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父亲节谈父亲大学时的点滴

(2015-06-21 09:55:59) 下一个
父亲节谈父亲大学时的点滴

 

父亲在日占区出生,上学很晚。

上初中需要到20公里外的地方去上学。开学了,祖母给他纳了一双新布鞋。父亲穿着鞋子走出村口,脱下来放到书包里,光着脚走到学校,在进入学校前再把鞋穿上。

上高中时曾到当地的一所高中就读,它曾是50年代省7所重点高中之一,后来出来个国务委员。1990年三角债流动资金紧张时,受人委托,父亲找过他要过钱。

后来转到省会沈阳5中上学,最起码学俄语方便。

高中毕业高考前,学校保送父亲到军队院校。当时清华由苏联帮助刚建立核能物理专业,学生还可以留苏,是极其热门专业。父亲从小生长在日寇的铁蹄下,因此立志长大报效祖国,希望科学富国强兵,所以特别想学核物理。于是跟学校说,能不能保送他去清华核物理专业。过几天学校答复说可以保送到清华水利系,留苏预备生。父亲说只学核物理,学校再未回话。

一个爱好文学的
同学,想象那水利建设工地万人攒动,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好可以写出文章来,于是接受了保送到清华水利系。他到清华后,第一年学俄语为留苏作准备然后学了6年水利专业, 共7年。中苏关系紧张,不能留苏了。改革开放以后,评职称,长工资都是按毕业年份,他就亏大了。同年入学的4年制大学的,往往是专科升格的学校,工资长了。这种问题反映到国务院,国务院下达了文件,职称评定和工资改革,大学按4年制算,超过部分算工龄。这是后话。

高考考数学的那一天,沈阳天降多年罕见的大暴雨。雷鸣电闪,声震环宇,暴雨如注。考完试大家对题,有一道题都没答好,但认为父亲一定能答对。结果受极端天气影响而分心,父亲也没答对。

后来结果可想而知,虽然父亲高考成绩平均超过了90分,但是清华核能物理没有录取父亲。核物理专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核心机密
专业,要求学生三代雇农出身,而父亲出身是上中农。最后父亲到了一所苏联帮助新建立的学校报道,此校旨在为中国的核心骨干大工业培养人才。全套苏联图纸建造的校区,全面苏联教学方式和大纲,苏联俄文原文教材,还有苏联教授讲课,有机会留苏,也是当时有志热血青年的热门学校。

系里本年级共有160名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完微积分后,就春节放假了。父亲回农村家里和祖父祖母过年去了。节后回校,发现有人三三俩俩指点他。他很慌乱,忙着全身检查一遍,看是否什么农村衣着引起别人嘲笑。后来得知,人们在说,就是他,高等数学全系考第一名,这才知道分数是100分。

当时大学生学俄语的劲头不亚于今天的学生学英语,因为当时那一代人几乎全部是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学习。父亲每天用一个小时背96个新单词; 除了利用走路,吃饭排队,睡前的一切零碎时间复习旧单词外,每天背新单词前再对旧单词系统循环复习,如此往复,进展讯速。很快同学们就发现了父亲的词汇量积累很快,于是就有意考他。在路上或在自习室里,几个同学故意找几个生僻的词考他,父亲因此就有了压力,决定背
有5万个词汇的俄语小词典。经过2,3年持续的努力,全部背下。同学们送他个外号“小词典”。这是在我大学将要毕业时,父亲的几位老同学在家里聚会时提到的。80年代初时,因为我背1万个英语单词都很费劲,问过父亲背俄语单词的事。他说是按词根背单词,一背就背一个词根的相关词,容易记住。另外高中和大学时还是有一些俄语语言环境的。

当然后来中苏关系的紧张,父亲没有去苏联留学。毕业后分配到一所大学任教。因为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放缓,不到一年,学校被合并到外地的其它学校,父亲不愿意去,进入了当地的工业界。


文革时期由于武斗治安很差,出于全考虑,我到了乡下祖父祖母的家里躲避。闲着没事,就和小孩打圆的硬纸牌(Pia-Ji),上面有古时英雄的画像。

买的Pia-Ji比较薄,容易被打翻,被赢去。于是,我就到处翻箱倒柜找厚纸壳。终于从箱子底找到一本记分册,即父亲大学5年的全部成绩的校方记分册。外面是很厚很硬的纸壳,有着一层紫红色的布。我高兴地撕掉布,让我祖母用瓢刻成岳飞,张飞,关羽等头像,沾红印水盖在白纸上,把它贴在纸壳上,再一个一个剪下来,就 成了又厚又重的Pia-Ji了。

我看了5年的成绩单,除了很少几门是“通过”外(应该是考察课,不记成绩),其余全部是“优”,连一门“良”,“及格”,“不及格”都没有。记分册不但被我毁了,还撕了,扔了。

10年后,待77年高考时
父亲看到我学得这么费劲,谈起他大学时的成绩。他是系里同年级160多个学生中,5年中全优的3个学生之一。80年代,其中的一位全优学生当上了某部部长。父亲让我报的志愿是清华核能物理及北大地球物理专业。

70年代末,当我在大学读书时,父亲再次回校读中国首次MBA,是被选送到我校去读两委一部中美合办工商管理MBA。我们父子两人成了同学,父亲经常叫我去和他们一起吃饭,他们的食堂伙食好得多。WSZ和他同寝室,每天一起讨论,一起吃饭,一起下象棋,我去和他们还一起照了张相。他们是中国第一批懂现代西方管理的人,二汽那个懂管理的那个厂长,后来成为政治局委员的那位就是第一期学员。


80年代末期,父亲家搬家,翻出一箱子黄旧的俄文大学教材,上面一本是“材料力学”。我问这些力学哪一门比较难学?他说材料力学。母亲把这一箱子老书卖废纸了。

仅以此文献给老父亲。



更多的评论请看:
    几曾回首:父亲节谈父亲大学点滴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自来美 回复 悄悄话 你也会打Pia-Ji?您父亲读清华,还是哈军工?
自来美 回复 悄悄话 1956年高中毕业的留苏预备生未能成行,而保送国内大学。我有位同学沈阳人,后保送清华水利系,不知是否是同一人?
自来美 回复 悄悄话 敢问,您父亲的名字?本人似曾与你父亲经历相同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