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眼中的中共内部政治派系

(2010-07-03 12:18:05) 下一个
最近大家坐在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中共内部的政治派系问题。有的人认为江胡过渡时期彻底结束后(也就是江死之后),胡会再次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因此派系问题对中共的最终决策不会产生太大影响。我的看法则未必,中国的“强人政治”政治时代随着邓去世已经结束,除非发生大规模诉讼对外战争或者内战,和平时期中共内部出现一个毛邓那样的强人几无可能。因此,各种政治势力的纷纷崛起就无法避免,胡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无法再达到极权政治的顶峰。在“凡人政治”阶段,各派势力的分化自然也无可避免,中共的决策必然是各种势力妥协的结果。

好了,言归正题。下面谈谈我眼中的中共内部政治派系的大致划分。

第一种,中间保守派,也就是 胡锦涛为代表的一派,简称胡派。掌握正统的官方意识形态和话语权,掌握的政治资源包括 反腐败、“和谐社会” 以及 “党内民主化”两大理论。他们的基本政治理念包括:
1. 维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统地位
2. 维护中共一党专制,反对政治民主化,严格控制媒体
3. 倡导“党内民主”,希望借此获得更多的支持,以加强自身的力量
4. 希望利用行政力量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
5. 希望改善下层工人农民的部分社会福利,对因改革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采取强硬和温和的两种手腕。
6. 主张政府对经济采取干预政策,平衡各阶层利益

第二种,右翼权贵资本集团,就是曾庆红、江泽民所代表的一派,俗称“上海帮”,简称 曾派。掌握中国大量的经济资源,比如国有企业等垄断行业的资源,拥有大量的经济领域的学者专家为其服务,曾派在中国经济领域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势力强大。他们的基本政治理念包括:
1. 淡化并希望摒弃马列主义教条
2. 维护中共一党专制,反对政治民主化,对胡派提出的“党内民主化”采取回避态度。
3. 维护权贵资本集团的利益,反对中央过多干预地方经济事务
4. 对因改革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采取强硬压制态度
5. 倡导“全球化”,希望借此进行有利于权贵资本集团的改革。

第三种,改革派,即以温家宝为代表的一派,简称温派。掌握的政治资源包括 良好的亲民形象,反腐败和倡导社会公平,在民众中间有较强大的民意支持。他们的基本政治理念包括:
1. 淡化意识形态教条,在马列主义这一正统框架内保留自己的解释权
2. 赞同多元化,对媒体管制相对宽松
3. 积极推动基层直选改革,同时希望启动渐变的上层政治改革(如差额选举)
4. 反对权贵资本集团垄断国家经济命脉,主张建立公平透明健康的市场环境
5. 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对因改革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采取温和策略
6. 倡导“全球化”,希望通过“全球化”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

此外,还有两股力量:

一是极左派,以邓力群等元老为代表,主张计划经济,反对大规模经济改革,主张维护毛泽东的正统领袖地位,反对民主化。这部分力量由于死守意识形态教条,“文革后”在大众中早已失去了市场,因此日渐式微。他们只能通过与中间保守派(胡派)的结合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二是激进民主派,由一些体制内学者为代表,或者体制外学者借体制内的力量发出声音,如北大教授贺卫方(曾经在“西山会议”上公开提出多党制,质疑中共执政的合法性)。激进民主派主张彻底否定马列主义意识形态,以西方的三权分立为原则进行政治改革,实行多党制,实行普选,开放党禁、言论和新闻自由,进行社会福利改革。这部分力量由于处于中共严格控制的敏感地带,因此他们要么只在学术范围内活动,要么渗透到改革派(温派)内部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有趣的是,三派力量相互制衡的结果,是每一派 和另外两派都分别存在合作的空间,同时每一派也都成为 另外两派之间合作的对立面。

——意识形态方面:只有胡派死守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教条,因此在这一方面,改革派(温派)和 右翼权贵资本集团(曾派)之间对于淡化甚至最终摆脱 这一束缚有着共同的目标。其中温派尽力对 马列主义 进行自己的解释。而 曾派则是最少提及马列主义的。这一方面,胡派(特别是胡派中的马列毛原教旨主义者)是温派 和 曾派 在意识形态领域共同的对手。温家宝 最近在视察某大学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你们能够具有超越前人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一句话可以看作是 温派对于多元意识形态的默许和鼓励。


对于民族主义这一中共自 六四镇压之后为了维系自身统治而采取的策略外,胡曾两派都是大力推动者。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中共除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加大反日反美宣传外,中国的媒体在片面宣传日本和煽动民族仇恨方面也是“功不可没”。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 和 中美撞机 时间 又为 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火上浇油。但是,自 2006年开始,胡派似乎看到了 美国 利用 中日纠纷,台海问题等牵制中日的现实,开始摒弃民族主义这一权益之计,一方面开始从更深层次(尽管不是根本)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一方面缓和中日关系,调整战略,才有了中日互访和中日之间的“战略互惠关系”。中日关系在可见的将来将逐渐缓和,我们也会看到中国的媒体在日本的问题上也将跟随“主旋律”淡化自己一手创造的中日矛盾。


—— 党内民主方面:由中间保守派(胡派)提出并大力提倡,改革派(温派)支持,曾派基本采取回避的态度。胡派期望通过这一改革获得更多中共党员的支持,而温派则希望通过这一举措来放大自己的声音。对于曾派,其内部对于党内民主化其实是有两种声音,一派认为曾派已经占据经济领域的优势,党内民主化最终将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另一派则认为党内民主化则是曾派在江时代之后重新提升自身政治影响力的机会。曾派的回避态度也许正是这两种观点僵持不下的结果。


—— 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方面:温派试图从非敏感领域下手,从基层民主和上层选举中的制度细节着手,在胡派和曾派可以容许的空间内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但胡曾两派特别是胡派对于温派中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的声音非常敏感和警惕,这方面 尤其是胡派 不允许 改革派走得太远。最近一年 因言论入罪的事件中都可以见到胡的影子,比如中宣部查禁 八本书,可见胡已牢牢把握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如果把这些看得很清楚,就能看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明主情结” ——只骂大臣,不骂皇帝。受累挨骂的脏活永远是奴才干的,干干净净的皇帝是永远说漂亮话的。从骨子里来讲这就是一种奴性,也正是这种奴性维系了中国的专制统治两千多年,至今依然。现在国人对于胡的支持不仅带有 “明主情结” 的色彩,也掺杂了民族主义情绪。

“六四”之后,中国的改革派意识到,在中国的环境下,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难以达成民主化的目标,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太可能走上公开与胡派决裂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今天中国的“凡人政治”,又不存在“六四”时期邓一句话就可以决定镇压的局面,温派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活动空间内努力争夺官方话语权,前一段由改革派把握的《炎黄春秋》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赞扬 民主的擦边球文章,如谢韬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俞可平的《民主是个好东西》,掀起了 民主 这一问题的辩论。结合最近人民日报批评民主社会主义的文章,可以说 ,一场针对 “民主” 的解释权 的思想论战已经展开,从长远看会对社会思想启蒙起到重要的作用。


——社会民生方面:这方面 胡派 和 温派 是盟友,曾派则站到了对立面。由于 上海帮主政中国的十余年时间内,中共政治空前腐败,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民间不满的声音日益加剧,胡温 两派 一方面 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一方面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 加大反腐败力度,特别是打击 江曾派系的人马。胡派清楚在一党专制的体制下是不可能彻底反腐败的,只能用来做政治斗争的武器,因此绝不会仅仅依赖反腐来赢得民意,另两大武器 就是希望争取民众支持的“和谐社会” 以及赢得 中共党员 支持的 党内民主。而温派则认为自己需要更多时间来逐渐推动政治改革的进程,因此 支持胡派的“和谐社会” 目标 以及 党内民主,并且利用这两者 来为改革派赢得更多的支持。


最重要的一点是,胡 和 温绝不是政见相同的同一派系,而是出于中国当前社会矛盾日益严重而形成的战略伙伴。如果曾派的力量消失,胡温之间的分歧就会立刻显现,而这在目前和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不太现实。即便如此,胡温之间对一些涉及到敏感区域的国内问题也意见相左,温曾数次向胡表明辞职的愿望,而胡则尽力挽留,这些至少说明,在目前的中国政治气候下,改革派的日子并不好过。


三大派系力量相互牵制斗争,最终的结果就是如果不发生大规模战争,中国不会再有哪一派政治力量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从长远来看,这是产生权力制衡的基础,对中国并不是坏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