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书屋

收藏网上的好文好贴,并愿意与网友分享.
正文

把目光投向民间

(2009-09-22 09:47:04) 下一个
把目光投向民间 by 阁老

我喜欢收藏,尤其喜欢收藏字画。

这些年漂流世界各地,捎带着收藏了俄罗斯、意大利、法国的经典油画和现代艺术作品。相比之下,中国字画还是我的最爱。

我这人有个怪毛病,收藏字画,很少收藏名家的作品。

首先,我的眼睛从不盯着古代名家字画,当然古代名家的字画肯定是好东西,自汉唐以来,历经二千年的大浪淘沙,反复筛选,流传于世的肯定是精品、逸品。但是数量就那么多,你很难弄到真迹。书画市场上的东西,不知道被人梳理了多少遍,沧海遗珠绝无仅有,几乎百分之百的赝品,犯不着化那个时间和精力。所以绝对不去潘家园的“鬼市”淘宝,也不去琉璃厂“海捞”,那片天空绝对不会掉下馅儿饼,那个码头一清见底。

其次,我的眼睛也不盯着当代的名家字画。这里面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当代的名家中,真正突破前人的大家可谓凤毛麟角,可以说基本上是因袭前人的旧迹,很少创新,多半是摹仿之作。别看一些画家标着“白石门下”、“苦老弟子”的标签,那都是拉大旗作虎皮,银样蜡枪头。

第二社会的浮躁和市场效应导致了书画家的浮躁,真正静下心来、执著于创新的人很少,逸笔草草,精品逸品少之又少。

第三有些书画家出名以后,便固步自封,不再锐意进取,艺术语言越来越贫乏单调,作品呈现出明显的贫血和缺氧。

第四一些所谓文化艺术界、演艺界名人的字画,鲜有出类拔萃的东西,多半是附庸风雅之作。充其量是“票友”,闹着玩儿的。

所以一般地说,名家的作品艺术含金量和其名声绝对不成正比。别看他们的头上有种种炫目的头衔和美丽的光环,那都是虚的,不能代表他们的水平。

作为收藏家来说,收藏的是艺术,而不是收藏名声。

由此,我的目光主要投向民间。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真正的好作品,真正锐意创新者是在民间,而不是在喧闹浮躁的画坛和书坛。

江西南昌的黄秋园老先生生前只是个银行小职员,画了一辈子画,不被人们赏识。老先生驾鹤西去,给两个儿子留了一大堆画。老大说烧了吧,老二说先别,赶明儿拿到北京请人看看。到北京琉璃厂请人一看,没人敢定论,推荐他去中国美术馆请馆长刘开渠先生看。刘开渠是雕塑艺术家,看后说我说了不算,你请李可染先生看看,他说了算。李可染先生看了半晌不语。这黄家老二心里直发毛,大着胆子问李可染:李老,咱家老爷子的画到底咋样啊?李可染只说了一句:画得比我好。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黄秋园先生身后的荣誉。

无独有偶,湖南怀化师专的易图境老先生多少年来也一直默默无闻,差点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直到八十年代末才被人们认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被人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写意大家”。 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既笔墨厚重、苍艳老辣又质朴自然、情趣万千,他大胆地用浓重的色彩表现对象,成功地走出了自己独创的艺术道路,创造了崇高壮美的焦墨重彩画风。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黄永玉先生参观易图境画展时题词“雄强苍古”予以赞誉;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刘勃舒在《易图境国画研讨会》上感叹道:“坦诚地说,作为一个画家,我认为这几年在写意花鸟画方面,没有看到像易老这么好的画家,他是一个超越!”;中央美院美术史系主任、著名美术史论家薛永年专门著文称颂道:“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比之前人显得更加苍劲、更加拙厚、更加热烈、更加奇谲、也更多抽象意味”;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著名画家周韶华说:“易老的花鸟画改变了中国花鸟画的格局。与以往的花鸟画比,有非常大的突破,表现的是一种大气象、大格局、大境界。”

有朋友问我在民间收藏到好东西没有?
那当然有,如果有缘,你到北京,来我家看看藏品,和时下鼓噪的名家作品比较一下,就会明白我为什么把目光投向民间。


进入讨论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