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6月13日箴言四章

(2010-06-13 04:14:04) 下一个

治家智慧

箴言四章一至九节

        1众子啊,要听父亲的教训,

        留心得知聪明。

        2因我所给你们的是好教训,

        不可离弃我的法则(或作指教)。

        3我在父亲面前为孝子,

        在母亲眼中为独一的娇儿。

        4父亲教训我说:你心要存记我的言语,

        遵守我的命令,便得存活。

        5要得智慧、要得聪明,不可忘记,

        也不可偏离我口中的言语。

        6不可离弃智慧,智慧就护卫你;

        要爱她,她就保守你。

        7智慧为首;

        所以,要得智慧。

        在你一切所得之内必得聪明(或作用你一切所得的去换聪明)。

        8高举智慧,她就使你高升;

        怀抱智慧,她就使你尊荣。

        9她必将华冠加在你头上,

        把荣冕交给你。

(一)

    在这段经文中哲人要求他的学生要密切留意他的教导(1—2节)。这样的要求星散于这几章中,但在这里饶有意味的是,他用自叙的注解来加强这要求。当他年少时,已经留意听他父亲的教导,而且已晓得智慧的价值(3—9节)。他从他父亲那里学到的,现在把它传给他们。在这里我们捕捉到传统对智慧训诲特性的见解,以及从一代传至下一代的方法。

    我们已经注意到,智慧教师对他的学生讲话如同父亲对他的众子讲话,乃是习俗。这也是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智慧学校中的习惯。然而这种习俗是由做父亲的负起在家教育自己儿子的责任所支持的。家庭是教育年轻人最重要的所在,而且依然会是。一般以色列年轻人既没有余暇也没有财力在智慧学校攻读,而新约时代以前,以色列是没有小学的。因此儿童在成长时期,家庭便是学校,父母便是教师,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接受的唯一教育。在这里做儿子的,学会步其父亲后尘所需要的实用技能,也获得道德和宗教的训诲(见出十二26—27;申六6—7,20—25)。虽然作母亲的能有份于教育她的儿子(第3节;一8;卅一1—9),她主要的责任是教导她的女儿成为好妻子和好母亲。为人父或为母者乃是智慧人优良团契的荣誉会员,智慧教师很审慎地加强并信赖父母的训诲。虽然箴言这卷书,是从哲人流传下来给我们的,而且反映出他们更加进步的教导,然而我们仍然密切与普通以色列家庭作的训诲保持接触。以色列智慧的教师与智慧的父或母讲的都是一致的。

    关于生活的智慧,像生命本身一样,应在家中开始。性格与习惯是在那里形成的,所求得的态度和价值——不论好坏——便塑造成怎样的人。新约用美好的智慧言词劝勉基督徒父母“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的儿女(弗六4);而这种责任,在一个基督徒父亲或母亲的家教与家外孩童教师的教导未能尽同的时代,就更加急迫了。

(二)

    六至九节回到必须高度重视并要迫切追求智慧这个题目上来(见二1—4)。第七节分开,我们发现把智慧视为一个人物介绍的同样倾向,正如我们在三章十三至十八节所发现的。新英文译本把第七节置于第六节之前,是由于它截断了六与八节之间的连系。这一节的希伯来文是费解而含糊不清的。这一行这样说,“智慧的开始,‘按字义’要得智慧”(标准修订本的译法),这句话并不能表达很适当的意义。新英文译本认为“智慧”在这里无意中重写了,把它译作“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获得智慧”。我们的首选应当选择得正确。智慧为首选。但这并非只是优先的问题。动词“得”真正的意思是“用代价去获得”。这一节的第二行并不是说我们必须把智慧置于我们所谓采购单的首位,而是指要得到智慧任何代价都不算太高。新英文译本把这个意义表达得更恰当:“要得到聪明,纵令要你付出一切所有”。在智慧学校中的训练,是要付代价的锻链;我们在天国中也不应期望可以少付代价(见太十三44—45)。

    在三章十五节暗示我们,智慧是窈窕淑女,是要向她求爱并娶来作新妇的。在这里所发挥的就是这个意思。寻求智慧的人必须“爱”她并“怀抱”她,仿佛牧师刚才宣布他们正式成为夫妇一般。较晚期的犹大智慧书所罗门智慧书假定这位智慧的王这样说(八2):

        我爱她(智慧),而且从我年青时就追求她,

        切愿娶她作我的新妇,

        我被她的美丽迷住了。

    “高升”这个词(第8节,见注脚)通常用来指建筑隆起的大道(十五19;赛五十七14)。在这里明显指“极度尊重”(新英文译本作“珍爱”)。十二章四节说,“贤妻(中文本作才德的妇人)是丈夫的冠冕”,而且智慧的冠冕是所有冠冕中最美丽的(9节;一9)。在婚礼习俗中新妇会把一个花环戴在新郎头上,第九节可能在作者心目中有这种思想。

两条道路

箴言四章十至廿七节

        10我儿,你要听受我的言语,            14不可行恶人的路;

        就必延年益寿。                        不要走坏人的道。

        11我已指教你走智慧的道,              15要躲避,不可经过;

        引导你行正直的路。                    要转身而去。

        12你行走,脚步必不致狭窄;            16这等人若不行恶,不得睡觉;

        你奔跑,也不致跌倒。                  不使人跌倒,睡卧不安;

        13要持定训诲,不可放松;              17因为他们以奸恶吃饼,

        必当谨守,因为她是你的生命。          以强暴喝酒。

        18但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           (或译作你要切切保守你心),

        越照越明,直到日午。                  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19恶人的道好像幽暗,                  24你要除掉邪僻的口,

        自己不知因什么跌倒。                  弃绝乖谬的嘴。

        20我儿,要留心听我的言词,            25你的眼目要向前正看;

        侧耳听我的话语,                      你的眼睛(原文是皮)当向前直观。

        21都不可离你的眼目,                  26要修平你脚下的路,

        要存记在你心中。                      坚定你一切的道。

        22因为得着它的,就得了生命。          27不可偏向左右,

        又得了医全体的良药。                  要使你的脚离开邪恶。

        23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

    人生是旅客自摇篮走到坟墓的一条道路,为哲人最喜爱用的隐喻之一,而且在他的教导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碰见过它好几次了,但在这里则更详尽地加以扩展,作为旅客能行走的两条道路鲜明的对比:(1)“智慧的道”(11节),和(2)“恶人的路”(14节)。我们也发现在诗篇第一篇展示的那两条道路。

(一)

    智慧的的道路引至“正直的路”(请比较诗廿三3)。这表明道路有双重意义,就是指在道德上是正直的,与可行走的笔直而又平坦的路(三6)。所以它不但是那可行的善道(二9);也是那条安全的道路。为什么它是安全的,这里提出两个理由:

    (甲)旅客的脚步不致狭窄12节)。“狭窄”按字义是‘狭小,受限制’。在以赛亚书四十九章十九至二十节这个词,用来表示因人口爆增的结果居住情况受限制,在这地方生存空间不足。所以那时在这条路上有许多空间使脚可以站稳,甚至可以大步行走。诚然旅客大可以举足奔跑,而不怕会跌倒。正如诗篇的作者所说的(十八36,新英文译本):

        你为我的脚步辟出空间,我的脚不曾跟跄。

    (乙)旅客的路笼罩在光明中18节)。钦定译本给这一节作了令人愉快的翻译:

        但义人的路径,好像发亮的光,越照越明;直到完美无瑕疵的日子。

    这幅图画,是日光的明亮度和强度稳定增长的一幅图画,从黎明最初闪烁不定的闪光,直至午正太阳灿烂的光辉,山川景物都沐浴在它的光中。朝圣者获得智慧的光引导他(六23;请比较诗一一九105)并照亮前面的路,就能看见自己到哪里去?而且知道自己的脚可以往哪里走,和不可以往哪里走。没有松动的石头、坑穴、或滑溜地带,潜伏在阴影下,使他不知不觉绊倒了。所以智慧的道是穿过人生安全而又稳固的路,而且引致丰盛的生命(10节;六23)。哲人已经强调这是那些敬畏并完全倚靠上帝的人所走的路(三5—6,21—26)。

(二)

    恶人的路在十六、七节和十九节生动地展示出来。他们的“歪曲的路”还需要用二章十二至十五节加以进一步描述。他们的路在所有要点上都与智慧人的道成了鲜明的对比。

    (甲)它是一条邪恶的路。那些行走智慧之道的人,晚上睡得香甜并知道他们的“脚不致跌倒”。然而与此同时,那些恶人,他们若不“使人跌倒”,便辗转反侧,翻来覆去(16节)。这可能意味他们若不是设法使人落入他们邪恶行径的网中,并使他们作夥伴,否则就已经伤害某一无辜的受害者。在一章八至十九节描述他们的活动中这两种意向都有。无论哪一种,他们都发现没有什么像每日服的一剂邪恶使他们更能入梦。他们无需镇定剂去减轻有罪良心的刺痛(但是请看伯卅三15—18);因为恶行和暴行对他们来说,就像吃喝那样自然(17节)。

    (乙)它是一条黑暗的路19节;请比较二13)。“幽暗”(Deep darkness)在希伯来文是一个字,而且是一个含意深长有关黑暗的字眼。关於这种黑暗总是有点神秘的。它是那笼罩埃及地的黑暗,是加于埃及人的灾难之一(出十22);同时众先知在他们描述“耶和华的日子”(珥二2;摩五20;番一15),就是神施行审判的那可怕之日子论到它。这个字暗示他们在道德上盲目,藐视智慧的光照可怕的程度(一23—25,29—30)。但更加特别地,它指出那必定会临到在完全黑暗中行走歪曲道路者的事。

    (丙)它是一条危险的路。他们这样专心图谋毁灭别人(16节),却使他们自己成了受害者(19节)。在他们所作所为的这种黑暗中,他们甚至会看不见那使他们陷于毁灭的最后致命的一步,是踏在什么上面(见诗七十三18)。这幅恶人败亡的图解,在约伯记十八章七至十二节,就最充分最生动的加以扩展。耶利米警告他当日那些败坏的宗教领袖,说明上帝即将来临的审判时,也用了这种说法:

        因此,他们的道路

        必像黑暗中的滑地,

        他们必被追赶,在这路中仆倒。

           (耶廿三12;也参耶十三16;赛五十九9—10;何四5)

(三)

    这样看来,这些就是那两条道路。没有第三条,就是没有中间道路;远不如那些“迷宫的路”,任何一条旅客感兴趣时都可以冒险走上的。愚顽人只以为有许多路可走(见十二15;十四12)。但那些路是分歧的;因此方向的选择是必须作的(见耶六16)。

    这两条路的主题用来作为一种警告,谨防现代人把正误之间的界定缝补起来。把人非常整齐简明的划分为义人恶人两大阵营,我们可能感到有点不安。用童谣中的诗句提醒我们一下是合宜的:“她好的时候非常好,坏起来则很怕人”。但我们应当注意这主题目哲人主要是用来帮助教导,我们让他把问题简化,为的是尽可能使他的教导即清楚而又有效。这个主题在他手中适当地用来使他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即智慧与愚昧的道路(1)他们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有极不相同的果实(请比较太七17—19;加五19—23),以及(2)引向极不相同的方向,一种引向丰盛的生命、另一种则引向死亡(请比较八35—36;见关于三16,18;五5—6的注释)。不论如何是用来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3)听从他的话对他们是多么急迫(10节),而且要这样选择那条智慧的道(13节)并远避那条愚昧的路(14节)。申命记也用两条道路这个主题,而且有同样的功效(三十15—20),而耶稣在山上宝训末了则把它更进一步推向前(太七13—14)。在光明中行与在黑暗中走之间有关的对比,在耶稣本人及其话语中,也发现最完整的解释(约一4;八12;十一9—10;也见弗五7—14;彼前二9),而且有效的运用于我们怎样彼此相待中(约壹二8—11)。

(四)

    要注意马太福音七章十三、十四节狭窄与生命的道路相连,而宽阔则与灭亡的道路相连。那是与我们在这里所发现的情形相反。生命的路是宽大、广阔、而又宽敞的。但意味旅客可毕生舒适地漫步其上的印象是错误的,要加以纠正,二十至廿五节强调这条路需要经常警戒、自律、专心致志。这是展示身体各种不同部分:心(23节)、口(24节)、眼目(25节)、和脚(26节)衰退的情况。它们健康时全身就健康(22节)。这几节可以与六章十六至十八节作对比。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