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飞来峰论原生态

(2014-01-04 07:47:04) 下一个
灵隐寺是杭州名胜,飞来峰又是灵隐景区的亮点。现今的景致介绍是这样的: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飞来峰形成了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如龙泓洞、玉乳洞、射旭洞、呼猿洞等,洞洞有来历,极富传奇色彩。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
 
这些话,显然是从明代文学家袁宏道(1568~1610)《飞来峰小记》那来的:“峰石逾数十丈,而苍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后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镂。”上至宋元,也都是这么说的。
 
可是,若以为古今人物的审美观点一脉相承,可就错了。袁宏道紧接着就说:“壁间佛像,皆杨秃所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丑可厌。” “杨秃”指杨琏真加。《元史》载:“有杨琏真加者,世祖用为江南释教总统,发掘故宋赵氏请陵之在钱唐、绍兴者及大臣冢墓凡一百一所;戕杀平民四人;受人献美女宝物无算”云云。“绝代散文家”张岱则更把杨某恨得咬牙切齿,他写《西湖梦寻·飞来峰》的时候说:“深恨杨髡(按:受刑剃发曰髡,有诅咒意。比称其为秃更显不屑),遍体俱凿佛像,罗汉世尊,栉比皆是,如西子以花艳之肤,莹白之体,刺作台池鸟兽,乃以黔墨涂之也。奇格天成,妄遭锥凿,思之骨痛。翻恨其不匿影西方,轻出灵鹫,受人戮辱;亦犹士君子生不逢时,不束身隐遁,以才华杰出,反受摧残,郭璞、祢衡并受此惨矣。”简直就是说:雕凿飞来峰,乃暴殄天物,不如没有此峰。至于始作俑者,考古学家说,在飞来峰诸洞穴及沿溪峭壁上的刻石雕,早在五代就开始了,杨髡只是有据可查者之一,而且名声不好。
 
中国自古确有在凿壁雕像的传统,多半选在无甚可观的秃壁断崖。把自成气象的飞来峰雕琢成神仙洞府,是满目疮痍还是锦上添花?自然天成与人文景观如何搭配,是人类文明史永恒的难题之一。要想不给后世留下话柄、不做万劫不复的傻事,比较保守而保险的办法,大概是自然景观任其自然,人工建筑另成一体,以便拆卸。毕竟,按一时一已的审美观念,在山川形胜上动手动脚,不比绘画之“笔补造化天无功”,不至于真的弄成佛头着粪或狗尾续貂。
 
不料,上述常识竟被有关部门置若罔闻:“飞来峰景区又开辟了一处名为“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的景点。全长250米,塑造了代表不同地方、各个年代的佛像近万尊。”看似策划者极具竞争意识,紧随“世间万物商品化”大潮,意在把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安岳卧佛、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地的旅游生意,都做到杭州来。
 
经查,那是1993年的工程。那时,“原生态”的概念传到大陆了吗?
 
 
附:
 
张岱(1597年~1679年)《西湖梦寻·飞来峰》原文:
 
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
 
深恨杨髡,遍体俱凿佛像,罗汉世尊,栉比皆是,如西子以花艳之肤,莹白之体,刺作台池鸟兽,乃以黔墨涂之也。奇格天成,妄遭锥凿,思之骨痛。翻恨其不匿影西方,轻出灵鹫,受人戮辱;亦犹士君子生不逢时,不束身隐遁,以才华杰出,反受摧残,郭璞、祢衡并受此惨矣。慧理一叹,谓其何事飞来,盖痛之也,亦惜之也。
 
且杨髡沿溪所刻罗汉,皆貌己像,骑狮骑象,侍女皆裸体献花,不一而足。田公汝成锥碎其一;余少年读书岣嵝,亦碎其一。
 
闻杨髡当日住德藏寺,专发古冢,喜与僵尸淫媾。知寺后有来提举夫人与陆左丞化女,皆以色夭,用水银灌殓。杨命发其冢。有僧真谛者,性呆戆,为寺中樵汲,闻之大怒,嘄呼诟谇。主僧惧祸,锁禁之。及五鼓,杨髡起,趣众发掘,真谛逾垣而出,抽韦驮木杵,奋击杨髡,裂其脑盖。从人救护,无不被伤。但见真谛于众中跳跃,每逾寻丈,若隼撇虎腾,飞捷非人力可到。一时灯炬皆灭,耰锄畚插都被毁坏。杨髡大惧,谓是韦驮显圣,不敢往发,率众遽去,亦不敢问。此僧也,洵为山灵吐气。
 
 
袁宏道(1568~1610)《飞来峰小记》原文:
 
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峰石逾数十丈,而苍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为其怪也;秋水暮烟,不足为其色也;颠书吴画,不足为其变幻诘曲也。石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后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镂。
 
壁间佛像,皆杨秃所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丑可厌。
 
余前后登飞来者五:初次与黄道元、方子公同登,单衫短后,直穷莲花峰顶。每遇一石,无不发狂大叫。次与王闻溪同登;次为陶石篑、周海宁;次为王静虚、陶石篑兄弟;次为鲁休宁。
 
每游一次,辄思作一诗,卒不可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