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坚强的京叭, 就是比你强~_~!
正文

禅坐对身心的影响(1)

(2007-09-12 02:59:45) 下一个
首先来了解禅坐对身心的影响。日本的笠松明(Akira Kasamatsu)和肥田富雄(Tomio Hirai)研究记录了45位禅者坐禅30分钟的变化,发现他们在坐妥后一两分钟,α脑波就开始出现;而且随着禅定的加深,渐渐变强、变慢。最热烈的人,还会出现θ脑波。α脑波是一种清醒、放松的脑波,若长时间出现α脑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脑波则是清醒放松的脑波,若长时间出现α脑波,往往代表入睡的前奏,但θ脑波则是清醒、放松而又保持觉察的脑波。
坐禅的人,对于外界轻微干扰的反应与瑜伽静坐的结果略有不同。若以每15秒响一声“咔嚓”来干扰他们,禅坐组的α脑波会阻滞几秒,继又恢复原来状况,他们开始保持警觉状态。瑜伽静坐组则在第二、三声后,α脑波减少阻滞,到第四声之后已不再受干扰。他们已经习惯那声音的干扰。禅者的报告是:

  在禅坐冥思时,对外界每一个刺激,感觉比平常更敏锐。但心灵一点也不受外在或内在刺激的影响。他感觉到什么就作出反应,接受每一个刺激的本来面目,而且任它流过脑际。此时,心灵状态就像走在街上,注意人潮中的每一个人,走过就走过,从来没有回看一眼的想法。

  外离相,内不乱

  禅是一种内在效能的训练,从脑波的证据可看出,它是一种清醒的心理状态。禅是透过坐禅的训练,培养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清醒、放松和随时待动的态度。《六祖坛经》解释禅定时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当外界的种种刺激呈现在自己眼前时,只是觉察看得清楚,但不会被它给欺蒙或系缚,而内心仍保持清醒、明白而不紊乱,这就是禅定。

  从禅坐的内在训练,迁移到日常生活动静的响应,是禅所谓向内学习的要领。于是,坐禅成为习禅的重要训练,不只安定其心,而且包含了清醒的觉照。

  坐禅使人安定下来,不过它比一般的静坐更进一步达到觉察和清醒的效果。现在,进一步讨论静坐冥思对生理机能的变化。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罗伯特·华里斯(Robert K. Wallace)和赫伯特·班逊(Herbert Benson)两人,研究36位学习超觉静坐(TM)三年的人。他们学习想着一个单纯的念头或一个令他安静的声音,舒适的静坐,把注意力集中于思想的精微部分,直到心灵超越了它,而归于此意念的本源。这个冥思方法与禅宗参话头的法门,有异曲同工之妙。研究这些受试者静坐30分钟,结果是:

  一开始,他们的耗氧量快速下降,身心舒缓下来。

  皮肤电阻升高,表示放松、不紧张。

  心跳缓慢下来,身心感到舒适。

  出现α脑波,身心安定、放松。

  血液中乳酸盐的浓度下降,焦虑得到缓解。

  这些受试者静坐30分钟,耗氧量减少16%;相对于睡眠6小时,才减少8%,催眠时则没有什么改变,静坐的休息效果可见。血乳酸与焦虑息息相关:焦虑症的人,每逢紧张,乳酸盐浓度立刻上升;如果将乳酸注入人体,不但会引起病人发病,也会使正常人出现焦虑症状。低浓度乳酸盐显然与心神宁静有关。研究发现,静坐对于降低乳酸盐,比睡眠要快四倍。至于皮肤电阻,是松弛的指标,静坐对于皮肤电阻的提升,要比一般睡眠快四倍。

  研究还发现,超觉静坐能使自主神经系统平息,产生清醒和代谢的效果,使心跳跟着缓和。如果我们经常紧张、焦虑,心跳加快,氧的消耗增加,全身进入备战状态,生理平衡容易受到干扰,则会导致慢性高血压,心脏功能失常。研究指出,静坐不失为舒缓身心的良方。

  此外,泰瑞·拉斯(Terry V. Lesh)曾经对心理辅导人员作过每天一小时坐禅的训练,为期四周,主要的发现是:

  同理心(empathy)增加。

  产生开放的经验(open to experience)之态度。

  提高生活中的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

  同理心增加

  同理心是觉察人我关系的心力。同理心强,比较能清楚了解别人的感受、立场和想法,容易和别人沟通。对自己的角色和立场也清楚,不会把自己的感受、意识硬加于别人身上。同理心就是慈悲心,是生命世界相互了解、互助互爱,从而发展民胞物与的襟怀。真正的爱建立在同理,珍贵的情感来自同理,它是精神成长的关键因素。

  透过同理,个人才可能从自我中心和执著中解脱出来。透过同理,才有真正的信仰,因为它让我们与“他”有了真正的默契和会心的互动。

  宗教的情操来自同理。同理心一旦开发出来,你将会仰望着他,但也明白自己的存在。彼此交流着,形成清醒和觉察,从而看清生命的真实。

  同理心使人在精神生活上找到自己。因为它是内在纯净自性萌发出来的力量。

  透过禅定的修持,我们看到自我,认清了“无相”的慧命。

  开放的经验

  其次是开放的经验。人的心很容易被自己所产生的感情、经验、知识和成见所障。心在面对生活情境时,必然产生感受、思考和反应,这是维系生命的本质。我们当然要记取前次的经验、教训和感受,作为以后前车之鉴的参考。正因如此,这些过去的经验和感受,都回过来阻碍我们清醒的思考和回应的智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