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岁月艰难 吴法宪回忆录(1)

(2014-04-15 20:48:18) 下一个

 

岁月艰难 吴法宪回忆录(1)  



岁月艰难

吴法宪回忆录
吴法宪 著
香港北星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片(略)
自序

上卷

第一章 我的一家人
一、四世同堂
二、十五岁参加红军
三、全家受到迫害
四、解放后回家,只见一个个坟墓

第二章 在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
一、参加到赣东独立团
二、第一次打仗
三、打“AB团”
五、师长叛变
六、参加青年团“一大”和在团校学习
七、参加第四次反“围剿”
八、滕田整编
九、硝石战斗
十、任警通连指导员
十一、乌江战斗和温坊战斗
十二、请假回家未被批准
十三、第五次反“围剿”的最后一仗

第三章 艰难的长征
一、首渡于都河
二、突破四道封锁线
三、红军进入贵州
四、突破乌江
五、遵义休整
六、任红一师直属队总支书记
七、四渡赤水
八、再渡乌江
九、与滇军的遭遇战
十、掩护部队过湘黔公路
十一、巧渡金沙江
十二、传达遵义会议精神
十三、在会理休整
十四、穿过彝族地区,抢渡大渡河
十五、二郎山和铁索桥
十六、翻越雪山——夹金山
十七、进入藏民区
十八、到毛儿盖
十九、过草地
二十、向腊子口进发
二十一、哈达铺缩编
二十二、到二团任俱乐部文任
二十三、继续北上
二十四、部队进入宁夏
二十五、到达陕北根据地

第四章 战斗在陕甘宁边区
一、直罗镇战斗
二、秋林镇整训
三、东渡黄河
四、兑九峪战斗
五、回师陕北
六、西征甘肃、宁夏,迎接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
七、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
八、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
九、西安事变
十、宁县整训——抗日战争的准备阶段

第五章 抗日战争(一)建设苏北根据地
一、三原改编
二、首战平型关
三、创建晋西南根据地
四、苏鲁支队挺进山东
五、东进湖西
六、南下陇海路,番号改为苏鲁豫支队
七、挺进皖东北
八、湖西“肃托”事件
九、南下苏北
十、参加苏北抗敌和平会议
十一、新四军总指挥部进驻盐城
十二、断桥事件
十三、曹甸战斗
十四、盐城会议

第六章 抗日战争(二)新四军三师
一、建设新四军三师政治部
二、盐城高干会议
三、第一次反“扫荡”
四、相对稳定时期
五、陈道口战斗
六、单家港会议
七、淮海军民反“扫荡”
八、整风运动
九、第二次反“扫荡”
十、“刘老庄八十二烈士”
十一、彭雄、田守尧的牺牲
十二、陈绥圻重返上海
十三、再战韩德勤
十四、屡立战功的第七旅
十五、攻克阜宁城
十六、两淮战役

第七章 解放战争(一)激战东北
一、进军东北
二、初到东北
三、到东北以后的第一仗
四、明确东北的作战方针
五、秀水河子战斗
六、建立西满领导机构
七、四平保卫战
八、建设根据地和整顿部队
九、新开岭战斗
十、“三下江南,四保临江”
十一、东北军事工作会议和政治工作会议
十二、夏季攻势
十三、秋季攻势
十四、冬季攻势
十五、政治整训和军事大练兵
十六、辽沈战役
十七、准备入关

第八章 解放战争(二)挥师南下
一、入关
二、平津战役
三、南下途中,打猎负伤
四、进军广西
五、重建广西

第九章 建设空军
一、到空军工作
二、空军初建
三、苏联专家帮助我们建空军
四、“在陆军基础上建设空军”
五、抗美援朝
六、一九五五年授衔
七、“稳步前进”的训练方针
八、飞行训练四个阶段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空中防线
九、空军、防空军合并
九、组建空降兵
十一、金门空战
十二、国土防空
十三、立空军为标兵
十四、刘亚楼去世
十五、对空军工作的简单回顾

下卷

第十章 “文革“的前奏
一、庐山斗争彭德怀
二、军委扩大会议批斗彭德怀和黄克诚
三、庐山会议后的新军委
四、“七千人大会”
五、太仓“四清”
六、罗瑞卿大将的下台

第十一章 风风雨雨闹“文革”
一、牵连到彭真
二、空军党委第十一次会议
三、接林彪回北京
四、《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
五、列席八届十一中全会
六、中央工作会议
七、八次接见红卫兵
八、红卫兵的兴衰
九、军队院校的“文革”
十、十万人大会
十一、改组全军文革小组
十二、对民航军管
十三、“一月风暴”和“全面夺权”
十四、全面夺权变成了全国武斗
十五、“可以炮轰、火烧,但不要打倒”
十六、一九六七年军委扩大会议
十七、林彪痛斥江青
十八、中央文革检讨
十九、“二月逆流”
二十、青海事件与内蒙事件
二十一、“五一三演出”
二十二、军委办事组的成立
二十三、中央文革碰头会议
二十四、武汉“七二○事件”
二十五、逮捕王、关、戚
二十六、中央专案组
二十七、“中共中央非常委员会”
二十八、到上海带人
二十九、林立果到空军

第十二章 九大前后
一、“杨、余、傅事件”
二、中央文革碰头会进一步分裂
三、八届十二中
四、九大
五、与江青等人的分歧公开化
六、珍宝岛战斗
七、“第一号命令”
八、林立果的任职和“讲用报告”

第十三章 九届二中全会
一、汪东兴传回的声音
二、宪法修改小组
三、林彪的意见
四、宪法修改小组发生了冲突
五、“要设国家主席、不设国家主席、副主席,林副主席往哪里摆?”
六、开个神仙会
七、全会开幕,林彪讲话
八、改变全会的三项章程
九、称“天才”的几条语录
十、华北组“起哄”
十一、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求救了
十二、休会两天,换换空气
十三、首当其冲的陈伯达
十四、追查
十五、周恩来要我写检讨
十六、黄永胜上庐山
十七、《我的一点意见》
十八、“陈伯达威信太高了,要把他拿下来”
十九、周恩来坐镇西南组
二十、九月一日的常委会和公报
二十一、林彪要我们见江青
二十二、下山

第十四章 “庐山会议没有完”
一、继续审查
二、林彪要见毛主席
三、检讨过不了关
四、毛主席“甩石头、掺沙子、挖墙角”
五、“不要学军委座谈会,根本不批陈”
六、周恩来带领我们到北戴河向林彪汇报
七、中央“批陈整风”汇报会
八、中美关系的改善
九、管不了的林立果
十、庐山会议以后的江青
十一、和叶群的最后一面
十二、毛泽东南巡
十三、震惊全国的“九一三”事件

第十五章 阶下囚
一、人民大会堂被逮捕
二、一觉醒来,窗户上都焊上了铁条
四、囚徒生活
五、唐山地震
六、毛主席逝世和粉碎“四人帮”
七、反而进了秦城监狱
八、切除胆囊
九、孩子们的探视
十、公审

第十六章 “保外就医”到济南
一、连话都不会说了
二、出狱
三、闲居在济南,全家团圆
四、我的妻子
五、女儿们

写在最后的话:对“判决书”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以推翻人民民主专政为目的,组织领导反革命集团”的问题
二、关于“诬陷贺龙和罗瑞卿”的问题;
三、关于“在空军诬陷一些领导干部要‘夺权’,......”的问题;
四、关于“把空军的一切指挥权、调动权交给了林立果,......”的问题。

附录
父亲最后的日子

吴法宪回忆录简介


 
书名/岁月艰难——吴法宪回忆录
作者/吴法宪
出版/香港北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9月第一版
开本/850×1168毫米 大32开
字数/713,782字 印数: ~ 册

ISBN/9628643827/9789628643820
类别/历史 传记
制作信息
排版制作/oxen(老老老牛)
制作版本/1.0
制作时间/2011/2/4 0:21
更新时间/2011/2/4 16:02:00
制作软件
EpubStar 0.9.110201
[C]2010-2011, Oxen(老老老牛)/wb.01”

 

阅读推荐

尽管每一个生命都有一个独特的故事,吴法宪的一生的确有传奇的色彩。

吴法宪,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身为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军司令,副总参谋长,同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同其他几位将军一起,跻身于中共领导的最高层。但不久,震撼中国大地的9.13 事件将他和成千上万的军事将领,军人卷向了政治的深渊。一日之间,这位为新中国的创建,人民解放军和中国空军的成长呕心沥血地工作了几十年的将军,背着莫须有的罪名,成了共产党的阶下囚。直至他死不瞑目的那一刻,仍然没能看到为他正名的那一天。

但历史是不会为政治所左右的。因为历史终究应是由人民来书写的。吴法宪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里,同他的妻子,陈绥圻一道,完成了他俩多年来的一个共同心愿— 写出一本回忆录。这本书,是他们夫妇俩十年辛勤劳动的共同结晶。它如实地记录了吴法宪的坎坷一生,从少年参加红军,长征突破乌江,苏北抗日,解放东北,华北,广西;到组建人民空军;到文化大革命参加军委办事组领导军队的文化大革命,为减少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损失而日夜工作,和周恩来一道筹备九大,九届二中全会和张春桥,姚文元争斗;到林彪事件后成为阶下囚;到审判之后保外就医,重新和老百姓一起生活。史料之丰富,材料之生动,口吻和心态之平和,在众多将帅回忆录中是少见的。

珍贵的史料价值,是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个人回忆录,在当前的社会是多如牛毛。很多人都想写出自己经历的历史。而吴法宪所经历的历史,既有代表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就史料价值而言,这本书应该是研究和关心文革这段历史的人所必读的。它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文革这个特殊的时期政策的决策过程。吴法宪是参加了领导军队文革全过程的少数人之一。

他的叙述对想了解军队文革的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

原汁原味是此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这本书以第一人称一气呵成,流畅易读。这与吴法宪多年搞政治工作有关。他练就了惊人的记忆和口若悬河的本领。尽管他没有机会查阅档案,图书资料有限,不可能只凭记忆弄清所有时间,史实的细节,但所述事实,经专业人士鉴定,基本属实。而没有经过其他人加工,正是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如果一本回忆录中所有细节与会议文件绝对一致,那就不是“回忆录”,而是“学术著作”,而两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在众多的将帅回忆中,尽管使用了第一人称,有多少本是本人自己写的? 专业人士的加工,虽然在一些细节上会相对准确,却往往大大降低了回忆录的可信度和可读性。而此书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亲切感人。

吴法宪的回忆是可以“大彻大悟”来形容的。由于他天上地下的经历,他对政治和人生都另有领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真实地写出自己在众多尴尬场合的感受。有多少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文过饰非?而吴法宪的勇气确实可敬可佩。

吴法宪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那政治统治一切的年代,他成为官方推卸历史责任的工具,吴法宪这个名字和形象被人皆尽歪曲之能事。但对于了解他的过去的人,他永远是能征善战的将军,对部下关心爱护而被下属们尊称为“老妈妈“的首长。对一个人物的评价,最终是要在史实的基础由历史来完成。那些别有用心的栽赃,那些不知真情的谩骂,最终是不能玷污一个正直人的名字。让我们来听一听吴法宪是如何讲述他的一生。听完他的故事,你也许会改变对许多“历史结论”的看法。


 

 

内容简介

  吴法宪﹐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中国﹐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身为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副总参谋长﹑同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他曾经跻身于中共领导的最高层。但不久﹐震撼中国大地的9·13事件将他和成千上万的军事将领卷向了政治的深渊。

  吴法宪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里﹐同他的妻子陈绥圻一道﹐完成了他俩多年来的一个共同心愿─写出一本回忆录。这本书﹐是他们夫妇两人十年辛勤劳动的共同结晶。它如实地记录了吴法宪的坎坷一生﹕从少年参加红军﹐长征突破乌江﹐苏北抗日﹔到解放东北﹑华北﹑广西﹔再到新中国成立﹑组建人民空军。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参加了军委办事组﹑领导军队的文化大革命﹔和周恩来一道筹备九大﹔九届二中全会和张春桥﹑姚文元争斗﹔在林彪事件后成为阶下囚﹔最后在审判之后保外就医﹐重新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全书史料之丰富﹐材料之生动﹐视角之独特﹐心态之超脱﹐在众多将帅回忆录中是少见的。

  该书是作者用十年的时间﹐以过人的记忆力而着成。他用亲身经历的大量史料﹐从不同的角度﹐生动讲述了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很多精彩片段并揭示了其中的很多必然关联。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在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为纲的指导下﹐陷入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而文化大革命则使之一系列运动达到了顶点。做为当时党政军的高层领导人之一﹐作者揭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一系列重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在那一特殊时期﹐很多中共领导人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作者也因此大起大落﹐最终饱受十年铁窗之苦。正是如此的坎坷经历﹐才使其得以对政治和人生都另有领悟﹐并将其切身感受以及亲身经历详细记载于该回忆录当中。

作者简介

  吴法宪,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原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空军政委、司令员。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被开除党籍、撤销职务和判刑,2004年逝世。


自序

  我从十五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这支队伍里成长,至今已经六十多年了,在党的领导培养下,在人民的教育帮助下,扪心自问,为中国革命,为祖国和人民,我尽力做了一些事情,但贡献甚微;与此同时,那些漫长道路和艰难岁月中的酸甜苦辣,我也都一一尝过。

  一九八一年八月一日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四周年的日子,国家公安部派人来到秦城监狱,向我宣布:考虑到我的身体的状况,安排我来济南保外就医。自那时起,至今已经十多年了。

  这些年来,许多老同志、老朋友,以及一些年轻的朋友曾经向我建议,有的同志还主动提出要帮助我撰写回忆录,使我深受感动。我由衷地感谢他们的好意。

  写回忆录,我早有此意。早在一九四五年在东北的时候,我看到我的妻子陈绥圻特别爱看书,老是到处找书看,我就对她说:“将来有机会,咱们俩一起写点东西。”

  但撰写回忆录,实在是一件劳心费力的事情。我年迈体衰,深感力不从心,加之缺乏一些最基本的写作条件(比如无法到有关部门查阅相关的原始档案和文献),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慢慢地,自己去回忆和思考;只能参考一些已经公开发表的回忆文章,所以其中的错误绝不会少,我的主观想法是实事求是,如实地去反映我所亲身经历的时间和情节,不虚构,不造假,不粉饰,不渲染,不分析,不作结论。既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也绝不违心的区成人那些无中生有的东西。

  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历史事件,是有很多的侧面来展现,完善的。在我的回忆录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历史事件,我所经历和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还需要其他的史料来印证,也算是一家之言吧。

  来济南以后的十几年中,我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很难,太缺乏基本的条件了。但是我努力了,只有这样了。尽量为读者和历史学家提供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东西,结论有读者和历史来做,这就是我的初衷。

  既然是回忆录,必然要涉及到各个历史时期我的那些同志和战友,我的那些上级、下级和同级都会涉及到,因为我没有条件去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有错误,自当由我负责。

  我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都很低,希望读者多予批评指正。

  最后,谨以此书答谢五十多年来与我荣辱与共的老伴陈绥圻,以及我到济南后悉心照顾我的儿子吴新潮和采芹、仲秋、京秋、巴璀、梦璀几个女儿们。

  一九九五年于济南


[ZT]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