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泽东夺取东北“棋高四着”-- 早谋划 早出兵 早换帅 早关门】

(2019-06-26 18:17:40) 下一个

 

毛泽东夺取东北“棋高四着”-- 早谋划 早出兵 早换帅 早关门

(上篇)  

ff1d0fda355ddf65b272e7556e8c2106.jpg

  高手对弈,棋高一着,就能让对手满盘皆输。而毛泽东在和蒋介石夺取东北的对弈棋高四着,蒋介石怎能不彻底败北?怎能不输个精光?

一、棋高一着:毛泽东早早就谋划夺取东北

  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及早谋划东北,及早进行布局,无论国共双方,他是第一人。

  1、毛泽东对东北志在必得。东北地域辽阔,工业和交通发达,1945年超过日本成亚洲第一经济体,东北森林广袤,农产丰富,素称“东北谷仓”。194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23.8%,而中国城市化水平在1986年才达到23.7%。

  毛泽东在1945年4月23日召开的中共七大的一份报告中说:“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丟了,只要我们再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巩固的基础。” “现在,我们的基础是不巩固的,不要以为很巩固了。为什么不巩固呢?因为我们现在的根据地在经济上还是手工业的,没有大工业,没有重工业,在地域上也没有连成一片。”

  由此可见两点,一是毛泽东对东北志在必得,因 “东北是特别重要的”;二是为何宁肯“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丟了”也要夺取东北。因现在所有根据地有两大致命弱点,都没大工业、重工业,没有地域连成一片。毛主席在其他谈话中还讲到两条,东北能背靠苏联。从红军时就想打开背靠苏联的通道都没实现;东北一旦夺取,与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中国就解放了半壁河山。

  所以,到小日本投降时,“得东北者得天下”,此言绝对不虚!抢占东北,就成为一场决定国共两党两军命运举足轻重的棋局。

  2、毛泽东早早就布局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战而退,致东北全境沦陷,在那里无一兵一卒,。与此相反,自“七七事变”以来,毛泽东就高度重视东北。

  中共中央两次专门研究部署东北工作。1939年1月26日,中央书记处专门研究东北抗联,在听取关于东北抗联的报告后,毛泽东指出:东北抗日义勇军抗战最久,有七年的历史,现在虽只有一万人,但成为很好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使中央同东北抗日联军建立联系,首先派出交通员并设法派电台去。东北抗日联军,如果有好的领导,在山村及反对民族敌人等条件下有发展的可能,否则也有削弱的可能。

  1944年9月4日,中央开会研究东北工作,毛泽东指出:满洲工作之开展,不但关系中国未来局面至巨,而且已成刻不容缓之紧急任务。指示晋察冀分局及冀中区委、冀热区党委,山东分局及胶东区党委各成立一满洲工作委员会和领导一切可能的力量开展满洲工作。

47fbc588750dd6f7dfcc5bde670a8a59.jpg

  对夺取东北早有方向性思路。就在这两次会议之间,毛泽东在1942年7月9日给刘少奇的电报指出:“须估计日本从中国战败后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的部队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军、新四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能取得国共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此时,毛泽东对夺取东北,已有了方向性思路。

  东北抗联已占据57座城市。“九一八”后为加强东北党组织力量,中共相继选派有丰富军事经验的周保中、李兆麟(时名李烈生)、赵一曼、魏拯民、张甲洲等赴东北领导抗日斗争。周保中被毛泽东赞誉为“我们的民族英雄”。东北抗联有120多位师以上干部战死,有杨靖宇、赵尚志外等40余位军以上干部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抗日联军中有10位被授予少将军衔,这都是后话了。

  由于及早谋划,中共领导东北人民和东北抗联同日寇血战14年,在靠近华北建立了冀热辽根据地。特别在苏联红军攻占东北时,东北抗联参加了饶河、宝清等地作战,进驻了8个地区57座城市,积极建党建政。1945年9月,东北抗联改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到10月,已发展到7万余人,这成中共夺取东北的重要力量。

  蒋介石拱手相让了东北,在沦陷的东北无一兵一卒,而中共源源不断派干部进入东北,领导抗联血战14年。这样的两相对比,还用作什么雄辩?

二、棋高二着:毛泽东命令迅速出兵东北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却命令解放区抗日军队“原地待命”,“不准擅自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及时做出直接进军东北,这是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一招。

  1、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东北局。在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由刘少奇代理毛泽东主持中央工作。1945年9月1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由少奇提议,彭真任第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政治委员,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立即开赴东北。后罗荣桓、李富春、张闻天、高岗等也陆续派往东北,七大中央委员44人,候补中央委员33人,有22人到了东北,已占到近三分之一。毛泽东还亲自点将,派正患病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陈正人,出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政治部主任。

593f1af39821902a86be8603e0c2c649.jpg

  2、毛泽东命令迅速出兵东北。命令冀热边特委书记、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率部五个团进驻承德、山海关至赤峰、朝阳、锦州和沈阳一线,切实控制进入东北的陆上交通。

  苏军囿于外交条约限制,对进军东北的八路军不太友好。刘少奇似乎没毛泽东进军东北的信心,于9月7日提出:去东北部队只保持原定的5个团,“因情况不明,暂时决定不派更多部队去”。毛泽东即于重庆复电不同意:热、察两省为我必争,及时增驻重兵十分必需,除去东北者外,仅控制热、察两省就应有20个团的兵力。而去东北的部队除原定的5个团外,至少应再从山东、冀鲁豫及晋察冀抽出10个1500到2000人的团,经冀东、热河分散开入东北活动。不难看出,毛泽东决意出兵东北十分及时。

  9月11日,书记处决定:由山东抽调四个师12个团进入东北,并电令华北去东北干部即日集中起程。海陆并进,日夜兼程,至11月底,中共所属新四军第3师所辖3万余人,陕甘宁第359旅、教导第二旅,警备一旅各一部及延安抗大、延安炮校等共万余人;晋绥第第32团,冀鲁豫第21团,连同罗荣恒的部队共11万余人,2万余党政军干部,陆续到达东北。

  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坚决果断的先机出兵东北,一旦美式装备和训练的国军精锐,经美舰运至东北,中共的军队再想进入东北,就难如登天。

  可历史是人民书写,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是由毛泽东主笔!

-------------

  (下篇)

  

1eb08f181a9ce26fe559693a3b189b4e.jpg

  高手对弈有句行话:弃子不弃先手!这说明掌握主动性有多么重要。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争夺东北这场事关生死的对弈,在早谋划,早出兵中,就已经占有了先手和先机,随后,毛泽东又早换帅、早关门,蒋介石不仅丢掉了东北全境,还丢掉了近50万精锐部队,并丢掉了军心民心党心,大势已去矣!

  三、棋高三着:毛泽东迅速用林彪取代彭真

  百度词条“彭真”有这样一段话:“在到达东北后,彭真在矛盾错综复杂、形势变化急剧的情况下,不能审时度势,先是不肯离开大城市沈阳,被迫撤离沈阳后,还是不能认清形势,带领东北局机关仍然徘徊沈阳市郊,不能带领和发动群众尽快开辟并建立东北根据地。”

  1、彭真与林彪矛盾的公开化。1945年11月24日,中央通知东北局:国民党可能派兵袭击沈阳。次日,林彪两次建议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移到海龙,部队绝大部分撤离城市,准备建立以延吉、临江、通化为中心的根据地。彭真则坚持留在沈阳做最坏准备。在走和留问题,彭真和林彪产生重大分歧。林彪发火道:谁想占沈阳谁占,我可要把部队撤走了。林彪放弃了与国民党军队在沈阳决战的计划,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即放弃城市,到远离大城市和铁路线的地区,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彭真则缺少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那些富有建立根据地、进行武装斗争经验的同志,在东北局又占大多数。仅仅两个月,东北局代表两条思路的彭真、林彪的冲突就公开化了。

  2、毛泽东明确支持林彪的意见。撤出沈阳后,林彪又指挥部队撤出绥中、兴城、锦西等地。有人批评林彪是逃跑主义,林彪则直言:我跑得还不够快!12月5日,彭真致电中央军委并林彪,提出我仍可集中主力与敌争夺沈阳、长春。同一天,高岗和陈云复电否定了彭真意见,并建议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建立地方武装,以备翌年春天的决战。12月7日,中央复电肯定了林彪意见。

  12月24日,国民党军进入沈阳这天,意识到问题严重的刘少奇给东北局发电:你们主力部署在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周围及南满,似乎仍有夺取三大城市的态势。你们屁股坐在大城市附近,背靠有很多土匪的乡村,如果顽军一旦控制大城市,你们在城市附近不能立足时,主力以至全局就不得不陷于被动。你们今天必须放弃争取东北大城市的任何企图。你们今天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可靠的根据地,站稳脚跟。否则恐有一时陷入被动之危险。

  12月28日,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给东北局的指示电: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3、林彪同彭真已互不相容。1946年3月6日梅河口会议,东北局和部分党政军主要领导,对和战、创建根据地、部队作战方针等问题陷入争论。彭真、李立三等政工干部认为东北形势共产党占优势,提出“先攻打长春,后攻打四平”。林彪、黄克诚等军事干部认为东北局势严重恶化,对军事行动极为不利,并批评以彭真为首的东北局没有建立根据地,没有为军队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会议不欢而散。彭真等人向中央提出调换军事干部,林彪等人则向中央军委致电反映东北局主要领导盲目乐观。事情发展至此,林彪和彭真已互不相容。

  

6e022479940b0d47506b9887349c5401.jpg

  4、中央决定改组东北局。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东北局,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为东北局副书记兼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并由林彪、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5人组成东北局常委。1946年7月3日至11日,改组后的东北局举行扩大会议,彭真参加此会后,即淡出东北局。

  如此改组东北局似乎不合常理,当时,中共政治局委员只13人,除五大书记只有8名政治局委员,其中,彭真、高岗、陈云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还是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在党内的地位仅次于五大书记,而林彪仅是中央委员。按常理彭真不担任东北局书记,也理应由高岗、陈云接任。可毛泽东不仅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还将中共在东北的党政军权都集于林彪一身,还特别致电林彪:“前线一切军事政治指挥,统属于你,不应分散。”最终的结果证明,这个决定无疑正确,这是毛泽东夺取东北又一精妙高着!

  对为什么改任林彪为东北局书记,毛泽东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有一番话:“七大以后,全党全军,用脚走到东北,大约半年到7个月的时间,有偏差,我们开头也不了解。山海关、锦州守了两星期,消灭敌人在锦州与沈阳间,也是这么希望的。后来林彪说不行,无枪、无粮、无政权、无经费、无鞋,老百姓正统观念。于是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这是陈云、高岗、洛甫的主张。中央接受了,指示他们执行了,集中起来,胜利了。彭真的错误,舍不得大城市,那是不对的。不要说路线错误,因为时间不长。中央指示后,没有坚持,但工作不能了,要调动。”

  四、棋高四着:攻取锦州关门打狗

  辽沈战役决战的胜负关键在锦州,蒋介石和毛泽东都看到了锦州这步关键之棋,但毛泽东成功攻取锦州,实现了“关门打狗”。

  1、毛泽东不失时机发起辽沈战役。经1947年的夏季、秋季和冬季攻势,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被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及附近狭小地带。国民党军据守已失去意义,其数十万主力部队装备精良,且大部分已处在运动战状态,能得到空军支援,夺路而出很有可能。东北蒋军若撤入华北和中原,势必严重影响已启动的淮海战役。

  考虑东北野战军兵力大大优于敌人,打歼灭战比较容易成功;东北野战军若拿下东北,可以以东北工业支持其余解放区部队;辽沈战役一旦胜利,东北野战军即可挥师入关,协助华北人民解放军一同对抗华北国民党部队,组织平津战役。于是,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2、毛泽东反复明确战役关键是锦州。毛泽东将东北的党政军权集于林彪一身,但并没当“甩手掌柜”。毛泽东定下的战役方针,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1948年2月7日,毛泽东致电东北局和东北军区主要领导,明确提出“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的战略设想。

  对此战略设想,东野认为实施困难。4月18日致电毛泽东和中央,提出拟于5月中下旬攻打长春和阻击援敌的作战方案。毛泽东复电:“同意你们先打长春的意见……”却又有两个“意思”:南下的困难并非你们设想的大;长春城也可能“万一不能攻克”。

  5月24日,东野试攻长春遇阻。5月29日,致电中央军委,建议以一部兵力久困长围长春,准备在敌撤退时途中追歼。可卫立煌集团坚持“集中兵力,重点守备”,并没对长春实施地面增援,使东野围城打援无法实现。

  毛泽东于7月23日电令华北军区立即组织西进兵团,迅速进军绥远,以便分散傅作义的兵力,便于东北野战军在北宁线作战。并在西柏坡亲自向聂荣臻和杨成武交代“东北打,华北拉”的战略任务。7月30日,再次致电林罗刘:“关于你们新的作战计划,我们觉得你们应当首先考虑对锦州、唐山作战。

  对林彪南下作战表现犹豫,毛泽东8月9日以中央军委名义复电,严厉指出:“你们应迅速决定并开始行动,目前北宁线正好打仗,你们所谓你们的行动取决于杨成武的行动,这种提法是不正确的。”8月12日再次致电,严厉批评:“关于你们大军南下必须先期准备粮食一事,两个月前亦已指示你们努力准备。两个月以来你们是否执行了我们这一指示一字不提。现据来电则似乎此项准备工作过去两月全未进行,以致现在军队无粮不能前进……对于你们自己,则敌情、粮食、雨具样样必须顾虑周到,对于杨成武部则似乎一切皆不成问题。试问你们出动遥遥无期,而令该部孤军早出……对于战局有何利益。”

  经毛泽东一再催促,8月24日东野致电军委:“我部……在九月六日前后,即可在北宁线各城打响。”9月5日,毛泽东复电指出:“你们主力不要轻易离开北宁线,要预先涉想继续打锦州、山海关、唐山诸点,控制整个北宁路(除平津段)于我手,以利尔后向两翼机动。”

  

a757a565e711384d20075f85b5d0de03.jpg

  9月7日,由毛泽东起草的致林罗刘的电报(后以《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强调指出:“置长、沈两敌于不顾,专顾锦、榆、唐一头为适宜……长、沈之敌倾巢援锦……争取将卫立煌全军就地歼灭。” 根据毛泽东确立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东野制定了相应作战计划,主力转入南下作战实施阶段。

  10月2日,林彪得悉国民党海运4个师到达葫芦岛,担心被夹击。于当日22时特急电报中央军委,提出继续打锦州或回头打长春的两个作战方案。毛泽东立即复电:“你们应……集中主力,迅速打下锦州,对此计划不应再改。”两小时后再电,斩钉截铁地指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

  10月3日9时由罗荣桓起草致中央军委的电报,表示 “仍攻锦州”,并报告了基本部署。毛泽东才感放心,并于10月4日6时复电要求:“按照你们三日九时电的部署,大胆放手和坚持地实施,争取首先攻克锦州。”

  3、攻克锦州12天全歼东北国民党军。10月9日,东野发起攻锦外围战斗,战至15日18时,锦州解放,俘虏范汉杰以下9万余人。封闭了东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退路,使东北战局发生急剧变化。长春国民党守军曾泽生率部通电起义。10月19日,新7军军长李鸿亦率部投诚。不久,郑洞国向我军投诚,长春实现和平解放。10月25日至27日,东野在辽西地区聚歼廖耀湘兵团5个军10万余人。实现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战役企图,共歼敌47.2万人,彻底解放东北全境。

  林彪对先打锦州犹豫,绝非抗命,只体现了毛、林站在不同角度对战略方针的认识。毛泽东二十多次电令,明确攻打锦州为辽沈战役的关键,这显示了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显示了毛泽东的坚定决心极为重要,也显示了毛泽东耐心说服战役指挥员努力贯彻战略意图的卓越能力。

  

cf555d97e794c404f649d6eca4fdb3ab.jpg

  辽沈战役的胜利,坐地让东野变成装备精良达百万大军的强大攻击兵团;首次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越国民党军队;也使人民解放军拥有了稳定和强大的战略后方;还为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非常有利条件;并强烈震撼国民党不得不开始拖延败局的停战谈判;特别加快了(至少加快2年)建立新中国的进程。可以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堪称伟大的战役!而毛泽东的“棋高四着”,对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至关重要,在解放战争的时代无任何人能出其右!

 

-------------

 

原文:

http://www.wyzxwk.com/Article/lishi/2017/11/385179.html

http://mzd.szhgh.com/pingshu/201711/153356.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haiwaiyouzi 回复 悄悄话 的确是高着 !超级卓越的军事才华 !否则毛怎能让那些打仗的大将军们服从他的指挥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