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杨洁篪在慕尼黑,很多细节中外媒体的报道对照

(2010-02-08 08:04:04) 下一个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5日出席了在慕尼黑举行的安全政策会议,并发表题为《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讲话,就当前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重大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和主张。

杨洁篪说,回首21世纪刚刚走过的10年,世界变化之大、之深刻,注定要在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而中国无疑是这变化图景中的重要元素。几个月前,中国刚刚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这是历经艰辛探索而开创出一条全新发展道路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2.35亿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同世界从相互隔绝到利益密切相联的历史性转变。

杨洁篪表示,今天的中国尽管实现了巨大发展,但困难还很多。中国人均GDP刚刚超过3000美元,居世界104位。发展不平衡问题还很突出,很多农村和偏远地区还很落后,还有1.35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1000万人没有用上电。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真正实现现代化还需要长期艰苦努力。为了让13亿人过上全面小康生活,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这是中国出于自身和世界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中国发展了,对世界是机遇,而不是威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从古至今,“和而不同”是中国人民十分珍惜的价值,所谓“国强必霸”的逻辑既有悖于中国的历史,也有违中国人民的意志。

杨洁篪强调:“当代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我们一贯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始终恪守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明确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军力建设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确保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顺利进行。中国发展了,仍将坚持平等待人,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我们一贯倡导并践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我们主张的平等,不仅是形式上的平等,更是实质上的平等,要用开放的心态看待和包容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别国价值观和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尊重别国的核心关切,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将心比心,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时,我们也会坚持原则,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平等权力和正当权益。中国发展了,将会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绝不会做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事情。”

杨洁篪说:“我们深知,在这个日益相互依存的世界上,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才最符合自己和别国的利益。中国在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同时,承担着越来越多与本国国力和地位相符的国际责任。我们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推动成立了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对外签署了65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货币互换协议。我们免除了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累计向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上万人次,现正在执行维和任务的有2100多人,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中国维和部队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不久前海地大地震中,8名中国维和人员不幸罹难。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积极力量。”

杨洁篪指出:“中国的历史性变化是与世界的发展变化相伴生的。过去10年,我们所处的世界经历了复杂深刻变化。面对变化了的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合作的姿态谋对策。要树立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合作观,有效维护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力;树立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利益观,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的方向发展;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互相尊重对方的安全利益,实现共同安全;树立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发展模式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树立相互帮助、协力推进的环保观,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关于中欧关系,杨洁篪指出,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5周年,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欧之间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当前,伴随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欧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互为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之一,在推动多边主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拥有广泛共识,在解决气候变化等诸多全球性问题上需要密切合作。中欧共同利益在扩大,在全球事务中的共同责任在增加,合作的基础在巩固,交流协作在加强,这将赋予中欧关系更强大的生命力。

杨洁篪说,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欧洲,始终把对欧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期待与欧方共同开创中欧关系更美好的未来。他说:“中欧关系的未来,有赖于双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彼此关系,珍惜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局面;有赖于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也有赖于欧洲更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认识到一个发展的中国对欧洲是机遇,而不是挑战。我们并不期待双方在所有问题上看法一致,有分歧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精神,共识必将大于分歧,共赢必将大于摩擦,合作必将成为主流。”

杨洁篪说:德国文豪歌德曾经说过,“单枪匹马总归无力,合群永远是仁者的最高需要。”站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起点,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时期。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各国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并肩努力,携手合作,不断推进全球的普遍安全,开创人类繁荣进步的美好未来。

===

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以全球安全领域的“达沃斯论坛”闻名于世。2月5日,杨洁篪外长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发表了《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的演讲,并回答了提问。摘要如下:

主持人:外长先生同意回答几个问题。我们先请来自巴黎的Francois先生提问。

问题一:谢谢部长先生。您刚才的演讲内容丰富,极有见地。我的问题是关于美中关系中的台湾问题,这个问题您在演讲中几乎没有谈及。中国已就美宣布对台军售采取相应措施,这些措施比以往美国对台军售后中国所采取措施更加严厉。你们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感到自身更加强大了,还是因为你们认为此次美国对台军售数额更大、影响更恶劣呢?

杨外长:中国是不是感到自身更加强大了呢?是的,中国是越来越强大。同时,中国是不是感到自身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还比较薄弱呢?我想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我有点出汗,不是因为紧张——我回答类似问题已经不知道多少遍了——而是因为这里的暖气实在太足了。在中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很多人冬天供暖还是个难题。而欧洲许多地区从地理上看,相当于中国的南方地区,所以如果你们想和我讨论气候变化问题,请先关掉暖气,这样我们大家才平等。我想这个要求不过分。看来,要讨论气候变化问题,我们之间要有更多的理解。

关于美国对台军售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在中美“八?一七”公报中承诺,美方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美方准备逐步减少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再看看现在,美国一方面称中国为伙伴,另一方面却宣布向中国的台湾地区出售价值64亿美元的先进武器。这显然违背了国与国关系准则,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国政府和人民完全有理由对此感到强烈愤慨。美方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进行对台军售。中国政府和人民当然要采取行动,这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我知道你实际想问的是一个国家是否感觉强大。中国认为,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平等的。不管是谁,在做决定前都应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希望欧洲的朋友能够理解中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完全合理的。任何有尊严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反应。中方强烈敦促美国恪守“八?一七”公报的原则,停止对台军售。实际上,我们和台湾方面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美国也表示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们敦促美方多做有利于推动这一良好势头的事,而不是相反。

主持人:谢谢部长。我们只有时间再提一两个问题。下面请来自纽约东西方研究所的JohnRose先生提问。

问题二:部长先生,我能不能问一个关于网络的问题?我知道这个问题颇有争议,但网络犯罪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影响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威胁。很多国家政府和企业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您能谈一谈对网络安全的看法吗?

杨外长:现在我收看中国的新闻节目比西方媒体上的新闻要多。作为中国外长,我每天早上上班前要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有准确全面的了解,要精打细算地用好每一分钟。我发现中国的广播和电视新闻更加准确可靠,看过这些新闻,我就可以确信已经了解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新闻。这不是说我不看西方媒体上的新闻,我还会继续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中国老百姓了解到的世界各地新闻恐怕比一些西方媒体还要全面,这是事实。他们可以像我这个外交部长一样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种信息。每年有几千万中国人出境经商、旅游,同时有几千万人入境。实际上,在巴黎埃菲尔铁塔脚下你就能听到不少人说中文。所以说,中国人民享有充足的信息。他们能出国并比较在国内外的见闻。当然,我们仍要向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学习。但中国人民为自己国家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中国30年来脱贫的人口几乎相当于美国全国的人口。中国还向其他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我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是建设基础设施。在这方面,中国将尽力提供帮助,我们希望发达国家也这么做。

我不明白谷歌的事情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事件。我们支持信息的自由分享,也支持言论自由。另一方面,每一个到中国或其他国家发展的公司都应该知道,各国社会制度不同,要尊重所在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和其他国家政府一样,中国政府也对互联网依法实行管理,以维护国家利益。我希望,外国企业在中国拓展市场的过程中继续尊重中国的公众利益和文化传统。毫无疑问,中国坚决反对黑客行为。事实上,中国是受害者。我们将与国际社会合作应对这种攻击。这就是我对 “谷歌事件”的看法。我还想说,我们欢迎跨国公司到中国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一贯的政策。已经在中国发展的外国公司基本都不后悔,行事明智的公司更不会后悔。

主持人:非常感谢。下面请JameHolden提最后一个问题。

问题三:部长先生,感谢您的讲话。您刚才部分回答了Francois的问题,说中国是自觉更强大了。最近引发中国强烈反应的不仅仅是美国对台军售这一件事。有确切报道称,中国正在大力抵制对伊朗实施新的制裁。在哥本哈根大会上中国还组织了“基础四国”,奥巴马总统不得不与之打交道,这也被认为是中国越来越强势的表现。从与欧洲、美国和印度的外交官和政治家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都注意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强大的中国。总之,您是否担心这种新的强势态度会造成冲突而不是和谐?

杨外长:我想首先谈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在会前,中国就阐明了其立场,印度、巴西、南非也都明确提出了各自的立场。我们都强调将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但我要强调指出,中国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交换了意见。此外,还和77国集团保持密切沟通。所以,不仅“基础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观点相似,许多其他国家也对中国的努力表示赞赏。当然,这次会议并不完全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必须共同努力,使墨西哥会议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果。但是,哥本哈根会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会议重申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渠道地位,确认要坚持“巴厘路线图”框架下的双轨谈判。在长期目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自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等方面,会议也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我们要继续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确保墨西哥会议取得更大成果。中国愿意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与美国的关系,我们将继续与美方交换看法。我们认为,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中美关系对两国、对世界都是最有利的。

关于伊朗问题。10天前我离开北京时,伊核问题并不是我此次出访的主要议题,但后来不少会见都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我想重申,中国坚决支持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同时我们认为,在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伊朗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我们认为,外交途径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最好办法,最有利于维护海湾和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认为,伊朗并未对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德黑兰研究反应堆核燃料供应问题上的提议完全关上大门,同时六国与伊朗举行新一轮对话很重要。我们希望,在六国提议和伊朗一揽子方案的基础上,能够找到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中国的观点很明确。为防止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现在应该集中精力在磋商与对话上,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国家把中国看作推动和平、稳定、发展的力量。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我们并不要求由这五分之一的人口说了算,但至少我们应有机会就国际事务表达看法。我们同其他国家一样,也想改进国际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能从合作中受益。我们既提出自己的观点,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是我们的传统。同时我们真心希望,世界其它国家也能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说到平等和言论自由,这是理想社会的应有要求。不仅个人之间要平等,国家之间也要平等,国际关系要民主化。一个或少数几个国家绝不能主宰世界的未来。中国追求的不是集团政治,而是各国利益的共赢。这应成为我们共同的诉求。

主持人:谢谢,部长先生。

===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2月5日文章】题:中国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大胆姿态

今天,在慕尼黑,面对包括美国高官在内的300名高级外交官,中国外长杨洁篪以不同寻常的坦率姿态,公开声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变得更强大。他说,美国对台军售计划违反国际法,并表示中国媒体提供的新闻比西方媒体的报道“更详实”、更可靠。

杨洁篪是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最主要的跨大西洋安全会议——40多年的历史上发表讲话的首位中国官员。就在中美因对台军售、互联网自由、汇率以及源自哥本哈根会议的气候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争执之际,杨洁篪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广受瞩目。

一位德国高级外交官说:“我以前在公开场合从未听中国高层官员说过,‘是的,我们 很强大’。这是一个过分自信的讯息,很不一样,而且它意味着我们很快会看到中国采取不同的政策。”

杨洁篪发表了从某种程度上看很常规的讲话——尽管他的语调坚定。他坚持认为中国既是发达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它寻求“双赢方案”,而且它准备在世界舞台上“分担更大责任”——过去一年它在帮助全球摆脱金融危机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然而,在回答关于台湾、网络空间和中国对伊朗核计划立场等尖锐问题时,杨洁篪不停地擦拭额上的汗水。对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他称美国“违反了国家之间的行为准则”,并说北京“有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做出回应。

柏林美国研究院主任加里·史密斯说,杨洁篪过分自信的讲话并不像2007年普京演说那样重磅出击,当时的俄总统断言,俄罗斯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新的重大作用。不过,史密斯说,杨洁篪的言论将让这里的人深有感触,“欧洲人一直害帕这一时刻……他们一直担心中国和印度的崛起”。

“杨洁篪的讲话”无异于告诉这个安全政策论坛,如果中国不同意合作,大西洋国家就全球问题达成的共识是可以忽略的。

===

Beijing\'s debut in Munich

By Oliver Rolofs

Yang China willing to assum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China willing to assum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Photograph by Harald Dettenborn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Yang Jiechi opened the 46th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with a keynote speech about the futur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He assured in his greatly expected address that his country would render a contribution to worldwide peace. This would require a “cooperative spirit“. Yang clearly criticized the planned sale of military assets to Taiwan which China considers to be a backslider.

China – opportunity for the world

With Yang Jiechi’s first-time attendance at this year’s 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 China made its debut on the most important annual forum for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Yang’s speech was greatly expected not least because of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s statement to deliver military equipment to Taipeh which has led to some annoyance between Beijing and Washington. In the beginning, Yang stroke a pleasant note in outlining the guidelines of the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is context here he announced that Beijing would in the future assume more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as a positive force render a contribution to world peace. Yang also dispelled any concerns that a developing China would pursue a more aggressive policy towards the West. A more developed China is an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a threat to the world , Yang pointed out. However, China was still a developing country that has to focus primarily on its own development and on the struggle against poverty. With regard to the unsuccessful UN climate summit in Copenhagen to which he attributed „positive outcomes and a new beginning“, he defended the Chinese negotiators’ against any criticism of being obstructive. China would take the climate change very seriously but had made its points of view clear already before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Claiming patience in nuclear talks with Iran

Considering the nuclear dispute with Iran, Yang advised patience without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U.S.A. or theEU who are in favour of new sanctions on Iran. He rather appealed for further negotiations and dialogue. This issue has entered a crucial stage, the foreign minister said. Sanctions, however, would make the situation more complicated, Yang warned. China, that has a seat with a right to veto 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would play a constructive part in settling this issue and support the goal of banning the 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 Here he assured that the Chinese nuclear strategy would only serve self-defense. From the Chinese point of view, Iran would, on the other hand, have the right to peaceful use of nuclear energ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of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Organization (IAEO). So Yang made indirectly clear that China will not support new sanctions. In this context Yang underlined in his speech that China would respect the core concern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refrain from interfering in their internal affairs. Along with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ity gathering momentum“ it is a necessity to achieve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ve spirit, Beijing’s Foreign Minister said.

Explicit criticism of the U.S.A.

The pleasant note in Yang’s speech which had been dominating the treatment of world-political issues being of relevance from Beijing’s view suddenly turned tart in the subsequent discussion. To the question out of the audience why China would so harshly criticize the planned delivery of weapons to Taiwan and had terminated the military cooperation with the U.S.A. in October 2008 Yang replied cooly: We think it is our sovereign right to do what we deem necessary“. The American arms package was an interference with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 What the U.S.A. do represented moreover a „violation of the code of conduct between the nations. His government would expect the United States „to correct their behavior“. But Yang immediately mitigated his statements by adding: Good relation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re in the interest of America,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So Yang returned to the essence of his keynote speech that, after all, common interests and cooperation would imply a win-win-situation for all nations, as he had already emphasized. So Yang’s first appearance in Munich made also clear that Beijing’s line has become significantly more world-political. Though the foreign minister stroke a pleasant and moderate note he stood firm on the merits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core interests“ of the increasingly self-confident Beijing. Whether or not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ill understand developing China as an opportunity and how a further intensified cooperation of the West with Beijing will look like are increasingly becoming urgent questions of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