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明道,耶稣践行--孔子言三
玄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儒门弟子都将"从心所欲不逾矩"当作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实孔子这句话并非止于描述一个人生境界,而是开出一片圣道天地。两千五百年来,国人将孔子明道停滞在现实生活中了,虽然不能算错,却没有让圣人所开出的这片精神天地继续发展而繁荣兴旺。只有到了今天,地中海文明和中华文明几乎到了骨肉契合的时刻,在耶稣的践行中,我们才看清楚孔子所要启示给大家的遥远的灵光。
上一篇关于孔子和耶稣的文章从耶稣的福音出发,到孔子的教诲落脚。这一篇将从孔子的明道出发,推导出耶稣的殉难。因为两位圣人如此密切的联系,我深切地感觉到,任何人如果在其中一位圣人里去攻击另外一位圣人,都是令人遗憾的。
这里要首先明确"心之所欲"和"矩"两个概念。孔子所谓的"矩"应该就是他所崇尚的克己复礼的"礼"。孔子崇尚礼不是看重外在形式,而是关注礼所达成的社会秩序。礼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随历史而变化,但是社会秩序这个人类追求的根本是不变的。孔子所谓信而好古和恢复周制也是劝诫世人莫被欲望驱使,而将人生目标放在社会秩序上面。这样的生命理念到现在依然是人类社会奋斗的长期目标。
人首先是社会的存在,同时又是灵性的存在。因为人必然要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人的天赋本性和自己的成长经历都规定着人必然要到社会整体中才能找到自我的价值。作为灵性的存在,人必然不会只局限在物质层面的利益,也将关注自然界的秩序和精神的价值。孔子所谓心之所欲,应该包括物质欲望且不局限在物质欲望,而必然要向自然秩序和精神价值等方向提升。思路开阔到这里,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顺理成章了。我们所接受的基础教育中,孔子这句话被理解为人生自由的相对性,在物质享受方面要遵守规矩,人的修养到达一定境界时就能达到内心所想必然符合社会规则。这种理解是在圣人开辟的通向广阔精神世界的道路面前却步了,从而局限在物质运作的相对自由中。精神自由是更大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
如果用当代大家熟悉的概念来理解,孔子这句话意思就是感情与理性的合一。从中国天道观看是顺应天道,从西方一神论看则是合神心意。实际上人的理智本身是强大的,人的感情本身是深厚的,只是在现实中往往是片面的理性摧毁了直觉与感情,或者是被欲望操纵的感情排斥了理智。人的理性会受感情的干扰,因为人的各种层面的欲望和执念会在人的思维过程中跳出来扰乱人的思考。虚荣,恐惧等片面局限的感情,和自私局促的爱,会中断理性思考的进路,最后选择了眼前的物质利益,从而心理需求得到暂时的满足。突出的例子是世界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指责。这种指责似乎占据了道德至高点,其实是妇人之仁。世界现代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技术发展导致人类欲望膨胀和人口爆炸。解决方案无非是两个,欧洲的节约能源和中国的计划生育。当然,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中存在野蛮执法的事情,但本质的障碍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传统的多子多福和现代的追求自我生活品味的小资观念。首先说,意图推翻传统价值理念,否定养育儿女的义务而追求自我的思潮已经在美国被证明是巨大的人文灾难了,中国许多人依然在重蹈覆辙,令人痛惜。生命的延续本来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否定生命的这一责任,也就悖离了生命的根本价值。其次,传统的生儿育女的责任意识并不等效于多子多福。我认为在当代追求多子多福,反对计划生育是错误的。这是将信念禁锢在教条中,是在人口背景已经有本质变化后的刻舟求剑,同时也是将感情局限在个人家庭中,将爱和责任局限在血缘关系上了。在当代社会中,人依然要坚守家庭价值,依然要有养育下一代的神圣责任意识,只是不能再将这种人类的社会本性局限在血缘关系上。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耶稣说:爱人如己。所以,大家在限制生育抛弃多子多福意识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爱奉献给素不相识的人,履行生命延续的职责。
如果说,感情干扰理性是矫情,那么理性欺凌感情就是武断了。一些欠完备的理性往往凌驾来自灵魂的感情。糟糕的是这样的理性往往还妄自尊大,目无天理。这种理性将人和生命的本质物质化,漠视感情在人灵魂中的决定性作用。在上世纪的全球诸多灾难中,共产主义所导致的灾难占了很大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在中华大地上,几乎每个人的纯真感情,包括对父母子女和爱人的至爱,都曾经与那个自负的理性有过激烈的冲突与纠葛。在无边血泪冲刷了近十亿人的心灵之后,国人痛定思痛,传统开始复归。因为有文革和大跃进,中国堪称遭受共产主义荼毒最严重的国家,同时中国也将成为最终对共产主义盖棺定论和废物利用的国家。
纯真的感情与透彻的理性之间的凝滞是可以被人的直觉捕捉到的,好像并非十分困难。而当这感情和这理性化掉其间的隔阂而融合一体,那种顺畅开阔直通天际的直觉,则更加容易被体验到。也许这里我们又要引用爱因斯坦所推崇的那种以直觉超前发现科学原理的心理状态。将规律描述出来,其间的自恰性与可解释性的契合,在人的精神中唤起的畅快感,正是人心灵中的直觉每时每刻都在期待的。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诤臣在君主犯错误时苦谏甚至死谏,其实就是感情和理性的悖离与冲突。按司马光的说法,就是"彰君之恶,显己之德。"其结果多是诤臣被黜,奸臣横行,君主更加堕落。诤臣在那个时刻不是用理性去判断利害,而是用教条与历史虚荣判断情势,以偏颇的感情和冲动行事。这样的状况下,不用说普通君主,就算是品德高尚的名君也不一定那么容易听得进去。在这样的时刻,需要处乱不惊的沉静内心来感染决策者回归理性道路。春秋时期郑庄公有一个极著名的典故--黄泉见母,颖考叔说服郑庄公的方式就是着意营造那样一个时刻,让感情和理性契合一起,郑庄公便幡然醒悟。很多人认为这是说客的智慧,其实这不是人的智慧,而是人归于天道时刻的灵光。俗话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中的情理会达到程度或高或低的契合。
中国官场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其实许多犯颜直谏者不能算殉国,更不能算殉道,只能算殉教条。但是,其中有一些殉难者却堪称殉道,与耶稣殉难有相似的味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东汉的杨震,陈蕃与李膺。值得思考的是他们的殉道并非君臣争执,而是跟祸乱朝纲的外戚争斗。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后汉书或者资治通鉴的记载。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区别来了,与君主直接冲突的人往往拘泥于教条,其着眼点在个人名节。这与基督教世界的对应,就是那种检视自己的信和行为是否符合教规,自己是否得入天堂。而真正的殉道者并不看重这些,而是看重实际效果和本质的道。关于君主制度中的君臣各自责任与互动,对当代人已经比较陌生,这里不想展开讨论,只是提醒大家不要妄下结论而自以为比封建帝王将相崇高就是了。
最后我们来看耶稣的情形。当我们读耶稣的时候,多有一种特异的感觉,许多基督徒会说,那是神的话,当然不一样了。我的理解,耶稣的许多话都体现了感情和理性的完美契合,这样的时刻,也正是天道之光降临到人心灵的时刻。你说那是神的话,倒也不算离谱,只是太笼统了,容易被教条化,从而忘记了神的灵光,而禁锢在那些有限的词语上。耶稣的话的特点与孔子老子不同,极其通俗,却又直入人心,让人瞬间澄彻。这样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感情与理性契合的时刻。人的生活与成长过程中总有许多烦恼,或是理性的片面与僵滞,或是感情的碰撞冲突,最难化解的就是感情与理性的直接矛盾。当圣人点透那些滞塞处时,人便豁然开朗了。
耶稣心之所欲是什么?殉难以唤醒民众。这种作为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可能并非合适的抉择,因为中国文化倾向于生命的和谐审美,死亡是比较令人惋惜的。但是在希伯来文化背景下却成立,中东地区的历史是充满血腥的,而犹太教又有以生命祭神的说法。社会环境方面,当时是罗马统治时期,罗马在政体上彪悍,在信仰上虚弱,文化上难以重塑希腊的辉煌。政治导致的苦难,犹太人内部在信仰上的教条化,造成这个宗教的堕落。
耶稣是奠定人类价值体系的轴心时代的最后一位圣人,也是目睹灾难与危险最全面的一位。序言中提到,圣人在直觉灵命和感情上是无我的。面临这样的灾难性前景,耶稣的应对是拯救。耶稣将无我做得十分彻底,他的拯救目标没有局限在自己的民族。这个拯救从犹太民族开始,并遍及不分种族的所有人。当然,这不是要分个亲疏远近,而是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效果上出发。因为地中海文明的信仰背景,还有犹太教的特定文化背景,耶稣的选择是救赎。耶稣的救赎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地中海历史依然血腥,但其驱动力不再单纯为欲望,也同时包括了意志对欲望的抑制甚至屠戮。耶稣是否可以不用救赎的方式来完成拯救任务呢?从政治角度看是可能的。罗马执政官对耶稣无敌意,犹太祭司敌视耶稣却没有决定权。但是,那个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决定了耶稣的命运,只有通过救赎这种方式才能唤醒人们。而后续的三百年基督徒殉道史更加证实了耶稣殉难的无可选择。持那种文化思维的耶稣在感情上选择了救赎,而那个文化圈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则决定了只有救赎才能唤醒人们,结合历史背景的理性思考同样让耶稣选择了救赎。这正是感情与理性契合的时刻。
圣人在信仰状态上的感情与理性的完美契合,我倾向于用儒家的"诚"字概括。以下是摘自旧文的一段:
<中庸>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性指顺乎天理天道的本性,没有外界规范予以束缚而自然成就。自诚明是通过悟道而得到信仰,然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再从透彻的信仰生发出系统的宜于大众践行的信念和信条,然后将这些信条广布天下并形成信众团体,则构成了宗教。世界各大宗教的立教宗师无一不是自诚明,从而能够从个人大彻大悟的信仰衍生出与当时统治性宗教有异的宗教来。这是从灵感和启示出发对宗教道德体系的演绎过程。以诚来概括圣哲的信仰状态很精确,这种状态与一般贤能的信仰状态有境界差异。自明诚则是从宗教达成信仰,首先相信别人的观点,皈依了宗教,然后经过长期的个人实践和领悟,从各种戒律规范的实际履行中综合性地达到宗教的核心信仰。
关于源自彻悟的信仰和由宗教信条锻造的信仰,在<儒学的信仰宗教和基督教的神迹信心>一文中有详细的探讨,此处不再赘述,请参见: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714
文中后半深入讨论了耶稣神迹与信仰的关系,恭请基督徒朋友们指正。
此文为<圣道三百言>之一章,全书在以下网址陆续发表:
谢谢您的批评指正,请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4445/201305/1329.html
在回覆网友时,我没有详细说明,请谅解。
核心问题在于,大家多是因为自己信了某个宗教,从而要维护自我精神的自成而要反对其他宗教的圣人。其实,真正能体现耶稣精神的是无我。有了无我的心态,人就不会轻蔑其他宗教圣人,而是去谦卑的学习那些圣人了。
他没有说错, 你有一些观点跟事实有出入; 你立刻的反击反而显得无力。 难道你用“喊着基督的圣名,干着坑耶稣的事情” 这样的指责就能堵住众人的口吗? 写评论的人, 不管是不是基督徒, 指出你文中的欠缺, 总要感谢才是。会骂人的人并不一定代表真理, 哪怕是饶着弯的。 所以, 省省吧。
耶稣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这句话表达了当时犹太人和迦南人的相互对立关系。而耶稣的本意是什么?耶稣在这句话背后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基督徒们是否看懂了?大家常做的事情就是喊着基督的圣名,干着坑耶稣的事情。
耶稣的另一句话,"这就是你们借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如今很多基督徒借着基督的圣名,废了耶稣的灵魂。
还有我记不清是否您老人家的文章,说约翰福音写得很晚,是后人编造的故事,更让人讪笑,真是啥人都敢晾翅。四部福音书是圣灵分别要向世人显明耶稣的王性,仆人性,人性和神性,这是新约概论101课程。连这些都没研究过的人,就敢妄凭耶稣。我不好用“狗胆包天”这个词,只用“人胆包天”这个词就足以说明海外知识分子的狂妄了。
谢谢推荐。日后细读The Beginning of Wisdom
宗教本身没有进步和落后之分,但是宗教的教派是有进步和保守之分。两者不能混了。
伊斯兰教也有很多很好很和平的教派。
什么是宗教?在精神世界里对神和神的旨意的无限崇拜和无限信仰,就是宗教。人类社会和动物世界的不同就在于动物世界是被动的,人类因为有思考能力,能主动地克服困难,并在准确的思想指导下,争取更多的幸福和快乐。如果思考方法错误,就会妨害社会发展,乃至文明倒退,甚至使人类社会比动物世界更悲惨。所以要成功的建设文明社会,必须有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而正确的思想和方法来自于一群头脑清醒,道德高尚的社会精英,他们目标高超,胸怀天下,不断的制法,执法,把人类社会建设得更先进,更文明。那么什么方法能使人类长期保持头脑清醒,道德高尚呢?-不断的灵修。灵修的源泉和法则来自那里呢?-来自神,唯有来自神的旨意。-这也是我对“植根宗教”的理解。
最近荣获“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余英时先生,堪称中国文人的代表,他为偌大的民族缺乏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而烦恼了几十年-在此,我要大喝一声:中国知识界对宗教的迷思必须结束了!是到了彻底醒悟的时候了!
在二千四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KRATES)就已经认识到“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创造世界的唯一,他派遣了诸神到人间,让人们崇拜,并按神的意志行事。。。
上帝眷顾东方,孔子诞临中国。孔子就是中华民族之神,他的大道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核心,是万年不变的真理。在中国,唯有用孔子的道日日灵修,才能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万年不堕,一俟我们的民族精英心中有仁,制法必明,心怀孝慈,执法必宽,文明中国不日可期!
在二十世纪初,有很多忧国志士为了中国早日富强,饥不择食地把西方的一套搬回老家,希望在黄土地上种出比萨斜塔,结果显然是失败的。当年胡适之之流,官费留洋,回国后在改进思考方法上没有什么建树,也不明白怎么区分迷信和宗教,却在打倒“旧思想”上不遗余力,若狂犬吠日,把我们的民族之神孔子的大道尽情污蔑诽谤,造成了近代社会的思想动荡,他们是中国文化界的罪人。
从迷信到宗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飞跃。其实西方社会也曾经沉沦在迷信宗教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连年不断的宗教战争,使人们渐渐了解迷信和宗教的不同,更在二十世纪初,制订
(1)
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从此,社会建设突飞猛进。在中国,多的是迷信行为。把宗教行为视为迷信行为更是普遍,很多人的精神世界至今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也有热心的宗教人士努力地把佛教,基督教引入中国,来普度众生。上帝给了我们孔子,可是还有人在求神拜佛,孟子说:“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是这些人的写照。中国的知识界如果能认
清迷信的危害和宗教信仰的崇高,并更进一步的认识到孔子是我们的民族之神,孔教是中国
长治久安的基石,大家一起传教布道,那么,我们的中国回复到礼义之乡就指日可待了! 08/JAN/2007 基多山人
p.s :楼主搞不清宗教和政治的区分,就少说一点-你竟然不知道孔子在中国‘有宗教之实,无宗教之名’而已?你的书算是白读了!
是啊,是没到年龄。但反过来说,年轻就是要有反骨,就是要有冲劲,就是要有打破圣人给的框架的激情。年轻千万别信宗教,会磨光自己的利刃的。
推荐一本 好书
书名:《The Beginning of Wisdom 》
Reading Genesis
作者:Leon R. Kass
www.press.uchicago.edu
谢谢
玄野小弟的 智慧 非吾等的级别。
--- 很敬佩。
宗教探讨和思考 是人一生 的必须 的 智力行为。
这是 先知大卫 的 经验。
《创世纪》是 《圣经》的 源发之地。
是《圣经》思考的初始。--- 是思辨 的 根基。
所以,如果《创世纪》的思维 还不能 是 你的根。
那么,后面的---- 你必会--- 云里雾里 的 魂乱。
“上帝” 是 个 什么 概念,如果 这个
基本概念 不甚清澈、清楚、名定,
那么,一切都是 徒然的一场 空!
谢谢 《创世纪》是一生的工程。
> 仍然和两千年前的尼哥底母一样
As Santayana would say, perpetual infancy.
> 耶稣,其实也就是一个比较有同情心的奴隶主罢了。
I think you should re-read the Bible.
But that may not be enough. You need a revelation. If you are young, you've still got time. God Bless.
基督教的产生背景就是奴隶制。纵观整本《圣经》,无他,但人乃上帝之奴也。耶稣,其实也就是一个比较有同情心的奴隶主罢了。
拜托,都21世纪了,还从理性上相信什么处女生子,人死复活云云的东东。你我都是成年人而已吧,还没到老年,感悟人生呢~
耶穌祂就在你我的身邊,任何事情都有祂的意願。基督教最核心的地方是救贖和愛。願作者多認識一下耶穌。
林语堂读《圣经》,认为神学把耶稣喧宾夺主了。他老人家还读到了耶稣的语气。有时间,我再好好读读林语堂这本书《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耶稣从灵魂深处着手,要求将旧的意识形态拆毁、埋葬,然后重建。
It's sometimes good to discuss about the two and other 圣人s. But eventually, the only one you cannot avoid is yourself. 圣人can go to heaven or hell. That's their predicament, not yours. Jesus was not a narcissist. He might want you to spend more time on improving yourself instead of explaining 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