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从失、空、斩谈起

(2018-11-17 08:51:42) 下一个

失、空、斩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失街亭、空城计和斩马谡三折戏,戏文讲述诸葛亮一出祈山,派马谡和王平前去镇守街亭,结果两人未能守住街亭,造成司马懿大军长驱直入,诸葛亮不得不冒险摆出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得以全身而退。诸葛亮在回军后,依军法斩了马谡。

我在这里想讨论一下《失街亭》里的军事知识。依三国演义,街亭是诸葛亮一出祈山不果时后撤所要防守的一要地,一旦失守则司马懿可长驱直入,切断诸葛亮的后路。因此,诸葛亮特意将防守此处要害的重任交给马谡和王平,并再三叮嘱他们要“当街扎寨”,阻击司马懿。

在此请读者们想一想,诸葛亮这一要求为何正确,而你是否仅因为故事的结果是马谡失败,丢了街亭,从而认为诸葛亮正确?亦或是诸葛亮是“神人也”,故而正确?这里的军事常识又是什么呢?

马谡不愿当街扎寨,等待司马懿的进攻,他选择街亭外的小山上扎寨,以期司马懿到来时他可以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地击败司马懿。他的副手王平不同意他的作法,但王平说不出两者的优劣,只是坚持要按诸葛亮的指示当街扎寨,无奈,马谡将三万兵马中的五千,分给王平当街扎寨。

赶到街亭的司马懿在了解情况后,随即分兵一部挡住马谡,主力攻击街亭,王平不敌,丢失了街亭。而后,司马懿大军围住马谡所占的小山,困而不攻,最终马谡的军队因缺水而乱,马谡只身逃回,被诸葛亮依军令状砍了头。

读到这里,如果马谡有支持者的话,可以替其喊冤,因为是王平没能坚守住街亭,也许王平再坚持一下,马谡可能就会突破司马懿的阻挡,造成对司马懿的前后夹击,大胜司马懿,因此,王平才是那个应被斩首的人。

绝大部分的三国演义读者都不会细想这背后的军事常识,因为绝大部分的读者均会以诸葛亮的指示为正确,而这个军事常识就是现代军事学中的重要一章:筑城。

城市的起源于人类为防御野兽,而后变为防御敌人的城堡,城市有着坚固的城墙、粮食和军械储备,驻有防御军队,可以长时间抵御强大的敌人的进攻。它同时也是人们居住和进行贸易的集散地,也就成为交通枢纽或要道隘口。作为交通枢纽或要道隘口,敌人必须夺取它,才能发挥其作用。马谡防守的街亭应是一个小居民点和交通隘口,而不是一个较大的城镇。为了守住此地,马谡必须在此临时“筑城”,也就是当街扎寨,布置鹿角拒马,阻塞通道,马谡违背了此军事原则,指望与司马懿直接交锋中取胜,但司马懿不按他的想法作战,仅将他与街亭守军割开,等他来攻,这样将其优势化为乌有。而街亭守军人少力薄,守不住街亭也就是必然。

现代军事中的筑城学所包括的不仅仅是筑城,它包括构筑掩体工事、交通壕、设置障碍、布雷和设置爆炸设置等。简易和临时、复杂和永久或半永久;防步兵、防坦克,种类繁多。要想阻拦住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步坦纵队,仅靠战斗意志是不可能的。

邱会作在其回忆录中,叙述了中央纵队在贵州的土城遭到国民党军队袭击时的应对情景,当时刘伯承等有作战经验的人,一面指挥战斗人员占据房屋进行阻击,一面叫大家用杂物阻塞街道,形成路障。与此相对照的是《血红雪白》记录的东北民主联军3纵在阻击廖耀湘增援四平的失败:由于3纵未设路障,仅在路侧设阻击阵地,廖耀湘组织200多辆卡车简单地沿公路冲过了3纵防线,使得3纵的阻击失败。

在影视中,也同样有相同例子:如《打击侵略者》中,当崔凯带领着部队赶到鹰峰后,立即命令丁大勇带人在公路上布雷,部队则部署在路边山上。

所有这些例子,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军事常识:阻击要在道路上设置障碍,然后以火力阻止对方移除障碍的企图,如违背这一原则,阻击则难以奏效,尤其是对一支配有装甲、有着强大火力支援的军队。

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描述的那个志愿军连队(应该不超200人吧),在未设路障、未挖战壕的情况下,打退了在32架飞机、10多辆坦克支援下的美军,并且打死300多敌人,是事实还是胡吹,你可以用上述的军事常识进行鉴别。如果魏巍所述为实,那么,我们可简单地得出飞机和坦克没有多大用途的结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