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朝鲜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述评-1

(2018-12-30 09:07:27) 下一个

有些评述韩战的英文书籍将五次战役的第二阶段称之为第六次战役, 因为它是在五次战役(第一阶段)结束后的第三个星期才发动的,与第二次战役(50年11月底到12月初)和第三次战役(51年1月1日到7日)战役间的间隔差不多。为何中方称之为“第二阶段”,而不是“第六次战役”,我不知道,但无论何种称法,它对于中朝方均是一次惨败。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从进攻开始到后撤,中朝方以巨大的人员优势,进攻的方向选择的主动权,无法将美军击溃,从而最终无法将优势化为胜利。

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战役失败,几乎造成中朝方全线崩溃,而最终能维持今日的分界线,实际上是拜赐于李奇微的误判和美国政府的对韩战争政策;而五次战役的之所以失败,则是由于中共中央和以彭德怀为首的志愿军高层的误判,继续一种自认为有效、但对方已有对策的军事方针而致。

李奇徽接任美第八集团军司令后,决心以火力优势来击败中朝军队,他向美陆军司令部索要了更多的炮营,以加强军、师一级的支援火力;他改善了美陆军与空军的联络,增强了美空军对战场的战术火力支援;他设法为部分步兵团增加1个坦克连(21辆),增强了美步兵攻防能力;最为重要的是,他通过进攻增强了美军的士气,通过像砥平里这样的战斗,改进了美军防御战术。美军也总结了经验,掌握了中方作战规律,能通过侦查、分析,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中方的进攻时间和方向,美第八集团军在仅仅数月的时间,从装备到士气,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反观中方,在第四次战役后的美军连续攻击下,人员、装备损失惨重,第9、13兵团士气下降,新入朝的19兵团、3兵团虽然士气不低,但无与美韩军作战经验;中方尽管有较前三次战役更多、更好的装备和炮火支援,但由于美方已有防备,修筑好了较完善的工事,被炮火杀伤的并不高,而中方的炮火在中方进攻时,无法跟进已前进的步兵继续支援,使得中方的攻击虎头蛇尾。

中方的指挥官似乎也没能在第四次战役中认识到这种变化,仍一相情愿地以为用老办法(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包抄),还能迅速击败美军;甚至将兵力集中到空间非常狭小的东部山区,以期利用山地降低美军机械化的优势,并通过突破弱小的韩军防守,达到对美军的包抄并消灭的目标。美2师吸取了第二次战役失败的教训,作了充分的防御准备;尽管美军高层最初判断错误,但情况明确后,立即给予美2师支援并全面反击,以攻为守。

中朝方的一相情愿的攻击,在未能奏效时没有尽早撤退,仍期待向纵深攻击能制造出机会,以为主动权仍在手,待美军反击开始后,才发现自己已彻底地被动了。

许多发表在中文论坛上描述第五次战役的文章,对发生在第五次战役中的一些事件,与我的看法有些不同:

 

  1. 美军并未设计一个圈套

美军并未设计任何圈套,用以引诱中朝方进攻后围歼中朝军队。我们中国人喜欢计谋,沉溺于布下圈套,引敌人上钩,将其歼灭。但实际上这种计策在现代战争中是很难做到的,而且,如果双方力量差距太大时,就算做得到,也不会成功。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指出,战争的对像不同于其它科目对像,战争的对像会反应,你可以设计陷阱,但对方未必会跳入你所设的陷阱,因为现代军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军事历史和军事计策已有深刻的研究,在所正在进行的战争中,任何一方不会轻易地陷入对手的陷阱。

美军所用的战术是坚守其已巩固的阵地,尽可能地用火力对中朝方进行杀伤,当实在守不住的时候,则交替掩护后撤到预设的阵地。然而就连这种战术,联合国军都无法保证施行无误,在战役的两个阶段中,均有失误导致的重大损失和整个战线被突破,只是由于联合国军的梯级防守和预备队的迅速封堵,才使得形势得以挽救。

布莱尔在其《忘却的战争》中,认为范弗里特未能执行李奇微的预定计划,在战役第1阶段将前线军队及时后撤,而后以骑1师和美7师夹击中朝军队,但我们可看到这个计划是无法实现的。首先,联合国军的战线已被突破,前线的部队已无法与中国军队脱离接触;其次,美7师还在美10军的区域,撤下来并作好攻击准备至少要一个星期,因而他所声称的计划是根本无法执行的。

李奇微也不是如许多文章所述,算准了中国军队的“星期攻势”,并在中国军队进攻7天后就开始反击。依艾坡曼所述,指挥战斗的是范弗里特,而算准中国军队粮弹即将消耗完的那个人并不是李奇微,而是美10军作战部的一个中校参谋,而他的依据则是因为中方所能控制的补给线(公路)的运量局限而无法满足继续攻击的需求。所以,尽管中方的补给能力使中方的进攻有“星期攻势”之名,但美第八集团军的指挥官们并未轻易断定中方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还会存在同样问题,进而为中朝方布下一个圈套。

 

2. 美军并未每日后撤20公里

从艾坡曼所述,我们可以得知美(联合国)军并未每日后撤,更不用说后撤20公里了。美军尝试守住最初的战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防线失守,在两个阶段中,韩军的撤退很快就变成了逃跑,导致联合国军的防线出现了缺口,这一切应归功于中国军队坚决、猛烈地攻击。

洪学智在其回忆录中,提及他在战役前的会议上,曾强调胜利的关键是各部队能否在天亮后咬住敌人,由此我们可得知中朝方在天亮后仍是继续攻击,这一点也被艾坡曼证实。在战役的第一阶段,中方的连续进攻使得美韩军无法脱离接触,不得不日夜与中朝军队连日苦战,根本无法在白日脱离接触,轻松撤退。

范弗里特在战役的第二阶段,摒弃了李奇微的灵活防御的作战方针,坚持要求美军坚守防线,严令美军在夜晚不得移动,要固守阵地(Button-up),以火力射杀阵地间任何移动的目标,这一指令使得美军的损失大为减少而中朝方的伤亡急剧上升。美军连、排单位原先一旦吃紧就放弃阵地后撤,这给中方穿插带来了方便,而穿插的部队与后撤的美韩军交混在一起,使得美军的炮兵无法在不伤及自己人的情况下进行炮击。炮兵不起作用后,美军也就没有了火力优势,而中方人的数量优势就可以充分发挥了。范弗里特的新指示使得美军必须坚守阵地,因为撤离阵地可能会被友邻误认为是敌人从而被己方杀伤,而中方的穿插也就不再方便了,美军可呼叫炮火对穿插部队进行火力攻击。

到了白天,美军就会派遣配有坦克、自行高炮/高射机枪、工兵的特遣队,将陷入中方围困的连、排单位解救出来,然后再退到新的阵地上。

在第一阶段中,联合国军在汉城的正面共有三道防线,第一条防线就是被中朝方突破的临津江防线,后面还设置了两道防线:一个是穿过议政府的Delta防线,但联合国军在此防线几乎没有停留,因为中朝军队的紧紧追击,使得美军无法完成防守,这道防线距最初的临津江防线仅平均15公里;第二条防线是在汉城外围的Golden防线,这条防线修筑了一个多月,布有大量的铁丝网、地雷、爆炸物、汽油燃烧桶,修筑了壕沟、地堡等掩体,坦克卡在要道,后方布置了大批已设定好射击诸元的大炮。这条防线距Delta防线约20公里。联合国军曾期待中朝军队攻击这条防线,从而给予中方以大规模的杀伤,但中方并未对这条战线发起攻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