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

很多年没有认真读书了。
正文

情感引导-how to raise a motional kids

(2010-02-24 12:43:47) 下一个

1。 孩子不愿说再见哭闹怎么办?



今天送#1和N去夏令营路上,开始听The Heart of Parenting.

娃有伴时就是这点好,她们两个一刻不停在车后叽叽喳喳,我彻底清静地听我的BOOK CD.

到了DROP OFF地方,我赶9点电话会议要闪人;#1拉着我不愿让我走,有点要开始抹眼泪儿.

我立刻现学现卖书上第一个案例处理方法.

"不想让妈妈走是吗?"

"是,妈妈别走! 我要你留下陪我!"

"I know, I know, 妈妈也不想走,也想跟你多待会儿,要是能一起在夏令营玩儿该多好了.但是妈妈九点有个电话会议,现在必须马上赶去办公室."

"No, 别走!"

"我下午就来接你,你想想我们下午一起的时候做点什么呢? 读rainbow fairy? 还是humand body? 还是你给我做一个craft放在办公室? 晚上吃完饭以后,咱们跟妹妹一起看多多洛好不好?"

我轻轻哼TOTORO的曲子,#1眉开眼笑地一推我: "Go mommy go!"

我们高高兴兴分手.

其实书里说的,孩子开始抱怨时跟孩子共情的策略早已不陌生了,但是我的无数次教训是,跟#1共情了,她继续留在那个情绪的坑里出不来,我就手足无措耐心用尽然后自己也就烦躁起来了.

今天听的BOOK CD里第一个案例,就是启发我: 光是SHOW了同情心跟孩子共情还不够;过份强调同情,比如,开始反复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上班,跟孩子讲价还价 -- 我给你吃糖好不好,我给你买那个玩具....,可以一次两次管用,多几次就又不管用了.

这种时候,需要的不是讲价还价,一味忍让同情,家长需要FIRMLY SET THE LIMIT(干脆利落地: I need to do this, period.),然后,要引导她的情绪,这样她会慢慢学会,郁闷焦躁紧张的时候,不要当一个情绪放大器;而是要转移注意力,找一个让自己高兴的事情/视 角,从那个坑里爬出来.

就这么简单.

成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得利于这个基本的能力-- 这个乐观的能力,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可以做到凡事不要过于执着不要过分放在心上;有的孩子,尤其敏感容易情绪化的孩子,天生这种能力就弱一些,对这样的孩 子,就越发需要尊重她们的情绪,同时给予书里所说的EMOTIONAL COACHING. 于我,诚如搜美所言,确实也是一个跟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

2.家长可以在孩子面前争吵动怒么?

在怀#1时,我郑重其事地跟猪还有NANA说: 我的头号原则,是大人任何情况下不可以吼孩子;更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发脾气,吵架.无论如何,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平和理性的家庭气氛.

这个理想主义的原则,当然一二再再二三(而且经常是被我自己)违反.

每次违反了,我都很生气,生气完自己再迁怒他人.

生气自己为什么一开始要生气动怒;生气自己生气动怒了旁边人不仅不给我熄火反而火上加油;生气大人生气的样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好影响.

总之,越想越生气,气得脑仁儿疼这虽然是一本育儿书,但是我这。(瞧瞧,给自己挖一大坑,挑进去了,再也出不来还继续挖土的,是谁? 是谁?)

然后检讨,然后反省,然后寄希望下次表再犯.

当然,下次,还犯.

于是我越来越纠结.

一日,#1言语冲撞了我,我很郁闷地说: "你这么说真的很伤害我的感情,我回头想起来都会哭的."

#1 听罢哈哈大笑,像听见天方夜谭地说: "NO Mommy, you've got to be kidding me. You are adult. Adults don't cry! (不可能啊妈妈,你在开玩笑吧,你是大人,大人不哭的.)"

我愣了。原来在她眼里,生气痛哭,只是小孩子的权力,大人就不可以了么? 这是否也是很大一个误导呢?

正好过几日听这 本书,里面强调: 大人不要过于顾忌小孩子而压抑自己的各种情绪 -- 只要这种情绪宣泄没有到伤害人的地步(很重要的: 宣泄情绪时不可以辱骂讥讽刺激孩子,不可以有任何ABUSE) -- 这恰恰是一个很好的给孩子示范的机会. 要让孩子明白,各种情感 -- 包括负面情感 -- 都是很正常的不可怕的。比如, 大人可以当着孩子吵架,抒发不满愤怒伤心,但是过后一定要当着孩子拥抱和好,给她一个明确的信号”we are ok now”.这样,孩子也明白,有冲突有矛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争吵完了,我们仍然可以原谅宽恕对方, 一笑泯恩仇. – 具备宽恕的能力的人,才具备爱和被爱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所谓情感引导(EMOTIONAL COACHING),其实最有效的,就是言传身教. 当然,这不是说有了这个理论家长就可以随意在孩子面前快意恩仇地宣泄;明白自己言传身教作用本身,对家长的行为也是一个制约,以及启示这里,版主如果觉得不妥的。当爸爸当妈妈的,平日如何沟通如何处理矛盾,直接就影响孩子以后的情商,以及处理关系的模式.

在我看来,书里一个关键的MESSAGE是:

“We need to let our kids know that all negative emotions are acceptable. We do not set limits on their emotions; we set limits on their behaviors. “

(“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知道,任何负面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可以无条件接受的;家长需要给孩子的行为设定规矩,而不是给孩子的情感设定规矩.”)

这段话,让我听了一遍又一遍,想了一遍又一遍.

我们这一代很多妈妈,有了孩子之后,最纠结的,就是: 我如何管教她,才能又能跟她一直做好朋友让她永远信任我,又不过分宠爱惯坏她.

我觉得这段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这段话让我发散想了很多.

咱们这一代,普遍跟爸爸妈妈关系不够亲,症结之一会不会就在这里 -- 我们从小接受很多压制负面情绪方面的教育:

"不要哭! 那么大孩子了还哭!"

"输一场球赛有什么大不了的? 下次再来好了!”

那一代的育儿方式下,越是尽责的家长,越是一看到NEGATIVE EMOTION就像洪水猛兽一样扑过去要把不良倾向掐死在摇篮里.

久而久之,小孩子会明白NEGATIVE EMOTION会受到批评,是不好的,是幼稚的,然后,会学会对家长甚至自己隐瞒自己的情绪.

所 以,作为大人,要善待自己的emotional well-being,要心理重建,是否也可以首先告诉自己: All my negative emotions are valid. There is nothing wrong about feeling that way.

所以这本书强调,要好好培养孩子的情商,对家长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同情心,要愿意去懂得孩子的各种负面情绪真实来源是什么.

有了#1之后,我深感做到有同情心,其实不是那么容易那么STRAIGHTFORWARD一件事情.

因为有时,她看上去就是那么一个特....拧巴的小孩子. 而做为她的妈妈,我那么急切地希望看到她快乐地融入集体,开心地接受各种新生事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而且我仍然心里在乎别人的看法,在乎合乎NORMALITY的各种标准,这么一来,尤其难做到时时有同情心.

所以我特别喜欢要大声疾呼大家看看我搜美在那个NORMALITY帖子里的发言,我听她说过之后,一直在给自己给#1灌输这个观念: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是特别的;不用太在意别人的评论看法,要看到自己的特别的地方. -- 懂得这点,这样的孩子才会快乐。否则他们永远生活在别人的评判目光中,为自己的与众不同不开心.

带她们去抽血,#1针头还没下去就哭得天昏地暗,得两个护士外加我按住才抽完;#2则针头进去了”OUCH!”一声之后安静地看着护士抽完,再无多话.

#1在一边眼泪未干地,略有些尴尬地看着,突然说: "我知道妹妹为什么没有像我那样哭,她没有我那么疼."

-- 可不就是那样,无关勇敢与否娇气与否会否忍耐,用不着给孩子讲一堆要忍耐要勇敢要坚强的大道理,每个人的PAIN THRESHOLD不一样,而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我们对孩子,对自己,多一些慈悲心,可能大家都会快乐很多.

3. 从爸爸的作用说起

几天前不乖夸奖小U家R爸教女有方乃是”锦上添花”.

此言一出,遭到群殴.

可怜的不乖眼泪汪汪地说:你们,咋都是育儿专家泥?

当然群殴人群里,有我.

因为我听到这个BOOK CD讲到爸爸作用时,尤其印象深刻.

作 者强调,父亲对于孩子的社交能力,情商教育具有尤其重要性的引导作用. 当然,他也承认,不是所有的爸爸都能做到这点( “Not just any dad will do”). 但是他强调,如果由爸爸来做情感引导(emotional coaching)的工作,那么效果尤其显著,因为爸爸跟孩子的亲子关系风格不同于妈妈跟孩子之间的风格,所以情感引导会尤其有效.

他的研究数据发现,家里由爸爸来做情感引导的孩子,更懂得如何跟朋友相处;如果是女儿,影响尤其大,比如在长大后处理异性关系时会更自信更有安全感,乃至学业成绩也更好. (这里我们就别探讨质疑因果关系隐藏因子内生变量啥啥的了哈,起码二者是正相关不是?)

那么,爸爸们该做什么呢? 作者第一建议很简单: 跟孩子一起玩儿. 尽可能多地陪他们玩儿. -- 这个,猪们起码可以做到吧?

第二,作者建议当爸爸的,要get in touch with his own feelingsp。这个,听上去难度好大的,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议猪慢慢面对自己本身的心理自己情感.
然 而这正是这本书让我觉得不止是育儿书的一个原因 – 所谓EMOTIONAL COACHING,不是说我们要”教育””改造”我们的孩子,而是说,更根本的,是要好好想想自己: 自己的心理,自己的情感,夫妻相处对话的模式,交流的程度方式,处理矛盾的方法和态度. EMOTIONAL COACHING不是在真空里完成,而一旦开始EMOTIONAL COACHING,受益的不止是孩子,而是大人,而是整个家庭.

4.TEMPERAMENT这回事儿

这本书中心是说,家长可以通过情感引导,提高孩子情商.

那么,情商到底如何定义呢?

作者举了一些例子,我主要记住的有:

* 具有很强的SELF-SOOTHING能力 (而这个能力是从婴幼儿时期起孩子就会从照顾她的人身上PICK UP的)

* 可以相对容易地在不同任务之间切换 (比如火警来了,可以放下手里东西出去,回来后,很快接着前面的东西开始做)

* 有REGULATE自己负面情感的能力 (注意,是REGULATE,不是压抑)

等等

显然,情商很大一部分也是天生的.

那么,情商到底如何定义孩子跟孩子的不同,对于我来说,是有了#2之后,最大最强烈的感受。显然,情商很大一部分也是天生的



5. 从何做起

昨天回家路上,听FREAKONOMICS的BOOK CD,准备找点卖点/笑话去娱乐我的学生。p她的性格,也决定了她不会是班上©1998-2006 “后花园”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居然,在国内翻译成魔鬼经济学的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是讨论"what is the right parenting?" 到底,什么是正确的育儿方法?

我顿时精神一爽,聚精会神听下去。

作者引用对一个大的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之前,让读者自己猜: 他列举的十六个因子里面,哪些跟孩子在学校里成绩好,有正相关。

十六个因子里,有比如: 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家里买进了一个高尚住宅区;家里有很多儿童书籍;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父母体罚孩子;孩子经常看电视;父母经常给孩子念书。。。

实证结果呢? 是父母经济地位,家里有很多儿童书籍。。。跟孩子成绩有正相关;

买进高尚住宅区,带孩子去博物馆,孩子经常看电视,父母经常给孩子念书。。。跟孩子成绩没有明显关联!

然后,作者列举结果之后,说:

“When it comes to parenting, it is who you are that matters,not what you do. ”

由此,作者的观点是,近年来一个TREND,也是一些父母"用力过度", engage in excessive parenting -- 过多强调父母要做这个做那个绩没有明显关联。

这个观点,让我在明晃晃的太阳光下面,心口痛了又痛.

痛过了之后,我也默默地承认: 他说得有道理.

那么回到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培养孩子情商上面,我觉得首要的一点,跟在"爸爸的作用"里面谈到的,是同一个感想:

从何做起? 要从自己做起。

我自己,是什么样脾气性格的一个人?

我对待生活中的压力,矛盾,不满,是如何处理的?

我情绪激动时,有良好的输导渠道么?

对于生活中的失望,我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走的是什么样的途径?

在有失望有挫败甚至有怨恨时,我是如何跟自己对话的? 我是如何跟身边的人对话的?

....

说一千道一万,如果我们自己情商提高了,自然可以无形中言传身教地告诉孩子: 你看,你可以这样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你可以这样让自己快乐起来.

而有些一时做不到的乃至永远也无望做到的,起码可以知”天命”而从此视角会跟以前有所不同,不会过度强求孩子做到,更能理解她们的难处,而不是在她们不听话时一味生气。

更加发散开去,这些思考可以发散到如何处理夫妻母女等等关系,如何对待工作里的低潮期。那么回到如何教育孩子

对我来说,育儿问题之所以如此让人沉醉其中,就是因为有了#1之后,一天又一天,这个小人儿让我越来越看进自己的内心,去问自己一些以前从来没有想到的问题。
对我们的孩子,我们能在一次一次冲撞对抗之后,放弃POWER STRUGGLE,从另一个角度想: 是不是有些东西,我以前没有想到? 这样的心念转动一旦有了,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明显会更愿意跟你交流,跟你对话。一天又一天,当我不再像以前那么把注意力放在她的"不好的行为"上时,我发现我的引导反而变得越来越容易。 我现在甚至不再反感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就像我搜美说的: 祝贺你,你们两个,都又有了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冲突之后,我们会拥抱会诚挚道歉,因为我们之间有BONDING。

由此,我想到的是跟母后的关系,跟猪之间的关系,我们会拥抱会诚挚道歉,因为很多时候,矛盾一旦有了,天长日久,沟通越来越陷入一个死循环。怨气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跟猪之间,甚至会有敌意来越大越来越深,根本无从谈到对话,每个人带着情绪带着怒气,宣泄之后,距离越发遥远,甚至会有敌意。其实冲突矛盾并不可怕,怕的是有了冲突之后两个人越来越带着ATTITUDE去看对方,不再有愿意对话的TRUST和BONDING。

那么,如何跳出这个死循环? 谁先走出冷战,愿意把自己的情绪以及委屈暂且放在一边,诚心诚意尝试着去理解对方?

WHY NOT ME?

不是委屈自己,而是让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更加快乐.

我们绝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那么,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心态,不放弃身边的人。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