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奴化的汉民族

(2011-01-05 07:28:56) 下一个
奴化的汉民族

汉民族原本国力强大并以天下、天子、逐鹿中原等名词来述说自已的强大。再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称呼非我族群之人,自傲自大之架式,在地球上并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与比喻。但是到了十七世纪西方国家经由海路来到了东方,并以轻蔑的语调说「二个荷兰兵或二个英国兵,即可对付五十个中国兵」。为何有如此大的区别,到底汉民族这老大帝国是患了什么病。在此不得不加以探讨,并做出以下的分析。

儒家与统治者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770BC ~ 221BC)百家争鸣,所谓「诸子」、「百家」,提指当时学派很多,而最重要的有十家即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
阴阳家:邹衍
纵横家:苏秦、张仪
杂家:吕不韦
农家:许行
名家:惠施、公孙龙
小说家
其中以儒、道、墨、法四家的影响最大。它是自然发展的、跨地区、跨国界的,汉民族的思想在此时极为活泼。
但是到了汉武帝刘彻 (156BC ~ 87BC)他为了延续政权,采用当时董仲舒(179BC ~ 104BC)的儒家思想。其重点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须「受命于天子」,「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本」的以君王为中心,并得延续至下代以至无穷代的皇权统治。
汉武帝决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自汉武帝以后,所有的帝王无法拒绝「以君王为中心并得延续至下代以至无穷代的皇权统治」。所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被尊为「圣人」,儒教统治汉民族的思想达二千年,至今仍在其余威之下。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它是为国家举材的制度,开始于隋代(581BC~617BC),经过了唐 宋、元、明、清历代一千多年的发展,成为各朝代取士用人的途径。

科举制度在满清统治中国时的方式是,
秀才考试 : 每三年举行二次,又称「县试」、「小试」或「童子试」。分为岁试、科试。由各县级政府主办。合格者称为「生员」,习惯上称为「秀才」。
岁试:逢辰、戌、丑、未年 文武童生并考。
科试:逢寅、申、巳、亥年,仅限文童生考。
举人考试 :称为「乡试」由省级政府在各省省会在秋八月举办,三年一科又称为「乙科」,即为府试,由生员参加,录取者称为「举人」。
会试:会试为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为会试之年该年二月在京师举行的会试。由举人参加,录取后,称为「贡生」(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前十名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为「会魁」。贡士再经过「保和殿」覆试,且列等,才有资格参加殿试。殿试又称「廷试」于四月二十二日举行。殿试录取后称为「进士」。依成绩前十名进呈皇帝御览,钦定名次。进士分为三甲(即三等),即一甲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传臚),其他七名列入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称「赐同进士出身」。
考生是不论年龄,全都以「童生」称之。但分「已冠」(十六岁以上)、「未冠」(十五岁以下)两个层级出题。
科举的出题:全部皆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南宋开始被称为“四书”,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汉武帝时设立“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后来易经不读所以称为五经。也意味著经学的研究方向只限于大全之内,而不可标新立异之说。在绝对统一的墨守四书五经之模式下,士人对诸经的研究被严格的限制在朝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思想受到禁錮,陈陈相因,毫无生气,失去了科技。

统治者+儒学+科举制度 = ?
统治者的思考很容易了解,那就是如何保住万万人之上的位置至无穷代。为要达此目标,采用了儒学思想所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乍看之下似乎是平等的要求,就是要人们认识自己的名份即是,「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而父父子子却只有一代的关连而已,但是君君臣臣是延传至无穷代的效忠,两者绝对不平等。这就是统治者向人民的要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若全民皆深信儒学思想,则帝王之位、统治大权则可传于子、孙以至无穷代。
统治者如何让这个儒学思想能够生根成长,靠的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取士立意极善,但是对取士所研读的书籍仅限制在儒学范围内,也就是只有四书五经,所以热中于科举的人,只需读四书五经就可升官发财,甚至有些人连四书五经也不熟而大读时文(八股文)选刻本以求捷径,结果普遍上缺乏普通文史知识,更没有近代的常识。
科举取士制度将读书人对诸经的研究被严格限制在朝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思想就这样受到了监禁,如此千年来,汉民族的思想就变成毫无生气。终于凝固成为一个毫无弹性的模式,这种严格的制度不但无益于选拔人才,反而造成多种不利。
读经而考取功名成为汉民族光宗耀祖之途,为达目的而倾注全部心血而无暇顾及其他。这种思考到了满清据华后几乎所有的士人、读书人头壳都坏了,挤破头参加异族满人的科举考试。
若从统治者的立场来看,对手无寸铁从科举制度下爬出来,而脑筋僵化的人物,是可以信任的奴隶,放心把荣耀颁给他们。若是开疆辟土功高则震主,这是皇帝、统治者所不喜的,往往震主就砍头。中国文化中有一句名言就是形容功高震主者的下场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得知有了这种儒学思想加上科举制度的帮助,十分满意。是让少数满人(占汉民族不及1%)统治绝大多数汉人的最佳利器,让少数的读书人甘心成为满清奴隶,再由这群读书人领导全民效忠满清。所以立刻开办科举,甚至于增加一门「博学鸿儒科」,让所有知识分子往科举的陷阱里猛爬。这就是对付汉民族知识分子最毒辣的手段,更奇怪的是汉人也甘之如飴。
所以有人称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在坑道里爬山的考试制度。也有人将中国的孔孟思想比喻为「喫人」的礼教。科举坑道是攫取荣耀、接触权力和谋取财富的最佳途径。读书人除了四书五经外,其他任何书都不读,盖科举坑道只靠四书五经开路,读别的书只有浪费时间,除了四书五经的知识外,其他任何知识都没有,也就瞧不起其它任何知识。又在如此的礼教下,中国自古流传下的女人缠小脚,就无法翻身。
中国历代的统治者,知此维护政权的良方岂有弃之不顾之理,一千多年来努力推行,所以将孔子置于圣人之位。将千年来经坑道里爬入科举制度陷阱,所产生的十万名功名人士如进士、举人等,全部都消耗在这「喫人」的礼教中,永世不得翻身。十万名有功名的人是汉民族精英中的精英,再加上数以千万计的读书人,全都耗在这思想受到监禁,了无生气的八股文之中。
原本汉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皆超越西欧甚多,在春秋(BC770~BC476)战国时(BC475~BC221)西欧的社会仍然是在蛮荒的野人部落,曾几何时他们的船坚砲利到达了远东,将远东这老帝国吃得死死的。
这就是解释汉民族国力消弱的原因。
蒙古人对儒的看法却与其他朝代不同,蒙古人把职业分为十级: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蒙古人之所以能建立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是有其先见之明。我们从以上可知儒者在蒙古人统治中国时的地位比娼妓还低,即在蒙古的元朝把儒家贬为常言的:「九儒十丐」的臭老九。

儒学与奴隶观
满人入主中原后,命令所有的男人剃发留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孔子所痛恨的「被发左紝」如今一一实现,汉人被落后的满民族所统治。剃头师傅在街头摆设摊位,旁边有数名清兵监视,随意在路上捉了汉人来剃头,若不遵从立即砍头,杀戮的情景日日在街头上演。
满人人口虽不及汉人的百分之一 ,但以儒教统治中国,仍行君君臣臣的儒术,把汉人管得服服贴贴的。儒生则是有科举便冲破头也要应考,认为有官位即是光宗耀祖,全忘了祖宗八代是什么,根本不去思考满人皇帝是否是要对其效忠的对象。这些不了解种族大义的人全是儒生,成为统治者的标准御用工具。读书人全无自主的思考能力,全中了二千年前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独尊儒术的遗毒。历代皇帝、统治者深知儒学是政权的最大保障,受儒学的影响读书人是不论当皇帝的人是否是汉人,所以历代王朝只有鼓励儒术即可让有「奴隶观」无「主人观」的读书人群起保皇。在此也可证明这群人是属一级奴隶(一奴)。因此中国没有任何一代王朝胆敢提出要更改,只要控制了中国的读书人,只要提供科举及一些官职为饵,儒生全忘了民族大义,全部都成了御用工具,再由他们去管理亿万黎民,统治中国成了轻而易举的事,这也是夷人所称的「以汉治汉」或「以汉制汉」。
这种儒学的影响到了十九世纪未的台湾,当日本人来占领台湾时,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一如明末满清入关时汉人的表现,很快的归顺外族,但是没有受儒学影响的台湾人勇敢面对日本人发生了七年血战,及十四年的武装革命起义。到了1920年代后台湾的读书人在日本教育体制下,急速脱离了儒学的影响,于是台湾的读书人就有独立自主的思考,并且可以看到台湾知识份子轰轰烈烈的觉醒,由此必可比较受日本教育下的人比起中国式的教育,在独立自主性的重大差异。儒家是没有讲人性尊严、人格独立的。
汉民族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全国人民就失去了活动力,思想全被栓在儒教的牢笼内,再也看不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情景,取而代之的是唯唯诺诺的儒学。在二千年持续的儒教影响下,每一个人都是皇帝的奴隶。
满人原本无统治中国的野心,但见到汉民族是个奴性特重的民族,也就运用儒教统治的方式,开放科举,汉人竞相求取功名,结果不问可知,汉人将又关在儒教的牢笼内。忘了自己是汉人,失去了民族大义,对满人新皇帝表达唯唯诺诺的「奴隶观」,满人也将稳稳地统治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汉民族因长期失去思想的活动力,亦将失去领导世界的地位,沦为受侵略者、受迫害者、受殖民者。所以又成为次殖民地。
结论就是读儒学读得多的人奴性也跟著高涨。追求荣华富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进京赴考,求取功名。昇官发财。因此历代奸字辈的人物特多。

轮回因果论
有些宗教是主张人生有轮回,即是前世、今生及后世。即是人死后仍可再生为人,称之为轮回。主张轮回者经常强调今生做个好人,来生会入富贵家,享受人生。这种主张与印度的种姓制度(请参阅p16)大体相似。劝人今生为善。
但是很明显的是印度的轮回因果论是发自极少数的统治者,为了统治广大的群众,不要吵不要,下辈子你会昇一级,这一世就认了。如此千年来印度奴隶是鲜少反抗。到了二十世纪才会有一种「不合作的甘地革命」,由此可以看到印度人的因果文化。
台湾的许多宗教也倡导轮回因果论,但是慎防独裁统治者或其后裔假手轮回因果向人民愚弄。让人民深信生活不好过不是政府贪腐,而是去埋怨前生没烧好香的结果,不但不去修正政府的腐化,反而花钱买功德,如此常常会被神棍所骗。由此观之台湾的专制独裁统治者,它是与印度统治者的目标相吻合的。切记。切记。


十七世纪汉人人口约有六千万,满人约有五十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