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色一体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正文

美联储对金融的大幅放宽最终将以非常痛苦的紧缩作为结尾

(2011-05-05 12:05:46) 下一个

肯尼思·罗格夫:伯南克会见媒体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5月05日



美联储对金融的大幅放宽最终将以非常痛苦的紧缩作为结尾

 


发自剑桥——


在美联储最近也是头一次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席本·伯南克为本机构饱受诟病的大规模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也就是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大力辩护。那么他的理由有说服力吗?


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伯南克干的不错。但美元持续下滑而黄金不断上升的事实也反映出市场对此的怀疑态度。对于中央银行来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投资者们听到的信息往往与央行想传达的截然不同。


很显然,美联储是在交易者的呼吁下被迫采用“量化宽松”政策的,因为原本一直用来对通胀和增长进行微调的隔夜利率已经下降到近乎零了,但美国经 济却依然停滞不前,又被挥之不去的高失业率所困扰。人们把一切问题都归咎于量化宽松政策,从资产价格泡沫到食品暴乱甚至连脓包病都没有漏下。包括外国财政 部长到政治漫画家(请参见网上一段名为“量化宽松答疑”的动画视频)以及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萨拉·佩林在内的所有人都争相对政策发表自己的高见。


批评认为量化宽松政策拉开了全球金融系统灭亡的序幕,甚至关系到整个文明。他们最有说服力的抱怨就是人们对量化宽松究竟如何运作知之甚少,因此美联储冒着可能毁灭全球金融系统的巨大风险换来的只是对美国经济的一点推动作用。


不论这一观点是对是错,有一点是相当明确的:随着美联储与其他各国央行的货币紧缩周期政策背道而驰,加上各大评级机构纷纷考虑调低美国的信用评级,美元的购买力相对于美国的贸易伙伴来说已经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


伯南克的辩词其实是站得住脚的。他指出量化宽松政策完全不是批评所说的“非常规行为”。如果从该政策对包括长期利率,波动性和股价等金融状况的 影响来看,它与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常规利率调整政策非常相似。因此对量化宽松政策潜在负面影响效应的担忧其实是被过度放大了,况且如果最终想逆向回收这一 政策的话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伯南克否定了那些关于商品价格和新兴市场通胀的抱怨,认为这些状况更多地来源于对货币政策的错误运用以及那些高速发展经济体过 度僵化的汇率管制。


主席的这番评论恰好是选在一个关键和敏感的时间点来发表的。在未来几年间,美联储将可能进入一个货币紧缩周期,并稳步提高利率。美联储无意高歌 猛进,因为美国经济依旧虚弱,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也只有可怜的1.8%。但同时该机构也可能不能长期按兵不动,以免通胀预期上升到一个危险的程度,最终 迫使其使出强硬手段,在付出极大经济代价的情况下去遏制通胀。


在逐步脱离量化宽松政策方面,伯南克必须小心另外一个陷阱,那就是资产价格的意外崩溃。许多华尔街交易老手都确信量化宽松政策只不过是旧有“格 林斯潘对策”的放大版。这种对“格林斯潘对策”的迷信源自于这位前美联储主席一条众所周知的理念:美联储不应尝试压制一个快速上涨的股票市场,除非市场已 经发展到了危及一般商品长期价格稳定性的程度。但如果股票市场过快下跌的话,美联储应当小心衰退的可能性并使出强硬手段来缓冲下跌。


那么这些交易员的观点又是对是错?量化宽松政策是否就是“格林斯潘对策”的翻版?当前极低的利率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向一些高风险资产。虽然货币政策也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但美联储可能会认为监管者有责任去确保资产泡沫不会导致过度借贷并最终引发债务危机。


考虑到当前不甚乐观的复苏态势,伯南克甚至可以进一步认为只有美联储走对了路子。包括欧洲央行在内的其他发达经济体货币管理机构可能是对短期的 通胀波动性反应过度了。但或许是不想冒犯自己的外国同行,伯南克采取了一个更为谨慎的对策,仅仅坚持美联储的政策是对美国有利的选择。


在为美联储政策辩护的过程中,伯南克必须小心不要发表一些可能引发投资者过度恐慌的言论。事实上,投资者已经有足够的理由去恐慌:毕竟美联储对 金融的大幅放宽最终将以非常痛苦的紧缩作为结尾。那么美国经济是否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一时刻?跟解释量化宽松的特殊调节措施比起来,解释这场向紧缩政策的必 然转化显然更有难度。


美联储应当牢记:无论它的分析有多冷静或者多合理,但自己却是与一个最缺乏冷静和理性的市场打交道。恰恰由于已经有如此多的情绪被投入到了量化宽松政策之上,因此回复常态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可能是极为危险且出乎意料的。


肯尼思·罗格夫,哈佛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教授,曾任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