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北湖

老老实实做人,开开心心过日子
正文

还记得你小时候读过的书吗?

(2010-01-03 09:18:51) 下一个

《回忆》是百老汇歌剧《猫》中的一首歌,其中有一句歌词是: 回忆当时才知快乐是什么含义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可能是日渐衰老的缘故,我总是喜欢沉浸在回忆的快乐中。看着女儿儿子那摆满各种书籍的书架,我深深地感到现在的孩子们可真幸福呀!
   我已经记不得我读的第一本书的名字了,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我读的第一本"字书"是《毛主席语录》。在那个无书可读的年月,让我印象最深的书便是《毛主席语录》,它让我学会了从书中去寻找真理,它让我体会到读书的意义就在于心灵的寄托和灵魂的安顿。对于那些从文革中走过来的人来说,好像每个人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还记得《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有护,互相帮助。。在当时,学习毛泽东思想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有一句话叫做“一天不学问题多”。还记得电影《地道站》吗?讲述的是我冀中根据地的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在对敌斗争遇到了困难的时候,他们连夜组织学习了老钟叔临终前交给他们的书 --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将地道改造成了既能主动袭击敌人、消灭敌人,又可以藏身的战斗地道。当高传宝拉开门,一个充满激情的声音唱到:“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那是多么的振奋人心呀。
   
学习毛主席著作重要的是应用,要"活学活用",并且要"立竿见影"。当时的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是马主席的一段语录。当时的社会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出口成章,并恰如其分地把毛主席语录运用到各种地方。从上小学起,不管是算数作业还是语文作业,都要先写上一小段毛主席语录,每天的作业都必须写,每次写的都不能重样。当时写的最多的话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等等。毛泽东语录以其精辟的警句,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发展和思想变迁。尽管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再背诵毛泽东语录,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却并未改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海外生活的这几年里,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这几句话,什么艰难困苦就都难不倒我了。 
   
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个样板戏是从文化大革命中走过的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当时全国人们都唱样板戏,样板戏的文学剧本也成为了“畅销书”。我家就有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的剧本,我小的时候闲来无事,就反反复复的看了无数遍。
   
书在每一个人生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除了受个人学识、个人爱好、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还会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
   
还记得小人书吧,小人书对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有割舍不断的浓浓情感,一本本小人书,伴随了我们的童年,又影响了我们的一生。“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黑白线条勾画出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 加上几行言简意赅的文字,将整个故事情节交待的一清二楚。JijqCUB3EZj]OCb4《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张思德》、《沙家浜》、《一支驳壳枪》、《桐柏英雄》、《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等。我家有一个小木头箱子,里面满满的全是我的宝贝小人书。那时候的书好象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总是要在里面穿插一点阶级斗争的事。不是工厂被阶级敌人破坏了,就是公路、铁路、某座大桥被阶级敌人捣毁了。要不然就是阶级敌人破坏革命和生产,制造反革命的谣言干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在敌人破坏最严重,矛盾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总会有英雄的人物出现,一举打破敌人破坏的阴谋,保卫了生产,保卫了公路、铁路、桥梁,保卫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顺利进行。还记得那本讲述首都工人、民兵抓获苏联特务和间谍的书吗?书名叫:《苏修间谍落网记》,这个事件在当时可是震惊全国的大新闻
  
那时候的中国的经济尚不发达,书店里的书很少,个人购书仍处较低水平,大家都非常的珍惜每一本书,尤其是上学用的课本,那要是丢了可没有地方去买的。记得那时开学拿到新书,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每一本书包上书皮,一般都是用过期的画报包书皮,讲究一点儿的用牛皮纸包。我的包书皮儿的功夫就是在那时练就成的,但是现在已经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我看的第一套科普丛书是《十万个为什么》,好像全集有十几本,我们家好像缺两本。我看得最多的是关于“动物”的那一本。《十万个为什么》对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事物,提出许多意想不到却饶有兴味的问题,比如,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为什么水不会燃烧?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呼呼直响?……。
  
《小灵通漫游未来》是我拥有的第一本科幻书,这本书开启了我们童年时的科学幻想之门。故事里的“农厂”(注意:不是“农场”)里的向日葵像参天大树一样高耸入云。还有切开后有桌面那么大的西瓜,好几个人一起吃才仅仅吃掉一个小角,剩下的就让它浪费了。那是在植物上用了一种白色、米黄色的粉末状的东西,叫:植物生长刺激剂,喷上它以后,结出来的西红柿比脸盆还大,橘子像一只只南瓜,紫葡萄有鸡蛋那么大。我真是对作者叶永烈超级想象力佩服至极,不知道现在是否有人已经研制出这种“神奇的粉末”,这对于我们中文学校的“种菜高手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大喜讯。
  
还记得《宝葫芦的秘密》吧,那是张天翼先生的最后一部长篇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看过这本书后,又多少人渴望着拥有一个像主人公王葆那样的宝葫芦,要什么有什么。宝葫芦的秘密》一书1958年年3月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是当代中国童话的优秀作品,1963年曾被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天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黑白故事片。
   《第二次握手》,文革期间被人们以手抄本的形式广泛流传,小说中有一双美丽哀怨的丹凤眼的丁洁琼成为多少人的梦中情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讲是个特殊的时期,可以说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从那个年代开始转型的。文革中被列为禁书的外国书籍可以公开出版销售后,各种外国文学名著迅速成为热门读物,看世界名著是当时的时尚。《飘》、《红与黑》﹑《基督山伯爵》等等。当时的好书非常紧俏,一本好书要到货的时候,清晨书店的门口就会站满了排队的人们。如果一个在书店工作的人是你的熟人或亲戚,那么你的家就会门庭若市。我不得不承认看一部外国名著比看一部中国名著要难得多,单单是外国名著里的名字就够折磨人了,而且由于文化的差异,往往也要多看几遍才能看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深刻的意思。
   
我每次回国,书店是我必须要去的一个重要景点。这几年,北京的书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北京海淀图书城北京海淀购书中心等等。书店里的书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大家也不用为买不到书而发愁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