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林间溪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高棉微笑的魅力——吴哥行(2)外圈,文明的开始

(2024-05-21 16:23:17) 下一个

第一天,外圈

参观吴哥遗址的行程一般都有固定的路线,根据路程的远近分为小圈、大圈、和外圈。小圈是整个行程的重点,包括吴哥窟、通王城等精华景点;大圈的寺庙与小圈相比较为分散,通常是比较轻松的一天;外圈相对来说距离较远,包括雕刻精致的女皇宫、原汁原味的崩密列、和吴哥辉煌开端的罗洛士建筑群。吴哥门票分为三种:一天、三天和七天,大多数人选择购买三天联票,可在一周内的任意三天入园参观。

清早七点司机来旅馆接我们,一看是位新司机,交谈几句感觉不错,不由高兴起来,昨天的不满顿时风消云散。司机提醒我们带好门票,若不是他的提醒,我还真的将门票遗忘在房间。OK一切准备就绪,开车,出发,探索神秘的吴哥遗址正式启程!

比粒寺(Pre Rup)

首先来到比粒寺,本来昨天我们打算在这里看日落,可惜未能如愿,不想今天第一站又来到这里。比粒寺又称变身塔,建于公元961年,属于遗址群中较早的寺庙,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红砖塔山结构。这里是国王去世后火化变身为神的地方。他们认为火化是一种变身的仪式,通过轮回,肉身在一次次死亡后进行转化,这里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地方,变身塔由此得名。这是我们此行参观的第一座寺庙,尽管它在整个遗址群里并不起眼,我还是被它的宏伟气势所震撼。由于台阶太陡,登顶可不太容易。蒋勋老师介绍建造如此陡峭的阶梯,是对朝拜人的心里建设,在攀爬中显示对神的敬畏之心。我们小心翼翼向上爬,所谓“爬”楼梯,在这里可真是应验了那个“爬”字:手脚并用,心无旁念终于顺利登顶。整个建筑分为三层,相叠而上,由外向内逐渐收拢。最上层平台上耸立五塔,中间最高者代表须弥山,四个角落各有一稍矮的石塔,东边的两座供奉湿婆神(Shiva)和毗湿奴神(Vishnu),西边的两座供奉他们的神妃乌玛(Uma)和拉克希米(Lakshmi)。

变身塔就在马路旁边                                        

整个建筑分为三层,相叠而上                          

手脚并用向上爬                                                                             

看看阶梯有多陡,后来我们才知道这还不是最陡的                                  

守卫塔楼的雄狮,造型优美                                 

变身塔属于早期的砖塔,看上去风化得很厉害                                         

上面的风光很漂亮。二月份天亮完,此刻天边仍可看见一抹红霞。昨晚如果让我们上来看日落,那一定是极美的                                                         

涅槃宫(Neak Pean)

涅槃宫是高棉语Neak Pean的音译,与佛教的涅槃没有关联,其意为“两条蛇盘踞”,故又有人称之为龙蟠水池。这是闍耶拔摩七世于12世纪末修建的102座医院中的一座,其整体布局为五座正方形水池组成,中央水池规模最大,中间一个由两条蛇神那伽盘踞的小岛上耸立一座石塔,象征印度神话中喜马拉雅山上的圣湖。与之相连的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小水池,这些水池底种植各种不同草药。雨季来临时,中央水池水位上涨,通过雕刻不同动物的小孔流到各小池中,形成功效不同的药池。小池的方位以及动物雕塑代表一种自然形态,北方为象,代表水,东方为牛代表土,南方为狮,代表火, 西方为马,代表风。与中国易经中五行对应人体器官相似,风、土、火、风也有其各自对应的身体部位,病人们根据自己的病情进入对应的水池。他们浸泡在药池中,祈求神的保护,在强大的信仰和精神寄托中,身体得到痊愈。

前往涅槃宫先要经过一片湖水,一条栈道伸向对岸,湖水清澈,小鱼儿在水中嬉戏,泛起一阵阵涟漪,湖面一朵朵莲花随风轻轻摇曳,我们好像来到佛的世界。

涅槃宫的中央水池,由两条蛇神那伽盘踞的小岛上耸立一座石塔                                 

四小池之一的西池,中央水池的水通过孔洞流进来,孔洞里雕刻着马,代表风位

班提色玛寺(Banteay Samre)

此寺庙建于12世纪初,保存相当完好。这是一座有护城河和双层围墙的雄伟寺庙,回廊包围着中央殿堂。回廊开东西南北四门,内有两座藏经楼。寺庙供奉的主神为毗湿奴。

寺庙的塔门,看上去粗旷、雄伟,斑驳的墙壁充满沧桑感,整个建筑保存完好

第一和第二道围墙之间                                   

庙宇屋顶树立着一排排雄赳赳的林伽,吴哥遗址群中林伽随处可见,但立在屋顶的独此一家                       

藏经楼                                                                                      

这里的那伽很完整,通常在其他寺庙只能看到那伽的头,身体一般都断裂了

如此沉重的屋顶1000多年不倒,也是奇迹                                          

女王宫(Banteay Srei)

女王宫浮雕之精美、色彩之鲜艳,是吴哥遗址群之最,有吴哥艺术之钻美誉。整个寺庙建筑完全覆盖在浮雕之下,精致如织毯,它的三角门楣,讲述一个个取材于印度史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耶纳》的神话故事。由于女王宫的雕刻实在太精美,所述故事太多,我将它另外专作一文,此处按下暂且不表。

崩密列(Beng Mealea)

崩密列距离吴哥遗址群约50公里,这是一个没有经过修缮的区域,除了便于游客行走的栈道,一切保持着当初法国人发现它时的模样。崩密列的意思是莲花池,其护城河长1.2公里,宽0.9公里,由此可想象出它宏大的规模。关于崩密列的信息很少,据推测建于11末-12初世纪,主神为湿婆。

和其他寺庙一样,寺庙前是一条长长的参道。那伽是连接人间和神界的桥梁,它总是坐落在各寺庙参道前                              

参道尽头是一片废墟,这里没有经过任何修整,一切都是当初发现时的样子

树木从建筑中长出来,它们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状态                                  

罗洛士建筑群(Rolous group)

罗洛士建筑群包括巴孔寺,神牛寺和洛雷寺,是高棉建筑艺术的开端,后来的辉煌从这里开始并延续下去。吴哥王朝起始于公元9世纪初,国王闍耶拔摩二世带领国家脱离爪哇的统治,建都于库楞山(Phnom Kulen, 今又称荔枝山),开启了吴哥王朝。闍耶拔摩二世几次迁都,最后定都洞里沙湖区旁。公元881年国王因陀罗拔摩一世在这里修建起第一座寺庙——神牛寺,供奉湿婆和祖先,吴哥的建筑艺术就此拉开了序幕。

神牛寺(Preah Ko)

神牛寺实际上是祭奠祖先的宗庙,高高的台基上有6座红砖塔,每个塔面都有梵文的篆刻。前面三座塔是纪念开国君王(居中),父亲(左),和祖父(右)。后面三座用以纪念他们的妻子。神牛南迪是湿婆的坐骑,所以神牛寺也是供奉湿婆的寺庙。

不像其他雕像面朝外,在吴哥遗址中所有的南迪都是面朝寺庙,它永远等待着主人的召唤

巴孔寺(Bakong)

巴孔寺是罗洛士群中最大最重要的寺庙,是高棉王国迁都吴哥前的国庙,供奉湿婆和林伽。它有3层围墙,内外两条护城河,外形是一座五层方形金字坛,每一层都有神兽守护,平台顶层中心矗立一座宝塔。两侧有8座小塔,据碑文记载,它们供奉湿婆的8种替身。五层平台分别代表印度教中那伽,伽鲁达、夜叉、罗刹和神的世界。巴孔寺是吴哥遗址中第一座多层式的神殿山,也被称为庙山。后来吴哥的那些辉煌建筑都是从它发展起来的。

北侧有一个现代的佛教寺院,与残破的巴空寺形成鲜明的对比

新旧寺庙,信仰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                         

洛雷寺(Lolei)

高棉地处热带,只有旱雨两季,半年为旱,半年为雨。旱季遍野干涸,雨季水流成患,因此修建人工水库是高棉人生存的必需,他们很早以前就知道怎样修建水库。为了祈求神明保佑,水库中央应该有神庙坐镇。公元893年的高棉王朝,已经修好了宗庙,建造了国庙,第三个要修建的便是水神庙。此时的国王已从因陀罗拔摩一世传到儿子耶索拔摩一世,洛雷寺是他兴修的水神庙,座落在人工水库中央。洛雷寺是一座没有完成的神庙,原因在于耶索拔摩一世发现,都城所在地地势太低,没法解决水患问题。于是他四处寻找,来到西北十几公里外的巴肯山,这里的地形是建都的绝好位置。他决定迁都,在巴肯山修建了巴肯寺,开始了四百年吴哥的灿烂文明。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雷寺坐落在一片稻田里,原来的水库早已干涸,洛雷寺也残破不堪。

看完罗洛士建筑群,今天的参观就结束了。本来有想预定晚上看歌舞表演,可是从疫情开始所有的演出都被禁止了,到现在仍没有恢复。没有歌舞看逛逛农贸市场总行吧,让司机把我们放在农贸市场,结束了一天的行程。农贸市场超级大,包括路边卖水果、蔬菜、米粮、面包等各种吃食,还有室内的各种百货琳琅满目,特别是首饰摊位,乌泱泱一大片,少说也有几十家,金光闪闪亮瞎眼睛。看着这么多首饰柜台,我首先想到的是一定不会是真金白银。第二天问司机,得到的答案居然是如假包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