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辨析“君子不器”的意义

(2014-06-28 21:01:11) 下一个
辨析“君子不器”的意义

老几 2014.6.29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不器’]在批林批孔的年代,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轻视实践,四体不勤,无谷不分的证据。且不说作为伦理政治家,孔子一生都在一个生不逢时的社会不懈努力实践,就寻常粗活而言也是个好手。所以才有《论语•太宰》篇中太宰对子贡的感叹:“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子的“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可见这些对孔子轻视实践的指控是莫须有的。

孔子“知行合一”。后儒迷道,直到王阳明才回归正统,对君子不器的误解,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现在很多教科书,试图从正面解释说:“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而应该多才多艺。”如此说来,专门人才都要被摈除在“君子”之外了?其缪甚显。

那么君子不器到底什么意思?华夏象文化,易经为其首。易经四圣道:察言观变制器卜占,首圣道即是察言。要明晓“君子不器”这句话,先需要知道什么是“器”。

孔子在《易传•系辞》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字面上意思,简单点说就是:无形的是道,有形的是器。拓展开来说,器即实物,实有,表面,有形的物质,能够看得见的现象等等,都是器,不是仅仅指今天我们说的器皿。所有“器”物存在的内在意义以及其运动变化、相互转化的规律等等无形的更深层的道理,统称为道。老子说:“有无同出而异名”,用在这里就是说:道器相依,无形的自然法则的道,就存在于有形的器物之中。(可见华夏相对论,孔老认识上是一样的,做法不同而已。孔子四受教老子,继承道统,“知其不可而为之”,起而践行,将天道融入仁道,期望民众通过践行礼来达到仁,继而达到天道,从而实现大同。)

这样说可能很多人懂不了,需要打几个比方。比如力学上来说,牛顿定律这个自然法则,就是通过物体“器”的运动来表现出来的。又比如社会学上来说,一个社会的表现就是“器”;而这个“器”是由这个社会文化,人员素质,宗教信仰,政治和法律制度,等等这些看不见的“道”所统辖的。器与道相互作用,互相转换。人对于社会就是器,社会对于人就是道。人受制于社会,也影响社会;社会制约人,也受人的影响。今人只怪社会,不察自己。

易理通,思无碍。据此我们知道,孔子说:“君子不器”,意思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事物的表象,要从纷乱的表面现象,去领悟其中深层的,更根本的道理。如果满足于表面,不去追根求源,就会被假象所骗,所知自然是“下”;只有深挖求源,才能一以贯之,举一反三,见一知十,直到最后“不占而知”。《论语•太宰》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叩何
其两端”?“器”(有)“道”(无)而已!为何“而竭焉”?不以偏盖全是也!

再让我们在回到《论语•为政》篇原文,体察其逻辑关联: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看到一件事,要看的由来根源,再审察它的所往。如此一来还有什么能够隐藏呢?)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反复这个思维方法,就可以指导他人了。)
子曰:君子不器。(君子不可以只看到表面。)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么才算是君子不器?孔子说:做在前,说在后,实践后才跟从。)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伟大祖国一度要反对“形而上学”了吧?因为不反对形而上学,哪些“智慧出,有大伪”的表面理想,根本就是小儿科,谁也骗不了?

有人说你天天讲老一套古董,今天有什么意义?老几这个非君子不器,只要把老祖宗搬出来,都没有不知道的。比如今日反贪,有人悲观有人乐观,说出来的都是没长大的小人之器。夫子两千年前就说了:“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虐,暴,贼,国富而与民小气”,夫子说的为政务要除这“四恶”。“四恶”不除,体制不改,除贪生贪,反贪何益?乳子敢笑夫子乎?!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