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馨小屋

一个喜欢做梦的人, 后来爱上了写作。总是想把生活过得快乐,丰富多彩。
正文

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人才

(2010-08-23 07:35:48) 下一个
·更的的·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除了中国,不知道还有哪一个国家这样定义教育。因为这有悖于“人是生来平等”的这样一个普世价值观,而且又增加了一个粗暴地将人分类的条条框框,设置了又一道歧视的鸿壑。

  如此急功近利,如此低俗、庸俗、媚俗地界定教育理念,简直是昏聩可笑。社会不糊涂无知到荒谬的地步是不会这样毫无理性地轻率的。

  看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是怎么定义教育的:“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心灵的转向。”“教育是教人学做人。”“教育是为了把人培养成幸福的人。”

  马克思也认为:“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

  什么是人才?这是争论了三十年的一个话题。其他国家有没有这个概念?不知道。前一阵子,中央电视台一档节目几个嘉宾曾经讨论过,最后大家比较认同的结论是:对社会无害的人就是人才。

  为什么中国会有这种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教育观,而且堂而皇之地作为国家战略?实际上是整个科学观根深蒂固的认识错误,是百年前狭隘的洋务运动“师夷长技”的延续。当年给洋人打得满地找牙,于是觉得技不如人,只要技术学到手了,一定可以一雪前耻。殊不知没有真正的科学精神支撑,技术是永远赶不上去的。

  百年过去,国人依然搞不清什么是科学和真正的科学精神。

  科学,是发现世界上事物客观存在的规律。技术,是利用这种规律为人所用。所以,科学是发现,技术才能发明。严格来说,科学家和工程师是有区别的。但是由于在发明过程中也会有发现,或者发现的过程中有发明,这才形成了科技的交集。每年的诺贝尔奖,基本是奖给科学发现的,不是奖给技术发明的。所以,不要每年都把袁隆平先生的水稻挺出来,白白贻笑大方。记得杂交现象和规律不是袁先生发现的,是孟德尔和摩根。

  科学是没有功利目的的,技术是可能会产生效益的。科学可能会转化为技术,也可能大部分不会、暂时不会或者永远不会。不能产生效益的科学依然是科学,因为这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孟德尔先生当年在修道院里闲来无事,种了12年豌豆。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基本定律。35年后,1900年,才受到重视和认可。又过了63年,1963年,首次杂交水稻由美国人在印尼完成。

  前后差不多百年,总算还是功德圆满。这种事情要放在中国,不要把人急死?这算什么科学?起码孟德尔要给人笑死,这个种豆和尚在自说自话什么啊?

  所以,没有自由的科学土壤,没有真正科学精神的普及,急于求成,总希望抄近路,希望超常规发展;希望忽然有几个聪明人灵机一动,毕其功于一役;希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于是就弄出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才概念。而且进一步弄出了创新型人才、一流人才等等这种伪命题。

  老实说,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就是顽强抵制科学、技术和效率的,骨子里是拒绝“奇技淫巧”的。被世界逼到这个份上,实在是没有办法,于是就瞎折腾。

  揠苗助长、欲速不达,这样子,最终只会培养出来张悟本或者一大批张悟本的粉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兰馨小屋 回复 悄悄话 我也这么认为,所以ZT过来。:-)
洋洋日记 回复 悄悄话 说得真不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