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若一生

希望每一天都能吃得下、睡得着、走得动……
正文

夏日养生絮语:温风至极小暑来

(2009-07-07 12:06:24) 下一个

 今日小暑。《黄历》: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至极点,故名。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礼》曰: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

    一候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小暑的到来,意味着进入了炎热季节,但还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间。
   
二候蟋蟀居壁。《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 
        三候鹰始挚。原为鹰乃学习,“习”字本义是“初生的小鸟拍打着翅膀反复地试飞”。甲骨文中最早的“习”字刻画的是一对翅膀,《说文解字》示:“习,数飞也。”后《元史志》改之为鹰始挚。挚,搏击也。

    蟋蟀、鹰皆随阴迎阳之类,二三之候,意思是说在炎热的夏季,一些喜阴的生物也初长成,隐隐地昭示了肃杀的秋天也将要到来。
 

    从小暑到立秋共计
30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段时间炎热多湿。那么在此炎炎夏日,人们应当如何养生消暑呢? 

    精神调摄第一:心定自然凉。
 

《内经》曰:“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调寒暑。” 小暑之季,气候炎热,按中医五脏主时,夏季当为心所主。因此应当静心养性,顾护心阳,才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
   
中医认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皆自外而来,可以通过影响人体情志活动导致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研究表明:人对热的耐受力是与情绪有直接关系的。在中暑的人中确实有16%的人与不良情绪有关,这在医学上被称作“情绪中暑”或“夏季情感障碍症”。
   
心者,君主之官也,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神妄动则易精神涣散,气血运行不调,人体阴阳失衡,容易感受外邪而致病。因此,夏季养生精神调摄当以“心定”为要旨。

借用道家的一个比喻:心绪如一杯浑浊的水,放着不动(定),经过一段时间(静),浑浊的杂质沉淀下来,终至转浊为清(凉),成为一杯清水。定心、静心、清心既是修炼的过程,也是养生、得道的法门。

饮食摄生第二:惟其常也,大凡快意处,即是受病处。

夏至以后,秋分以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阴初生,应当顾护脾胃,勿过食肥甘油腻,亦勿贪食生冷瓜果。

夏为苦,按照五行属性,五味对应五脏: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常见饮食调养无外扶衰、乘旺而已。此类论述颇多,不再赘述。谨记《抱朴子》所说:“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无论四时,五味不可偏多,一定要考虑个人的体质差异。

谈了“食”,就再说说“饮”。

中医认为:夏日伏阴在内,热饮得有微汗为最妙。饮宜暖,热饮是为了助阳气,符合“春夏养阳”的养生原则。
 
    首选的饮品:热茶一杯。
    据有关试验表明,热茶的降温能力大大超过冷饮制品。茶叶中富含钾元素(每100茶水中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绿茶10.7毫克,红茶24.1毫克),既能解渴又可解乏。
   
其次,还可选用各种药食同源的消暑汤或粥。在我国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的民间,在小暑大暑之日,常用荷叶、扁豆、苡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灯芯花等药味煲成消暑汤或粥,以消夏解暑。

最后,用《仲夏》一段文字作为本篇结语:
   
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危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虫羽。其音征。律中蕤宾。其数七。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小暑至。螳蜋生。鶪始鸣。反舌无声。天子居明堂太庙,乘朱辂,驾赤骝,载赤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其器高以觕。养壮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