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原笑

救国之雄心壮志,尽付笑谈。
正文

说说读书与为学

(2012-04-13 10:54:42) 下一个

英国的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确能使人求知的欲望大增,许多人也因此话被推上了漫漫之求知路。

说到求知的途径,通常不外乎两种:其一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获得知识,其二则是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由于个人的精力与资源总归有限,通过自身实践所得的知识也总归有限。并且,通过个人实践获得的经验性知识往往由于缺乏细密的推敲和广泛的检验,通常总难免浅薄和漏洞百出。而通过学习从前人的积累中吸取知识精华不但事半功倍,且这类知识常常也经过较多的推敲和较广的检验。学习的价值盖在于此。而读书则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读书得来的知识,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学问。然而,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解,那便是:以为有学便是有学问!事实上,读书多,只能算是有学,还算不得有学问,学的东西只有通过问,方能变为学问。这里所说的问,并非指向别人发问,向他人发问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学法,只有向自己发问,才是做学问的问。向自己发问其实就是反思,其核心的精神就是:质疑与演绎!

历史上为书所误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的共同错失就是只学不问。赵括、马谡是两个典型,赵括读的兵法比他那号为名将的老爹多得去啦,马谡也让诸葛孔明佩服得要紧!这两个人最终误己误国,成了笑柄。司马光读的书也很多,要不然,《资治通鉴》那么一个厚厚的大册子是编不出来的。他在《资治通鉴》里发表的议论,多是道学上的老生常谈,其评人论事的见解,不要说是与太史公比,就是与班固、陈寿比,也只够提鞋了。他反对王安石变法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然而,这些人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不论是操笔还是鼓舌,用的都是别人的话语!

人的确应该多读书,但必须量力而行!若是不能把里面的道理完全搞明白,那便很容易把自己搞成残废!做学问其实很像做生意,学好比向别人告贷,问则有似理财的手法。对于做生意而言,资本多固然是好的,但如果是能力有限,而资本又大得玩不动,弄到破产也不是没有的。有的人读书不多,但很善于问,最终很有学问。这就恰似靠小本生意白手起家的富翁。这样的人也在不少。是故,对生意人来说,理财有方强于资本雄厚。对读书人而言,善问更胜于多学!

秦末那个大名鼎鼎的刘三就是个大学问家,但许多人却偏偏不信!然而你且别感到诧异,能让张良、陈平、韩信之流的智略之士拜服,能让萧何、曹参之辈洞察世俗的滑吏帖服,能让黥布、彭越、樊哙之类的豪莽之徒畏服,能让纪信等忠义之士为他献身,你能说他肚子里没有学问?刘邦可谓是个少学善问的典型,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他读过哪方面的书,我想他的学大约是来自井市。这人就似个白手起家的富豪,起初资本极少,但经营的手法却极是高明,最终的资产也着实惊人。没人会因白手起家者初期资本的窘迫就看淡他最终拥有的财富,难道就可因刘邦的少时之无学而小视他最终的学问?与刘邦类似的人还有很多,如刘裕、石勒、朱元璋,都莫不如此。诸葛亮为学也不甚多,要不然初到东吴,便有人讥讽他所治无学。狄仁杰也曾被人指责说学得不够精细。然而,诸葛现在被视为智慧的化身。狄公则生前是武周的擎天立柱,身后是李唐的守国功臣。国学大师辜鸿铭经常写错中文字,却被中外都推为清末民初中国之第一国士。他对东西方民主的见解估计更是旷古绝今地高人一筹!史载这些人读书都务求粗知大义,知大义可算是这些人成功的秘诀。

常言道:死读书不如不读书。孔圣人也说:学而不思则罔。要读书,要多读书,但读书明理、知大义才是正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