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府中国

一杯茶, 一台电脑, 时间悄悄从指间流逝;一句话, 一个玩笑,阳光偷偷沿帘缝偷视
个人资料
正文

中國的經濟是怎麼回事, 轉貼一篇很有見地的博文

(2010-01-24 07:10:16) 下一个
经济结构失衡——房屋泡沫的内在根源

 ·罗慰年·

  这是我在2009年6月18日写的一篇博文,分析了中国物价上涨的结构性原因和中国房屋泡沫的内在根源。——作者记

  中国物价上涨了,从日常生活的到房屋价格,都可以感受得到。物价上升的严重的程度,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对于底层的老百姓,中国的物价上涨,看上去非常地强烈。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物价上涨的“狼来了”的信号。

  第一个信号来源于人们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像第六感一样,莫名其妙地不舒服。这是人们感性的、直接的比较。

  以前,一个台湾的朋友喜欢做指甲,3年前她每到中国内地一个城市,闲暇时间都用来疯狂地美甲,那个时候,给两只手做一副水晶甲的价格大概是人民币200元。那时的行情让朋友很惬意。她对比着来看,当时在台湾获得同样的服务,要花费四倍于这样的价格。而今天,在中国各大城市,这个价格已经拉平,甚至已经奋起直追。这让朋友很不爽,她甚至为之改变了喜欢美甲的生活习惯。

  和朋友感受相同的还有众多常驻或出差到上海的台外资企业员工,根据《中国时报》的调查称,上海的物价愈来愈高,包括房地产、高档餐饮,甚至连一般的咖啡简餐,两相比较,台北的物价已瞠乎其后。

  上海的白领上班族,中午要吃一顿商业简餐,最便宜的西式轻食也要200元,星巴克的平均价格大约都要120元。上海五星级饭店的自助餐,每客价格大约在1500元到2500元之间;位于市区的稍微高级中餐厅,5个人吃一餐,不含酒水,至少要10000元。一万元,都赶上农村老太太一年的所有开支了。近年来,台湾人都会发现,这种消费,连台资大公司的外派专业经理人,都觉得新台币在上海愈来愈不好用。

  第二个信号来源于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的比较。2009年5月中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消费方面,被调查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非常低,超过40%的居民认为物价很高,难以接受。比例比上个季度增加了20个百分点,直线追赶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CPI在最高位时的水平。

  在CPI高涨的年代,基本没有人表示,我们的生活幸福得像花儿一样。认为物价可以接受的居民降至53.3%,认为物价令人满意的居民降至3.5%。这还不是居民感受最见底的时刻,负值区间出现了,这是目前居民对他们的收入感受指数首次下降到这一区间。负的总是不好的,代表了很多无奈。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只有3.4%,这令人非常地不乐观,同比去年数据下降了14%,较前年数据下降17%。

  第三个信号是基于全球城市生活费用数据比较。国际著名人力资源机构ECA最近针对全球城市生活费用作了一个调查。调查涵盖三百七十多个跨国企业外派员工驻地城市,并针对粮油杂物、奶类产品、肉、鱼、新鲜水果、蔬菜等日常消费物品,以及饮品、烟草、衣服、电子货品、汽车、外出用餐等一般需求总共一百五十项进行支出调查,样本数十分全面。

  调查显示,跨国企业派驻亚洲区员工的生活消费指数大幅度攀升,在亚洲城市生活消费前十名中,大陆即占了五名,其中北京、上海、香港等大陆大城市的消费水平已在国际上名列前茅。北京、上海与香港的全球名次从去年的104、111与98名,今年跃升为26、28与29名,挤进亚洲最贵前十名,而台北与高雄则居亚洲第11和第18名。在没有占有更多的数据的前提下,我觉得这个调查可以是中国跟亚洲其它城市目前的物价对比的一个参照。虽然北京、上海与香港的排行没有高于台北与与高雄,但其排行增长的物价峰值,给生存在这几个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物价上涨了。为什么中国物价在近期有所上涨呢?中国的物价上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2008年下半年,中国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后,中国货币信贷环境随之变得异常宽松,从而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继续上升的担心。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樊纲认为,中国经济波动,主要是内部调整造成的,不单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中国经济波动大部分属于内部波动,是中国宏观政策在起作用。从“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关系来讲,现在还远没有到需要处理通货膨胀隐忧的程度。中国目前考虑处理通货膨胀隐忧为时尚早,中国还应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呵护经济。宏观扩张性政策要执行两到三年,才能把经济真正托稳,货币政策也要配合财政政策扩张。中国的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有关部门需要防范下行风险。鉴于这种对经济形势的估计,中国政府继续选择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准备恢复正常的货币政策。分析师认为,中国在2010年将面临巨大通胀压力的风险越来越高。坚持目前向经济中注入资金的做法,可能无法控制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会转化为物价上涨的动力。

  顺便说说,樊纲这里使用“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他所说的“货币经济”指的应该不是在生产领域之外的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以前,中国经济学界使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对应。我认为,用“金融服务经济” 或“伴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应更确切。虚拟经济,指的是互联网经济,比如说,淘宝和网上游戏等。金融服务经济,使用了互联网的手段,但不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不过,用“货币经济”的概念代替“虚拟经济”,也不准确。

  如果我们单从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服务经济的矛盾来看问题,我们可能会忽略掉一些关键性的现象。目前的中国经济的动向,与国际经济的大势是不能割裂开来看的。在对中国的经济的分析中,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不能不联系世界经济的大形势来谈。

  中国的物价上涨,是一个国际经济大势下的一个综合因素的结果。物价上涨乃是源于中国在全球经济下的经济结构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失衡之一,是国内生产与出口生产的失衡。

  2008年,中国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6.7%。按樊纲的最新数据,以净值计算,净出口占中国GDP比重为15%。从单一年份看,净出口占中国GDP比重好像不大。如果按照累计净出口计算,中国的近2万亿的外汇存底,就代表着国内生产与出口生产的失衡趋向。 2万亿的外汇存底,代表了海外的“超前消费”,消费掉了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在贸易的本质被扭曲的前提下,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海外消费黑洞。根据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数量论”。这个思想,其实背后也隐藏一个没有被说出来的道理。假设在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货物的减少,也就相应使货币数量表现为“相对增加”的现象,相应使物价上涨。这也是 “物以稀为贵”的道理。1988年,中国经济改革的价格闯关,引爆了“抢购潮”,市场上的物品因为人为抢购,突然减少,使物价暴涨。目前,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失衡,按每年6-15%的净值计算,20年积累下大量的“货物欠缺”。这种欠缺,与老百姓手中的货币量的比值,越来越大,形成一个张力,其结果,也就是物价必然上升的第一推动力。

  失衡之二,是货币数量与劳务价格比例的失衡。

  由进出口失衡造成的货物量与货币量的差额形成的巨大的黑洞,消耗了中国的大量资源和劳动力,换回大量外汇。外汇在国家手里只是一个额度,实际上与市值相等的人民币却到了外贸公司手上,也就是说回到了市场。在经济平稳的时候,这笔钱会很快的又成为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支付手段,回到生产领域。在外贸生产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打击的前提下,这笔钱就可能成为“孤魂野鬼”,到处流荡,成为社会上的额外的货币量,流向房地产或股市或消费领域,从而抬高物价,这是其一。

  其二,外向型生产的劳动的产品,被海外消费掉了,但是,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本,却基本上由中国自己承担。而这些年来,中国的出口能够维持的一个优势为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劳务价格没有随着这些年经济的发展而同步提高,没有慢慢接近“世界市场价格”,造成一个巨大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的虚位等待填补,需要还账。结果,表现在经济发展衰退的情况下,市场上大量的从出口生产退出来的资金转向消费领域、与民争食。社会上资金的暴增与现有老百姓工资量的差额,构成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到了一个奇点,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抢购的动力。二者的失衡,是造成目前中国物价上涨的第二个推动力。提高工资,提高劳务价格,将相应减少了二者的比值,从而降低物价上涨对普通老百姓的压力,并由此减缓这种压力的反作用带给市场的物价上涨的推力。

  失衡之三,是实时经济与未来经济的失衡。

  目前的中美国际贸易,已经脱离了贸易的本质,表现为“实时经济“与“未来经济“的脱节。根据樊纲的数据:2009年前5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5.84万亿元,远超过去年全年的4.91万亿元,且超过今年新增贷款目标下限5万亿元。同时反映国内金融体系流动性状况的广义货币供应量 (M2)增速自3月份以来也连续3个月维持在25%。以今年投资人民币9,000多亿元计算,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相当于3%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要知道,这一部分的投资,有10%将以信用货币的形式作为外汇在“未来经济”中储存起来。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2419亿美元。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出口占GDP比率为37.57%。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3957亿美元。出口14285亿美元,进口11331亿美元。出口占GDP的比率是32.5%。。由于中国外汇的数字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实时的经济能量注入社会。这部分社会总劳动,将来无论以什么形式兑现,都会引起物价的攀升。

  今天,中国的物价上涨,人人都感受到了。分析这个现象与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相关性,分析它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中国物价上涨的实质和本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