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高博客

高胜寒先生欢迎阁下来到气势磅礴、壮吞河山的〝高胜寒博客〞!夹豪霸之笔,写绝代文章!欢迎指正!欢迎讨论!
个人资料
正文

四权分立的近代美国政治制度

(2011-06-10 13:42:59) 下一个

瑟谷德 . 马歇尔与美国近代民权运动发展史 (51)



   1835
天,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发生了一件为了奴隶制度而爆发的暴力攻击事件,一位叫乔治.汤普(George Thompson)的英国人,在费城鼓吹废除奴隶制度时,遭到当地死硬分子的暴力攻击,甚至将之绑架,几乎遇害。

  乔治.汤普逊于1804618日在英国利物浦市(Liverpool,England)出生。乔治.汤普逊是英国近代史上的奇才,他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的学校教育,全靠自学成材,他口齿伶俐,能言善道,知识丰富,自十八岁的青年时期开始,就能靠嘴巴吃饭。

      乔治.汤普逊的父亲在一条运奴船上工作,每次归来,向他诉说一些航程上那些白人奴隶贩子对待非洲黑人奴隶的恐怖事件,使他的幼小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乔治.汤普逊成年之后,根据这些记忆,撰写成许多震撼性的文章,成为英国反对奴隶制度者的经典文献。

      乔治.汤普逊本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公理教会信徒,当他受聘为公理教会的反奴隶制度宣传职员时,他显示才华的机会来了。他创作了一个叫做〝立即主义(immidiatism)〞的全新名词,用作攻击奴隶制度的口号:

      〝在神的跟前还要维奴隶制度就是犯罪,这种情况必须立即废黜(To uphold slavery is a crime before God,and the condition must be immediately abolished)

  这段精简有力的文字,随着报纸广告的宣传,成为英国人朗朗上口的口头语,自此英国人开始留意乔治.汤普逊这个名字1832年,乔治.汤普为了宣传废除奴隶制度而到了苏格兰,在那里他遇到了两位改变他思想和命运的美国人,一位是白人威廉.劳埃.格里逊(William Lloyd Garrison),一位是非洲裔美国人纳撒尼.(Nathaniel Paul)

      威廉.格里逊是美国反对奴隶制度的大将,他于18051213日在美国马萨诸塞纽伯里波特市(Newburryport,Masschusetts)出生。他的父亲阿拜.格里逊(Abijah Garrison)是来自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New Brunswick,Canada)的船员,在美国港口弃船居美,取得居留权后,将妻儿接到马萨诸塞州,一圆美国梦。 

      研究美国奴隶制度的人,应该对威廉.格里逊是不会陌生的。他是1832年〝新英格兰反对奴隶制度协会(New England Anti-Slavery Siciety)〞和1833年的〝美国反对奴隶制度协会(American Anti-Slavery Society)〞的创办人,也是代表美国人反对奴隶制度的喉舌报《解放者报(The Liberator)》的总主编。

   幼年时家穷,小小的
威廉.格里逊就知道出外干点零活来帮补家用。十四岁时,在一家叫做《纽伯里波特锋报(Newburyport Herald)》的地方小报为排字学徒。工作之余,以〝阿里斯泰迪(Aristides)〞的笔名撰写政论文章。这种磨炼,奠定了他将来成为美国一代政论家的基础。每天拿笔杆子的习惯使威廉.格里逊接触到真理,了解了人性,体会了人生的价值。

  有两个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这位满腔正义的年轻人,一位是美国反对奴隶制度的老前辈约翰.格林利.怀特德(John Greenleaf Whitter),一位是俄亥俄(Ohio)的宗教领袖约翰.金牧师(Reverend John Rankin)

  尤其是约翰.金牧师的由宗教观点衍生出来的反对奴隶制度言论,使他着迷和敬仰,在他的自传里说,是约翰.金牧师的著作和言论,促使自己在二十五岁时,发誓要决定全面介入反奴隶制度运动中。

   威廉.格里逊个性温和而儒雅,反对暴力但坚持真理,主张立即废除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每当有人出来说废除奴隶制度是对的,但是要慢慢逐步为之时,他就毫不客气地鸣鼓而攻之,他主张立即彻底地废除奴隶制度的观点是鲜明而坚定的。

      为了言行一致,威廉.格里逊在184474日那天,公开焚烧了《美国联邦宪法》,表示他对《美国联邦宪法》中的保护奴隶制度的愤怒。他发表声明说,这部宪法是〝一份死亡约书,一部地狱合同状(A Covenant with Death,an agreetment with Hell)〞。  

  威廉.格里逊的这些非暴力言行为他带来数不清的死亡威胁,例如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法官为此将他关进牢里,乔治亚州司法部宣布了五万元的奖金,缉拿他归案。

      1835天,威廉.格里逊在波士顿发表反对奴隶制度的激情演讲,结果是导致波士顿当地奴隶主们的疯狂报复,他们花钱雇用了一批流氓,拿着火把和武器,要烧掉提供演讲场所的建筑物。

   当演讲完毕后,威廉.格里逊被流氓们在门外堵住,用绳子绑住,押往郊区而去,高声叫嚷着要将他私刑处死,如果不是波士顿市长和警察部门抢救及时,威廉.格里逊肯定已经遇害。

      救回了威廉.格里逊不表示他没有生命的危险,为了保障他的安全,波士顿市长想到了一个妙主意,将他关在莱弗里特大街(Leverett Street)的监狱里,几个星期后,再悄悄地将他护送出城。

 威廉.格里逊的〝得道,与民为之,不得道,独行其事〞的大丈夫行为,也不能够为他的同志们全部接受。1865年五月,在《解放者报》的内部会议上,他被一百一十八票比四十八票的强大票差,淘汰出总编辑的职位之外,虽然大家全票通过留他为《解放者报》的董事长,但为威廉.格里逊拒之。

     离开了《解放者报》后,威廉.格里逊以独立者的身份,继续鼓吹美国的黑白平等和废除奴隶制度的运动长达五年之久。

      威廉.格里逊和纳撒尼.罗邀请乔治.汤普逊见面,交换意见。三人一见如故,数夕夜谈,乔治.汤普逊如梦初醒,得知天下之大,人心慈爱,自愧满身铜腥,心底狭窄,真可谓听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由为了肚子的温饱,而升华至为了人性的尊严,乔治.汤普逊不但成为了威廉.格里逊和纳撒尼.罗的同志,更成为英国社会上拔尖的反奴隶制度先锋。

   从1836年至1847年的十一年间,在英国境内每一次的反奴隶大会上,一定可以看见乔治.汤普逊的身影,听到乔治.汤普逊的反奴隶制度雄辩。

      1840712日在伦敦举行的〝全国反奴隶制度大会(Anti-Slavery Convention in London)〞上,乔治.汤普逊是最为出色的主讲人,自此以后,英国伦敦的人们无人不知他的盛名。1847年,乔治.汤普逊决定代表他的老家哈姆雷特塔市(Tower Hamlets)出马竞选英国下议院议员,轻易当选之。

   1833年,英国国会虽然通过了振奋人心的《英国解放法案(British Emancipation Act),但是却不能使乔治.汤普逊满意,因为这条法案有着一条尾巴----被自由了的非洲黑人奴隶,必须要为其雇主免费工作六年,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乔治.汤普逊进入英国国会后,立即马不停蹄地再接再厉,提出要将这条六年尾巴割掉的新议案。其对真理的坚持和对人性尊严的执著,于此可见。

      1834年,乔治.汤普逊夹着英国国会议员的光环来到美国推销他的反奴隶制度理论,可是在第一场演讲后,就差点被美国死硬的奴隶主们要了老命,使他不得不尽快返回英国保命。

  乔治.汤普逊开始周游列国,鼓吹反奴隶制度。1877年在外国旅游期间,他觉得身体有点不适,于是尽快回国,返国后就病倒家中。1878107日,乔治.汤普逊在英国兹市(Leeds,England)家中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乔治.汤普逊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被暴力攻击事件,固然使英国人愤怒,但更愤怒的是安吉莉.格里姆克,她认为像乔治.汤普逊这种温和而非暴力的人物都要被攻击的话,如果继续的沉默,就是对自己良知的犯罪,这使她义无反顾地投入美国近代民权运动中,也使她成为支持成立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的主将。

      研究安娜.斯宾的话,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诸多有关她的文献包括几家主要的百科全书在内,没有人能提出她的生日和死日是哪一天,只是笼统地说她是生于1851年,死在1931年。

   唯独马萨诸塞桥大学的安杜佛-哈佛神学图书馆(Andover-Harvard Theological Library)的资料库里,清楚地写出她是于1851417日在马萨诸塞州艾托波麓市(Attleboro,Massachusetts)出生。

      安娜.斯宾在马萨诸塞州艾托波麓市和罗得岛州普文丹斯市(Providence,Rhode Island)长大。安娜.斯宾自小才华四射,刚从州立学校毕业,就一边在一家小学教书,一边替《普文丹斯日报(Prividence Daily Journal)》撰写专栏,鼓吹女权,提倡公平,并四处演讲,将民主和民权是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论介绍到社会的每一阶层,盛名开始远播。

      1878815日,安娜.斯宾与唯一神派教会牧师威廉.亨利.斯宾(William Henry Spencer)结婚,于是她经常在她丈夫的教堂里布道,深受欢迎。

      1891年,安娜.斯宾被委任为罗得岛州普文丹斯市比尔街教堂(Bell Street Chapel)的全职牧师,这是美国基督宗教史上的第一位女牧师,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安娜.斯宾生长的那个时代里,许多小孩子的日常生活并不是到学校而是进工厂,安娜.斯宾知道,一个没有教育的时代,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绝望的时代。童工是一个时代的耻辱,许多童工因为接近危险机器而导致伤残。

   有一天,安娜.斯宾遇见了一位叫做詹姆斯的小男孩,他只有一只手臂,另一只手臂是他在工作时被机器割掉的。安娜.斯宾发现詹姆斯从来没有上过学,没有知识兼体残,前途无望。她访问了詹姆斯的家庭,向他们解析了上学的重要性,有了知识,可以用头脑来赚钱,一样可以服务社会,成为大社会的一分子。

      安娜.斯宾觉得在詹姆斯的案例上,政府也有责任,因为他们没有保护好孩子们的安全。安娜.斯宾塞在马萨诸塞州州议会上,发表有关政府有义务通过立法来保护儿童的演讲,终于说服了议员们,马萨诸塞州通过了美国近代第一部的《儿童保护法》,法律不允许孩子接近危险的机器,也不允许他们在夜间工作。时至今天,这已经是美国社会共同承认的普遍价值观念了。 

      1902年,安娜.斯宾与全家搬到纽约市定居,这里是她大展身手的舞台。她一到纽约就加入了〝纽约伦理社(New York Sociaty of Ethical Culture)〞。纽约伦理社是美国民族价值的脊梁骨,是由费力克.阿德勒博士(Dr.Felix Adler)1876年感愤于世间的不公义不公平而创立的民间组织,主张无论什么宗教,都要诉诸于自己的良心来行事,与中国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不谋而合,这种仁道理念,可从教育人民入手而达到成为潮流的目标。

   费力克.阿德勒是德国犹太人,他于1851813日在德国阿尔施市(Alzey,Germany)出生,六岁时随着双亲移民美国,定居纽约市。费力克.阿德勒的父亲塞缪.阿德(Samuel Adler)是一位在德国甚有威望的犹太教法学博士,一到纽约,就被犹太安缪尔庙殿(Temple Emanu-El)聘请为最高主持。

      费力克.阿德勒于1870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返回德国海德堡大学(Heidelberg University)继续深造,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874年,费力克.阿德勒在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历史系开课授徒,教授东方和希伯来语言和历史。

      由于他的〝思想异端〞和鼓吹民权的论调不符合康奈尔大学封建的风格,被以〝危险态度〞的〝罪名〞开除出校。费力克.阿德勒的〝思想异端〞不仅在康奈尔大学被排斥,甚至于在他父亲为最高领导的犹太安缪尔庙殿里也是遭到同样的结果,宗教的信仰使他的仁慈变得博爱,理性的思维将他的心胸变得更广阔。

      1876515日,时年二十四岁的费力克.阿德勒,以一人之力,在纽约成立了纽约伦理社,作为推动自己博爱理想的舞台。费力克.阿德勒推动的第一件事情是向纽约的贫民们提供免费的护士和医生医疗服务,这些被服务的对象,多是些生活在贫穷线下的非洲裔美国人。

     第二件事是成立了免费的幼儿园,为贫穷的劳动工人孩子提供义务教育,这就是美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伦理社文化学校(Ethical Culture Fieldstone School)〞。费力克.阿德勒自己担任伦理社文化学校的院长,一直到1933424日去世为止。

   费力克.阿德勒穷一生之力来推动美国人的社会伦理、儿童福利、家庭和谐与种族和解为目标,他意志坚定,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独行其事,对于外界的评谈,一笑置之。

      十九世纪末代,美国为了古巴的自由而与西班牙帝国开战,继而霸占菲律(Phillipine)波多黎(Puerto Rico)费力克.阿德勒的思想随着这些使人眼花缭乱的世局而不停的变化,他从一位支持美国参战者而变为反对美国成为领土扩张者的反战者。

   费力克.阿德勒从不跟风,从不逢迎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德国覆灭,他公开告诉大家这并没有使到世界更安全,因为真正的问题不是在德国而是在强权的帝国主义野心。他反对〝凡尔赛条约(Versailles Treaty)〞,不同意〝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主张〝国际大议会(Parliament of Parliaments)〞,国际联盟和国际大议会的分别是,前者是利益集团,后者是人民代表。

      费力克.阿德勒这种坚强的道德精神魅力,感动了整整几代的美国人,为近代的美国人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榜样。在其中的追随者之中,安娜.斯宾就是个典型的例子。1903年,纽约伦理社聘请安娜.斯宾出任该组织的最高领导,这不但开创了美国女权运动的先例,也为美国的道德立下了一个崭新的标准。

      1909年,在费力克.阿德勒的支持下,安娜.斯宾登高一呼,呼吁美国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勇敢地站出来,共同成立一个为全美国人的道德而奋斗的机构:全国有色人种进步协会。

   中国在清朝末年时,孙中山根据美国的三权分立建国原则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成一种更加完善的《五权宪法》
,是为立法、行政、司法、考试与监察五个独立平等的政府。

     中国政治问题的症结在于人,而不是法,再好的制度到了阴谋家手里,莫不变质成为他们弄权和独裁的工具。文明与封建的分别之一,就是一个是有法必守和一个是有法不守。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就被蒋介石蒋经国两父子们弄成了一个四不像,立法、司法、行政、考试与监察五个政府,全成了为他们独裁作恶的傀儡,成了他们屠杀人民的帮凶,成了他们贪污腐败的马前卒。

      如果孙中山现在还活着而重新再写《五权宪法》的话,可能会改变一些他的原始想法,因为他会惊讶地发现,西方的政治学家们认为,美国的政治体系,早已经不是〝三权分列〞而是〝四权分列〞,他们所指的〝第四权〞,就是〝新媒体(media)〞。

      如果深入研究美国新媒体的演变历史,会发现那是有一条和平演的变轨道可循的:美国的新闻记者和作家们,曾为今天这种被广泛认同的地位付出过许多沉重而残酷的代价。

 水门丑闻事件期间,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理查.尼克松每天早上翻开《华盛顿邮报》,看到美国专栏作家杰.安德(Jack Anderson)的文章中,只要有〝白宫〞〝水门〞〝尼克松〞〝丑闻〞等字眼,就惊吓得浑身哆嗦,连咖啡杯都拿不稳,双手抖得连咖啡杯咯咯作响,数尺之外,清楚可闻。

      连一位堂堂的美国总统都被美国新闻媒体吓成这样子,其余政府官员,可想而知,这就是美国〝第四权〞的制衡力量所致。在建立这种美国媒体权威的诸多前贤中,林肯.斯蒂芬斯就是一位典型的美国知识分子,典型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典型的美国社会良心。

      林肯.斯蒂芬斯凭着自己的勇气、魄力、正义、锋利笔杆、流畅文采,使他自己义无反顾,使执政而作恶者心惊胆颤,不敢胡作非为,使后代那些为暴政歌功颂德者汗颜,使那些为贪污独裁涂脂抹粉者无地自容。

      林肯.斯蒂芬斯于18664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三藩市(San Francisco,California)出生,成长于加利福尼亚州首都萨克拉曼多市(Sacramento,California)。从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毕业后,游学于法德两国,眼界大开,深知美国的道德沦丧,国魂黯然,加之他的嫉恶如仇的个性,思想上极欲有所作为,思考着如何为美国人民干点什么,以尽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

     林肯.斯蒂芬斯的作家生涯是从他于1892年在《纽约晚报(New York Evening Post)》工作时开始的,九年新闻记者的敏感和触角使他看到了美国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无法无天,但是《纽约晚报》的保守立场使他无能为力,难伸抱负,于是愤而辞职。

     林肯.斯蒂芬斯用文字来引爆一连串的政治炸弹是他在1901年出任《麦克卢(McClures Magazine)》总主编开始的。

     《麦克卢志》的兴衰史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近代新闻史。在二十世纪初期,它由默默无名的一份地方小杂志,数年间发展成与称霸美国舆论界的《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齐名的全国性刊物,又由于抵挡不住政治压力而改变立场,导致在数年间成为美国人民唾弃的废纸,最终不得不关门大吉。

      《麦克卢志》的兴衰典故,再一次用实例告诉我们藐视民意和逆天行事的结果是什么,这段历史,应该成为那些寡头政权和独裁政治吹捧者的最佳借镜,又一次用事实证明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理论的正确性。

      《麦克卢志》是由赛缪尔.西德.麦克卢(Samuel Sidney McClure)和他的大学同学约翰.桑伯.菲利普斯(John Sanborn Phillips)1893年六月所创立的。赛缪尔.麦克卢尔是一位才华四射的知识分子。他在1884年时,就在纽约的报纸上撰写《麦克卢尔专栏(McClure Syndicate)》而闻名于世,他是美国近代专栏作家的鼻祖。

      赛缪尔.麦克卢尔于1857年在爱尔安特里姆(County Antrim,Ireland)出生,九岁时随着寡妇母亲移民美国,定居印第安纳(Indiana)的一个破落农场里。1875年从瓦尔帕莱索高中(Valparaiso High School)毕业后,以半工读的方式在诺克斯大学(Knox College)取得学位。大学时代,他与同学约翰.菲利普斯在学校里合编学生刊物,奠定了两人在出版业上合作的基础。

   《麦克卢志》创办之初,两人确定了以〝政治评论〞,〝图文并茂〞和〝连载长篇〞三大路线原则,使人觉得耳目一新,为美国的新闻杂志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麦克卢志》的作者群网罗了美国当代的文坛精英,包括.密诺.塔贝(Ida Minerva Tarbell)厄普.辛克(Upton Sinclair)、柏顿.西.亨德里(Burton Jesse Hendrick)约瑟.拉迪亚.基普(Joseph Rudyard Kipling)..柯南道(Arthur Conan Doyle)罗伯特.路易.史蒂文(Robert Lewis Stevenson).(Willa Cather)赛缪尔.兰霍.克里曼(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林肯.斯蒂芬斯等。

   艾.塔贝尔是美国二十世纪的著名女作家,她是林肯.斯蒂芬斯在《麦克卢志》内部〝社会丑事揭发(Muckraker)〞三人小组成员之一。

      .塔贝尔在1904年出版的六百五十四页的成名巨著《标准石油公司秘史(The History of the Standand Oil Company)》而震撼全世界,她将全世界最有钱的富豪约翰.维逊.洛克菲(John Davison Rockefeller)的丑陋非法发家史,无情地摊在太阳底下,使作恶者无所遁形。1999年,《纽约时报》排名评价美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时,.塔贝尔名列第五,其饮誉之重,于此可见。   

   赛缪尔.克里曼的名字不见得为大家熟悉,但他的笔名〝马克.吐温(Mark Twain)〞却是无人不晓。他是美国近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著作如《哈克贝利.恩历险记(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和《.耶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等,已经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尚有许多的美国中学依然将《哈克贝利.恩历险记》排除在学校课本之外,因为书中经常出现的〝黑鬼(nigger)〞字眼,不为大家所能接受。

 《哈克贝利.恩历险记》成书于1884年,正值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白人称呼黑人为〝黑鬼〞,乃是一种极度平常之事,当然,如果在今天再用这种带有轻藐而侮辱性的字眼称呼非洲裔美国人的话,那肯定会吃官司,这就是社会和文明的进步所然。  

     .柯南道尔是英国医师、小说家、推理小说家, 他创造的私人侦探〝歇洛.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形象是全世界撰写悬疑推理经典小说的鼻祖。 

      约瑟.吉卜林是英国作家,他著名的小说如《蛮荒丛书(The Jungle Books)》、《金(Kim)》 和《只是故事(Just So Stories)》等,妇孺皆知,他是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从这些作家的阵容上就可以看出《麦克卢志》的实力和成功原因。

   1901年开始,林肯.斯蒂芬斯利用自己是《麦克卢
志》总主编的有利地位,撰写一系列的〝社会丑事揭发派〞文章,将许多当时在位官员的贪污腐败丑闻,摊在美国读者面前,大快民心,震撼了整个美国政坛和社会。

  1906年,他将这些系列文章编辑成书,就是林肯.斯蒂芬斯的代表作《耻辱城市(The Shame of the Cities)》。同一年的414日,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在公开的演讲里肯定这种美国作家的敢于揭发闻的勇气,自此开启了美国舆论与三权分立的新时代。

     整个二十世纪初期,朝气蓬勃的美国新闻界在这些勇敢而有良知作家们的挖掘下,一件件的政治丑闻爆发,其中最著名的有林肯.斯蒂芬斯在190210月份《麦克卢志》发表的《圣路易斯市的特威德日(Tweed Days in St.Louis)》,圣路易斯市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公布出来。

     林肯.斯蒂芬斯的带头,激发了许许多多的美国作家,他们把腐败、贪污、奸商、官商勾结等的丑闻,一一在美国有良知的作家的揭发下揭露出来。

   例如1902.塔比尔的《准石油公司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Standard Oil Company)》,1903.史丹纳德.(Ray Stannard Baker)的《工作的权利(The Right to Work)》,1906厄普.辛克莱的《(The Jungle)》,1906.格雷厄.菲利(David Graham Phillips)的《以艾德利兹为首的美国参议院(The Treason of Senate: Aldrich,the Head of it All)》,1906塞缪.霍普金.亚当(Samuel Hopkins Adams)的《美国大(The Great American Fraud)》等,都是典型的揭发黑暗的文章。

      这种新闻工作人员勇于揭发社会黑暗面的风气,与监督美国各级政府与各大工商业的行为,成为被美国主流社会肯定和喝彩的英雄对象,也成为美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揭发政客的丑闻与黑暗,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新闻媒体的天职,在正义的大旗下,凡是为政客歌功颂德与为政府粉饰太平者,无不成为美国人民唾弃的小丑。

      民主的社会视勇于揭发黑暗的新闻人员为英雄,为他们戴上荣耀的冠冕。独裁暴政则恰恰相反,他们把任何揭发黑暗事实的新闻人员当成〝阴谋分子〞、〝帝国主义特务〞、甚至于〝颠覆国家的叛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的新闻体系已是彻底的与其余三权分庭抗礼,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新闻界在水门事件中发挥的监督功能,在《华盛顿邮报》的.伍德(Bob Woodward).布恩斯坦(Carl Bernstien)两位记者的穷追猛打下,引爆了震惊全世界的水门丑闻,最终导致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理查.尼克松的辞职。

   林肯.斯蒂芬斯于193689日在加利福尼亚卡梅尔市(Carmel,California)去世,享年七十岁。
(待续)







201169 高胜寒 在 美国华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