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特邀撰稿人 李 影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3-6-7
2014 (603)
2015 (255)
2016 (128)
2017 (95)
2018 (70)
2021 (46)
2022 (50)
文章作者:特邀撰稿人 李 影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3-6-7
在百姓心中,能够考入理想的大学就预示着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拥有锦绣前程。而1977年的那场高考,不仅改变了部分考生的前途命运,更为中华民族带来了更多的希望。1977年,邓小平复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和科学,并于同年10月作出恢复高考制度的决定,自此,中断了十一年的高考重新启动。消息传出后,在万千学子重拾书本补习功课的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紧张地筹备起来。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77年辽宁省高考分为文、理两类,11月5日至15日为全省高考报名时间。12月1日、2日两天为考试时间。经过十一年的漫长等待后,满怀激情的青年们终于获得了一个可以通过自己刻苦努力,实现人生理想的难得机遇,也为今天留下了一段难忘回忆。
报考,477939人创辽宁历史之最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一经传出,全国就立即掀起了补习功课参加高考的热潮。从“老三届”的高中生,到刚毕业的中学生,大家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做好恢复高考后的首次招生考试工作,1977年11月1日,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批转了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补充意见》,对招生对象条件、报名考试办法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此次考试既包括高校,又包括进修班和中专,考生可向所在单位申请报名,并按学校和专业填写三四个志愿。为了照顾大龄考生,对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担任民办教师报考中师的,将年龄特别放宽到三十周岁。
1977年的高考,由于辽宁省是大学和中专兼报,又加之积压了十一年的考生一起报考,所以这一年报考人数创出了辽宁省历史之最,报考人数有477939人。考生年龄也是从十几岁到二三十岁不等,甚至出现了叔侄、兄弟“同场竞技”的情况。在众多报考者中,相当一部分考生都是下乡知青,因此,考场一直设到了公社(乡),全省城乡共设考点1522个,考场17378个。
命题,自行负责绝对保密
从1977年10月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到12月实施考试,前后只有不足两个月的时间,短时间内完成命题、印刷任务再分配到省市县,时间上十分紧张。加上当时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命题标准也不好统一,1977年高考的命题权就分配给各省自行负责了。为此,辽宁省当时紧急抽调了省教育学院研究室及省内各高、中等院校教师20余人迅速组成了命题组。据曾任1977年辽宁高考命题组副组长兼数学命题组组长邢清泉回忆,命题组的成立和出题场所都是高度保密的,从确认成立命题组到出发中间只隔了一个晚上,然后命题组的教师们便被送到了远离市区的封闭命题地点——大伙房水库湖边宾馆。到达宾馆后,命题组成员才知道出题的基本范围,即不超过高二教材,程度多为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着重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当年考试分为文、理两类,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史地(历史和地理);理科加理化(物理和化学),命题组对涉及的七个科目各自出了两套试题,以备发生意外情况。二十多天后,试题在经过严格审核与数十次的校对后交付印刷。为确保印制过程的绝对保密,考卷由专车负责运输,并将印刷地点选在了当时的辽宁省第二监狱。此后,直到高考结束,命题组的人员才能与外界接触。
考试,水平不一笑料百出
1977年12月1日,伴着初冬的瑞雪,辽宁省近48万考生走进了那个改变一生命运的考场。按照辽宁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规定:12月1日考试科目为政治、理化或史地;12月2日,数学、语文。由于考生们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写出的考题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在史地试卷上有一题:“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有的考生答:“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还有的回答:“长矛、大刀、火箭、原子弹。”语文试卷有一题:“将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的考生答:“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如此笑话,层出不穷。当然,也有很多考生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始终坚持学习,又经过短时间的刻苦复习,最后在考场上充分发挥,取得了理想成绩,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录取,仅有10844人闯过独木桥
考试结束后,1978年1月录取工作正式进行,共有121所高校计划在辽宁招生。由于此次考试为各省分别命题,因此大部分辽宁考生都被本省大学录取,另有极少考生考入外省大学。按照中央 要求,为照顾年龄较大的考生,辽宁省又对成绩优秀的“老三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补录,最终两次共录取新生10844人。这些来自农村、工厂、部队的“七七届”学生进入校园后,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从教学楼到图书馆,到处都是他们刻苦读书的身影。
回首1977年的那一场高考,它不仅改变了无数“七七届”学子的命运并成为其终生铭记的人生转折点,同时也在社会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更让“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印入每个人的心中。
照片说明:
1、1977年12月1日,辽宁考生正在某考场内进行考试。 詹洪阁 供图
2、《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工作的补充意见》
(此档案资料现存于辽宁省档案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6月7日 总第2467期 第三版
看了你大学毕业后去插队的贴子,很真实,你没有任何抱怨,顺其自然。然后当机会来到时,一把抓住,改变命运。
在过去时光里有一篇博客:某省77年高考语文试题。是我回忆起来整理的,2005年放到网上被流传到许多网上。
2年前才搞到全部试题。给我题的人有要求:不能放到网上,不能给别人,以保持这些价值。最后经过协商,让他照相给我,他把故意模糊后的照片允许我放到网上。
我的博客里有考卷,在过去时光栏目里。
中国高考从1950年到1996年?都是一考定终身吧?以后国家就不包分配了。
77级辽宁高考惨烈,主要是48万考生只录取1万多人,2%录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