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霍松林:以传统诗词创作颂扬新时代新生活(ZT)

(2014-02-19 15:20:59) 下一个

霍松林:以传统诗词创作颂扬新时代新生活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文/记者 陆航 张翼 图/禹梦夏






在墨香四溢、卷帙高垒的书房,92岁的霍松林先生说起话来声音高亢。“我的工作主要是教书,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谈不上贡献。”当代著名古典文学家、教育家、诗人、书法家霍先生一开口即见其情之所系。我们的采访自然也就从教书育人开始。

  知能合一育文苑英才

  霍松林在《八十述怀》中曾有这样的诗句,“高歌盛世情犹热,广育英才志愈坚。假我韶光数十载,更将硕果献尧天”。可见其对教育事业的赤诚。自20世纪 50年代以来,霍松林一直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在国内多所知名高校任教,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骨干。

  霍松林培养研究生有八字箴言:“品学兼优、知能合一”。对“知”,既要求“博”,又要求“精”,博与精或博与专,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合二为一即为 “通”。“我实际上是要培养‘通才’。”霍先生对记者说,正确的求知途径应是由博返约。所谓广博为积累所得,须熟读若干专著,背诵若干名篇,建立稳固的 “根据地”,同时再博览群书,才可收效。霍先生进一步阐述说,所谓“能”,意指能力、创造力,可分为学术研究、文学创作、学以致用三个层面。“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应该搞一点创作,至少要有一点创作经验、创作甘苦,才能较深刻地理解作品。”霍松林说。

  指导博士做学位论文,霍松林也有自己的“三步走”:一是确定研究范围后,放眼古今中外,博览精研,搜集材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和他人所未及的资料;二是厘清研究范围所涉研究史,以力避重复、力求创新,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梳理资料,形成论题;三是围绕论题,进一步博览精研,选好角度,论从史出,考论结合,提要钩玄,探微抉秘。

  新声新韵写家国情怀

  “海鹏刘望与刘洋,稳驾神舟万里航。交会天宫操胜算,欢呼祖国赞端阳。乾坤通话情何热,科教兴邦路正长。载誉归来回首看,太空吾亦有家乡。”这首《赞神九胜利归来》体现了1985年入党的霍松林对国家的拳拳深情。

  七七事变爆发后,正在上初中的霍松林即写出《卢沟桥战歌》、《闻平型关大捷·喜赋》、《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等诸多忧时感事之作,并因此在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时,入列中国作家协会“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荣获“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

  几十年来,霍松林力行兴观群怨、言志缘情的诗教传统。“振兴诗教,此其时也。”霍松林表示,自己现在依然坚持创作,并且坚持认为传统诗词创作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要求“新”,力求题材新、观念新、意境新、语言新,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唐诗音乐美加上时代最强音,这就是当代古诗创造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华诗教传统发扬、文化强国美梦成真的必要选择。”霍松林说。

  教学科研可比翼齐飞

  诗人与学者身份的融合,使这位曾在20世纪50年代写出中国最早的新型文艺理论著作——《文艺学概论》的教坛不老松在新世纪又焕发了新的学术活力。他主编的150万字的《中国诗论史》于2007年出版;作为国内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文及元曲研究领域的大家,2010年他发文提出,杜甫的一百一十八首赠别诗,是“善与人同”、“与人为善”等中华先进文化精华的艺术体现。如今,霍松林已有《历代好诗诠评》、《绝妙唐诗》、《唐音阁鉴赏集》等多部独具特色的著作。

  霍松林强调,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若以搞好本职工作为追求,则教学与科研两者并不矛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业务水平,认认真真地备课即为学习和科研过程,当年,叶圣陶、夏丏尊的《文章例话》、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均为其课堂讲义,岂能说一心教学出不了好成果?“当然,对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的要求应有所区别,一旦确立教学为教师本职工作,就不宜硬性要求教师每年出若干科研成果并作为考评依据。”霍松林郑重言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