进一步研究治疗过程中就发现,如果你光看异常,光看症状,是没有办法判断这是真病还是假病,是人的生命异常还是 人的生命自我调节,必须把不正常现象和人体整个状态现象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判断,究竟是正常还是不正常。这就是中医诊病治病上到第三个阶段,叫做 “辨证论治”阶段,这个时候对病的解释就不能光看不正常,要把正常和不正常信息综合起来,变成某一种人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才叫做“病”。在这种状态中, 人们把“症”改成“证”,是包括了正常现象和不正常现象的诊病依据,综合起来从总体来考虑确定人的病情,这就是辨证论治,这就是中医医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的医论。

 现在中医医理最高水平就是辨证论治。但我学了中医之后,发现辨证论治是很难掌握的,我学辨证论治时感觉很头痛。同样一个病人,不同的中医师来看,他们的诊 断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因为每一个医生诊断的时候他所取的证的种类和数量都不一样的。究竟什么叫做“证”?究竟要取多少“证”,才把这个人的病情搞 清楚,这是一笔糊涂帐。所以中医在辨证论治这个过程中间他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标准,所以还不如《伤寒论》,《伤寒论》症状对了,病的模块就定了,随之治疗 方法就出来了。《伤寒论》是规定死的,没有分析的,但诊病的依据是确定的,但是到了辨证论治阶段,究竟你要选择哪些证状,把它组合起来形成病人的“病”, 这个不清楚,难掌握。

所以完全是要凭每个人的经验,所以为什么说不同中医对同一个病人有不同的诊断结果,就这个道理。如果年纪大一点,经验多一点,证 状把握得准一点。年轻的,经验少点,有可能就是错的。所以这种现象是经常出现的,并且经常打架,请了几个老中医看一个病人,每一个人看法都不一样,就是这 样的状态。

 

  辨证论治它的进步在于不是单纯地看人的生命的不正常现象,而且还要看人的生命的正常现象,只有把两者综合起来,才能认识人的整个生命状态的这种做法,中医叫做整体观,就是从整体来看,从正常不不正常两方面来看这个病。

 

  这样以来,中医对病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以前的中医整体观就是整体到这种程度,这么一个诊断的过程。我研究学习这个东西,我就觉得很难办,很难去 确定,所以我就去研究究竟这个证是什么东西,能不能把疾病诊断在辨证论治时,把证的内容具体化,并且能够把它归一化,这样中医看病就需要有一个归一统一的 规范化的看病规则,所以对人的疾病诊断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我提出的辨人论治。可能你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我今天讲了前面三个中医医论,后面还有两个,就是辨人论治和众人通治,这都是我自己研究的,仅供参考,供你们去考虑,因为我作为一个实验科学的工作者,我 讲这些东西一定要经过验证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辨人论治,希望能够对整个人的生命状态进行辨识,实际上在辨证论治,就是在辨人的生命状态,但生命状态没有 归一化,究竟什么是人的生命状态,对生命状态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指标,所以大家用的证都不一样,我希望把辨证论治的证变成一个人的整个生命状态,一个完 整的人的生命状态来考虑。这就是我自己采用的是辨人论治的道理。

 

           众人通治,可能你们更觉得是玄乎了。我是一名化学家,我在研究的中医时候,一般中医只是研究人的个性,辨证论治、辨人论治,都是在辨单个人的生命状态,我 在研究人的生命运动时,除了研究生命运动个性以外,我还研究人的生命运动共性。希望你们认真去研究人的生命运动共性,这个对中医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非常 重要的一个环节。你们从那种单纯研究个性,进一步去研究人的生命共性,掌握人的生命运动共性,对你们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理念会有很大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