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永远的古典 Forever Classics】(16CDs) (APE) (MU单文件)

(2009-12-02 12:53:23) 下一个


专辑英文名: Forever Classics
专辑中文名: 永远的古典
艺术家: Various Artist
古典类型: 全集作品
资源格式: APE
版本: [16 CD's BoxSet]
发行时间: 2005年
地区: 美国


下载链接:

CD 01: Forever Classic - Bach

CD 02: Forever Classic - Beethoven

CD 03: Forever Classic - Dvorak

CD 04: Forever Classic - Handel

CD 05: Forever Classic - Mendelssohn

CD 06: Forever Classic - Mussorgsky

CD 07: Forever Classic - Ravel

CD 08: Forever Classic - Tchaikovsky

CD 09: Forever Classic - Mozart

CD 10: Forever Classic - Brahms

CD 11: Forever Classic - Chopin

CD 12: Forever Classic - Grieg

CD 13: Forever Classic - Haydn

CD 14: Forever Classic - Schumann

CD 15: Forever Classic - Strauss

CD 16: Forever Classic - Vivaldi


专辑介绍:

这是一套由16张CD组成的古典音乐套装,收录了包括巴赫、贝多芬、德沃夏克等著名音乐家的代表性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古典音乐的入门专辑了。

CD 01: Forever Classic - Bach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是将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音乐文化及至世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D 01: Bach - The Brandenburg Concertos 1-3

演奏:Neva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Leonid Malyshev
时长:70 minutes

1-4 Brandenburg Concerto No.1 in F Major, BWV 1046
5-7 Brandenburg Concerto No.2 in F Major, BWV 1047
8-9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in G Major, BWV 1048
10 Toccata &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
11 Orga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596 (after Vivaldi)

************************************************************************

CD 02: Forever Classic - Beethoven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CD 02:Beethoven - Symphonies No.5 & No 7

1-4 Symphony No.5 in C Minor, Op.67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Jean-Paul Lauriet

5-8 Symphony No. 7 in A Major, Op.92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 Nodar Tsatishvili

**************************************************************************

CD 03: Forever Classic - Dvorak

安托宁·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

  德沃夏克1841年9月8日诞生在布拉格近郊的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十三岁就开始干活,当了两年屠户学徒。他自幼显示了音乐才能,1857-1859年在布拉格风琴学校读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这是他 一生中唯一的两年音乐学习生活。


CD 03: Dvorak - The New World Symphony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时长:69 minutes

1-4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5-9 Slavonic Dances, Nos 1-5

********************************************************************************

CD 04: Forever Classic - Handel

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 1685-1759)
  
CD 04:Handel - The Water Music Suites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1-10No.1 in F Major
11-15 No.2 in D Major
16-21 No.3 in G Major
22-27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演奏:St Petersburg Chamber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Arkady Terentiev
28 Largo from the Opera “Xerxes”

时长:73 minutes

*********************************************************************************

CD 05: Forever Classic - Mendelssohn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1847)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祖父是著名的哲学家,父亲是富裕的银行家,母亲具有广博的文艺修养和音乐才能;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2、代表作品

  (1)小提琴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2)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仲夏夜之梦》序曲
  (3)钢琴曲:八集48首钢琴独奏曲《无词歌》
  (4)室内乐:《E大调弦乐八重奏》(Op.20)、《弦乐四重奏》(Op.80)
  当今门德尔松最著名的作品是《婚礼进行曲》(《仲夏夜之梦》第四乐章)以及《春之声》交响曲

3、艺术成就

  (1)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它指的是那种在门德尔松伴奏音型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表现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2)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3)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D 05:Mendelssohn - Violin Concerto

1 The Hebrides Overture (Fingal's Cave'), Op.26
2-4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5-8 Symphony No.4 in A Major (Italian'), Op.90

*********************************************************************************
CD 06: Forever Classic - Mussorgsky

莫杰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 1839-1881)

穆捷斯特·彼得诺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1839年3月21日生于托罗别茨县卡列沃村,父亲是庄园主。6岁起在母亲指导下学习钢琴。乡村的生活,农奴保姆的哺养,使他对农民和俄罗斯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1849年进圣彼得堡的彼得罗帕甫洛夫学校学习。1952年进入彼得堡禁卫军士官学校,1852—1856年在学校学习,同时跟A.A.格尔凯学习钢琴,并尝试作曲。18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首作品——波尔卡《陆军准尉》(钢琴曲)。1856年毕业后曾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充御前禁卫军,并先后结识了U.A.居伊、A.C.达尔戈梅日斯基、B.B.斯塔索夫和 M.A.巴拉基列夫,这对他一生的艺术道路起了决定性的影响。1858年他辞退军职,脱离军籍,在巴拉基列夫指导下专事作曲,并成为“新俄罗斯乐派”(即 “强力集团”)中最激进的成员。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写了一些管弦乐曲、钢琴曲和歌曲,还为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原著)写配乐。他主张音乐必须反映现实,表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1861年沙皇政府被迫宣布废除农奴制后,他回到家乡,将祖传的土地和家产分给农民。 1863年返回圣彼得堡,进一步受到了以H.r.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思想转变,形成了进步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的民主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产生在这个时期。穆索尔斯基的后半生在贫困中度过,精神上受到官方和保守势力的打击,物质上没有生活保障,靠替人钢琴伴奏、教书和当公务员糊口。1881年3月28日卒于圣彼得堡。

  在穆索尔斯基的创作领域中,歌剧处于首要位置。他总共写了5部歌剧,但都没有完成,由后人续完。最初的两部歌剧《萨朗宝》(根据G.福楼拜的小说,1863— 1866)和《婚事》(根据果戈理喜剧改编,1868)虽然尚不成熟,但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萨朗宝》中,作者强调了人民解放的主题思想,注意群众场面的描写,其中一些片断后来移用在《鲍里斯·戈都诺夫》中。《婚事》在音乐与语言的关系方面,在角色的个性化方面,做了创造性的尝试。穆索尔斯基在歌剧创作上的最高成就体现在《鲍里斯·戈都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这两部歌剧中。《鲍里斯·戈都诺夫》(根据普希金的同名悲剧,1874年首演)是一部新型的历史歌剧,作曲家根据普希金的原著予以重新构思,使歌剧的历史背景处于农民革命风暴的前夜,通过塑造人民群众的历史群像和刻画沙皇鲍里斯的内心矛盾,尖锐地反映了人民与暴君的对立冲突,同时又深刻地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为适应戏剧情节的需要,作者一方面运用了多层次、多线条的合唱,表现在不同场合下人民群众的集体形象(如在修道院强迫人民请求鲍里斯登皇位的场景),另一方面又采用朗诵调风格的独唱刻画典型人物的性格(如内心充满矛盾的沙皇鲍里斯,象征俄罗斯人民苦难遭遇的疯僧),同时又注意对戏剧发展情节的典型环境的烘托(如鲍里斯在克里姆林宫广场上的加冕仪式,立陶宛边境小酒店的场景,波兰贵族宫廷生活场景等)。而整个歌剧的音乐语言则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霍万斯基党人之叛乱》(根据斯塔索夫提供的史料自编剧本,1872年开始创作,死后由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续完,1886年首演)以17世纪末彼得一世时期射击军统领霍万斯基发动叛乱的史实为题材,形象地再现了俄国历史的画面。与《鲍里斯·戈都诺夫》相比,其情节线索更为繁复,人物形象更为多样,涉及充满尖锐矛盾和冲突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但是主题思想不够集中和明确,结构较为松散。在不同人物的性格描写上局限于独立完整的歌曲或咏叹调。尽管如此,其富于民族特色的多侧面的群众场面,显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此外,《索罗钦斯克集市》(根据果戈理原著,1916年居伊续完,1917年首演)是穆索尔斯基的一部喜歌剧,它综合了乌克兰歌唱旋律和口语音调,并以抒情和滑稽闹剧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民间风俗生活,刻画了喜剧性的人物性格。

  声乐浪漫曲和歌曲也是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共写了67首歌曲,包括多种的题材内容。其中有描绘贫苦人民形象的《老乞丐之歌》(1863)和《卡利斯特拉特》(1864);有反映旧俄农民辛酸生活的《睡吧,农家的孩子》(1865)、《戈帕克》(1866)、《叶辽穆什卡摇篮曲》(1868)和《孤儿》(1868);有针对社会陋习进行嘲讽的讽刺歌曲《神学院学生》(1869)、《跳蚤之歌》(1879);有细致描绘幼儿天真性格和心理的《儿歌》组曲(7首,1868—1873);有表现平民阶层饱经心灵创伤,深感孤独绝望的声乐套曲《没有阳光》(1874)和《死之歌舞》(1877)等。作者在这些声乐作品中不仅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众多的人物性格,而且倾注了个人的感情体验,对人民的悲惨遭遇寄以无限同情。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继承和发展了A.C.达尔戈梅日斯基的注重音乐与语言结合的传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声乐朗诵旋律,其音调和节奏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与歌词语气和感情色彩密切相关。作者善于吸取俄国民间音乐素材,采用生活中常见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如摇篮曲、进行曲、各种民间舞曲等),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歌曲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CD 06:Mussorgsky -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1-15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16 Night on a Bare Mountain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Nodar Tsatishvili
17 Smetana – Ma Vlast – The Moldau River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18 Debussy – Prelude a L’Apres – Midi d’un Faune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Anzor Kinkladze; Merab Georgadze, flute
时长:70 minutes

*******************************************************************************

CD 07: Forever Classic - Ravel

莫里斯·拉威尔 (Maurice Ravel 1875~1937)

  1875年3月7日,杰出的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出生在比利牛斯山谷靠边境的一个小城西布恩。父亲是个有瑞士血统的法国工程师,曾应聘去西班牙搞铁路建设,在那里认识了一位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姑娘马丽·德劳特,他们结成夫妇。小拉威尔出生才几个月,全家迁往巴黎。三年后,添了弟弟爱德华。父亲爱好音乐,想培养两个儿子成音乐家,结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这条通路。

  他七岁开始学钢琴,进步很快,十四岁考入巴黎音乐院钢琴预科,两年后升入贝里奥老师的钢琴班并同佩萨尔学习和声。在班上结识了与他同岁的西班牙学生瑞卡多·维涅,他深深羡慕维涅卓越的钢琴演奏技巧,曾狂热地苦练以求赶上,但由于常常被懒散的情绪支配,这种兴之所至的热情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自此维涅成了他的终身好友,总是热情地演奏他的新作。这时,拉威尔对作曲十分热心,最早写达的两首钢琴曲《古风小步舞曲》、《百闻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经显示出他的个性。1897年,他又向盖达尔日学对位,问福莱学作曲。

  刚进音乐院不久,拉威尔就受到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喜爱波特莱尔、马拉美的诗歌和爱伦·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绚丽的管弦乐作品和爪哇加美朗乐队演奏的东方音乐,深深吸引了这位十四、五岁的音乐院学生。后来,他又接触到法国作曲家夏勃里埃尔色彩性的和声以及艾立克·萨蒂的新奇怪诞的音乐思想和音乐创作。在他自己的习作中,也开始探索一些 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乐院中“名声不佳”。佩萨尔是位良师,他总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福莱也充分认识到拉威尔不同凡响的创作才能,即使是这两位开明的教师,都感到他的音乐思想太放肆,他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也过于新奇。

  拉威尔总是孜孜不倦地为参加音乐院每年举行的比赛而努力。1901年,他决定参加罗马奖的竞赛。罗马奖是法国政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奇庄园去进修三年。自1803年设音乐奖以来,柏辽兹、古诺、比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但在这一年的此赛中,拉威尔仅获第二名。老师福莱深信他是可以拿到大奖 的,劝他第二年再作尝试。出人意外的是,第二年他又失败了。1903年再次落选,福莱大为震惊,与其他几个对拉威尔的才能深信不疑的著名音乐家共同提出抗议也没有用。到了 1905年,拉威尔已快超过罗马奖竞赛者的年龄限制,决定再作一次尝试。此时,他已发表过《古风小步舞曲》、《为悼念一位夭折的公主而写的帕凡舞曲》、《水的嬉戏》等作品。在考罗马奖的那几年,他又创作了《F大调弦乐四重奏》和《小奏鸣曲》,已是个名扬全国甚至欧洲大陆的青年作曲家。然而他却又一次名落孙山,在预选中就被淘汰。为此,全法国进步的音乐家纷纷表示反对,报纸和知识界也为他鸣不平。罗曼·罗兰撰文说,"我不是拉威尔的朋友,甚至可以说,我个人对拉威尔的难以捉摸、过于精雕细琢的艺术并不好感。 但是正义驱使我说,拉威尔不仅仅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他已经是我国音乐学派不可多得的最杰出的青年大师之一。……拉威尔不是作为学生,而是作为一个身份已经证实的作曲家来参加比赛的。我佩服那些敢于裁判他的作曲家,他们又将由谁来裁判呢?”这一事件酿成一场社会风波,迫使音乐院院长泰奥尔·杜布瓦辞职,由福莱接替他的职务。

  二十世纪初,巴黎的艺术生活十分活跃,蒙马台区和拉下区住着许多不满现实的青年艺术家。拉威尔亦与一批艺术上反对保守势力、追求标新立异的艺术家结为朋友,他们自称“捣乱分子协会”,成员有作曲家弗洛朗·施密特、莫里斯·德拉日、安德烈·卡普莱、卡尔伏科瑞西以及西班牙作曲家德·法亚、钢琴家瑞卡多·维涅,稍后还有斯特拉文斯基以及一些画家、作家、评论家。他们常常在画家索尔德的画室里就艺术、音乐、文学和政治进行长时间的、认真的讨论,彻夜地弹琴、喧闹,使周围的邻居不得安宁,不久就搬到僻静的德拉日家中聚会。拉威尔的钢琴组曲《镜》就是题献给这个协会的会员的。1908年他的《西班牙狂想曲》在音乐会上首演, “捣乱分子”们全部出动为之助威,生怕这部作品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实际上,拉威尔的见解远不如这个协会其他成员来得激烈,他总是温文尔雅,被人称为“道道地地的波特莱尔式的公子哥儿。”

  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雨桑德》于1902年在巴黎上演,它使拉威尔深受感动,这时,两位作曲家才初次会面。1903年拉威尔写了三首管弦乐伴奏的歌曲,可看到德彪西对他的影响。有的评论家认为他是德彪西忠实的后继者,的确,他们接受了相近的文艺思潮的影响,同样追求色彩性的音乐效果,但从拉威尔以后的发展来看,两人在美学观上是不一致的。拉威尔甚至对有人说他的《水的婚戏》是受德彪西的影响表示抗议。

   1905年以后是他主要的创作时期,产生了《鹅妈妈》组曲、 《夜之幽灵》、一些歌曲及喜歌剧《西班牙时光》等。1909年,俄罗斯芭蕾舞团风靡巴黎,给拉威尔极深的印象。他马上拿 了作品去找经理狄亚吉列夫并接下了一个任务:根据希腊神话《达夫尼与克洛埃》写一部芭蕾舞剧。为了写出这份精巧 的总谱,他花了惊人的心血,单是最后一场酒神宴就写了一年。下一部作品《高雅而伤感的圆舞曲》首演并不出色,后在舞蹈家特鲁哈诺娃的请求下,将它编成一部情节类似《茶花女》的芭蕾舞剧《阿德莱德或花的语言》则轰动一时。这一成功促使他把《鹅妈妈》组曲配器,用睡美人的故事为题材, 也编成了芭蕾舞剧。

  在为俄罗斯芭蕾舞团写作时,拉威尔结识了斯特拉文斯基。1913年夏天,他们一起在日内瓦湖畔的克拉伦斯住了一 阵,两人合作为穆索尔斯基的《霍凡希那》重新配器。那时斯特拉文斯基正在写《春之祭》,看了这份总谱,拉威尔产生了象看《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同样的震动。在瑞士又接触到勋伯格的音乐。这些现代主义音乐对他的影响,都在这一年他 写的《马拉美的三首诗》中反映出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波及到这位音乐家,他入伍当兵,在军中任货车驾驶员。战争对他是一场可怕的经历,他逐渐对帝国主义的嗜杀深恶痛绝,感到德、法两国人民卷入这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不顾舆论的指责,拒绝签名支持一个旨在阻止法国演出德国音乐的组织。1917年他的母亲去世,更使他陷入了严重的沮丧之中,健康急剧恶化,于这年夏天 退役。

  大战对他的影响在停战后还久不消失,他失眠,不时情绪低落,写得很少。悼念战死友人的《库泊兰之墓》,花了两 年的时间才完成。为换一下环境,恨作精神,他移居乡下,动手写作几年前狄亚吉列夫委托他写的芭蕾音乐《大圆舞曲》。作品完成并在音乐会上首演获得巨大成功后,狄亚吉列夫却认为它不适合演出而加以拒绝。拉威尔大为恼怒,两 人从此绝交。此时,他还将许多时间用于旅行演出,几乎访问了欧美各国,指挥演出门已的作品。后在离巴黎不远的风景如画的蒙伏拉莫瑞村找到一所小别墅,在那里专心作曲,过着恬静平淡的生活。创作了轻歌剧─芭蕾《孩子与魔法》 《小提琴奏鸣曲》、小提琴曲《茨冈狂想曲》、《波莱罗》及两部钢琴协奏曲。

  1932年他遭到一场车祸,头部受伤。不久,出现了偏瘫的征兆。曾尝试休假治疗,前往西班牙、摩洛哥旅行,仍无显著好转,自此丧失了工作能力。1937年12月19日做脑手术无效,于28日凌晨在医院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拉威尔的生活与创作处于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他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 ‘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我的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就有一个勃鲁斯乐章),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 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 (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可不是一 个擅长于写那种过激的和声与乱七八糟的对位的‘现代作曲家’,因为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 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CD 07:Ravel - Bolero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Nodar Tsatishvili
时长:67 minutes

1 Bolero
2 La Valse
3-6 Rhapsodie Espagnole
7-14 Valses nobles et sentimentales

*************************************************************************************

CD 08: Forever Classic - Tchaikovsky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CD 08:Tchaikovsky - Piano & violin Concertos

1-3 Piano Concerto No.1 in B flat Minor, Op.23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 Nodar Tsatishvili, Vakhtang Badrishvili, piano
4-6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Larisa Abakian, violin
时长:73 minutes

***********************************************************************************
CD 09: Forever Classic - Mozart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莫扎特的主要代表作有:歌剧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钢琴协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钢琴协奏曲最为著名;小提琴协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此外,他还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作品。

CD 09:Mozart - Symphonies No.40 & No 41

1-4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Anzor Kinkladze
5-8 Symphony No.41 in C Major,K551 (“Jupiter”)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9-10 Two Marches in D Major, K.335
演奏:St Petersburg Chamber Orchestra “Muse”
指挥:Vadim Kudriavtsev
时长:70 minutes

**********************************************************************************

CD 10: Forever Classic - Brahms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德国作曲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家庭。父亲约翰?雅克能够演奏多种管弦乐器。勃拉姆斯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音乐,向父亲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和圆号,在父亲的教导下走上了音乐事业的道路。由于家庭贫困,他没有进过音乐学校。13岁时在酒店里为人伴奏,帮助父亲增加一些家庭收入。迫于生计,这一时期他开始尝试作曲,写作了150多首舞曲、进行曲和管弦乐曲改编曲等。这锻炼了他的写作能力,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勃拉姆斯十四、五岁时已能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开始了以音乐为职业的独立生活。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离开家乡汉堡,同小提琴家雷门尼一起前往欧洲各地旅行演出。旅行期间,结识了匈牙利小提琴家约阿希姆,在魏玛结识了李斯特,在杜塞尔多结识了舒曼。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从这些前辈音乐家那里得到了许多帮助,舒曼发现了勃拉姆斯惊人的音乐天才,并向公众热情地介绍这位天才青年音乐家。

  1858年,勃拉姆斯在迭特莫尔德城担任合唱指挥,接触到各个不同时代和风格的合唱作品,为他后来创作大型声乐作品(如《女中音狂想曲》和《德意志安魂曲》等)打下牢固的基础。60年代,他定居维也纳,把当时欧洲这个音乐中心作为他的第二故乡。在维也纳的最初几年,他主要忙于一些音乐演奏活动,曾指挥过巴赫《耶稣受难曲》、莫扎特《安魂曲》等的演出。后来专心从事作曲。

  勃拉姆斯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几乎涉及到音乐形式的各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四部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大提琴二重协奏曲、几首管弦乐序曲、二十多首匈牙利舞曲以及《德意志安魂曲》和许多室内乐。基本可以划分为以几个阶段:1848-1860年的早期创作,显示出对德国民歌、北德叙事诗自然的密切联系,其中包括钢琴奏鸣曲在内的那些狂飙式的作品,乐观、倔强、勇猛、有力。60年代起开始研究民歌,用室内乐、抒情歌曲和合唱曲抒发个人精神世界的感受。70-80年代是创作成熟和繁盛时期,从隔离状态中走出来,投身于最能密切接触听众的交响乐创作,他的四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和两首序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889年之后的晚年又重新回归自我,限于一些经文歌和室内乐作品的创作,反映出孤独和失望的哀诉情调。

  19世纪中期,新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潮已开始蓬勃发展,勃拉姆斯则倾向于古典主义,努力保持和继承贝多芬式的古典音乐传统,同时在德奥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风格庄重严肃,和声和配器手法丰富多彩,交响曲气势宏伟,抒情小品则优雅动听。

? 由于他出色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奥古典音乐,因而被认为是德国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古典乐派最后的一位作曲家。音乐史上常把他和巴赫、贝多芬并列,称为近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三B”。

  1897年4月3日,勃拉姆斯因癌症在维也纳逝世。

CD 10:Brahms - Violin Concerto

1-3 Hungarian Dances, Nos 1,5 & 6
演奏:St Pertersburg Festival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Leonid Malyshev
4 Tragic Overture, Op.81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Nodar Tsatishvili
5-7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77
演奏:Siberian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Sergei Belyakov; Vladimir Veselov; violin
8 Piano Quartet No.3 in C Minor, Op.60 (ex. Andante)
演奏:Quartet Musica Camerata
时长:74 minutes

********************************************************************************

CD 11: Forever Classic - Chopin

弗雷德里克·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


CD 11: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2

1-3 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Nodar Tsatishvili; Antonio Luchini, piano
4-7 Piano Sonata No.2 in Bb Minor, Op.35
8 Scherzo No.1 in b Minor, Op.20
演奏:Rimantas Federavichius; piano
时长:66 minutes

*************************************************************************************
CD 12: Forever Classic - Grieg

爱德华·格里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风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风格的探索上(如民间乐汇、调式的运用、民族色彩性的和声配置、民间舞曲特定的节奏音型等),都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许多以个人精神生活为题材的抒情歌曲里,格里格表达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之情,歌颂了爱情、母爱和友谊,为“消逝的日子”写过叹惜的哀调,为“孤独的流浪汉”唱出了同情的短歌。如在《我爱你》(1864)、《茅舍》(1869)、《游吟艺人之歌》(1876)《母亲的忧伤》(1868)等形象单一并具有随笔性的浪漫抒情歌曲里,他着力于细腻的心理刻划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意境,笔调简洁,形象真切,渗透着强烈的挪威民族的浪漫主义感情色彩,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H.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彼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戏剧原著采用挪威民间传说,通过青年农民彼尔所经历的光怪陆离的冒险生活(如战胜山魔、掠财致富、异国漫游等),嘲讽了追求权力与金钱的私欲,讴歌了淳朴、自然的生活理想。格里格还为戏剧写了一系列充满诗情画意、色调丰富的配乐。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山魔的大厅》中那种狂暴粗野、咄咄逼人的音乐给人难忘的怪诞印象;《奥塞之死》是彼尔在弥留的母亲床前的挽歌,忧伤的旋律如长眠前最后的呼吸和生命的慢慢衰亡;而《索尔维格之歌》则是全部配乐中的杰作,它以晶莹透彻婀娜多姿的民歌风格,刻划了索尔维格温顺、纯洁的性格和心灵。此外,在一些充满异国情调的音乐片断里,如具有典型东方特色的《阿拉伯舞曲》,既文雅轻盈又热情奔放的《阿尼特拉舞曲》,都由于绚丽多彩的配器色调而独具魅力。

  他的具有卓越艺术成就和民族特点的作品,还有早期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1868),弦乐曲《两首悲调》(《创伤》和《晚春》,1881_)、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1867)、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1887)、《g小调弦乐四重奏》(1877~1878)、《e小调钢琴奏鸣曲》(1865)。为纪念丹麦民族戏剧奠基者、戏剧家L.H.B.霍尔堡写的《霍尔堡康塔塔》和钢琴组曲《霍尔堡时代》(1884,曾改编成弦乐组曲);以民歌主题写成的标题幻想性小品《g小调钢琴叙事曲》(1876)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格里格在钢琴抒情小品里的思想情趣和清新的格调。

  格里格的音乐很快流行起来。一个世纪以来,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而且不仅在正规的大音乐厅里演奏,在咖啡厅和餐厅里也同样听得到。如此轰动的公众应与人们对一名在贫困中苦苦拼搏的艺术家的传统想象大相径庭,而后来的轻音乐演奏者们又滥用了格里格和声方面的创意,这种作法对格里格的形象产生了不利的影响。1957年,就在纪念格里格逝世五十周年之际,评论家们宣称,格里格的名字已经确定无疑地在古典音乐圈中失去了其重要作用。然而历史又再一次出现了转折,这一转折对格里格来说是个良机。许多浪漫派音乐作品开始追求复古,格里格的音乐正属于这一范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的音乐厅里上演,他的唱片发行量还在直线上升。新一代音乐家们已经重新认识到对其作品的无休止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在法国印象派新世界之声研讨会上,许多音乐研究者们指出了格里格晚期作品的重要意义。1926年2月,墨里斯.拉维尔访问奥斯陆时说:“我所在的法国作曲家阶层已经强烈地被他的音乐所吸引。除了德彪西还没有一个作曲家象格里格这样能引起我的共鸣。”贝拉.巴托克,这位曾试图在民乐基础上革新二十世纪音乐形式的作曲家,也同样感受到了格里格钢琴改编曲的巨大冲击力。

CD 12:Grieg - Piano Concerto & Peer Gynt Suites

1-3 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16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Nodar Tsatishvili; Vakhtang Badrishvili, piano
4-7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
8-11 Peer Gynt Suite No.2, Op.55
演奏:Georgian SIMI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Nodar Tsatishvili
时长:65 minutes

**********************************************************************************

CD 13: Forever Classic - Haydn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之一的海顿,出生在奥地利东部的一个村镇罗劳。他家境贫寒,父亲是一个车匠。从孩提时代起,他就显露出出众的音乐才华。一个当校长的亲戚成为他音乐的启蒙老师。6岁的时候,他进入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任唱等班男歌童,在那里,他受一些音乐基础教育,并继续学习小提琴和声乐。16岁时,因变声被解雇,几乎流落街头。但他仍顽强地学习音乐。29岁时,被艾斯德哈吉亲王聘为乐长,生活稳定下来,并在此度过了30年光阴。

  作为宫廷乐长,海顿首先是亲王的奴仆,必须按亲王的意旨办事。除了作曲和指挥以外,他还要看管乐器、训练歌手、抄写分谱、监督所有音乐家的行为。但是, 宫廷的乐队、合唱队、歌剧院等又为他提供了写作的机会,并使他能够直接检验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这使他对这份工作十分满意。海顿对音乐创作严肃认真,对团员亲切,大家都称他为"海顿爸爸",连莫扎特都这样称呼他。

  1790年,艾斯德哈吉亲王去世,新亲王解散了乐队,但是保留了海顿的乐长头衔和薪俸,他成为自由音乐家。于是他马上启程去维也纳,然后去了伦敦。在伦敦,他指挥演出他作品,大获成功促使他一年半以后再次访问伦敦,并再次获得成功。两次出访,他写下了他最后的l2部交响曲,总称为《伦敦交响曲》,这是他同类作品中的最佳之作。

  海顿的主要成就在交响乐的创作方面。他并非交响乐的首创者,在他之前,巴赫和亨德尔等人就为这种体裁进行了尝试。海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为交响乐确立规范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交响乐之父".

  海顿一生创作了100多首交响曲。他的许多通俗交响曲都被起了绰号。据说艾斯德哈吉亲王每年夏季都要带乐团避暑。有一年,避暑时间延长,团员们都想回家和亲人团聚,怨声载道。海顿灵机一动,便写了一首新曲。这首交响曲不像其他交响曲一样,整个乐队一起结束。当演奏到最后一个乐章时,队员们根据总谐的提示,先后结束了自己声部演奏,然后吹灭谱架上用以照明的蜡烛,带着乐器默默地退场,先是圆号,然后是双簧管、单簧管、低音提琴。最后,只剩下两位小提琴演员,在仅有的两支蜡烛照耀的昏暗舞台上,奏着凄惋的旋律。这种充满伤感的结尾使亲王大为感动,第二天,他就放乐队休假回家了。这首乐曲,就是着名的《告别交响曲》。

  l791年,在维也纳一个贵族的府邸里,正在演奏海顿的《G大调第94交响曲》。当乐曲进行到慢板的第二乐章时,许多并不懂得音乐的贵妇人又开始昏昏欲睡了。突然,乐队爆发出巨雷般的强奏,使那些女士们大吃一惊,睡意全无。这是海顿对那些不懂艺术而又附庸风雅的人的一个教训。这首交响曲也就被称为《惊愕交响曲》还有一次,有海顿《第96交响曲》首演的时候,一盏大吊灯突然落下,摔得粉碎,但是却没有砸伤一个人。这首交响曲便被称作《奇迹交响曲》。

  海顿还写了二十多部歌剧和不少的声乐作品,但是没有多少惊世之作,连他自己都认识到在这一方面,他是无法和天才横溢的莫扎特相
比的。

  海顿在交响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柴科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

CD 13:Haydn - Symphonies No.46, No 92 & No 104

1-4 Symphony No.46 in B Major
演奏:Baltic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Michael George
5-8 Symphony No.92 in G Major (“Oxford”)
演奏:Siberian Festival Orchestra
指挥:Sergei Belyakov
9-12 Symphony No.104 in D Major (“London”)
演奏:St Petersburg Festival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Leonid Malyshev
时长:74 minutes

*********************************************************************************

CD 14: Forever Classic - Schumann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罗伯特·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由于孜孜不倦的追求,以至于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钢琴家。

  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他七岁时学习钢琴,十二岁开始尝试创作。1828年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830年师从钢琴家维克学习钢琴,当时他立志要当一个钢琴家。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在舒曼随维克学习钢琴期间,与他的女儿克拉拉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感情。1840年秋,他们冲破家庭阻力,通过法院干预幸福地结合了。在为克拉拉而斗争的同时,舒曼也在为“新音乐”而斗争着。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为反对当时陈腐、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而斗争,并正确地向读者介绍古典音乐。因此,《新音乐杂志》成为了当时德国进步音乐思想的喉舌。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人传为美谈,并促使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结婚的一年间共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他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名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最著名的歌曲集有《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和生活》等,之后还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的作品。

CD 14:Schumann - No.1 & No 2

1-4 Symphony No.1 in Bb Major, Op.38
5-8 Symphony No.2 in C Major, Op.61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9-10 Scenes from Childhood, Op.15 (Kinderszenen)-excerpts
演奏:Povilas Mezhetskis; piano
时长:73 minutes

************************************************************************************

CD 15: Forever Classic - Strauss

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1825-1899)

奥地利作曲家、小提家家兼指挥家约翰·施特劳斯,在1825年10月25日生于维也纳一个音乐家的家庭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是维也纳舞蹈音乐作曲家之一。

  1844年,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已经带着一支由十五个人组成的乐队,当众表演他自己的作品,同他父亲的乐队分庭抗礼.

  1849年,老约翰去世后,小约翰便负责领导他父亲的乐队,自此,他不断地创作乐曲,拉小提琴以指挥自己的乐队,接受国内外无数次的定期邀聘到处巡回演出.1855-1865年和1869-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定期带领乐队到俄罗斯举行夏季音乐会演出;1867年,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时,他曾受到当时在巴黎的一些着名文学艺术家,包括福楼拜、托玛、戈蒂叶、小仲马和屠格涅夫等人的热诚欢迎;但是他演出活动的最高潮,却是1872年到美国的访问.

  约翰·施特劳斯的一生完全在创作和演出中度过,他的指挥和演奏光彩焕发,能使听众为之心旷神怡;他的作品也赢得了许多作曲家如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封·彪罗和瓦格纳的高度评价,封·彪罗曾称他为"绝妙的魔术家",并说"他亲自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使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享受".约翰·施特劳斯于1899年6月3日在维也纳逝世,时年七十四岁.

  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总共有五百首左右,主要是一些生活舞蹈性音乐,包括圆舞曲、波尔卡舞曲、进行曲以及一些轻歌剧等.他创作的核心是圆舞曲,他创造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这一范型,使它具有真正艺术性的特点,从而完成了这种源自连德勒舞曲的奥地利民间舞蹈曲体的深化和发展过程.

  他具有代表性的圆舞曲,包括《蓝色的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美酒、爱情和歌曲》、《春之声》和《皇帝》等,都是在他婚后创作上的成熟和鼎盛时期写出的.

  在六十年代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在巴黎和维也纳上演成功的影响下,特别是在1872年访美演出后,约翰·施特劳斯似乎明显看出轻音乐和舞蹈音乐的局限性,于是他转而在轻歌剧创作方面下功夫---从1870抻起将近三十年期间,他写出了十六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剧.约翰·施特劳斯的最着名的轻歌剧是《蝙蝠》、《茨冈男爵》和《威尼斯之夜》.

  1848年在欧洲革命曾经鼓起过约翰·施特劳斯的真挚热情,他写过《自由之歌》、《街垒之歌》、《革命进行曲》、《大学生进行曲》和《布隆民族近卫军进行曲》等,指挥过《马赛曲》的演出,据说,在这期间,他在国内外演出时总是穿着维也纳公民近卫军的乐队长制服,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

CD 15:Strauss - Favourite Waltzes

1 On the Beautiful Blue Danube, Op.314
2 Voices of Spring, Op.410
3 Viennese Bonbons, Op.307
4 An Artist’s Life, Op.316
5 Morning Papers, Op.279
6 Where the Lemon Trees Bloom, Op.364
7 Vienna Blood, Op.354
8 Parting with St Petersburg, Op.210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时长:72 minutes

*************************************************************************************
CD 16: Forever Classic - Vivaldi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1678-1741), 是巴洛克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他出生在威尼斯一个普通乐师的家庭里。维瓦尔第的父亲是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队的小提琴手。幼年的维瓦尔第成长在威尼斯浓郁的音乐文化氛围里,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到十岁时,他已经能代替父亲在教堂里演奏了。十八世纪初的一本威尼斯旅游手册中记载:“……最佳小提琴手巴蒂斯特.维瓦尔第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词句。

CD 16:Vivaldi - The Four Seasons

1-3 No.1 in E Major. Spring
4-6 No.2 in G Minor. Summer
7-9 No.3 in F Major. Autumn
10-12 No.4 in F Minor. Winter
演奏: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Igor Ivanenko; Peter Vladimitros; violin
13-15 Oboe Concerto in A Minor
S演奏:tanislav Lugovoi; Oboe
16-18 Bassoon Concerto in Bb Major
演奏:Roman Lebeden; bassoon
19-21 Flute Concerto in F Major
演奏:Andrei Subbotin; recorder
时长:74 minutes


下载链接:

CD 01: Forever Classic - Bach

CD 02: Forever Classic - Beethoven

CD 03: Forever Classic - Dvorak

CD 04: Forever Classic - Handel

CD 05: Forever Classic - Mendelssohn

CD 06: Forever Classic - Mussorgsky

CD 07: Forever Classic - Ravel

CD 08: Forever Classic - Tchaikovsky

CD 09: Forever Classic - Mozart

CD 10: Forever Classic - Brahms

CD 11: Forever Classic - Chopin

CD 12: Forever Classic - Grieg

CD 13: Forever Classic - Haydn

CD 14: Forever Classic - Schumann

CD 15: Forever Classic - Strauss

CD 16: Forever Classic - Vivaldi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