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域族国名与东北亚族名之关联5

(2007-03-08 10:38:41) 下一个
十一、结束语:"昭武九姓"
在唐代以后的历史上,西域地区又经历了人种上的进一步蒙古化,语言上的突厥化,和宗教上的伊斯兰化的漫长过程。此前,中国历史则常以"昭武九姓"来记载葱西诸国,而"康国"又是它们的强权和中心。《魏书 西域传》说:

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祈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奉佛为胡书。

《新唐书 西域传》则说:

康者,一曰萨末犍,亦曰飒秣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祈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

这两则记载中的"昭武九姓"大同小异,"康"、"安"、"曹"、"石"、"米"、"何"、"史"、"穆"等,都是简化了的汉字族国名,《新唐书》对上述诸国有颇详细的记载;而"乌那曷"、"火寻"、"戊地"、"那色波",则可能是"乌洛侯"、"乌孙"、"兀者"、"芮奚"的变写。由于"九姓"的内涵复杂,将它们泛解为"西戎之后",或许比单指"月氏之裔"更为恰当。
《汉书地理志》云:"张掖郡……。县十:……昭武,莽曰渠武"。"昭武"或"渠武"无疑也是"西戎"或"月氏"的一个部名。十世纪前后,敦煌-高昌-且末地区有个善战的"仲云"[83]民族,它是"小月氏"之裔族,也因此"昭武"和"仲云"应该都是河西民族之后人。东欧族名"楚瓦什"与河西族名"昭武"、"渠武"、"仲云"等也很相近。楚瓦什学者认为,他们的族名Chuwa-sh是从Savir、Suvar、Suwar等字演变来的[84];而有着Hun人语言背景的楚瓦什语,又表现出与东胡-鲜卑-蒙古系语的亲缘关系。这提示了我们:"昭武"、"渠武"、"仲云"和"楚瓦",可能都是"室韦"一字的转音。
"昭武九姓"时代的人名、称谓,亦均表现出东北亚民族的特征,如《新唐书 西域传》所说的"康国"王族的情况:

高宗永徽时……,即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万岁通天中,以大首领笃娑钵提为王。死,子泥涅师师立。死,国人立突昏为王。开元初。……其王乌勒伽与大食亟战不胜,来乞师,天子不许。久之,请封其子咄曷为曹王,默啜为米王,诏许。乌勒伽死,遣使立咄曷,封钦化王,以其母可敦为郡夫人。

其中:
拂呼 缦 女真姓氏"夫合"[85],"缦"可能同乌孙
酋长的称号"靡",
笃 娑钵 提 人名"娑钵"为族名"须卜"之转,"笃"

泥涅师师 不详,或许是"女奚烈"或"芮奚",
突昏 族名"吐浑"转作的人名,
乌勒伽 族名"乌洛侯"转作的人名,
咄曷 族名"屠何"转作的人名,
默啜 族名"??"转成的人名"满柱",
可敦 鲜卑-蒙古语之"夫人"。


"昭武九姓"时代的地名[86],也同样表现出东北亚民族的特征。如:

悉万斤(撒马儿罕) 乞伏、石抹、Sarmatian,
布豁、捕喝 钵和、仆骨,
贰师 女奚烈?芮奚?
俱战提 厥机、沮渠、主儿扯、朱里真,
野叉、越于底 兀者、讹者,
瑟底痕 ?狄干,
柘折、乞史 赤狄、赤沙、车师,
瞰羯 弘吉剌、捍蛭,
奥犍 阿干。

本文终於达成了汉代西域诸族国名,与东北亚诸族之族名相关的结论:"月氏"即是"兀者";"乌孙"即是"爱新";"大宛"、"大夏"、"吐火罗"、"睹货逻"即是"达斡尔";而"昭武"即是"室韦"。它们应该都是一些由远东部落融合而成的人类集团。"昭武"出自"月氏","月氏"又自称"昭武";"兀者"和"室韦"就是两个如此"剪不断"的东北亚民族。可能在早于春秋的时代,它们便结伴进入了陕甘宁青地区,并由"北狄"演变成了"西戎"。由于特定机遇,它们中间的"周"、"秦"(可能还有"夏")部落,成为了中原农业民族的主人;亦由于种种动因,它们中的许多集团被推入了中亚沙漠中的绿洲,而成为那里印欧人种原住民的统治者。
这些至少在三千年前就开始西迁的蒙古人种的先民们,先后被西方历史记载为Scythians("息慎"?)、Sarmatians("悉万斤"?)、Saka("?狄"?)等,它们中间的许多部落,沿着欧亚草原上的多条通道,骑马射箭陆续进入欧洲,很早就"无声无息"地融合到欧洲民族中去了。那时候,"轰轰烈烈"的阿提拉的Hun人们还无影无踪。


参考文献 
[1] R.Grousset,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 Press, 1970, p. 32。
[2] 《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六 西北地附录》,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3] 《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 东沃沮》,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东滨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秽貊接。其地东西狭,南北长,可折方千里。其葬,作大木椁,长十余丈,开一头为户,新死者先假埋之,令皮肉尽,乃取骨置椁中"。
[4] 《晋书》卷九十七,《四夷列传 北狄 匈奴》,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北狄以部落为类,其入居塞者屠各种、鲜支种、寇头种、乌谭种、赤勒种、捍蛭种、黑狼种、赤沙种、郁裨种、萎莎种、秃童种、勃蔑种、羌渠种、贺赖种、钟歧种、大楼种、雍屈种、真树种、力羯种,凡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屠各最豪贵,故得为单于,统领诸种"。
[5]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下》,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东至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饿支,其酋长皆为颉斤。桦皮覆室,多善马,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籍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夜钞盗,昼伏匿,坚昆之人得以役属之"。
按:雪橇或冰橇为通古斯民族所率先使用的雪上或冰上的运载工具,使他们在寒冷地带得以渔猎生存和远途迁徙。
[6]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七,《回鹘传下》,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回鹘乌介]可汗收所余往依黑车子,诏弘顺、清朝穷蹑。弘顺厚啖黑车子以利,募杀乌介"。
[7] 王国维"月氏西徙大夏时故地考",《观堂别集》卷一,载《观堂集林》第四册,中华书局,页1156-1157。
[8] 《穆天子传》卷一,摘自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页10,注15。
[9] "同构"为一数学"集合论"之概念,指两个不同的集合之元素间一一对应,且经某种"运算"或"变换"后的"积"之间,亦相对应。
[10] 《史记》卷四,《周本纪》,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后稷卒,子不窟立,不窟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窟以失其官而奔戎狄间。不窟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
[11] 《史记》卷五,《秦本纪》,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大费生子二人……,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
又曰:"秦用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按:该纪所记的秦族人名,如:"蜚廉"、"恶来革"、"太几"、"大骆"、"百里奚"、"奄息"、"?里疾"、"到满"、"乌获"、"孟说"、"白起"等,皆不解自明的胡名也。
[12]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Book Four, English Translated by Aubreyde Selincourt, Revised by John Marincola, London, Penguin Group, 1996,p.224.
[13] McNeil W. H., "The History of the Eurasian Steppe", in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0, Vol. 28, p. 243.
[14] 《魏书》卷一百二,《西域传 大月氏国》,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大月氏国……,其王寄多罗勇武,遂兴师越大山,南侵北天竺,作乾陀罗以北五国尽役属之"。
[15] 史金波《西夏文化》,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886,页185。
[16] 陈庆英主编《中国藏族部落》,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页337、392等。
[17] 牛汝辰《新疆地名概说》,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页64。
[18] 同注[2]。
[19] Indian Subcontinent, London, Bartholomew, 1997. N33白 E70 
[20] 同注[14]。
[21] Strabo, Geography, Book 15-I-27, English Translated by H. L.Jone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Reprint 1995, VII, p.47.
[22] 《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勒拜而受命。遂招集王阳、夔安、支雄、冀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为群盗。后郭敖、刘徵、刘宝、张壹仆、呼延莫、郭黑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等又赴之,号为十八骑"。
[23] 《晋书》卷五,《怀帝纪》,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24] 《隋书》卷八十五,《王充传》,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王充……本西域人祖也。祖支颓缛,徙居新丰。颓缛死,其妻少寡,与仪同王粲野合,生子曰琼,粲遂纳之为小妻。其父收幼孤,随母嫁粲,粲爱而养之,因姓王氏,官至怀、汴二州长史。充卷发豺声,沉猜多诡诈"。
[25] 荣新江"小月氏考",《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49。
[26] Strabo, Geography, Book 11-8-2, English Translated by H. L. Jone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28, Reprint 1988, V, p. 261.
[27] 季羡林《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页253-270。
[28] 季羡林《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导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页271;
D. Adams, Tocharian Historical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New Haven,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88, pp. 2-3.
[29] R.Grousset,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 Press, 1970, p.29.
[30] 金岳《东胡源流考》,辽宁省第二届考古博物馆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
孙进已《东北民族源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页31。
[31] 姚薇元"独孤即屠各考",林干编《匈奴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83,页69-74。
[32] 《晋书》卷一百三十,《赫连勃勃载记》,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赫连勃勃字屈孑,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元海之族也。……义熙三年,僭称天王、大单于,赦其境内,建元曰龙升,署置百官。自以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
[33] 《魏书》卷九十五,《铁弗刘虎传》,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太祖末,屈孑袭杀没弈于而并其众,僭称大夏天王,号年龙升,置百官。……,屈孑耻姓铁弗,遂改为赫连氏,自云徽赫与天连……"。
[34]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北狄 契丹传》,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35] 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6, 页316;《蒙古秘史》第120、213节,策 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中华书局,1957,页79、217。
按:《史集》原文作:duq(u)lat,《秘史》作:"脱忽剌温"或"脱忽剌兀惕"。

[36] 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页439。
[37] 沈汇"论契丹小字的创制与解读-兼论达斡尔族的族源",载《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四期;
刘凤翥"从契丹小字解读探达斡尔为东胡之裔",载《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8年,第二期。
[38] 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页444。
[39] 《蒙古秘史》第133节,策 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中华书局,1957,页91。
[40] 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6, 页144。
曰:"王汗是客列亦惕、董合亦惕及客列亦惕其他诸部落的君主。他们以人数众多的部落、军队和古代的君主驰名,他们与蒙古诸部相似:在风俗、习惯、方言、词汇上彼此相近。王汗原名脱斡邻勒(tuguril),用突厥语及客列亦惕部落语来说则是屯黑鲁勒(tungrul)"。
按:"脱斡邻勒"(tuguril)和"屯黑鲁勒"(tungrul)两种发音差异,乃是形成"屠何"和"东胡"两种古代不同汉译的根本原因。
[41] 杨继东"秃忽鲁帖木儿",摘自余太山、陈高华、谢方主编《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页183。
[42] 慧超《往五天竺国传》,摘自杨建新主编《古西行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页115。
[43] 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8。
[44] 余太山"大夏和大月氏综考",《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26。
[45]西夏民族又称"党项",亦自称"白上",立国后称"白上大夏国",突厥碑文作"唐古特",元代西方僧侣柏朗嘉宾和鲁布鲁克记之为Tangut,译作"唐兀"。现代学界普遍认为它源于羌藏系民族。作者则以为"党项"、"唐兀"、"唐古特"、Tangut等皆"东胡"、"大夏"之转音。该族显然融有藏系血缘,因此其人有皮肤黝黑之特征;但其主流血缘应为有东北亚背景的河西民族,亦即"西戎"之后。其早期姓氏"野辞"、"米擒"、"拓跋",和后期姓氏"野利"、"没藏"、"西壁"、"西五",当即鲜卑-通古斯系部落名"兀者"、"??"、"拓跋"、"挹娄"、"鲜卑"、"室韦"等。西夏语言称"天子"为"兀卒"(见《宋史 外国列传夏国》),"大"为"绀孛"(见《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14页),皆同通古斯-满语。今银川-青铜峡之间,为西夏故地,明代有地名"瞿靖"、"王铨"、"王澄"、"魏信"、"唐铎"、"许旺"等,其实它们就是北狄-西戎族名"沮渠"、"兀者"、"乌孙"、"拓特"、"室韦"等(见徐庄、吴忠礼、鲁人勇著《宁夏历史地理考》,页223)。十九世纪流亡俄属中亚的陕甘宁青"东干族",可能也是其后裔,"东干"似即"党项"、"唐古特"之谐音。
[46] 马雍、王炳华"公元前七至二世纪的中国新疆地区",《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4-8。
[47] 《史记》卷四,《周本纪》,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邗。明年,伐崇侯虎……"。
[48] 《柏郎嘉宾蒙古行纪 鲁布鲁克东行纪》,耿升、何高济译,北京,中华书局,1985,页73、93、151。
[49] 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 第一分册,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6, 页269。
[50] 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序页5。
[51]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Book Four, p.221.
[52] Strabo, Geography, Book 11-5-8, V, p. 243.
[53] 同注[26]。
[54] 莫东殷《满族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8初版,1979重版,页78。
曰:"那麽这个名称(按:指国名'满洲')应如何解释呢?孟森、郑天挺、冯家升诸氏皆谓为部族名,……。据《满洲源流考》所说,满洲本作满珠,原系部族名,起源于曼殊师利佛号。按曼殊师利即文殊师利,是女真人所崇信的一位菩萨。后曼殊转为满珠或满柱,也渐成为女真最大酋长的称号,明初有李满住,……奴儿哈赤部下,全称奴儿哈赤为满住汗"。
按:"满洲"、"满柱"、"满住",实皆源自族名"??"。
[55] 孙毓棠"安息与乌弋山离",载《文史》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1965,页7-12。
[56] 《金史》卷一,《世纪》;卷二十四,《地理志》,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韩儒林"女真译名考",《穹庐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页466-474。
[57] 《金史》,《金国语解 物象》,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金曰'按春'"。
[58] 王云五主编《春秋左传今注今译》下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再版。
按:《鲁昭公》诸卷记有:"叔孙豹"、"叔孙?"等人名。
[59] 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6, 页288。
[60] "Alani", in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990, Vol. 1, p. 201.
[61] 爱沙尼亚语"头"和"领袖"作juht,"控制"或"驾驶"作juhtima。
《魏书 蠕蠕传》曰:"社?……,於是自号丘豆伐可汗。'丘豆伐'犹魏言驾驭开张也,'可汗'犹魏言皇帝也"。《魏书 失韦传》曰:"武定二年四月,始遣使张焉豆伐等献其方物";而《北史 室韦传》更作"张乌豆伐"。
按:"丘豆伐"、"张乌(焉)豆伐"当即juhtima。"驾驶"一字在现代土耳其语中作gutme、阿塞拜疆语作getmek。突厥语之"头"字众所周知为bas,它与gutme或getmek无显然的派生关系;然而getmek又具有有突厥语动词后缀-mek的特征。我猜测juht可能是古突厥语"酋长"一字"啜",但该字亦可能是由室韦语之"咄"变音而来。爱沙尼亚语肯定与中国北方诸族语言有关,但其究属还待细析。
[62] B. Laufer, The Language of the Yue-chi or Indo-Scythians, Chicago, R.R.Donnelley & sons Company, 1917.
[63] Strabo, Geography, Book 11-6-2, V, p. 245.
[64]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Book Four, p.235.
[65]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Book Four, p.236.
[66] 宋和平《满族萨满神歌译注》,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 页15。
[67] 《金史》,《金国语解 姓氏》,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呵不哈曰田"。
按:"呵不哈"即"阿巴嘎",意谓"天","田"为其谐音。
[68] 《魏书》卷一百一十三,《百官志》,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树洛于氏,后改为树氏"。
按:匈牙利有姓氏Szollos,音同"树洛于";今有匈裔金融名人"索罗斯"(Soros,音"树洛须")者。
[69] 安双成主编《满汉大辞典》,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页15。
按:清初满洲有部落"安达尔奇 爱满"(Andargi aiman),"安达尔奇"是满语"邻居"的意思,它可能是"客人"一字"谙达"的派生词;"爱满"就是满语的"部落"。

[70]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二十二国》,台北,三民书局,1998,页598-599。
按:"安?罗缚",音an-da-r-wo或an-da-r-ph,应为"?哒"之异音。 
[71] 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6, 页167;
《蒙古秘史》第53节,策 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中华书局,1957,页37。
《史集》曰:"……塔塔尔部落,有下列六个: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尔、阿勒赤-塔塔尔、察罕-塔塔尔、奎因-塔塔尔、帖烈惕-塔塔尔、不鲁恢-塔塔尔"。
《秘史》曰:"在捕鱼儿海子、阔连子海中间相连的兀儿失温河附近住着阿亦里兀惕氏和备鲁兀惕氏塔塔尔部。"。
按:"阿勒赤"和"阿亦里兀惕",应该都是"阿勒楚"之变音。

[72] 《金史》,《金国语解 姓氏》,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女奚烈曰郎"。
[73] 《辽史》卷三十三,《营卫志下 五国部》,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五国部。剖阿里国、盆奴里国、奥里米国、越里笃国、越里吉国"。
[74] 《文献通考》卷三百二十七,《女真》;
干志耿、孙秀仁《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页339。
曰:"剖阿里亦作怕忽……;盆奴里亦作蒲奴里……;奥里米亦作咬里没……;越里笃又作玩突,伊呼图;越里吉又称越棘……"。
[75] 《蒙古秘史》第263节,策 达木丁苏隆编译,谢再善译,中华书局,1957,页260。
[76] 同注[2]。
[77] 荣新江"小月氏考",《中亚学刊》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页48;
E.G. Pulleyblank,"Chinese and Indo-Europeans", JRAS (《英国皇家亚洲协会会刊》),1966,pp. 9-39.
[78] 拉施特主编《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余大钧译,商务印书馆,1986, 页227。
曰:"'主儿扯'为蒙古人所用的名称,在汉语中称为'女真'"。
[79] O. Maenchen-Helfen, The World of The Huns, Berkeley, 1973, p. 452.
该书说,西方记载公元250年代,多瑙河下游就有一个名Urugandi的部落,它与哥特人相处在一起,西方学者为它的族源讨论了一百多年,有人认为它是日耳曼人,有人认为它就是Strabo的《地理志》所记载的民族Urgoi。其实它就是"乌洛浑"。
[80] P. Golden, Khazar Studies, Budapest, Akademiai Kiado, 1980, pp. 27-48;
[81] 大间知笃三"达斡尔族巫考-以海拉尔群体为主要对象",《北方民族与萨满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页50。
[82] 余太山《?哒史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6,页10;
J. Markwart, Wehrot und Arang, Leiden, 1938, p. 45.
[83] 《新五代史》卷七十四,《四夷附录》,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曰:"沙州西曰仲云,其牙帐居胡庐碛。云仲云者,小月氏之遗种也。其人勇而好战,瓜、沙之人皆惮之"。
[84] V. Shnirelman, Who Gets the Past?, Washinton D.C.,Woodrow Wilson, 1996, p.32.
[85] 《元史》卷一百四十九,《耶律留哥传》,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王国维《黑鞑事略笺证》,《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按:金末元初大真国的创立者"蒲鲜万奴",又名"女真万奴"、"完颜万奴"、"夫合讷"。"夫合"显然是一个女真姓氏。匈牙利也有姓氏Feher,音同"夫合"。
[86]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六,《西域传下》,标点重印本,中华书局。


本文初稿完成与二零零零年六月一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