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夏何讲古: 平凡的帝王 - 2. 土老冒进城

(2009-10-20 08:03:35) 下一个
 2. 土老冒进城

公元前180年秋,代王刘恒的车队到达长安郊外。周勃率领一众官员来到渭桥上隆重欢迎。拨乱反正的总设计师周勃,此时正踌躇满志。此刻群臣已经下拜, 正准备山呼万岁。周勃忽然大喇喇的提出,自己有些体己话儿,要先和准皇上单独聊两句。车队的前导不敢怠慢,赶快到刘恒的车子边请示。这登时让不少人的心里打起了鼓:这个时候,对吕氏余党的清洗还没有完全结束。过去的十年,谁没有点小辫子什么的, 这位周太尉想要跟新来的皇帝嘀咕点什么呢?

渭水河边,众人屏息静气,只有一阵秋风瑟瑟,和车那边传来的嘁嘁嚓嚓声。不一会,刘恒的秘书宋昌(男的)回到迎宾队伍前头,对周勃大声宣布说:“您老要是说公事,就请当着大伙说无妨,您老要是说私事,那啥。。。。王者无私!”此言一出,群臣愕然。周勃完全没有料到这样的回应,一惊之下,也赶忙跪倒, 顺势就捧上天子的玉玺和宝册。刘恒淡淡的回答说;“不急,等进了城, 到代王府再说吧。”

第一回合的拆招,算是成功了。这一桩看似小事,却可以说是对刘恒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的一着。通过这一幕戏,他向一众大臣发出了两个重要的信号: 第一, 我是不会被周勃控制的,第二:我也不会听人打小报告。 至少,人们的心是暂时稳住了。

当然,周勃也不是省油的灯。渭桥上虽吃了一个瘪子,可到底还是要让你瞧瞧在这长安城的地盘,到底谁才是老大。当天下午,刘恒在代王府即帝位,原来的小皇帝已经从紫禁城里被提走,刘恒一干知青正兴冲冲地拎着行李要搬进未央宫。突然不知哪冒出来十个门卫,手持兵器把守住端门,大喝:“有天子在,你们算干什么的就往里闯?!”

刘知青心知肚明,乖乖的退回一边,叫人去请周太尉。周勃到现场后装模作样的做了个时事通报,这十个武士道才放下兵器离去。且不说门卫不可能不知道宫中发生的一切,而且周勃手中握着所有京畿卫戍部队的兵权,端门的守卫本就是他的部下,怎么会忘了通知?这点把戏,写史记的司马迁倒也没有点破他。

这个时候的长安,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政变刚结束,人心还未稳。曾经被吕氏家族全面控制了十年的政局正在重新洗牌。在朝中权倾内外的, 是铲除吕氏的发起人周勃。他是沛下起兵时就追随刘帮的红小鬼,和灌婴同是军方实力派。

政学系的老滑头陈平参加革命稍晚点,但政治野心和手腕早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就锋芒毕露。

刚刚二十出头,大胆鲁莽的朱虚侯刘章和他弟弟刘兴居,则是幸存下来的的皇室远亲,“太子党”代表。

这些人都在吕后的铁腕下各显神通,保存了自己,甚至还骗取了吕氏一点点的信任。如今又每个人袖子上都带着吕家人的鲜血,“热烈拥护”以刘恒为首的党中央了。

这些人手握军政大权,个个是把玩政治的老手,铲除吕氏的时候出手狠辣,毫不含糊。他们之间也有历史上的恩怨,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结成了暂时的同盟。此外还不乏渴望在仕途上一展抱负的少壮派(如袁盎), 而更多的当然是那些不管谁上台,都能左右逢源,保住官位的的老油条(如审食其)。

一朝天子一朝臣。历代帝王和领导者的惯例,是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或拉一派打一派,才能坐稳自己的位子。但稍稍掌握的不好,就会引起一方甚至所有方向的猜疑。而有一点刘恒肯定清楚:猜疑是历代君臣之间祸端的诱因,尤其是在主弱臣强的时候,往往一点点猜忌和恐惧,就会刺激出极端的反应,毕竟是人就有求生的本能。

即位之初的刘恒,既没有势力强大的外戚撑腰,又没有属于自己的政治势力,面对手握大权的大臣们。该怎样在夹缝中求生呢?22岁的毛头小子,要耍心眼,弄权术的话,肯定谁也玩不过。所以,他来了个绝的,索性什么都不玩, 顺其自然。但他青少年时代所受到"黄老之学"的熏陶,使得他牢记两条法宝(golden rules) 一个是低调,一个是平衡。后来终其一生,他都根据这两条准则来左右自己的行为。

刚上任的刘恒,首先找准了给自己的定位(positioning),就是“认熊”. 他逢人便说:你看我是无德无能的,是各位抬举我,非要让我当这个皇帝。以后我要跟各位老同志多学习。汉初的皇族,一贯以嚣张著名。而刘恒如此鲜明的对比,很大程度上打消了臣下的疑虑。至少,暂时没人把他当回事也行。后来,刘恒居然还靠这一手把南越王赵陀摆平了。让他放弃了帝号称臣。可见“蔫驴踢死人”这句陕西俗语是有来头的。

在纷乱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信守“无为”。对于现有的派系格局,刘恒没有做任何主动的改变。从各类史料的记载,都看不出他有刻意扶植过谁或打击过谁。平定吕氏的功臣照例有赏。"三公"的位子自然留给名望高的周勃、陈平和灌婴。其他的, 一切照旧。

甚至从山西跟他来长安的随从,却迟至半年后才得到封赏。其中只有亲信的宋昌被封候,但职务只是负责中南海警卫团,角色类似后来的汪东兴。

他不培植自己的亲信,也不拉一派打一派。对谁都尊敬,又对谁都不过分依赖。对谁都信任,又对谁都保持距离。他不善言辞,所以跟大臣们争论总是输。对出好主意的人,就照办。对出溲主意的,也不数落。一切透明操作。

结果,他成了一个无所不在,又难以触摸的背景。各方势力差不多可以忽视他的存在,转而专注相互之间的防范和竞争。结果渐渐达成了一种张力的平衡。从而让新任皇帝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局面。

然而“无为”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刘恒显然大事不糊涂, 就象学生看成绩,打工看业绩一样,对于皇帝来说,国泰民安才是硬道理。他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学习处理政务上。从他登极后两个月就开始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上来看,他的学习是十分有成效的。

首先在当年十二月下诏废除了连坐法,来年三月又通令各地方政府赡养“鳏、寡、孤、独、穷困之人。” 年长高寿的人每月给米、肉,并要求地方长官亲自送上门。

这些虽然还仅仅是未来二十三年中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开头, 但很快已经做到了"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新官上任的三把火,算是点得有声有色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