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下乡记实(二) 77级高考考上4--8人的人杰地灵的镶黄旗村

(2016-02-22 17:47:06) 下一个

下乡记实(二)

77级高考考上4--8人的人杰地灵的镶黄旗村

 

几曾回首论坛提起77年高考时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话题。我来说辽南2个村子里77年高考的事。

辽东半岛是中国的第二大的半岛,夏商时代属于营州,周秦汉晋行政历经变化。隋唐时曾为高句丽管辖过,辽金时期属高州,元朝属辽阳行省,明朝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清属奉天省。

沿着长(春)大(连)线辽南段的铁路,大工业和重工业星罗棋布地散在两旁。金州(过 去金县)有万人纺织厂,国家骨干大型化工设备厂等,普兰店纺织厂等,瓦房店轴承厂,60 - 70年代就有2万余人,曾是国家最大的轴承厂,瓦房店纺织厂也有1万多人,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全国第二大的熊岳印染厂等。大连化工厂年产30万吨化肥 优先供应临近农村。国家当时计划全国7万个公社,每个公社有一台大型拖拉机,可是辽南农村的目标是每个大队一台拖拉机。近水楼台先得月,万人大厂沈阳拖拉 机厂和鞍山拖拉机厂优先供应附近地区。工业如此发达的,农业有了基础,所以辽南农业渔业都很发达。

1.  插队的村子里

一老农对女儿说:小娜,油瓶子倒了不用你扶起来,你就好好复习考出去。结果小娜根本没敢报名,倒是在全村传为笑话。

另一位小L,在公社当广播员,土音相当难听。因为天天看报纸念着广播政治考满分,被辽师录取。她妈高兴地炖了一大锅土豆,里面放了几条小杂鱼。

全公社2万余人,77年考上大中专的农民有4人;全公社知青有1000多人,考上的有4人。

2.  我家走五七道路落户的村子

山清水秀,西距大海仅2公里,东距千山余脉不到15公里。此村不到2000人,苹果年产量 200万斤以上,也种蔬菜供应附近的一个3万人口的城镇,原为汉代和唐代的县城(州),本镇号称东北第一镇。有大约十个以上的县团级的企业和数以百计的小单位。还有省三大温泉之一,十几个温泉疗养院聚集。周边农村有为数不少的人 在镇里工作,家里半农半工,极其富裕。镇里一位总工从50年代起的基本工资就每月300元。村里RMY的爸爸1970年的基本工资竟然每月120元。

中青少年人人读小说,下棋,老年人讲三国,水浒及其他小说。中学生晚上在井边讨论 焦耳,尔格,牛顿等,我在旁边听。77年高考,据不完全统计:本村考上大学3人以上(可能5人),中专至少1人(可能3人)。此地有一所高中,50年代为 省7所重点高中之一,文革前的高考录取率为93%。这里出了一位国务委员。

此村原为满清封地镶黄旗,人杰地灵。青年男人1米80左右,有300斤力气的不 少;女人1米65以上,水灵漂亮的很多。当地少年热爱体育,出门就跑。有2人入选省队,跑百米。排球相当普及,全县6所城镇中学和33个公社中学每年举行 排球循环赛,冠军与辽宁青年女队进行比赛。

洒家少年在此度过四年时光,二年多时间内读了200多部长篇(毒草)小说,这是文革时期。4年内从身高1.6米长到1.8米。为什么?总吃苹果和小鱼小虾,还有新鲜粮食。

 

几曾回首:人杰地灵的镶黄旗村,77级高考考上4--8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明秋' 的评论 :
文革中老父亲带全家下乡,文革末期,我本人也插队农村。
但是不能非黑即白,说一切都不好。
明秋 回复 悄悄话 你在文革中的幸福生活说出去,得一群人骂你造谣。可见中国之大,山南地北,差距甚大。
老生常谈12 回复 悄悄话 回狸猫的爸:
笔误,是330元,一级工程师,同行业全国知名,大佬。
狸猫的爸 回复 悄悄话 镇里一位总工从50年代起的基本工资就每月300元?绝对不可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