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正文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四)

(2011-07-13 18:35:41) 下一个


中国航母与远洋海军之路(四)
■ 土立方~earththree


笔者注:本文系编译、整理自美国海军学报《舰队防空》上一组对中国海军发展历程的学术文章。原文作者包括,胡迪·诺克斯(美)、林薇薇(澳)、米亚契尼琴科(俄)。原文翻译,管带。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对于航母战斗群的研究一直仅仅徘徊于舰艇系统、构造以及舰载机等局部层面的分系统研究,这些都是中国工业技术领域的空 白。但对于航母战斗群与国家海洋战略,包括战斗群的作战组织指挥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在这一领域见到的多是泛泛而谈的八股风格的论文。在很多观点看 来,不管什么航母都是航母,根本不区分各类航母的战略需求背景和各自不同的使用原则。这种基础理论研究上的认知缺失和泛泛而谈,至今在民间还随处可见。
事实上,各国航母战斗群在组成和使命上都有原则性的差异。这些原则性差异决定了航母具体技术层面的细节操作。也只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这些基础理论,航母计划才能井井有条的展开。



美俄航母的区别


苏联(俄罗斯)有着地跨欧亚的独特地理条件。从北极点向下俯视,苏联如同一个半环型,挟持着北半球。潜伏在苏联近海的导弹核潜艇和部署于广阔领 土上的导弹发射车,即可轻易的向所有敌人开火。所以苏联海军无需像美国海军那样奔波于西欧和亚太以及中东,只要防御好近海,即能有效的影响整个欧亚大陆, 甚至是整个北半球。
这一独特地缘导致苏联海军的战略思想和美国截然不同。苏联海军奉行近岸边缘海大规模联合战役理论,即在鄂霍次克海和巴伦支 海——这些苏联岸基航空兵活动半径的边缘——在战时突破美国海军构筑的封锁阻截带。所以苏联航母的使命根本不是用来前往深海大洋,与美国航母战斗群决战, 而是执行近岸防御的海洋战略。


图:飞越“基辅”号上空的红海军雅克-38“铁匠”垂直起降歼击机,苏联海军的战略思想决定了俄航母与美航母的本质区别。


以1123型“莫斯科”级反潜巡洋舰(俄名称)为例,其反潜半径达100~200公里,超过当时西方潜艇对舰武器的射程。1123型的使命就是 驱逐美国和北约的潜艇,支援己方潜艇将美国航母战斗群纳入300~500公里的杀伤半径。所以1123型巡洋舰本身配备有强大的防空和制海火力,在整个突 击战役体系中,战舰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火力节点。


图:1123型“莫斯科”号反潜巡洋舰,1970年1月摄于摩洛哥附近海域。1123型母舰是苏联海军第一个基于近岸边缘海战略的成果。


随后建造的1143型“基辅”级航空巡洋舰,配置了雅克-38垂直起降歼击机。目的也是为了能更有效的驱逐和压缩美海军的反潜半径。强化水面舰 艇在岸基支援体系边缘遂行防御和突击战役的能力。这种近岸边缘海战略决定了苏联航母的独特设计,全舰密布着各种制海和防空武器系统。


图:停放在明斯克号上的雅克-38M垂直起降歼击机。只有2000公斤的载弹量和200公里的作战半径,使其饱受媒体批评。但其实苏联航母的作战使命并非是前往大洋深处与美国航母决斗。


与苏联不同的是,美国是远隔大洋的孤立地缘,有着东西两线的海岸。美国海军的战略需求背景是谋求能在远离本土的地区进行武装干涉。这种需求下, 美国海军必需具备在远离本土数千、甚至上万公里的海域,建立一个稳固的海基根据地。并要求能够凭借这个稳固防御的海基根据地,进行长达数月的局部战争。
这一海洋战略首先需要的是具有能够提供数月执勤能力的舰载航空兵平台,必然选择的是大型航空母舰。其舰载航空兵还必须要有数量规模上的优势,要保证做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被敌方强大的攻势所突破。一旦突破,整支舰队就将遭遇毁灭性的后果。


图:具有近千公里(926公里)作战半径的F-14“雄猫”重型截击机和其配备的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是美国海军战略思想的产物。拦截苏联远程岸基轰炸机,在其未发射导弹前击落,还能击落已经发射的反舰导弹,是F-14和AIM-54的设计需求。


同时,这种舰载航空兵还必须具备强大的战役突击和支援能力,这又要求舰载航空兵不仅要有绝对的防空拦截能力(歼击机),还要有极强的对海和对地打击能力(攻击机、轰炸机)。


图:美国的海洋战略决定了美国的选择必然是“超级”航母,舰载机不仅要有歼击机还要有攻击机。


 


战略思想的重构


1988年,海军从航空兵部队中选派了一批飞行员入广州舰艇学院进行舰艇指挥专业培训,这个班级也被称为“飞行舰长”班。最初外界认为“飞行舰长班”是为了培养航母指挥官,但事实上当时中国并没有将航母纳入国家计划。


图:广州舰艇学院首届“飞行舰长”班毕业典礼。


“飞行舰长”班的直接动因,是配合80年代中期开始的海军第二轮造舰计划。此造舰计划的关键核心便是普及防空导弹装备,还要搭载直升机进行现代 化反潜作战。而在当时的海军中,老舰长们只接受过传统制海战术内容培养,文革环境中培养的新干部战术素质更低,他们显然难以胜任新装备的挑战。当时的总参 军训部这样说到,“飞行员最了解怎么对付飞机”。这批飞行舰长班更确切的目的是打破传统战术思想禁锢,加强海军在防空作战上的专业能力。
这批人才的培养也是中国海军战略思想重构的开端。后来这批学员多数成为了新型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舰长,包括在媒体上时有报道的柏耀平、李晓岩等,未来的航母舰长在他们中产生的可能性也很大。


图:外界普遍推测中国首艘航母的舰长人选之一,李晓岩。历任过162“南宁”号见习副舰长、163“南昌”号副舰长、562“江门”号舰长、167“深圳”号见习舰长和舰长等职。


在开设“飞行舰长”班的同时,海军也向欧洲国家派遣了多批访问学者和驻训军官,包括在法国海军航母上驻训学习。这些举动当时被国内外普遍关注,认为是中国开始航母计划的前兆。
当时苏联的军情部门对此作出了准确判断。苏方当时就认为,驻训法国航母更多是出于理论上的研究,因为中国对航母体系的技术和组织指挥是一片空白。而飞行 舰长班则是培养熟悉反空袭作战的海军舰长,这是舰队防空的需要。事后证明,俄国人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些都是中国海军学习现代海战理论,尤其是现代舰队防 空,包括舰载机作战理论和人才储备的措施。而且对中国海军战略思想转变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中国航母计划的开始


中国高层在96年台海危机后对国家海军战略立项研究。范围包括未来经济发展需要、外汇储备、海外投资安全、海上安全、威胁形式等。此课题汇集了 军方和理论界的精英,涉及外交、商务、金融和企业,以及海洋综合调查的大量资料,并在03~05年间结题。全部内容虽尚未公开,但航母计划并不以台湾和南 海为理论基础,舰队使命也绝不是局限于国防。
在中国航母立项中,排水量是主要分歧点,造中型还是大型航母一直争论不下。中型航母方案的衍生案 便是“瓦良格”号改造,虽然这是个看起来快捷的方案,但实际问题却很多。首先是中国没有可匹配的发动机,而俄方早就停产了此种定制的机组。其次是中国在舰 用系统方面也近乎空白,不仅缺乏舰基远程空情雷达,还缺乏自动化海空指挥系统。
现代空舰导弹射程多在200公里左右,恰处于中程警戒雷达远界 边缘。考虑到敌方战机中程空空导弹的伏击威胁,舰载机要求部署于距离己方雷达远界至少一倍于中程空空导弹射程处。航母必须装备远程雷达的意义就在于可在更 远距离上部署歼击机阻塞线。否则战斗群就会面临马岛海战中英军的遭遇——当警戒舰刚刚察觉到空情时,敌机就已进入投弹阶段,舰载机防空圈毫无意义,拦截成 功概率极低。


图:马岛战争中沉没的“考文垂”号驱逐舰。5月25日下午,突破“海鹞”防空圈的阿根廷“宙斯”编队轰炸了考文垂号,3枚炸弹命中——远程空情保障对航母舰队来说悠关生死。


现代航母战斗群需要作用距离500~800公里的远程雷达保障,防空歼击机部署在距警戒舰300~600公里处,此距离超过了敌机空舰武器投弹 圈,可在敌机投弹前实施歼击机拦截。对漏网敌机也有足够时间追击,也让内层舰艇的对空火力有充分时间进行预瞄预跟踪。而敌来袭战机对己方战机的伏击则必须 深入雷达警戒空域50~200公里,己方战机可有数分钟的预警领先时间。


图:水面舰艇防空阻塞与低空盲区。


在航母远程空情侦察上,苏联海军的做法是在航母上配备多台远程雷达,采用不同波段交替工作,不间断提供舰队500公里空情保障。美国海军则是依 托舰队间雷达交替实现中程警戒;依靠预警机和舰基雷达交替实现远程空情与内层防御圈衔接。而中国既没预警机,也没舰基远程雷达,最先进的是俄转让技术的中 程警戒雷达。这成为中国航母战斗群远程警戒中最薄弱的环节。


图:苏联海军为解决航母的远程预警问题,在航母上装备了多台相控阵雷达和远程警戒雷达。


在中型排水量航母方案中,全新造舰的理由也有相当的说服力。因为既然改建“瓦良格”舰中的动力系统和所有舰上系统都需重头开始,建全新舰体的投 资不会比改建大。并且全新建造的航母,其系统匹配性和寿命都远比已近20年舰龄的“瓦良格”号要强。军方科研部门曾多次考察过“瓦良格”号,舰上迷宫般的 舱室让人头疼。舰上大量的缆线和管道穿越孔都是依原设计方案预置的,这种设计方案在上世纪90年代已遭淘汰。而且由于时间久远,这些相关的设计资料很多都 已经失散。据俄方估计,改建“瓦良格”舰的投资或高达新建投资的70%以上。


图:拖回中国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经过土耳其博斯普鲁斯海峡。因土方的拖延干扰,仅将瓦良格运回中国就花了4年时间,单海运费就高达500万美金。


航母立项中另一类观点是造70000吨以上的大型航母,军方作战部门持此观点者较多。因为中型航母只能应急,完善的战斗群需预警机、运输机,连 带歼击机数量也需增加。航母机库和油弹储备因此也要大大增加。据2006年消息,中国航母规划为4~5个战斗群。先期2艘中型舰,后续2~3艘大型舰。后 消息证实,瓦舰改造和自建案也同时采纳。此决策或多是基于部委利益矛盾均衡考虑。


图:位于长兴岛的江南造船新厂的厂区模型中展示了用于航母建造的船台。


90年代初,前苏联很多专家流失到西亚和欧洲。中国军方曾有意在航母计划中引进这些资源,但遭到来自国内的抵制。国内科研机构并不希望这批俄专 家进入,以保护很多居要职人的利益和地位。中国科研体制通常是提拨技术骨干担任行政领导,这些技术人员却未必是好的行政领导。然后巨大的垄断利益,使很多 技术骨干热衷于领导职务,使得他们既荒废了业务,又常把整个单位搞得死气沉沉或是混乱不堪,有的单位甚至出现压制新生力量的现象,那些俄专家的遭遇与此不 无关系。
被体制所拒之编制外的俄流散专家,享受着中国提供的优越生活而无所事事。在随后的引进中,中国宁愿花高价通过俄政府渠道。但俄政府则 是重新召集包括这些流散专家在内的科研人员,然后再向中国出售相关产品。这些俄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缺乏能包容的科研体制,因此永远不可能像美国那样汇集全 球最优秀的人才。


图:“中国人通常只想得到俄罗斯专家的技术,却并不希望俄罗斯人进入他们垄断的团队。”这是俄罗斯专家对中国科研体制一致的评价。


在中国忙于“瓦良格”舰同时,印度也忙着另艘购置俄罗斯的航母,“戈尔什科夫”号(原“巴库”号)。与“瓦良格”号是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不同, “戈尔什科夫”号在俄罗斯只称为“航空巡洋舰”,它的前甲板密布着各种武器系统。去除这些武器系统,改成固定翼飞机航母,这个计划就连俄罗斯方面也很震 惊。但印度人却在很短时间内就形成了简捷可行,工作量最少的改建方案。这点让俄罗斯设计部门大加赞叹,尽管方案的具体实施由俄罗斯完成。
与印 度不同的是,“瓦良格”是一艘现成的标准航母,但中国人却在“瓦良格”号上越搞越复杂。是否启用“瓦良格”号就折腾了很多年,动力系统和远程雷达、舰载机 的选型等问题上也是同样如此。中国人不断的打听和了解、不断的考察、反复的论证却总没有定论,很少拿出解决办法。至少在舰艇改建解决方案上,中国人没有显 示出强于印度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这或许和中国的科研体制,以及印度海军早就拥有航母的实践经历有关。相比之下,在航母发展上,印度海军显得更有自信和勇 于实践。


图:改建“戈尔什科夫”号巡洋舰相较“瓦良格”号有相当的难度,因为涉及到整个舰体结构的重新布局。改进后的“维特拉马蒂克亚”号(印度舰名)的排水量接近5万吨,吨位和主要性能已非常接近法国“夏尔·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仅在续航力上落后于“戴高乐”号。



结语:远洋海军战略的确立


2007年中国明确表示建立远洋海军,此决策其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保护海外投资和进行国际干预。
在中国海军新海洋战略规划中,航母战斗群的主要使命是构筑从中国到西非,以及从中国至南太平洋的安全保障能力。这一海上安全战略早已超出了毛泽东时代狭獈的国家海防理念,而是以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国际社会和平与安全责任为基础的全新战略构想。
非洲是中国未来海外战略最重要的方向。中国在非洲的介入,必然引起西方传统势力集团的反击,达尔富尔问题便是一个开端。针对这一趋势,中国明确表示今后 将投入国家军事力量,以维和形式参与国际社会秩序的重建。不容置疑的是,拥有航母的远洋舰队是进行海外干预的最主要军力构成。2008年末开始的索马里护 航,就是在维和框架外恢复秩序的军事派遣行动。中国海军在此投入的军力规模仅次于美国海军,这也是中国远洋海军之路的初次尝试。


图:执行亚丁湾护航任务的海军171号和169号驱逐舰。


中国海军航母作战条令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法国。80年代中后期中法军事合作项目之一就是派遣海军军官在法舰上轮换驻训。现在媒体露面较多的尹 卓,即是当时派驻法国航母上驻训的人员。中法军事交流使中国获得了航母作战指挥的直观认识。而法国海军的战术思想与美国海军有较大区别,主要是针对法国传 统势力范围地区的动荡局势。历史上法国海空军不仅干涉过中东战争,还曾多次干涉非洲的动荡局势,这与中国未来即将面对的局面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或受国内媒体的影响,中国普通民众对航母的情节和理解还局限于狭隘的地缘政治和国防。事实上中国的地缘完全处于远程岸基航空兵和战术导弹的打击范围内, 无论是东海、南海还是台湾。航母及远洋海军对中国的意义更多的在于国际干预,这是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或者更直接的说,“剑指非洲”才是中国未 来航母战斗群真正的目标!


(全文完)


■ 土立方~earththree
写于 2011年4月5日 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