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啊, 我的故乡!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个人资料
老生常谈12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战略家蒋百里将军

(2014-02-25 06:40:29) 下一个

战略家蒋百里将军


    蒋百里(1882-1938晚清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原名蒋方震,字百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蒋百里最重要军事论著集《国防论》(1937年初出版)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日后白崇禧、毛泽东等人的相关言论、理论均有百里的影子。

    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父亲蒋学烺(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她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修’(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开笔的8元至12元)。”从此穷学生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蒋百里过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课余还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爬上茶馆茶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上述故事给茶客听,被誉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着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不久在方雨亭县令的介绍下,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陈仲恕)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扶桑留学。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8万字,行销国内,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1906年留学德国。武昌起义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 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3年,任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1917年,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1923年同胡适组织新月社。 1925年任吴佩孚部总参谋长。1933年赴日考察,认为中日大战不可避免,拟定多种国防计划.呼吁国民政府备战。1935年,任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1936年赴欧美考察,回国后倡议发展空军。 1937年9月,他以蒋介石特使身份出访意、德等国,回国后发表《日本人》及《抗战基本观念》,断定日本必败,中国必胜。1938年8月代理陆军大学校长。

    1913年6月18日凌晨5点,天刚灰亮,保定军校校长蒋百里就召集全校两千余名师生紧急训话。他身着黄呢军服,腰挂长柄佩刀,足蹬锃亮马靴,站在尚武堂石阶上一脸沉痛:“初到本校,我曾宣誓,我要你们做的事,你们必须办到;你们希望我做的事,我也必须办到。你们办不到,我要责罚你们;我办不到,我也要责罚我自己。现在看来,我未能尽责……你们要鼓起勇气担当中国未来的大任!”

    随后,蒋百里掏出手枪,瞄准自己胸部偏左的地方猛开一枪。

    奇人必有奇运,蒋百里竟奇迹般生还,并与养病期间看护他的日本女子佐藤屋登相好,后者最终成为百里第二任妻子,改名蒋左梅。

    蒋百里此次自杀的缘由众说纷纭,有说是愤于军校学风浮躁,有说是向陆军部请求拨款未果,也有说是对中国当时军界、政界之绝望。在我看来,不论何种说法,都只能部分成立。蒋百里自杀,最大原因是他的骄傲。自杀者往往是最骄傲者,懦夫不敢也不配自杀。

    蒋百里当然有资格骄傲。在自杀未遂的10来年前,他留学日本军校步兵科,击败同期300多日本人以第一名毕业,因此获得日本天皇赠刀。中国人获此殊荣,仅此一例。有意思的是,与百里同期毕业的第二名也是中国人,他叫蔡锷。(近年亦有人质疑蒋、蔡二人的成绩是不靠谱的神话。)

    留日期间,蒋百里还参与创办《浙江潮》,亲笔撰写发刊词。鲁迅当时同是留日热血青年,曾向此刊物投稿。也是在此期间,蒋百里结识了戊戌后亡命日本的梁启超,并执弟子礼。

    1906年,蒋百里应清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聘为东北新军督练公所总参议,筹建新军。赵曾专折奏保蒋为“特异人才,可以大用”。随后,蒋百里被公派德国研习军事,成为兴登堡将军(后为德国总统)下面的连长。1910年,他回国任京都禁卫军管带,在沈阳“以二品顶戴任用”。这一年,他不过28岁,在同龄人中却已锋芒毕露,声望无两。

    武昌起义后,蒋百里潜回南方,任浙江都督府参谋长。民国成立,又调任陆军部高等顾问,以及袁世凯的总统府军事参议。1912年,他出任保定军校校长,不久即上演了文初的那一幕。

    1916年袁称帝,蒋百里入川佐老同学蔡锷讨袁。袁世凯挂掉后,又陪蔡锷去日本就医,旋即为之料理丧事。1917年回国,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出版后成为军校教辅。

    此后蒋百里道路一转,竟有点儿偃武修文之意。1918年至1919年,他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归国后主持“读书俱乐部”、“共学社”等团体。1920年,他当选浙江省议会议员,参与浙江、湖南省宪起草工作,支持“联省自治”。又主编《改造》杂志,其影响力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期间,蒋百里写了不少关于联省自治与社会主义的文章。毛泽东当时也致力鼓吹“湖南省自治”,也许正受其影响。(事实上,18年后毛的“论持久战”抗日理论,也可能有蒋百里的烙印,下文将谈到)。

    1921年,蒋百里将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梁启超为之作序,下笔不能自休,竟写了5万多字,跟原书的字数都差不多了,梁氏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将这篇长序改写、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百里作序。可算民国学术界一大佳话。

    1923年,蒋百里心血来潮,又与胡适一起创办了新月社,并同徐志摩结为至交。几年后百里被蒋介石关进监狱,感情充沛、容易激动的志摩还背起铺盖,喊着要进去陪他坐牢。

    如果顺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国也许会多一个文人、学者、政论家,但少一个杰出的军事学家。很显然,蒋百里并不愿意,在日本军校与德国军队里得到的尚武之血,终身都在其身中流淌。我总觉得,有两个蒋百里,一个文人的蒋百里,爱结社、写文章、交名流;一个军人的蒋百里,终身梦想是亲手击败整个日本军队。到最后,军人蒋百里战胜了文人蒋百里,虽然,他依靠的只是纸上谈兵。

    1925年,蒋百里再度出山,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因吴不“讨奉”而辞职,去上海投孙传芳。1929年,他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翌年入狱。稍后,两个姓蒋的同宗达成和解。1933年,他奉蒋介石之命再赴日本,拟就国防计划,以备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战。1935年,他被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翌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归后提出建设空军的建议。中国最早关于空军构建的思想,却是来自陆军出身的百里。

    1937年初,蒋百里最重要军事论著集《国防论》出版,轰动一时,扉页题词是:“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他在《国防论》中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战的军事理论,日后白崇禧、毛泽东等人的相关言论、理论均有百里的影子。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病逝于广西宜山。

    蒋百里的主要论点是:第一,用空间换时间,“胜也罢,负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利用地理条件减弱日军攻势,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蒋百里并且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抗日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

    遗憾的是,蒋百里无法看到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1938年10月,他出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原由蒋介石兼),同年11月,在迁校途中,他病逝于广西宜山,国民党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

    蒋百里一定算是奇人,但不一定是军神。近年有舆论将他过度拔高,所谓“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日本军校第一名毕业,第二次提出对日持久战理论)的说法,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蒋百里终身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聘为参谋长或顾问,只是充当高级幕僚,颠沛于诸侯。他的盖棺定位,应该是军事学家,而非军事家。我们看《大公报》主笔王芸生回忆他的文章,或者曹聚仁的《蒋百里评传》,都审慎地使用了“军事学家”一词。在“老虎总长”章士钊的挽诗里,甚至说他“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或许黄任之的挽联相对客气一点:“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

    章士钊提到百里的“狷介作风”,在其后人身上亦有发扬。百里有5个女儿,其中三女儿蒋英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德律风根公司签约10年的唱片歌手,嫁给了钱学森。(最近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报刊又大作意淫标题——钱学森侄子获诺奖!其实人家得奖关钱学森鸟事。按照这种做法,是否可以称国民党上将蒋百里的女婿指导研发了中国第一支火箭呢?)五女儿蒋和,幼年随父亲周游欧洲,建国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受到审查,她在交待材料上大书 “陈伯达是杂种”,吓唬得审查人员不敢上交。她的傲气,正是遗传于在1913年6月,一身戎装,朝自己胸膛开枪的父亲。

    在日本军校期间,蒋百里、蔡锷张孝准被称为“中国三杰”,日后也都成为非凡人物。三人生年差不多,死的也都较早。蔡锷1916年死于日本,年仅34;张孝准1925年死于饮酒过量,年仅44;蒋百里死于1938年,享年56,是“三杰”中活得最长的,但也只能算中寿。若天假以年,“三杰”最后的结局会怎样?蒋百里又会不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真正指挥战役,甚至胜出?这是有趣的问题,然而历史不允许假设。
 

     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但是有一位中国将军却说正是弱国才更需要外交.就在抗战之初那艰难的岁月中,他游说德国意大利,为独立抗战的中国争得了极为可贵的外援.这个人就是被蒋介石誉为"兵学泰斗"被中共称为"著名爱国将领"的蒋方震.

蒋方震,字百里,是浙江海宁人.他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留学日本,先是学文,后来自己改为学军.并获得过日本天皇的奖励.在他获得嘉奖后,日本军校就实行了中日学员分开授课的方式,以免再次被中国人夺得锦标.  

百里将军回国后,历经满清,北洋政府,南京民国政府三个时期.在这时期,他出任过保定军官学校的校长,担任过多个军事集团,也就是军阀的幕僚.他不管担任什么职务,他都是以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以国家民族为考量.尽显一个伟大的民族主义者的本色.也正因为如此,他也为许多军阀所不容,但又敬重他的才华,总想把他收为己用.

百里将军虽然是一个职业军人,但是他的目光却绝不只局限于军事领域.二十年代初他到欧洲考察时就深入研究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并以梁启超一道译著了<<欧洲文艺复兴史>>,总结了欧洲发展的经验.他以为"欧洲之所以能冲破宗教黑暗,创造出现代之文明,实由于文艺复兴运动唤起人生之醒觉.要发扬中国之文化,必须解除过去之束缚,获得思想之自由,始能推陈出新,有所建树.明确地指出中国文化的发扬在于破除旧束缚,在于立新.

看看100年前的先驱,再看看现在这些没留辫子的遗老遗少,实在为他们汗颜.

百里将军一生,建树颇多,著述甚巨,其中最为辉煌的是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防建设与军事外交.

1926,唐生智部归服广州国民政府,改称国民革命军.唐请老师蒋百里与刘文岛作为湘军的全权代表到广东接洽北伐问题.因百里此时身在异地,不得成行,只能由刘文岛全权代表.蒋介石见到刘文岛里表示,"百里先生如肯参加革命,对革命事业的进展必然大有帮助.他是老成持重的稳健派,稳健派参加革命,能使国人更加认识革命的重要性,具有提高士气和转国际观感的双重作用."

广东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后,蒋介石就派刘文岛到上海请来蒋百里.这是两蒋的第一次就中国全局战略的第一次深谈.百里将军向蒋公献计说,国民党统一中国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外交.中国外交的第一线就是日本,日本对中国革命怀有戒心,势必引起中日间的纠纷,它可能会袒护中国的残余军阀,破坏中国的革命与统一.革命军在打倒军阀的时候对日本宜采取缓兵之计,不要让它袒护残余的军阀势力,等到统一告成,国防建设有了头绪,再和日本清算不迟.蒋介石听后,深以为然,表示愿领先生之计.百里将军的这一设想就是日后"攘外必先安内"的初端.

上海"一.二八"之役后,百里将军认为中日之战不可避免,国防建设不可一日或缓.他一面从事国防工业,国防经济的建设的计划工作,一面向国人介绍现代国防新知识,写了大量的军事论著,其中以<<国防论>>最为著名.

百里将军在他那一时期的著述中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说明了中国必胜的道理,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他曾经和一位朋友讲,感谢我们的祖先,中国有地大与人众的两个优越条件,不战则已,战即不能动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争合流,我们转弱为强,把敌人拖垮而后矣.中国是有办法的,战端一开,我们则以三阳以西为据点,经营西部,再徐徐东图,总之就是不和它讲和.

他不但发表著述向国人讲述新战法新战略鼓舞民众的抗战士气,还多方参加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和抗战准备结合起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为将来的抗战做物资准备.在抗战暴发之初的一年里,军队和社会的物资供应基本得到充足的供应,蒋百里功不可没.

对于军队的建设,则更是他的强项.他多次重申,军官要有文化,要懂经济,要有远识.并批评旧的军队建设,他说,很多旧军官因忠于一人一系,立了些军功就担当大员独当一面,但却一点常识也没有,结果就是误国.就是对所谓的天子门生黄埔军校的学生,也一样有诸多的批评,他说黄埔的学生只是学了一些初级的战术,虽然立了战功,就成了师长军长,应付国内战争还勉强可为,但是对于国际战争则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学习深造方可胜任.

对于这些建议,许多都得到蒋介石的首肯并得以实施.

“七.七事”件后,国民政府对日本的侵略展开了全面的反击.这时蒋百里担任了国防参议会的议员.在松沪抗战暴发前夕的一次全国抗战战略部署会上,何应钦主张把全国的大中学生全部编入军队和日本人决一死战.百里将军当即站起来反驳说,这是断子绝孙的主张,国家不可一日无教育,国亡了只要教育文化不亡,国家就有重复的一天,但是教育一旦停止,民族必将陷入万劫不复.

此议得到蒋介石的高度评价.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下令将可以内迁的大中学校,不论公营私营,连同学生全部迁往内地.为保存民族的元气,不惜牺牲最优秀的部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开始对这些失去家庭资助的学生实行贷学金制度,后来则在孔祥熙与宋子文的操办下,干脆对国立中学以上的学生实行完全的免费教育,吃饭不要钱.

八.一三淞沪会战暴发后,蒋百里作为中国政府的特使,第二次出访欧洲,开展外交,以争取外援.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是拉拢英美,分化德意日.当年,德意日虽然没有正式结盟,但这个三个法西斯国家间却有着紧密的合作,是事实上的盟友.要破坏他们间的合作,可见其难度之高.但是百里将军却在这样的前提下,成功地分化了他们间的合作,使得德意两国与日本的合作不涉及中国的问题,并争得了宝贵的外援.

百里将军到达意大利时,正是希特勒得意,墨索里尼准备和日本签定共同防共协定的时候.
他以蒋介石特使的身份到罗马后,就想见到墨索里尼.但是等了十多天,意方才由墨的女儿齐亚诺夫人出面设宴,墨索里尼则避而不见.百里通过打通齐亚诺夫人的关系,才见到齐亚诺,而墨还是不见.于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百里和齐的会谈未能解决任何问题,于是他就想方设法找墨索里尼.为了打开僵局,他和中国驻意大使刘文岛商议,在使馆为他和意大利驻中国的经济顾问设宴接风.结果请了六十位意大利的名流.他在宴会上作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句意大利人以引为傲的成语,"我和世界人们一样,现在也到罗马来了."为开场白,引得意大利人满场欢动.接着,他又从古典文化方面赞扬了中意两国的辉煌历史,和传统友谊.引得听众们不断鼓掌,并趋前与他握手,以示友好.

这次宴会非常成功,在宴会的第三天,中国大使馆就接到意方的通知,说墨索里尼准备两天后约见百里将军.

百里将军非常清楚墨为什么对他避而不见.主要是两点,一是九国公约正在比京开会调解中日战争,他怕中国向他们提出要求支持中国,遣责日本,另就是他们入侵利比里亚时,国际制裁意大利,中国没有反对.他们对中国心里怀有不满.

百里了解墨的心意,对这两条基本不涉及,不提九国公约的签定事宜.而是直指问题的关键,他们和日本的共同防共协定.百里向墨指出,三国的防共协定对德意绝无益处,日本绝不会向北进攻苏联只会向南袭取中国与南洋等国,破坏中国的独立与统一. 


墨听到这话,楞了一下,一会才支支唔唔地说,这不要紧,我们和日本定反共协议,而和中德两国友好如初,我们参加这个协定绝没有伤害中国的意思.并责怪中国在国际制裁他们的时候中国没有支持意方.

对墨这样的无理要求,蒋百里并没有迁就,而是正色地说,中国和利比里亚同受侵略,如果中国承认意大利用兵东非是合法的,就等于表示放弃东三省的主权,这是中国万万不可做到的事情.他对墨说,中国有中国的困难,对贵国虽愿效劳,怎奈有自己的立场,对此无能为力."对此墨也无话可说.最后,百里谈到中意间物物交换问题,墨欣然同意,并叫齐亚诺和百时详谈.

过了几天,是法西斯党进军罗马的纪念日,百里到场表示了祝贺以尽友好之谊.其间会见了齐亚诺.他请齐在将要到来的九国公约签字的会议对中国多多帮助.齐则对百里说,中国抗战是没有前途的,那些民主国家只想让中国在前方为他们打仗,却不肯提供一点帮助,中国应该以保存国力为上策.对此,百里将军打断了齐的话说,"你谈话的动机也许是可取的,但中日之战是日本侵略中国,而中国进行抵抗.侵略一天不停止,抵抗也就一天不会停止."

百里将军到了柏林见到了纳粹党的二号人物戈林.这时中国国内的战争正处在溃败之际,国军在京汉路,长江一线全面溃败,大大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更增加了百里出使的难度.

在柏林,百里将军对戈林故技重演,再三向戈林讲解日本的南下战略,和日本国内的政治动向.使得戈林相信日本可能比中国更接近共产党,它对德国而言不会有太多的帮助.

会谈到期最后,戈林不得不赞扬中国军民的牺牲精神,但同时又为中国的前途表示担忧,建议中国在争得一个体面的机会后,早日和日本和谈,以便光荣地结束注定要输掉的战争.

百里将军听到戈林这番,激动地回应道,我们自力更生,不求任何人的援助.不过,我们的物质条件较落后,对贵国的经济互助和科学指导不能不寄以厚望.

经过百里将军艰苦卓绝的努力,德意两国都同意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的支持.因为中国这时缺乏外汇,所需资金都是中国用锡,钨,锑等矿藏和桐油,猪鬃等土产向它们换取的.

德国卖给我们的150MM的大炮,是当时中国最好的火炮,还有意大利的战车等等,都是中国抗战前期重要的装备.意大利人还在南昌帮助中国人修建了飞机工厂,帮助中国人安装修理战损的飞机.

百里将军除了访问德意之外,还访问了法国等国家,在1938年夏初才乘轮船回国.在途中,接到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大胜日本军的消息.船长亲自举杯向百里将军和其他中国乘客表示祝贺.当同船的外国友人得知船上有一位中国将军的时候也纷纷前来向百里将军表示祝贺.

蒋百里,一个身穿西装,不仅有着传统中国绅士的风度,更兼具西洋礼仪的修
养的中国人.他举着酒杯一一向人们还礼,让船上众多的男女乘客为之倾倒.他高兴地向同船的女儿说,你看,国际礼貌是不爽分毫的,我们表现一分力量,他们就给我们一分颜色.

回国之后,百里将军向蒋介石请求到西北军中服务,但蒋却要求他担任陆军大学的校长.陆大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校长一职例由最高军事当局兼任,因此百里一再谦辞不就,只愿领教育长之职.最后蒋介石决定,百里将军以代校长身份全权主持校务.

百里将军担任代校长时间很短,但却为学校留下了不少精神财富.因为日寇的进攻,学校由湖南迁往贵州.他在迁到桂林时因劳累病倒.夫人左梅女士建议他在桂林休养几日,等身体健复再到贵州主持校务,但他却心急着早日到校开展工作,不听劝阻,执意要到了贵州再休息.

左梅夫人无法阻拦,只好更加尽心的照顾.到达广西宜山县城时,百里将军自知病入膏肓,乃坚持住在公开的招待所,会见了多批学生和青年军官.就在准备起程前往贵州的前一天夜里,百里将军因心脏麻痹症而逝世.享年仅五十七岁.

噩耗传开,举国哀痛.国民政府追授百里陆军上将军衔.并由政府及地方当局襄办丧务,将遗体葬于宜山的鹤山.后来运回杭州,改葬于南山公墓.

左梅夫人于1978年于北京逝世.

[ZT]


更多的
评论请看:
    几曾回首:战略家蒋百里将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