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论坛诗评心得

诗友写诗、评诗心得交流。
正文

《诗歌简介 - 写给入门者》东篱

(2010-05-20 14:44:24) 下一个

自幼习画,原想以绘画为职业了却一生,却没想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的感召下,考上大学攻读理工科。上大学后,我就没有时间画画了。我虽然努力攻读强调逻辑思维的理科,却也非常喜好强调形像思维的古体诗歌和散文。好的诗就是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嘛!诗歌可以暂时止住我对绘画的饥渴。近年来,我逐渐开始喜欢近体唐诗和宋词,每每读王维的景物诗时,脑子里就浮现出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偶尔,笔者也模仿着写些古风诗。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诗歌常识。

诗歌与音韵密切相关。在古汉语中,文字的发音分为四声:平、上、去和入声。古人依照四声将文字发音分为平仄两类。平,包括上平和下平声;仄包括上、去和入声。在《康熙字典》里有一首口诀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如以拍子长短分四声,则平声最长,上声次长,去声较短,入声最短。唐人李益的《江南曲》:“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用今天的语言读来,此诗无论如何说不上押韵。但是如果知道“儿”在此处发古韵平声ni,则此诗押韵了。在现代汉语中,新四声则是: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带有地方色彩(粤语和其它南方语言)的入音字转入了汉语新四声中,然而有些古韵入声字却转为阴或阳平,如一、八、十、国等字。隋朝时,音韵分成206款,但太过于细分而难押韵。到了南宋,刘渊将韵减为107款。以后,人们又减去1韵,流传至今为106款韵,均纳入《平水韵》一书。

古人写诗时,不仅要注重字的意思,还很注重字的音韵。当诗的平仄发音字交替出现,并有押韵时,诗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和美。押韵,就是要在指定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用相同韵母的字。近体诗用韵非常严谨,要求用平水韵,不允许有“出韵”的情况发生(即平仄韵相混)。平仄理论研究对于历史,考古,语言等学科有重大的意义。当然,也有人主张用现代汉语发音来押韵(参阅《中华新韵》)。一般说来,新韵比旧韵要简单、宽泛且容量大,对于繁荣诗歌创作有促进作用,但这并不妨碍继续使用旧韵,这就是“今不妨古”。而且使用新韵,可以使用比《中华新韵》更严、更细的韵目,这就是“宽不碍严”。

诗歌体可分为古体、近体和现代体。近体诗即是绝句和格律诗(五绝、五律、七绝和七律),将是本文的重点,放到最后讨论。


一、现代诗

现代诗用白话文写成,又称为自由体诗。一首现代诗有如一篇抒情散文,它不要求符合近体格律诗的那种音韵平仄和押韵格式,也不限制每句的字数,写现代诗的诗人可以完全自由发挥。当然,现代诗同样要求意境和文字流畅。我最推崇的现代诗是近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该诗情真意切,回肠荡气,具有鲜明的用词独创性和意境美。《再别康桥》虽然是现代诗,仍然注意了押韵,并逐章转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另外,该诗每句长短呈现周期性变化,错落有致,有建筑美。故《再别康桥》具备文字、音韵和结构“三美”。我曾写下过不少现代诗,它们都受到《再别康桥》的影响。比如,在2004年夏我写下《夜风》:

昨夜,你飘然来到我身边。如仲夏已久违的夜风,轻轻穿过池塘边的紫菀,吹醒了池塘中熟睡的月影,荡起那阵阵涟漪去轻吻睡莲。
白云,总幻想和月亮作伴。星星眨着含情的眼睛,似有吐不完的千语万言。夜风中的棕榈在摇摆呻吟,想挣扎出我心灵深处的呼唤。
夜风,快快地推动那白帆。飞舟跨越那漭漭海面,让我驶向你心灵的彼岸。让我们并肩相会月下沙滩,让我们一起聆听海浪的咏叹。
细雨,拍打出欢乐的快板。雾气正追逐断崖山峦,晨露已留连忘返小草间。小溪终投入海洋宽阔情怀,林海期望靠近那无垠的天边。
今晨,你只留下我的思念。如那夜风已吹散的云,你渐渐远离了我的视线。那片海水曾冲刷过的沙滩,将永远地眺望你奔去的天边。

这首诗平仄韵通押,而每句字数随意,只是每句长短随每章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二、古体诗

古体诗又名古风诗。古体五言诗称为五古,古体七言诗称为七古。五言是每句五字,七言是每句七字。古体诗每句可三言、四言到十一言不等,可长短句混在一起,称为“混言”。“混言”可纳入七古,如唐代诗人李白的混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可纳入七古。古体诗不受近体诗平仄押韵要求的限制,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还可以平仄韵通押,较长的诗还可以换韵。有很多绝句、排律诗(超过八句的五言、六言和七言诗等)和乐府诗属于古风诗。唐朝诗人写的古风诗虽然不符合近体格律诗的平仄要求,但仍注意平仄的交错变化,甚至还用到了对仗。在五言以上的句子中,诗人们尽量避免整句字字仄声或字字平声,所以古诗读起来依然有抑扬顿挫的美感,如岑参的七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宫体”诗歌(流行在宫内的诗歌),该诗将古风诗推向了格律华,被赞誉为“孤篇盖全唐”。近代诗人闻一多先生曾称之为“诗中之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里,笔者引用后人的评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制,初唐无疑。”(明朝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三);“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清朝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春江花月夜》以每两句一联,共十八联,诗开头的八联之精彩非同寻常,意景宏伟壮丽,抒情深远,思绪悠悠负重,具有强烈的历史和哲理性。这首诗用七言的形式,逐段以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转韵(每次换韵,韵脚的平仄就改变一次),通过有规律地换韵,给人以婉转优美、回肠荡气的感受。

我自上大学后至今,以五言、七言体形式写下不少模仿性的古风诗。在2005年,我曾写下一首一百四十四句的七古《神州吟》,发表在www2.bbsland.com上。这里,附上一首古风诗。十五年前,我来美国后第一年独自一人过中秋时,写下一首《梦归》:

轮寒,在云端。天涯羁旅夜不眠,颀影孤灯怜。锁凝眸,思悠悠。依稀明月楼,银湖茫茫一扁舟。
风摇佩,玉镜碎。芦花细柳风中湿,如闻有人泣。立江畔,月婉婉。飘然入云间,万里归程顷刻还。
奔家园,高堂安。别时音容几许残?但觉鼻中酸。玉人前,语缠绵。惆怅涌心田,何时月圆人亦圆?
闻风鸣,梦惊醒。梦中亲人消如烟,两眼泪涟涟。清辉冷,月沉影。相思越千山,游子乘月把乡还。
 

这首诗以三言、五言和七言混杂,每章有转韵。写下这首诗后,我方知已“中毒”不浅!因为我能够从这首诗里看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意境和转韵美)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结构美)对我的巨大影响。


三、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为今体诗,它起源于齐、梁时代,盛行和定型于唐朝。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中有五律、七律,全诗八句。绝句有五绝、七绝,全诗四句。

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第一、二句称为首联,第三、四句称为颔联,第五、六句称为颈联(或腹联),第七、八句称为尾联。第一、三、五、七句称为出句,第二、四、六、八句称为对句。在律诗中,第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是规定押韵的。五绝、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绝、七律首句以入韵为常见。押韵绝大多数是押平声韵。当然,也有例外,如孟浩然的五绝《春晓》和柳宗元的五绝《江雪》均押仄韵。晚唐后,首句入韵用邻韵(如东与冬,江与阳在古韵里是邻韵)常见的。近代人做诗时,有时还在其它韵脚用邻韵。严格地讲,必须照《平水韵》押韵,每个对句押韵不能用邻韵,不可用非邻韵通押,只能一韵到底。

其次,律诗颔联、颈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求对仗。对仗指按照字义的虚实和字音的平仄做成对偶的语句。对仗要求出句与对句词性相对,语法结构相同,平仄相拗。对仗有数目对、颜色对、方位对等“工对”(同类对)和“宽对”(非同类对),杜甫诗中常有“宽对”。有兴趣者可翻阅有关书籍和对韵谱,如《笠翁对韵》。

近体律诗和绝句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平仄格律去写。下面,仅谈谈七律的格式。五律句型格式,减掉七律各句前两字即可。五绝、七绝句型格式,只需在五律、七律格式基础上截下首、颔联,或颔、颈联,或颈、尾联,或首、尾联,并不强调各联对仗。诗的起收式是指诗句的格式,平起表示句第二字是平音,仄起表示句第二字是仄音,平收表示句末字是平音,仄收表示句末字是仄音。七律诗有四种常见的格式,即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和平起平收。由于七律首句多半入平韵,以平或仄起而平收二种格式多见:

(一)首句平起平收式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二)首句仄起平收式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这里,(平)、(仄)表示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不管是四种格式中的哪种格式,首句第一字可平可仄,而第四、七字平仄不可改动(除非遇到下面提到的三平、三仄调情况)。对五绝、五律而言,则是第二、五字平仄不可改动。需要提到的是,七绝或七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型被近代学者称为“特殊平仄格式”。而五绝或五律的“仄起仄收”式在唐代常常是“平平仄平仄”,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均用到此格式。

“三平调”就是句尾最后三个字都用平声字;而三仄调就是句尾三字都用仄声字。近代的一些学者对三平调与三仄调(简称“三调”)持否定态度。其实,“三调”是写诗的一种特殊技巧,放在句尾的“三调”在强化意境方面能起到了其它平仄句子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崔颢名诗《黄鹤楼》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句末三字“不复返”是三仄调,而对句末三字“空悠悠”是三平调,这“三调”用绝了。

再谈谈“粘对”。“对”即是一联之间,平仄相对。如果首句入韵,则第一联两句最后一字违反这一原则,由于韵脚限制,这是许可的。“粘”即平粘平、仄粘仄,指后联第一句的第二字平仄和前联第二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如果不“对”,则上下联平仄雷同;如果不“粘”,则前后两联平仄又雷同。这样,“粘对”使声调多样化。当然,因为律诗及绝句都有固定的格式,如果严格按照格式去写,就不用去考虑所谓的“粘对”的问题。

“孤平”被认为是写近体诗的大忌。在五言平收格式“平平仄仄平”和七言平收格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句型中,除了韵脚的平声字以外,句中必须保持有两个平声字,也就是说上述五言句第一字、七言句第三字都必须用平声,而不能用仄声,否则就是孤平。孤平仅对平收句有限制,对仄收句,全句仅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是孤平,顶多是“拗口句”。孤仄与孤平不同,它可视为合律。

另外,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说在近体诗中,每一句中第一、第三、第五字都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第四、第六字则一定要按照格式的要求;在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中,这句话就变成了“一三不论、二四分明”。其实,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能很客观反映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和多种变化。格律诗格式被违反后,还可以平救仄,以仄救平,称为“拗救”。李白、杜甫诗中多有此手法。“拗救”方式又分为当句救、粘句救、隔句救、多句救和对句救等等,种类繁多,有兴趣者可翻阅有关书籍。初学写近体诗的人,还是先按照规定的格式去写为好。等练成高手后,再去了解其中的变化规则不迟。

诗歌创作,主要需要形像思维。而透过诗歌描绘的千形万象,则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意境”是情感(喜、怒、哀、乐)的境界。一首好诗,一定要抒发真情,以情动人,文字流畅,具有音乐感。一首好诗一定还要渲染和联想丰富,具有强烈视觉形像感。写诗切忌闭门索词,它需要了解诗歌基本常识以外的其它“本事”,即瞬间灵感、宽广想像力、字句锤炼、意象组合、谋篇布局、气韵等等。博览群书和博采众长,如读《千家诗》,是写诗的重要基础,此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另外,习画和唱歌也对写诗有很大帮助。最终,还是得以写为本,应多写多改,不怕出错,有错就改,逐步提高。诗词创作应该是以“意”在先,“韵”在后,而“韵”不压“意”,且要“词必己出”(韩愈语)。

至于词,乃异曲同工,宋词里均用到很多唐诗妙句。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在科考时代诗韵是朝庭颁布的,所以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词与科考无缘,并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受方言影响,韵域更宽。南宋之前没有词韵专书,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用诗韵加以归纳分类,出了不少词韵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直到现代仍作为填词用韵的根据。《词林正韵》把填词可以通用的诗韵韵目合并在一起。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并为五部,共十九部。词的平韵和仄韵是泾渭分明的,词调中规定哪一句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的,就不能用平韵,而用仄韵的上声和去声可以通押。有兴趣者可以在网站上下载宋词词谱、词韵,按谱韵(固定长短句、平仄和韵)填词。词比诗更易表达宽阔的意境,只要有丰厚的写诗基础,填词也就能顺理成章了。

最后,我以自己按七律平起平收格式及平水韵合律而成的第一首七律愚作《七律•谪仙孤舟漂寒江》作为结束(“谪仙人”一句出自贺知章对李白的赞叹):

茫茫一派乱涛翻,白鹭飞空下远滩。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岸阔山高云蔽日,风凉露重雾游峦。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孤帆一影时时寂,浊酒千杯处处欢。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月落萧汀霜满树,情豪不屑晚江寒。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006年3月17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