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2)------一个真实的伦理案例

(2012-11-09 14:14:21) 下一个
没有准备好的学生 (2)------一个真实的伦理案例
李革胜,11-06-2012

四年弹指一挥间, G同学大学毕业只有5个月了。交大与师大校际联盟被一场荒唐的学潮中断, 正好拯救了F教授和Z教授的课题。因为材料班”普通物理”全国统考第一的成绩无法重复。F教授回师大物理系当系主任, Z教授从交大材料系主任的位子上退下来,  任铸造材料国家实验室主任, G同学正好在那里做毕业设计。

铸造材料实验室是确立交大在全国材料界地位的砝码,每年发表的文章, 专利给交大带来很多项目和荣誉G同学做毕业设计, 兴致很高, 甚至想到发表文章。他加入Z教授的研究生Y同学和年长20岁的C高工的课题组。是个勤奋的研究小组。G同学用功钻研, 很快找到一种有效的统计方法,可以定量分析碳化硅颗粒在铝基材中的分布,最关键的统计模型, 并做实验采集的数据。Y同学的硕士论文帮助很大, C高工非常高兴, 数理分析统计果然没有白学, 承诺下篇文章把G同学列为作者, 因其创造性勤奋工作。

碰巧, Z教授安排C高工写个基金项目申请书。时间很紧,必须在截止日期前寄到基金委, 最好明天就寄, 今天晚上只好开夜车加班了。Z教授也请G同学帮C高工一起弄, 因为模型是G同学搞出来的,计算机盲打能力强, 打字速度快。但没有告诉C高工。当天晚上, G同学一个人坐在计算机前写申请书, C高工走进来, 看见他一个人热火朝天地搞基金项目申请书, 变脸走开了。从此, C高工再也不搭理G同学了。后来发现G同学没有越位越权, 两人又和好如初。很显然, 双方沟通不够, 理解有偏差, 才造成相互之间的尴尬。

两周后, G同学借实验室唯一的铸铝搅拌器做实验, 材料系规定,借搅拌器必须签字, 写上使用时间, 和日期。用完之后, 必须清洗, 如果发现问题, 要负责及时修理。 C高工在头天晚上使用过。 然后是G同学使用, 那一天铸铝耐磨强度不理想, 后来发现,是因为搅拌器出故障,造成碳化硅分布不均匀原以为,C高工早已修好了, 没想到是坏的 一天的工作和铝材都浪费了,碳化硅加进去, 就取不出来了。让大个子的G同学爬到空间狭小的电阻熔炉里修搅拌器, 比小个的C高工要难得多。年青气盛的G同学立即当面质问C高工, 阴谋蓄意破坏实验 (sabotage), 浪费时间和材料, 多多少少有点冲C高工当然矢口否认, 气急败坏, 推卸责任,只是用完后, 忘了修理和通知其他人, 不是故意。G同学将此事告诉Z教授,从那以后, 两人再也没有说话。

G同学毕业设计得了个中等成绩B 后来, C高工把其毕业论文数据,图表, 模型和照片整理成2篇文章发表,但压根没有提到G同学, 不够大度

用北京话讲,G同学的”爱谁谁”的态度是种威胁压力, 四年来, Z教授对G同学一直采用高压政策。给任课老师打招呼, 不管考得多好, 绝对不能给G同学高分, 免得下不了台, 铩羽而归, F教授灰溜溜回师大就是榜样。况且国家提倡素质教育, 沿海发达地区的同学才有资格获得优秀成绩, 因为高中素质教育好, 不能与国家教改政策抵触。G同学来自地级市重庆一所不知名的高中, 成绩中下才是可以接受的, 乃潜规则。材料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粗制滥造, 没有标准,准备考试一头雾水, 摸不着北, 没法查卷,很多没有闭卷考试, 完全是老师想给多少分, 就是多少分,很难定量评价学生的优劣。

从此, G同学的成绩几乎没有80分以上, 但大多数在70分以上。Z教授需要打击其自信心, 认为他没有准备好, 毕业后计划分配到重庆郊区缙云山一家仪表厂工作。G同学也意识到, 在交大呆着憋屈, 只好装出一副没有自信、憨厚、憋闷、委屈模样,尽量引起同情。卧薪尝胆, 装傻是唯一的选择。他知道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落下把柄。

机会来了, 全国研究生入学采用统一考试, 如果独占鳌头, 就能证明自己。G同学当时没有看到这点, 因为学潮, 考研必须学校推荐, 早就放弃了, 准备去重庆仪表厂工作。Z教授眼光厉害,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滋生。据他四年观察, 清楚材料系所谓的尖子生, 要硬考, 根本考不过G同学那样的内地同学,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练就的考试功夫, 大城市的素质教育哪里是对手。

交大材料系基金主要竞争者是中国科学院材料所, 如果把G同学这个混世魔王送到那里去, 鹤立鸡群的智商, 独行特立的为人, 不同流俗的处事, 材料所肯定会犯错, 交大材料系就有机可乘。Z教授雄才大略, 考虑问题在全国材料界战略高度上。科学院有钱,大学有学生。 试想, G同学一个材料系中下成绩学生, 都能考上中科院研究生, 不定还能名列前茅。要知道,在中国第一高校, 中国科技大学苦读五年才有机会去中科院读研究生呢。如果G同学能上, 材料系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读研, 教学质量没得讲。四年的栽培可以用在刀尖上了, 清华老领导的儿子在材料系读书, 四年来的关照, 不显山漏水, 成绩优异, 读交大研究生, 顺理成章。 算自己从清华调来交大, 当四年系主任的功劳。这些小算盘, Z教授没有告诉任何人, 也没有记下来。

新系主任S教授对Z教授言听计从, 正好教毕业班”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在课堂上, 大肆吹嘘东北的中科院材料研究所, 如何先进和顶尖, 鼓励报考其研究生。并告知, 材料系愿意推荐任何愿意考材料所的同学。G同学听在耳里, 记在心里, 没有过多的言语, 默默决定报考。这时距离考研究生只剩2个月时间了, 材料系毕业班还要上3门专业选修课。

G同学做梦也没有想到,“实验数据处理”这么简单的课程, 竟然得了57.5, 毕业前还需要补考。那有心情考研,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真是不顺, 心变得沉甸甸的。G同学丈二金刚摸不着头,弄不清是怎么回事, 试想连本正式教材都没有的选修课,只需高中数学就可以过关, 莫名其妙地补考, 太失望。 原来是主讲老师C高工, 刻薄寡恩,  故意抓不及格。此举误导了班长, 发考研推荐信, 死活不给, 他也认为G同学没有准备好。看在眼里, 心中有数, 把失望咽在肚里,变困难为动力, 到系办公室装可怜, 最终讨来推荐信, 可以报考研究生。填志愿时, 毅然填远在东北的科学院材料所。 G同学没有告诉任何人, 只给在复旦的发小D同学通气, 怕节外生枝。G同学的执着, 影响其他同学, 考研通知书都没有收到,自己骑车去教委查考点和时间, 内心强大是他的优势。

考研前一个月, G同学补考“实验数据处理”过关, 这是生平第二次补考。在交通大学, 3门课不及格, 是要退学的。好险! G同学只有一个月时间准备研究生全国统考,走硬考的钢丝, 步步惊心。爆发力和强记功夫再次凸现, 英语, 高数, 普物, 物化基础本来就好, 稍微温习下就是一流水平。 主要是在背政治, 一个月下来, 把”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 “政治经济学”, “时事政治”倒背如流。交大本科毕业时, G同学就通英,日, 德三门外语, 三本外文字典强背下来,记忆超群。后来, G同学第一名考入中科院材料所, 因其政治, 英语成绩遥遥领先。

接到科学院材料所录取通知书时, 发现材料系有8名同学被科学院录取,去年考取中科院研究生人数为零, 又没有扩招。十分纳闷, 材料系只要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同学90%都得到录取, 果然是个精英班。Z教授再次证明, G同学没有鹤立鸡群,还没有准备好。那年, 材料系获得交大先进集体称号, Z教授成为校先进个人。 三年后G同学走钢丝硕士毕业时, Z教授增补为工程院院士, 是对他从清华调来交大的一个安慰。

问题讨论:
  • G同学和C高工的矛盾为什么激化? 有没有办法解决?
  • C高工不理G同学, 正确的方式是什么?
  • Z教授对蓄意破坏应该怎么做?
  • Z教授为了避免此事应该制订什么实验室政策?
  • Y同学应该是什么态度?
  • 面对老师打偏见分, G同学这样做对吗? 他该怎么办?
  • C高工把G同学的工作写成文章, 没有提到原作者, 是什么性质的错误?

    伦理观点:

    本案例可以在两个层面上讨论, 1.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这不仅发生在材料实验室, 也发生在其他地方2.只指责老师缺乏责任心和学生的冒险虚荣心, 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这话有道理。每个人的性格都会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C高工因为G同学说话冲, 就怀恨在心, 使用数据, 写文章不列名字。报复比自己小二十多岁的学生告状,打不及格。实验室同事之间应该是态度开明的G同学C高工的状。他不理你,你也可以主动理他,说点别的,缓和一下也是可以的。都是为了工作,急了点,以后注意就是了。私下找机会沟通交流,缓和相互的关系。这样不失为好方法。Z教授没有干涉两人的矛盾, 有失职嫌疑

    G同学的独行特立, 让其他人感觉到威胁和压力, Z教授的高压政策可能是合适的, 但故意给学生打低分, 对其前途考虑不周一名技术人员,最初主要是对自己负责,但当他成为高级工程师后,就要为所在的整个团队 负责了。G同学只是一个比他小20岁的本科生, 大可不必如此刻薄。

    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时,G同学感到茫然和踌躇考研需要推荐,自己本科成绩中下, 要得到承认很难通往成功的道路复杂曲折,有弯路, 有岔路,有捷径。被打了偏见分, 老师不喜欢, 因为学潮不能考研, 这些都不重要。如果G同学希望获得成功, 那么就一定要具备一个充满活力、开朗且不畏惧困难的性格。从这里看到G同学能吃苦,天赋高, 学得快。但性格内向,狭隘,扭曲, 偏执。很容易让人发现,傲慢掩盖下骨子里极端的自卑。碰上坏人, 这就危险了。吃一堑,长一智。

    一次次走进陷阱, 又一次次走出来, 让人提心,当问题解决后,又依然故我,屡改屡犯, 让他老是在走钢丝。矛盾多根源其自卑的个性。还有意无意与出身联系起来,画地为牢。对其出身过分敏感,来自内地, 毕业于歪高中, 虽明白英雄不问出处的道理,但偏执的性格让他老是去做些神经兮兮的事情。常常臆想别人在背地里讲坏话,做坏事, 没有理解和宽容。作出点东西就沾沾自喜和心满意足。遇到不如意觉得生活很纠结,很挣扎,很恐惧,缺乏安全感。他可能常会在梦里惊醒,梦到考试不及格,杞人忧天。

    越是这样, 就越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他越怕失败越摆出副无所谓和蛮横无理的样子, 人际关系就越糟糕。自卑和骄傲让G同学变得常常不能自己,不可理喻。一点小事,就上纲上线, 指责C高工阴谋蓄意破坏实验 (sabotage), 浪费铝材。一点小火星, 就酿成大火。

    G同学可以说他勤奋工作的习惯, 让周围的人有压力, 自然而然嫉妒他, C高工可能过分地嫉妒。最开始对项目申请书词不达意的交流, 造成理解错误,引起矛盾, 双方没有宽容别人的性格是日后矛盾激化肥沃土壤

    一点小事, 就指责C高工阴谋蓄意破坏实验 (sabotage), 浪费铝材。蓄意破坏是个严重的指责, C高工应该不会那么小气和卑鄙, 与比自己年青20岁的同学斗气。没有实质上的确凿证据, G同学是太敏感, 没有注意方式方法C高工的回答很聪明, 也很诚实,他就是忘了修铸铝搅拌器, 人无完人, 哪个人不会犯错误呢?

    G同学并不相信, 还告到Z教授那里,心理还不成熟, 是没有准备好。Z教授对此事保持沉默,Y同学对此也保持一定距离。该实验室的和谐度和信任度还不够。两个年龄相差20岁的师生在实验室打口水仗, 搞冷战, 大可不必。

    认识误区,每个人都有, 当面沟通是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无缘无故被补考的原因,G同学不信任C高工, 多少有点敌意,人之常情。两人的矛盾加剧也会影响实验室的气氛, 最终导致同事之间正常关系的恶化。

    如果只有一次争吵, Z教授就让事情过去了, 如果矛盾激化,Z教授就不能置身事外。正直诚实,受人敬佩是科学家的必备素养。大学是培养学生团队工作的基地,如果在大学都不能和人相处, 到了社会, 该怎么办?从这点看, G同学与 C高工在交大都没有养成宽容的好习惯,是教育缺失。

    实际上, Z教授可以在实验室开个会, 讨论一下和谐和信任问题。可以做一个姿态,欢迎让两人和好。C高工可以推卸责任, “我不知道、我岂是看守我兄弟的吗?” ( 4:9), 但同一实验室的人必须在一起合作才能解决问题,必须把个人利益放在一边。Y同学应该站出来说话, 不然,会失去他的话语权。

    无论任何研究成果成果,如果没有人愿意用,就不能实现它的价值,而了解和重视价值又是所有成功的基础。当我们谈一个科学家的科研成就时,共同的准绳就是——科学家所具备的性格。所以,要利用性格决定职业的道路,不断地利用性格出成果创造价值,实现最终的个人成就。C高工应大度些, 主动修理搅拌器。同行之间保持良好关系。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也很好。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要努力成为成功的科研者。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专注眼前的工作,处处留心,谦虚谨慎,寻找是否有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积极地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而不是盯着钟表发呆,一直等着下班。要勇于特立独行,平凡没有特点的人很难吸引别人的注意,要做最好的科研人员。遇到挫折时,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碍和缺点,排除困难,利用自己的人际网络来帮助化解。孤独的G同学就只能靠自己了。要随时准备好接受负面意见,不要在意一时的成败得失,要有耐心地坚持自己的立场,等待时机慢慢地成熟,成果也会随之体现出来。这是笔者给G同学的建议。

    本案例还谈到了一个学术诚信, 剽窃和抄袭问题。C高工用G同学的毕业论文数据,图表, 模型和照片整理成2篇文章发表,但压根没有提到G同学, 是不够大度。虽然毕业设计是在交大铸造实验室做的, 知识产权属于交大, 属于铸造实验室。但G同学提出了论文中最核心的思想, 一套符合逻辑、有深度和系统的思维汇集和外延性的思路, 做出最关键的统计模型, 并亲自做实验采集的数据。如果以他是个本科生, 又毕业了为由, 把他的名字从作者中剔除,是一种侵权行为, 说重点, 是学术剽窃。至少也应该通知G同学, 文章得到发表, 表示感谢之类,或在致谢中提到G同学。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良心。

    (2小时写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