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五百年来无此君——王铎草书

(2015-02-24 17:24:24) 下一个

五百年来无此君——王铎草书

 

  王铎生活的明代末叶,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禅宗思想盛行,泰州学派得以发展,无论是哲学、文学,还是艺术,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思潮。

  明万历前后的小说、戏曲、诗歌、绘画、书法等门类,无一不体现这种时代热潮。艺术领域的多数艺术家,更以自己独特的、个性的、主观的情感抒发,批判着明初所崇尚的程朱理学和明前后七子提倡的拟古主义。在这一新潮中,最能代表晚明书法变革潮流的,是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和王铎等人,他们写下了中国书法史上帖学行草书的时代新貌。

 

  王铎是明末清初最具个性的书法家之一。他与晚明的黄道周、倪元璐并称“明末三大书家”,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明末清初的书坛,董派书风一统天下,书法创作进入万马齐喑的格局。有感于时代风气,王铎提出了“书未宗晋,终入野道”的革新观念,抓住了文人流派书法的源头。他非常重视学习古人,认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一路……故善师者不离古,不泥古。”而且重视书法结构,认为“书法贵得古人结构,近观学书者,动效时流。古难今易,古深奥奇变,今嫩弱俗稚,易学故也。”一语说中要害,道出了时代流弊,同时表现出他不流于世俗、不趋于时势的高尚品格。

 

  但是,王铎是由明降清的贰臣。在“书以人为重”、“人品即书品”观念浓重的传统社会,又因清人纂编的《明史》将其列入《贰臣传》的缘故,自然影响到对王铎本人的评价。对其书法艺术,也毁誉参半。

  如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王铎全以力胜,然体格近怪,只为名家。”在肯定王铎书法用笔有力的同时,指责了其字体的近怪。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也说:“京居数载,频见孟津相国书,其合作者,苍郁雄畅,兼有双井天中之胜,亦所遇之时有以发之。晚岁组佩雍容,转作缠绕掩抑之状,无此风力矣。”他认为王铎的书法在明代,苍郁雄畅,是因为应时而作,而王铎降清做官后,书法就变成了缠绕掩抑,失去了雄强的风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王铎本人缺乏应有的骨气,很显然是用人品来评价艺术的。在清代,虽然有人对“书如其人”的说法提出过异议,认为“君子不以人废言”,但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他们即便承认王铎书法达到的较高成就,然对其书品的评价,仍远不及黄道周、倪元璐和傅山。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民族气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提倡主辱臣死的封建道德观。若从这一点说,王铎由明降清,在品行上的确有失气节,可以有所不齿,但这并不能同其艺术本身相提并论。王铎自己曾说过:“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言语之间,表露出他无意政治追求,只想以书法寄托人生的思想感情。即使王铎出仕清廷,内心表现的也与清廷不合,他屡在自己的诗文中抒发心中的苦痛和空虚。这从他给亲家的信中,略可窥知:“弟于笔墨敝帚也,无益国家,暇中偶一戏为之,全力惟求经史,批观诗文,操觚求知己,不易易耳。”因此,对王铎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还要洞悉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世界。正如清人吴德旋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所说:“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别署松樵、十樵、石樵、痴樵、痴庵、痴仙道人、二室山人、雪山道人、东皋长、烟潭渔叟、云岩漫士、兰台外史、樵人痴者、洛渔、老颠等。明万历二十年生于河南孟津,故人称“王孟津”。王铎幼承家训,13岁读书,习王羲之《圣教序》。16岁入庠。18岁读河东书院,开始学画。明天启元年中乡举。天启二年(1622)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明崇祯十一年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教习馆员等职。清顺治二年五月在南京被执降清。顺治三年充《明史》副总裁,兼管弘文院事务。顺治六年正月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实录》副总裁。顺治九年三月卒于孟津,赠太保,谥文安。王铎传世书法作品很多,单刻帖就有《龟龙馆帖》、《琅华馆帖》、《弘月馆帖》、《栢香帖》和《拟山园帖》等数种,另有《拟山园集》和诸多诗文书画流传后世。

  王铎擅长诗文,精于山水画,然皆不如其书法用功之勤。

  王铎书法,诸体兼擅,而尤以行草书,特别是草书成就最高。纵观其行书,作品不拘绳墨,常于不经意间表现飞腾跳掷、风神洒脱的个性特征,艺术效果强烈,耐人玩味。王铎草书能集二王书法之大成,掺入唐人狂草之笔法,吸收米芾、黄庭坚之优点,显得气度雄浑、险劲沉着、章法宕逸、独树一帜,把草书书风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影响深远。

  王铎入清时正50岁,此后有数年的安定生活,所以其书法真正鼎盛阶段,是50岁以后的晚年时期。今观王铎50至59岁之间草书精品中的经典,那种“泰山不可挡”的豪情和“月涌大江流”的壮观,便展现在眼前。

 

 

  王铎草书,属大写意派的书法风格,作品面貌大都气势磅礴,元气淋漓。那神态飞动和多彩多姿的艺术韵律,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震撼。王铎草书追求的是涨墨淋漓的效果,在创作时,他往往用毛笔饱蘸浓墨,再加溢水调和书写,在线条的纵横捭阖之间,显出水墨的外涨、浅淡、自然而成墨晕,增强了作品的墨色层次和艺术趣味。不管是明代中叶以后始有的超长条幅,还是超长手卷,王铎都能以恣肆任性、挥洒自如的书写技巧,表现出撼人肺腑的雄壮力量。综合其草书作品,在结构处理和空间切割上,皆有新奇组合,追求的是欹侧动荡的形式美感。这使得他的作品不但有奔放的激情,而且不失理性的控制。

  王铎草书的用笔极其丰富,并多用中锋出之,笔力雄厚,结体繁茂。其笔法在纵势中常有横笔崛出,能在圆转回锋中巧用折笔,收放自如,情绪跌宕,显得外露而不张扬。其用笔力道惊绝、雄壮奇伟、浑厚华滋。仔细观察其笔画线条,使之与“屋漏痕”和“折钗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王铎草书的笔法,是形成其书风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完美地体现了书法高古和雄强的审美特征。

  王铎还善于用墨,并且首创了“涨墨”之法。墨的浓、淡、干、湿,在其草书中用得恰到好处,变化无穷,再结合用笔的疾、缓,其作品就具有了极强的运动感。王铎的涨墨之法,拓展了传统书法的用墨空间,提升了墨的情绪化表现,这对清代以后尚趣书法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