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加拿大的朋友,打打假吧。视网膜变性现在可是难题啊。

(2017-04-20 04:35:00) 下一个

加拿大华人中医于卫东:用中医药助患者开光明之门

2017-04-14 09:21: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于卫东(中)与他的患者在加拿大温哥华天泉中医诊所。

在加拿大温哥华,有一家广受全球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所知的中医诊所。今年55岁的于卫东,就是这家名为天泉中医诊所的创办人和主任医师。从1990年开始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到如今的18年时间里,他已帮助近700人打开了光明之门,并以流利的英语、精湛的医术、暖心的服务和每一位患者都成了朋友。

中医药创造了奇迹

“治疗前测视力,我站在视力表前不到一米处,连第一行最大的字母也认不出。第一天治疗后,眼睛的酸涩感就有了明显的缓解;治疗第三天,站在离视力表3米处,第六行字母已经基本能认对了;治疗第五天,第六行字母已全部认对,第七行也认对了一个。经过8天的针刺及中药治疗,我到医院查视力,右眼已经由0.2提高到0.3。”

谈起自己的治疗过程,阎女士有些兴奋,她原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只能在黑暗中度过,却不想在于卫东医生的治疗下,症状有了如此明显的改善。“于医生的医术创造了奇迹!”阎女士感叹道。

这位阎女士口中的于卫东医生,出生于1962年,1983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医系,先后在山东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后到比利时求学,上世纪90年代初获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学位,相继在美国加州、加拿大行医,并在温哥华创办了天泉中医诊所。他专注研究、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已18年了。

对患者的感激和赞美,于卫东笑答:“不是我创造了奇迹,是中医药原本就有这样的魅力!”

遗传病≠“不治之症”

“视网膜色素变性”对很多人来讲比较陌生,它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退化性疾病,世界发病率为5/1000~1/20000,我国群体发病率约为1/3000,主要表现为夜盲、进行性视野狭窄、视力减退、色觉缺陷、对光敏感,最终完全失明。

对于此病,西医目前普遍认为,不管是在阻断其病程发展,还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尚无有效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个“不治之症”。

但于卫东有不同的看法,“很多病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中医学和西方医学属于不同的医学体系,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西方医学视角下的‘不治之症’,我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草根、树皮,加几根金属针,就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病情。这说明西医在遗传学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于卫东第一次亲身体会中医药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缘于一个“偶然”。

那是1999年的夏天,于卫东的诊所来了一位想用中医方法减肥的墨西哥裔加拿大人,名叫阿德瑞亚娜(Adriana)。填完病例后,于卫东发现她有眼疾。阿德瑞亚娜告诉于卫东,她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在加拿大和美国都看过了,但都被告知她的眼病“没得治”。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就是这个“没得治”的病,让于卫东想起上世纪80年代,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时,曾见到时任副院长的唐由之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有过深入研究。当时很多日本患者还专程到北京求医,一时传为佳话。湖南对这个疾病也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当时《健康报》还报道过。

于卫东对阿德瑞亚娜说:“眼睛都看不见了,胖瘦又有什么关系?试试吧,我们治疗3个月,如果视力改进,就继续治疗你的眼睛。如果没效,我们再减肥也不迟啊!”阿德瑞亚娜接受了他的建议,开始了第一疗程的治疗。

一个半月后的一天,阿德瑞亚娜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于卫东:“我能看到黑暗中的台阶了!”经过检测,阿德瑞亚娜的双眼视野提高了4度。这给了于卫东很大的鼓舞。经过3年治疗,阿德瑞亚娜恢复了正常视力,并将她患有同样眼疾的姐姐介绍来看病。

2003年,患者的口耳相传和当地媒体的报道,让于卫东声名鹊起,慕名来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希腊、墨西哥、瑞士、荷兰、挪威、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新西兰、巴西、智利、委内瑞拉等国家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纷纷专程到温哥华找于卫东治疗。到目前为止,他已帮助世界各地近700人打开了光明之门。

打破“眼病治眼”局限

“中医治病治的是‘人’,中医的精髓之一便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于卫东说,治疗时他关注的是患者身体的整体状态,不会把思维局限在眼睛上。患者的整体状态好了,眼睛才会好,否则即便一时有效,病情也会反复。

于卫东曾治疗一位来自奥尔良的患者,体质很弱,治疗3年效果不是很明显,直到最近半年才有了跨越性的进步,因为他的体质得到了改善。3年来,这位患者不仅接受了于卫东针药并用的治疗,还在饮食、锻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理。刚开始,他做俯卧撑一次勉力只能做十几个,但现在轻轻松松能做七十几个。

“中医治疗的优势还在于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在于卫东看来,虽然同是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但根据每一位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也因人而异。此外,于卫东还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对疾病治疗的影响。

传承发扬中医精髓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提及曾走过的路,于卫东打了个“T”字型手势。他告诉记者,一个人成功,必须具备一个“T”型的知识结构,其中“T”的上横代表广阔的知识面,下竖代表知识的深度。

于卫东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就曾做过中医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对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医理哲学思辨和方法论、全息理论、心理学、营养学、物理疗法、流行病学等相关医学理论都有过研究,这为他后来的临床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遇到问题时不会被表面现象所牵制、迷惑。虽然后来一直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但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选出一两个领域进行重点研究,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加州及加拿大行医期间,他就分别专门研究过肥胖病、糖尿病和顽固性失眠等。

在给阿德瑞亚娜治疗时,于卫东便开始了以中医药方法为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专门研究。他查阅古代文献,发现有关中医药治疗这一疾病的相关文献很少,于是就将现有治疗该病的临床报道收集汇总,从中发现规律,汲取经验。

为了更好地帮助病人康复,于卫东不断外出学习了多种针法,如腕踝针、方氏头皮针、针灸脱敏技术、法国耳针等针刺技术,并对耳医学、董氏奇穴等进行了研究。经过艰难的博采众长、去粗取精的历程后,最后回归到道医学、易医脐针,在临床上注重结合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用针用药,逐渐形成了一套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综合疗法,并达到90%以上的临床有效率。

“打破西医思维的局限性,挑战‘不治之症’的信心,是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自信和中医前辈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于卫东认为,中医药的传承不仅应该体现在技术方法上,更应该体现在理论和信念上。一个医生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在临床上、科研中执简驭繁,才能推动医学产生质的进步。

于卫东并不只满足于治疗患者,除了把他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同行外,他更致力于在国际上推广中医和中华传统文化。不少患者看到中医的疗效后,喜欢上了中国文化,有的学中文,有的学起了太极拳和中医养生。

“中医药过去是,而且将来也一定是全人类的瑰宝。”于卫东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历告诉大家,中医人要建立坚实的自信心,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尊重,对传统中医学进行更多的挖掘,让中医的精髓得以传承,造福人类。(白晓芸/《中国中医药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