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军方已在东海前线部署新雷达 精密监控敌航母2010年03月02日 (图)

(2010-03-02 08:20:49) 下一个



新春,雾锁东海。狡黠的“蓝军”舰艇从数百里外的大洋上突然发起攻击。然而,让“蓝军”意想不到的是:其舰载机刚飞离甲板,就被我军列装的新型雷达捕获!

驾驭该新型雷达的“首席专家”,是海军东海舰队某观通旅总工程师方锋。30年来,方锋扎根基层,与雷达为伍,一头乌黑的头发被他挠得只剩下光亮的头顶……

“事关打赢的事,分秒拖延不得”

在万里海疆座座高山之巅,一代代海军观通兵日夜守护着祖国领海的第一道警戒线,创造着非凡业绩。

世纪之交,信息化浪潮席卷而至,我海军观察通信装备面临巨大挑战:外军舰艇在电磁干扰、隐身设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某些先进雷达预警系统已远远走在我们前面!

“面对差距,不追赶就愧对科技工作者的使命。”走马上任东海舰队某观通旅总工程师的第一夜,方锋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追赶的脚步坚定而迅疾。古都南京,春寒料峭。40余名经过严挑细选的技术干部在这里领受驾驭新型雷达的艰巨任务。

作为领队的方锋,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国内对新型雷达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资料还停留在图纸上;相关的外文资料由于专业性太强,从业多年的老翻译也无从下手……

一双双充满困惑的眼睛聚焦到方锋身上。为了搞明白一个个新名词,方锋通宵达旦翻阅参考资料,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拿出来与大家分享。课堂上,方锋不仅当学员,还当助教。有时教员讲解不清的概念,经过方锋补充阐述,大家很快理解了。

短短3个月,方锋带领队员完成了原计划1年才能完成的专业学习量!

新型雷达开始阵地安装,方锋把铺盖一卷住到了某海岛观通站。

有人劝他:你年纪也不小了,何必这么辛苦,等技术成熟了再慢慢琢磨。方锋很认真地说:“事关打赢的事,分秒拖延不得!”

新型雷达天线安装,直接影响着信息搜集和信号处理。夏天,烈日当头,架设雷达天线的施工人员轮班作业,方锋却始终待在阵地上,带领施工人员改进天线架构,让新型雷达装备牢牢扎下了根。

新型雷达重新开机启动需要一段时间,系统设计并没有快速开关机的方案。“战场上,哪怕慢一分钟也有可能贻误战机!”为此,方锋带领技术骨干反复研究试验,成功将一套快速放电装置“嫁接”到系统中,大大缩短了新型雷达重新开机的间隔时间。

“心中有丘壑,胸藏百万兵。”新型雷达的电路模块加起来需要一个集装箱才能装得下,方锋花了几个月时间,在机器方舱里跪着、趴着、蹲着,把所有的电路模块摸了一遍,成为全旅出名的“活电路”。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新型雷达慢慢放下“桀骜不驯”的身架,在方锋带领的技术团队面前“束手就擒”。




“只要愿意辛苦付出,很多机会在等着你”

海连着海,山套着山,云雾缭绕的山顶终年潮湿……

这支观通部队所属雷达站都坐落在偏远的高山海岛上,方锋每年都有近半年时间奔波在这些高山海岛上。

穿胶鞋,戴草帽,随身带着测验工具、水壶、干粮,有时蹬着自行车就来到雷达阵地,乍一看见他肩上的大校肩章,许多人都会赞叹。

面对高山海岛的艰苦工作环境,个别技术干部难以适应。方锋每次驻站工作都会找他们聊天了解情况,帮他们提升思想境界、解决实际问题,督促他们学习成才。基层官兵都乐意与他交朋友,有什么话喜欢与他讲,有什么困难喜欢向他反映,有什么意见喜欢向他提。

雷达修理所副所长曹彦研究生毕业后,工作热情不高,他向方锋直言:“我是学电力设备的,这里没有我的专业岗位。”

“是人才,到哪里都会得心应手。只要愿意辛苦付出,很多机会在等着你。”在方锋的带领下,曹彦提前半年掌握了新型雷达的基本原理和简单维护工作。曹彦感慨道,跟着方总工一起工作,工作能力和思想境界都会得到提高。

在外媒的渲染下,中国的东风-21已成为海陆通用、能打地面目标、能打卫星、能打航母,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全能”的弹道导弹。

新型雷达系统庞大,维修保障困难,人才储备至关重要。在方锋的建议下,旅党委制订了技术干部队伍建设规划:贡献突出的提前晋职晋衔……

“我更愿数一数自己为部队做了多少事,而不是数自己挣了多少钱”

从出国学习到新型雷达列装,从填补资料空白到弥补装备缺陷,从攻克技术难关到带领新装备人才群体崛起,方锋30年如一日,全神贯注扑在基层技术岗位上。

方锋1979年参加高考,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军校大学生。毕业那年,一直看好方锋的系主任推荐他去当军代表,方锋婉言谢绝。他对系主任说:“您真的想帮我,就让我去基层捣鼓雷达吧!”

梦想成真,几年后海军舰载雷达修理专家名单里多了方锋这个名字。

1996年,他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被任命为雷达修理所所长,走上了领导岗位。有人说,老方终于熬出头了。然而,时过不久,他做出了让身边人都感意外的决定:辞去所长职务,重新回到技术岗位上。方锋解释,他在一线技术岗位上工作更能体现自我价值,那些在别人看来繁杂的电路图,在他的眼里就是一件艺术品。

作为该旅的装备技术总管,方锋从年初忙到年尾,家务事全部落在了妻子方萍身上。那年暑假,女儿上初中的事迟迟未能确定。眼看快开学了,焦急的妻子打电话让他请假回来一下。当时正值新装备试训的关键时刻,方锋回答:“我这边很忙,回不去,你再想想办法吧!” 冒着大雨,邻居骑着摩托车带着方萍往返于各个学校。等所有手续办完后,方萍全身都湿透了。

许多电子技术企业慕名前来给方锋下聘书,方锋一一谢绝。他说:“我的确需要钱,也想给亲人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但事业是我的支柱,等退休了,我更愿数一数自己为部队做了多少事,而不是数自己挣了多少钱。”

30年来,方锋最自豪的是自己从来没有因为技术保障不力,给日常战备训练带来影响。2009年,他第一次带着家人到外地疗养,这也是方锋的第一次全家游。

执着基层舞台,专注成就精彩。方锋用他的执着与坚持书写着自己的军旅辉煌……

背景资料:超视距雷达(OTH),也称为超地平线雷达。它利用电磁波在电离层与地面之间的反射或电磁波在地球表面的绕射来探测目标。OTH雷达一般工作在短波波段,工作频率为3~30MHz。这种雷达最重要的优点是不受地球曲率的限制,从电离层(高度80~360km)到地(海)表面全高度地探测空中(飞机、导弹)和海面目标(各种舰船)。

该雷达探测距离远(800~3500km)、覆盖面积大(单部雷达60°方位扇区可达560万平方千米),具有天然抗低空突防、抗隐身飞行器、抗反辐射导弹等优点。它主要用于战略预警及远程战术警戒情报雷达系统,能以最经济的手段,最高的效费比实现对境外远程目标的早期预警,使国土防空(海)的预警时间提高到小时量级。

目前,世界上拥有先进雷达技术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先后研制和部署了OTH雷达系统。

美国空军对东海岸超视距雷达AN/FPS-118的验证过程中,该雷达不仅能发现3335.4千米(1800海里)以外的巡航导弹,而且能在大部分时间跟踪它们。这些巡航导弹的RCS(雷达散射截面积)小于B-2轰炸机,但高于F-117A隐身战斗机。该超视距雷达还能跟踪波多黎各岛上空飞行的长度只有4.3m的私人飞机。

超视距雷达能探测远距离的舰船。ROTHR的试验结果表明,该雷达系统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里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能力超过了海军的规定指标,它成功地跟踪了某一海域的25艘舰船中的24艘,而且对另一艘也能勉强跟踪。

苏联从1976年就研制出了OTH雷达,主要作用是作为第二层战略预警系统(预警卫星为第一层战略预警系统)。

苏联超视距雷达的工作频率为4~30MHz(一说为5~22MHz),其发射波形为大功率脉冲串,脉冲重复频率为10.5Hz,脉冲宽度小于2ms,发射功率为20~40mW。

据称,苏联的OTH雷达可能采用了多站技术。 俄罗斯的新OTH—B系统采用了天波—地波联合工作体制。

隐身飞机是采取整形技术,使用雷达吸波材料以及电子战等手段来获得隐身效果的,它是现代雷达的另一大威胁。但是,超视距雷达具有反隐身飞机的潜力。由于超视距雷达工作在高频,它的波长为10~60m,这个波长同大部分飞机的外形尺寸或主要结构的尺寸接近或略长一些。根据电磁波的散射理论和有关实验证明:此时目标的外形及其细节对雷达散射截面(RCS)的影响不大。这样,整形隐身的效果会大大降低。

另外,目前的雷达吸波材料只适用于微波范围,对调频无效。特别是由于超视距雷达的电波自上而下照射目标,这样隐身目标的RCS仍然较大。例如,B—2轰炸机在机头方向的RCS可能小于0.1m2,而从上方或下方照射时,它的RCS高达几平方米。

犹如金字塔般的美国OTH雷达 图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