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小磨坊

欢迎来访,敬请指点..
个人资料
正文

蒋雯君—我在美国“富人区”公立高中的生活

(2017-06-21 16:12:05) 下一个

2017-06-17 方明丹 张西工作室 张西对话--海外留学生(26)

简介:五年前,十二岁的蒋雯君跟随外派到美国工作的父母来到美东小镇New Canaan。这个小镇不是电视剧《绯闻女孩》(Gossip Girl中曼哈顿上东城那样华丽耀眼的典型“富人区”,但它精致、优雅,学区一流,这个有些诗意的小镇在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社每年评选的“最富小镇”中榜上有名,是个不折不扣的富庶小镇。在这样的小镇里,雯君是如何度过了她成长最关键的五年?有没有遇到过社交上的困难,有没有因为少数族裔而产生自我认知错位,有没有过青春期的叛逆,有没有遇到过毒品的危险,如何面对升入名牌大学的压力?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了和雯君的对话。

回过头看,雯君发现躲在“舒适区”里阻碍了她最初跟美国同学的交往。在自己的经历中,她总结出“参加体育队”是建立社交关系的快通道。

 

    明丹:你来美国的时候是12岁,这是个接近青春期的年龄,美国人叫做preteen,是个挺敏感的年龄段,你刚来的时候是什么感受,能马上适应美国的学校和日常生活吗?

雯君:我来美国之前去过英国一年,所以其实跟直接从中国到美国还是有区别的。我刚到英国的时候对很多东西还是充满了新鲜感,很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很快地交到了一些朋友。我刚去的第一天,英语都不会说。我们家邻居有蹦床,我就开始在那蹦,也不需要什么语言交流,很快就交了一些朋友。那个学校有一些中东的移民,父母不是特别重视礼貌方面的教育,他们有时候就会说我的英语不好。我以前在中国,在学校里总是带头的那个,突然被别人说,就算别人只是简单地说我英语不好,我都会觉得他是在Bully我,在欺负我。

所以后来我到了美国之后,第一,出国的新鲜感没有了,第二,可能就会有一点害怕,觉得如果我说很多话,虽然会交到些朋友,但是也会引来一些嘲笑。尤其是当时还有一个中国女孩跟我是同时到初中的,她英语比我还差,因为起码我在英国锻炼过,而她没有。所以,我们俩就整天在一起,然后就说中文。现在想想,那样是不对的,我在刚来的那一年多,就只跟她玩儿。其实New Canaan的学校还是很关心新来的小孩是否能适应的,学校专门请一些同学跟我在一起,帮助我交朋友。但是我觉得既然跟中国女孩在一起我能说中文,感到舒服,那我干嘛要去说英语。这样,本来可以一来就能适应,有自己的朋友圈,但是我没有选择继续跟美国同学一起玩。而且我也没有参加体育运动,因为学校下午还有一个英语的培训班,弄完之后也就4点了。其实参加体育运动真的是交朋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大家有team(团队)的感觉,一个team一定会在一起的,就算有人想排挤你也排挤不了。但是我又没有参加任何运动队,所以我从来美国开始,一直到了八年级都没有真正的美国朋友。那个时候我的中国朋友转学去私校了,然后我才发现,我得交朋友,不然以后我怎么办呢?

  明丹:你来的时候是几年级?

雯雯:来的时候是六年级半,到八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很努力地想融入他们了,但是那个时候就变得很困难了,因为在初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固定的圈子。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个圈子的人就坐在一个桌子旁,这个桌子就是这些人,从来都是这些人,来一个新人很奇怪,走一个人也很奇怪。其实虽然New Canaan的孩子家里都很有钱,但总体来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挺好的,没有人会很坏地想要专门收拾你,只是她们自己可能也有点不舒服,因为不熟悉嘛,所以也不会主动接受我。而我父母也没有交本地的美国朋友,就很难有什么机会跟美国同学走得很近。 

 

做青春期的孩子难,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更难,敏感的青春期孩子期待什么样的父母?雯君说,要理解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同时又不能用力过猛。

 

    明丹:你在美国经历了teenager(青春期)的阶段,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身体、心理的快速发育,可能有时候会比较拧巴,家长也比较头疼。能描述一下你teenager的状态吗?你周围的美国女孩到了teenager阶段,是不是看起来也比较拧巴,比较作?

    雯君:像New canaan这样的好学区,家长不用太担心,学校里确实是没有真正很欺负人的现象,最多就是女孩子之间会有一些小的烦恼,会有人专门搞点小排斥之类的,但是不会很严重。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说父母不要太过于担心孩子,或者说孩子的每个反应父母都跟着有很大反应。

    明丹:Over react反应过度。

    雯君:我觉得就是成长的一个阶段,这个年龄的孩子真的会觉得所有人的眼光都在我身上,好像是为别人的眼光而活的。父母很难说服孩子,让他们不要计较别人的眼光,因为他每天都是在这一群人的环绕下生活的,所以他不可能不在乎这些。但是到了高中,我就能找回自己了,我觉得什么是对的就会说。但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可能就会想,我要是说出来这些,别人如果跟我想的不一样,是不是就会制造一些敌人呢?对外界的看法,对自我的认知,小孩自己慢慢会明白的。作为父母,如果对孩子的每一个反应也都回应地很严重,你会让他觉得,本来不严重的事儿,结果父母这么大的反应,好像确实是一件很大的事儿,越来越让他觉得好像我父母的目光也全在我身上,所有人都在注意我。有时候父母没什么反应反而可能好一点。对女孩父母可以稍微细致一点,如果孩子在这个年龄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漂亮,你可以跟她说“你很漂亮”之类鼓励和认同她的话,但是不要对她情感上的变化反应太激烈,不然你会把它变大的。

    我觉得中国父母有些方面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尤其是刚搬到美国的父母,因为他们的文化跟美国人是不一样的。比如美国父母很注重参与孩子的一些活动,像毕业典礼或体育队的晚宴,他们一定要去,一定要支持。但中国父母可能会觉得跟一堆老外在一起有点不舒服,不想去。父母完全不适应美国文化,而孩子在适应美国文化的过程中,这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困扰。

    明丹:你是希望父母跟美国人多交往,还是说在家里不要过份强调中国文化?

    雯雯:我觉得中国文化还是很重要的,因为你能掌握两边文化绝对是人生的一个优势。但是父母需要入乡随俗,多了解美国的文化、日常生活和社交习惯。比如最基本的:出席一些场合的时候,要穿得合适;偶尔会吃点西餐,起码知道菜单上有些什么东西,不然的话,孩子带你出去的时候,不是说丢人,但是父母太不理解美国这边的文化,会搞得孩子有些无奈。

    我有时会跟我爸妈说,我们一年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出去旅游,去一些其他孩子经常去的地方。但是中国父母就会觉得,没必要,或者也不是特别想去。但是他们不明白,有一些事情别的小孩都在做,而你认为不需要,不提供给自己的孩子,这个其实是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的。倒不是说要攀比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鸟和什么鸟在一起,如果你跟别人太不同的话,你等于失去了社交的一个基本的要素。当然人和人肯定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你连一些最基础、最本质的都不相似的话,仅凭个人魅力、性格和品格,其实是很难融入美国中学生的生活和社交圈子的。

    明丹:对,与众不同需要勇气。但有些“不同”是没有必要的,跟周围的人有些共同点,会增加群体亲近感,有共同语言。

    雯君:不要改变你的本质和性格。比如说我,我12岁才来美国,我是不可能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的,但是我需要学习美国人的文化,因为学到了以后,我跟他们的共同语言就多了一点,相处的时候就会轻松一些,而且学这些对我来说也不违背我的原则。

    明丹: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希望你的父母是愿意跟你交朋友的,很亲密的,还是无所谓,父母只要支持我就行了,就是说亲密关系这个事情对你们重要吗?

雯君:跟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尤其是高中阶段。我跟我妈关系一直很近,我什么都跟她说。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决定,如果你的父母不是特别了解你和你的生活,他们根本没有办法向你提供好的建议。当你发现你什么都可以跟一个人说的时候,他就可以帮你分享一些经验,承担很多你正在承担的。1112岁的时候,孩子在学校的经历、别人对他的一些看法,如果能跟父母说,孩子身上的压力会减轻很多。孩子会这样想:我父母已经知道我现在发生的任何事儿了,已经知道我过去是什么样的,我要是再发生什么,父母就能帮我分析该怎么做。

 

作为父母,有时候我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一定要买某个手链或某款球鞋,我们告诉他们不要“虚荣”,但我们有没有试着去了解孩子这些要求的背后,那种因“跟别人不一样”而产生的紧张、不安和担心?

 

    明丹:能不能从个人经历上说说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比较“拧巴”?

雯君:就我个人而言,我刚来美国的时候,没有很快适应。大家都说New Canaan 这个town很富很白,那时候有的同学穿100美元的鞋,我心里就换算成600人民币,觉得大家好像都特别有钱,而我跟她们不一样,会注意别人的眼光,这是我拧巴的一点。后来我家境越来越好,而且慢慢发现这里的所谓有钱人跟国内的有钱人还不太一样,不是说有钱的人穿1万块钱的,没钱的人穿100块钱的,其实大家穿的也就是大众的那些牌子,你要是会找打折的话,这个对于普通老美的收入都不是很难,只要过了那个消费底线就没有问题了。

另外就大家而言,青春期的发育,激素的变化导致我们会有些莫名其妙的情绪跳出来。总是感觉所有人都在看我,在注意我。在中国,没有“popular”(受欢迎)这一说法,而这里的中学不分班级,没有集体感,个人化比较明显。有些女孩到了这个年龄,她会想跟男孩子在一起,想要比别人漂亮,比别人强。初中的时候,人际关系间好像有无形的阶层之分,一层一层分的很细,你好像比我高一点,我好像比你低那么一点点。

   明丹:这个阶层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怎么就比另一个人高了一层,跟漂亮有关?

雯君:我也不知道,女孩子喜欢用“谁吸引的男生多一点”来定义谁更popular,这种女孩让人有一种不敢靠近的感觉,这是popular的一种。还有另一种popular,大家很羡慕的那种,就是朋友很多,这是好的一种popular,他真的就是人很好,很多朋友,这种popular到高中时很明显。但是在初中,大家还是会莫名仰慕那些很漂亮的女生。其实她真的没有什么,但是你就总觉得,好像我跟她多说两句话我都会变得更popular一点,像我们以前在初中,都不敢跟这些很popular的人顶嘴。

    明丹:为什么不敢?怕她孤立你?

雯君:也不是孤立,因为你跟那些人本来就不在一起玩儿,但是她好像就是有一种气势在那里,好像就显得我比你强,我比你好,我可以选择任何跟你说话的方式。

青春期的时候,尤其是初中的时候,女孩子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也会想要。比如她有这个手链,我也要有一个手链。那时候我父母不明白为什么我需要这个。有些东西是需要的,比如大家都有手机而你没有,你就是奇怪的那一个,如果真的大家都有,你就应该有,除非父母真的给不了自己孩子,不然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一样呢?中国有些比较传统的家长说,我们比学习,我们不比这个。但是这样会增加孩子的社交难度,其他孩子不会接受这个孩子完全不一样,会觉得我们就没办法玩儿到一起去,我想给你发个短信都发不了,我们怎么在一起玩儿呢?

    到了高中以后慢慢地大家都成熟一些,学习变得很重要,学习好的同学开始受大家尊重和喜欢,我们也不在意那些popular的女孩了。

    明丹:你刚才说的那些初中时特别popular的女孩子到了高中突然变得不popular了吗还是说popular程度没有那么强了

    雯君:也不是特别不popular了,但是有一个挺有趣的现象:在社交网页上,那种很popular的女孩发一张照片,可能有很多人点赞,可是没有什么评论。但是那些朋友很多的,下面就有很多具体的评论,比如我好喜欢你,你真美,你是我的best friend之类的,是真心的赞美和真诚的交流。在初中的时候大家还觉得,我要跟popular的女孩说,她很漂亮,让她喜欢我,但是到了高中,大家就觉得我干嘛费这个劲,我根本不需要讨好她,大家也明白了所谓的阶层根本就是假象。男生也是如此,初中时有些popular的男生,他们不学习,到了高中,他们会喝酒、吸毒,会有个自己的小圈子,但是他们已经不是大家喜欢在一起的人了。在高中,从一个人朋友的多少能看出他的性格,如果他很愿意帮助别人,比如像我们现在,做作业的时候我教教你、你教教我,这种基本的真心的交流,就会让人有很多朋友。我们就会羡慕这种人,或者想要成为这样的人,那些以前很popular的人,他也不是说不popular了,只是说大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了。

    明丹:对他们慢慢失去了兴趣。但是为什么到了高中,这个社交的文化突然就变化了呢?

雯君:我觉得第一肯定是因为长大了一些,越来越发现自己就想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没有必要假装什么。第二是到了高中,多了各种各样的机会,比如有很多兴趣爱好俱乐部,并且有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这种自由让你能接近跟你相似的人,兴趣一样人的会选择同一门课和同一个俱乐部。我们的高中很大,有相同兴趣的人很多。以前在初中的时候,吃午饭是一个年级的一起吃,一个圈子的人坐一张桌子,但是到了高中,四个年级都在一起,没有“桌子”这个概念,小圈子被打破了,想跟谁坐就跟谁坐,想坐哪儿就坐哪儿。到了高中,感觉就像大海里的一条鱼,没有那么多限制了,可以尽情地去交朋友。因为同一门课里可能会有高年级的学生也可能有低年级的学生,大家都是朋友,这种真心的朋友多了以后,你就更不在乎那些以前所谓popular的人了。在初中的时候,你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朋友圈,你会害怕我要是跟她关系搞坏了的话怎么办呢,我们是在一个朋友圈的。但是在高中,基本没有了所谓的朋友圈,你可能有34个人老在一起玩儿,然后又跟另外34个人老在一起玩儿,所以你就会发现你完全没有依靠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你就更自由一点。你觉得我每天就是让自己开心就好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在乎如果这个人不喜欢我后果会怎么样,他会不会跟别人说我的坏话。这是美国高中挺好的一方面:学校给你很多机会让你找到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做朋友。

“富人区”的孩子们有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物质上的攀比?在高中找到了自己的雯君,生活得自在、自信、自由。在中美两种文化中轻松转换,享受两地朋友的真诚友谊。

    

    明丹New Canaan是全美国最富裕的镇之一,同学之间有没有攀比家庭条件的情况?

    雯君:我觉得美国这边的风气跟中国真的不一样。我现在会看我中国同学的朋友圈,从朋友圈上,好像所有人都知道某个人家里有钱。但在New Canaan,真正的有钱人好像都是隐藏起来的,你都不知道他是谁。

    明丹:没有“富二代”比法拉利、游艇这些,对吗?

    雯君:对,95%的人都不比,越有钱的人越低调一些,也看不出来他们追求这些东西。在高中,学习和体育运动比较重要,大家可能有时候比学习、比踢球,比谁做出了什么有创意、有成就的东西,没有把太大的精力放在物质上面。可能在初中的时候还会有一点点的攀比,但是也就是很容易达到的好看衣服和小首饰之类的。并没有说如果你家里比我家里有钱的话,你就一定会比我好。有的同学家里经常出去旅游,但他也不是在比较,他从小到大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他也不会因为这个就有优越感。我有几个好朋友家里都有大游泳池,她们会很真诚地邀请我去游泳。我们常常开小party,我家比较小,就老是去她们家,但是也没有人会说,我家能开party,我就很牛。如果你自己是好孩子的话,旁边不会硬是有人要来跟你比物质条件,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朋友就是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不是一个攀比心很强的人,你周围就不会有这样的人。

    明丹:那因为学生的经济状况不同而区别对待,这在学校和老师中是完完全全不存在的吧?

    雯君:完全不存在。说实话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谁家的经济状况好,穿的都挺普通的。我们现在到了可以自己开车的年龄,有钱的父母给孩子的车也都是很普通的车,很低调。他们会花钱在一些爱好上,但不会花在满足虚荣心上。像我一个朋友,她喜欢看百老汇的演出,一张票200美金,一家五口人去就是1000美金。但她不会花1000美金去买个名牌衣服或名牌包。

    明丹:你11岁以前在中国长大,受中国文化的熏陶,而青春期在美国长大,你觉得自己更像一个中国孩子,还是更像一个美国孩子?

雯君:我现在还会看中国的很多真人秀,但是我也会看美国的电视节目,因为朋友间要讨论这个。以前我会觉得很难找到归属感,我两边好像都不完全属于。但我现在越来越适应,两边都精通了,觉得好像我两边都能够找到归属感。很多留学生可能有一点中国影响,有一点美国影响,两边都有点搞不清。当你能够明白两边文化的精华,你跟美国人在一起的时候,跟他的本质、理念是一样的,跟中国人在一起的时候,你又能明白他们的很多东西。我觉得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所以你也不可能要求你跟他们完全一样。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像两个人,我跟老美在一起的时候是一个人,跟中国人在一起的时候是另一个人,这两个人的内心,比如信仰、价值观,这个是不会改变的,但是怎么表现,是可以分开的。有些人说你一定要做你自己,但当你做你自己的时候,不代表你的一些习惯是不能改变的。像我跟中国朋友经常拥抱,表达感情,而在美国这边,大家讲究“personal space”(个人空间),身体上不要太亲密。我跟美国朋友在一起会聊美国小孩心里想的东西,跟中国朋友在一起聊中国孩子想的东西,交流都很深入,很真诚。我今年上了一个心理学的课,学到了这样一个理论:两个文化或者说两种语言的人,想东西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比如在英语里可能有一个词是形容一种情绪的,而在中文里是没有的,你知道有这个词,你才会有这个情绪,就是说你说话和你想的,其实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所以你可能在美国语言、美国文化的状态里是这样一个人,你的看法是这样的;到了中国你说中文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想法。所以,刚来的时候我更像中国人,我跟老美不融合,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两边好像都搞了七八成,但是没有到头,到了现在,我两边都可以交到挺好的朋友了,就挺舒服的。

 

美国高中的毒品问题已经发展到让人无法忽视。什么样的孩子会吸毒?如何远离毒品?雯君给了我们三个关键词:家庭关系、朋友圈、校风。

 

 

    明丹:我知道你参与了一个反毒品的学生社团。美国高中生的毒品问题比较严重,挺多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到毒品,有一些孩子甚至主动的使用毒品。你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雯君: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朋友圈,你周围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很重要。像我吧,根本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有可能拿到这些毒品,因为我跟我的朋友们跟吸毒的孩子好像在不同的世界,我们就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去吸毒。但是我参加的这个组织叫Ram Council,会常常请一些有这个经历的人来做讲座。其实有些时候,真的不是说这个吸毒的小孩本质坏,他们常常是在“peer pressure”(同伴压力)下吸毒的。而New Canaan这种好学区的高中不是这种情况。在高中大家都很自由,你自由选择自己的朋友,我觉得很少人是真的觉得我一定要跟他们做朋友,所以他逼我喝,我违背原则也要去喝。我们在高中也上了很多健康课,课上会普及毒品的危害,大家都知道毒品是不好的,没有人会真的说我要跟他做朋友,我就算知道喝了这个东西可能会出问题,我也一定要喝。我觉得很多还是家里的问题。我知道有一个同学,家里有六个孩子,虽然家里很有钱,但他们兄弟之间不和睦,家庭缺乏爱,所以他就在外面寻找爱,找不到就有自暴自弃的感觉,同时他想让父母多注意一点自己,就要在外面做一些事情,比如吸毒,就是不管不顾了。我有时会发现,以前经常见到的人,怎么好像消失了,其实是这些人出事以后,学校停了他们的课,有些去戒毒机构治疗了。有些吸毒孩子的父母本来就有一些问题,比如父母抽烟,这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或者说父母对这件事情不是很重视。如果父母重视孩子,孩子又是好孩子,其实是不会有这种喝酒、吸毒的现象的。有些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没有爱,父母不赞美他,他就需要认同感,可能就要到外面寻找认同感。有的女孩子,跟那些喝酒、吸毒的有点帅的男生在一起混,一旦陷进去就不太容易出来了。我现在会看有些人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在吸毒、喝酒的照片。

    明丹:你的同学?学习不好的那种同学?

    雯君:我的同学,但已经不在我们学校了,不然他没有办法做这个的。大学是可以追溯到你高中时社交账号上发布的内容而不录取你的。大家都知道发布这些东西的后果,但可能真的在那一瞬间,他的感觉是我不在乎,我就要这么做。Ram Council会请很多不同景的人来演讲,我们一开始对毒品只是一个很初级的了解,只知道高中生喝酒、吸毒不好。但是有很多自己经历过的家长和其他人会跟我们分享,为什么有些人会走上喝酒、吸毒的道路。有些沾染毒品的孩子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个坏孩子,很多外界的因素会导致他们吸毒。

    明丹:外界的因素是指什么因素?

    雯君:主要还是跟父母的关系,跟父母关系亲密的孩子,遇到什么事情,父母就帮他分担了。但有些孩子没有办法跟父母有很深的交流,父母也不理解他。本来在这个年龄就是挺拧巴的,特别需要一个人指导你该走什么路,一旦没有这个指导就很容易走偏。或者说有时候有些人,就是无意间用了一下毒品,这种可能是比较吓人的。

    明丹:我们经常听说,某个孩子是无意间被朋友在饮料杯里下了毒品,以后就开始上瘾了。这种情况是普遍的吗?如何避免呢?

    雯君:我觉得不普遍。如果你这个朋友能给你下这个毒的话,证明本来你混的这个朋友圈就不是特别好,你要是在好朋友圈里,是不可能有人这样做的。我觉得做父母的需要对孩子多关心一点,不要太刻意,有些时候这个年龄的孩子确实不想说那么多,但是你要多注意一点,你要是看到他有时候有点不开心,不要觉得反正谁都有不开心的时候,就忽略了他的情绪。在美国,由于大家很尊重个人的感受,所以小孩本身就会敏感一点,孩子在比较无助的时候,如果没有父母的关心,他本来又不是特别喜欢学习,又没有安全感,或者家里父母不和谐,这个孩子会感到心烦,可能他一开始没有真的去吸毒,就是喝点酒,吸点烟,但他可能会走得越来越深。

    明丹:高中孩子沾染毒品的人数挺惊人的,根据华盛顿邮报2016年对华盛顿DC高中孩子的一项调查,32%的孩子承认最近30天内使用过大麻.New Canaan高中怎么样?

    雯君:New Canaan高中吸毒人数是很少的,这可能跟学区好有关。学区不是特别好的高中,父母管教也不严,可能毒品问题会比较严重。

明丹:你们同学间会议论谁吸了大麻,谁喝酒了吗?

雯君:会的。New Canaan的校风是很正的。有些人就只是喝了一点点啤酒,然后大家都会说他,而且传播很广的,所以你一旦有点表现不好,好像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也挺好的。

    明丹:舆论监督。

    雯君:学校的校风很好,普遍上是反对毒品,反对喝酒之类的不良行为,大家不会觉得喝酒的人很酷。Ram Council能这么成功,也是因为很多人是反毒品的。学区差的高中,可能大家认为喝酒吸毒是很酷的一件事,但是在我们的学校,如果你喝酒吸毒,大家都觉得你不是好孩子,对你的印象会很不好。而且我觉得,如果孩子在家里能够得到爱,也有几个好朋友,是不会有吸毒的事的。

 

雯君的高中生活除了忙学习,更多的是忙做志愿者,忙社团活动,忙着增长见识。美国同学和家长对名牌大学的态度跟中国有所相似,但又很不同。

 

    明丹:你现在11年级了,马上就申请大学了。大家以为美国的孩子学习很轻松,其实不是这样的,高中生活其实蛮紧张的,你是怎么平衡学业和其他活动的呢?

    雯君:我觉得在美国有很多选择,你可以很忙,也可以一点都不忙。在中国,所有人都那么多本作业,你一定要做完,你学习好不好都要做这些,因为这是你的任务,你要完成。但是在美国,你有选择喜欢做什么的自由。我现在做很多志愿者的工作,参加很多俱乐部,加上体育和学习,这样子就比较忙,时间有点不够用的感觉。不过学校的功课,比如要完成一个课题,老师会提早告诉你,给你预留几天到几周的时间,如果我们计划好,支配好自己的时间的话,是可以顺利完成的,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我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很受益。高中生应该多出去增长见识。我参加的一些社团和俱乐部,经常会邀请一些名人来做讲座,讲一些他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挺有意义的,这个时间要是花在看电视、打游戏上,不如出去多见一点人,多参加这些活动。像我昨天就去参加了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是教导中学生,主要是中学女孩,让她们怎么做自己,不要受太多外界的影响,还是挺励志的。所以我觉得要参加多一点的活动,不要把时间全放在学习上。你在外面见的越多,你就越容易找到自己。我觉得美国教育好的一点是:你不是只学数学、英语这种技能,你可以学到人生智慧,培养情商。社会活动和学习如果能平衡是最好的。学习成绩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学要看你的成绩单,但同时美国大学也要看你参加过的社会活动。有些人报很多社团和俱乐部,说我是为了上大学,我要让学校看到我是这样的人,我才去做这些。但我觉得他们搞反了,应该说你是怎么样的人,你去做怎么样的事儿,然后你给大学看,我是这样的人,这才是大学想看的。而不是说这个大学录了这个人,这个人做了这么些事儿,所以我也要去做这些事儿,大学就会录我。不应该这样。

    明丹:本末倒置了。

    雯君:现在很多人说要去哈佛,说我要当俱乐部的领导者,我要球踢的特别好,要SAT满分,因为有一个这样的人被哈佛录取了。但是其实大学已经明确说明了,他们不想要一样的人,他们是想看你在哪里有特色。我觉得美国有很多机会,让你真的能找到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去发展自己比较强的一些方面,去探索。这些可能会花时间,虽然我很忙,但乐在其中。我有时候要写一些东西,要演讲,心里会紧张,但是一想到自己做的这些事儿很有意义,我就很开心,很享受这个过程。

   明丹:你自己和你的同学们,是否很看重被常青藤这样的名校录取?还是说其实不是太有所谓,能进入适合自己的学校就行了?New Canaan的父母和孩子在这方面的文化是怎样的?

雯君:我一开始以为美国人之间不会比较,但是后来我发现他们也有妈妈群什么的,也是有比较的,有的妈妈也喜欢炫耀自己的孩子多优秀,考上了名牌大学。当然不像我们中国父母,每天想的说的就是这个,好像生活全部都放在这个上面。有一点不同的是,中国名校选择有点少,顶尖学校只有那么几所。美国选择比较多,比如有一些小学校,也是美国人追求的好学校,而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它们的名字。学校在指导大学申请的时候也一再地强调,要找到适合你的、进去以后会感到开心的大学,因为每个大学都是不一样的。而且现在大学的排名标准也是有争议的,都是按SAT成绩,按种族多样性之类的标准,搞得大学好像都要一样,那也是不对的。当然大家不管表面上怎么样,都说你要找到合适的,但我有很多同学也是感到压力很大。不过美国大学的选择多,这样也增加了申请的灵活性,不一定非要追求某一个学校。

申请的时候,大家都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申请了什么学校,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被申请的哪所学校拒绝了。但收到录取通知书并明确想去的时候,还是会宣布的。学校每年的纪念册上,会写今年高四毕业生每个人被哪所学校录取了,所以是有所谓的“面子”问题的,也是有比较的。因为大家都觉得,我在学校四年这么努力,我肯定想有一个好的后果。其实很多美国人对常青藤之类的名校不是那么耳熟能详,甚至很多人有几所常青藤都说不出来,但是他们又会知道有些像杜克那样的好学校。美国的好学校很多,所以大家心理上对学校的排名不会那么细,不会觉得我的学校排名在你后面,我就比你差那么多。大部分人上的学校也都差不多,都是可能20%的录取率,所以不会搞的特别紧张,上了这个大学和那个大学的区别,就像天塌了一样。

    明丹:总的来说压力是有,但没有那么大。

    雯君:我觉得刚刚好吧,这个压力会转化成动力:我想上一个好大学。但它没有压倒你,不会因为被某所学校据了就难过的不行。

    明丹:谢谢你对我这些问题的解答。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雯君:有一点我想谈谈。现在中国的家长在孩子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就把他们送到美国来读书,父母的意愿是好的,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我认为还是要考量孩子的适应能力,慎重一些比较好。我之前在初中时认识一个中国来的女孩,不爱讲话,很孤独。一个中国孩子,在中国长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到了美国,不能适应美国的文化,在社交上遇到问题,内心苦闷无法排解,他就可能卡在那里过不去,不知道自己是谁。我觉得成长、跟朋友共同经历、建造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那么关键的几年,他可能就丢失了成长的乐趣。如果你一定要让他在这么小的年龄就出来,最好是有父母陪伴,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成长最关键的那几年。

明丹:谢谢你从一个孩子的角度跟我们分享了美国公立高中的生活,这是我们做父母的不容易看到的角度,跟你谈话,我的收获非常大。

 

没有拿过什么奥赛金牌、钢琴大奖,蒋雯君不是自带光环的“天才娃”,她是个普通孩子,是个会从小挫折中成长,有融入群体的能力,有明确方向,善于思考,阳光积极的普通孩子。中国的60后、70后是最努力的父母,我们带着孩子不遗余力地向前奔跑,奔跑中我们忘记了出发的目的。我们最初的目的不是奋力把孩子推上金字塔尖,而是培养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普通”孩子,让他有个快乐幸福的“普通”人生。让我们放慢脚步,不忘初心。

 

张西工作室网站:http://zhangxistudio.com

张西工作室微博:http://m.weibo.cn/p/1005056184049797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张西工作室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XL彩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UOYAO' 的评论 : 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
ZHUOYAO 回复 悄悄话 好学区公立高中厕所都有散落的吸毒工具
ZHUOYAO 回复 悄悄话 回复\'XL彩虹\':华裔也有吸毒,有时越有钱的地方反而高。因为零用钱多。知道有个父母是北京来美的ABC,平时表现非常好父母根本没察觉,后来出车祸死了警察上门才知道吸毒的事,后来父母为此回国了离开伤心地。
XL彩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HUOYAO' 的评论 : 谢谢鼓励。同赞张西才女及她的工作室的佳作!!~
觉得吸毒率高低是与孩子周围的亲朋好友和生活环境有关。。。
XL彩虹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亲爱的支持:)也觉得这篇挺有特色的!~~!
ZHUOYAO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美国高中吸毒率是高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这篇高中生,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