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的声音-安妮鲜花博客

安妮鲜花(Annie.com.cn), 海外游子创建, 精品鲜花及品牌服务的结合, 成功人士的选择.
正文

当妈后工作生活如何取舍

(2009-10-16 06:10:37) 下一个

做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一直以来都争论不休。就我个人而言,享受过全职妈妈对宝宝全身心投入的快乐与充实,也正在品尝着职场妈妈一根蜡烛两头烧的不容易。其实不论做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都需要有取有舍,只要是做妈妈,就要平衡自己的梦想和家庭、孩子、老公以及老人之间的关系。

 

 

 

    记得我家小宝没出生的时候,有一次和高中同学小聚。一位关系很好的同学对于我这几年的变化觉得很是不可思议。

 

    他一直在追问我:你怎么就这么想得开?怎么可以有了宝宝之后,说放下很体面的工作就放下。然后现在在自己的事业正进行得起劲的时候,又准备要第二个宝宝?你不觉得累吗?你还有你自己的生活吗?为孩子所作的牺牲你觉得值得吗?

 

 

    其实我知道他之所以有这一系列的问题,是源于他的爱人一直不肯放弃自己的工作。他的爱人我也很熟悉,非典时期,我曾经看过她写给儿子的一篇文章,那份才华和母爱让我着实感动了很久。我们也曾拉拉杂杂地说起过一些婆媳关系的问题。当时她曾经说,女人要出去挣钱,不然在家没地位。所以她在孩子才几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找工作,也很快就上班了。我不知道她的这个想法和婆婆对她的态度是否有关系。其实按照他老公的状态,做全职妈妈在经济上是没有问题的,他老公一直都想让他全职。但是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想法,工作经常出差,对孩子照顾少使得她老公和婆婆对她颇有微词。而在他老公和我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婚姻已经走到了边缘。

 

    我很为他们的婚姻惋惜,更同情这个无辜的孩子。其实,是否作全职妈妈,这件事情本身无所谓对错,但是,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如何能够体现出对于家庭、丈夫和孩子的爱,如何取舍,如何使自己的生命获得平衡,这才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做全职妈妈,等于就是家庭妇女。所以,对于那些供养我们成人的父母,应该是第一个不赞成的。即使他知道你的经济没问题,但他担心你的将来,也担心你的家庭会不会有变数,更会觉得你辜负了他望你成凤的希望。

 

    记得有一次我在温哥华的图书馆,这里面阳光很好,很多妈妈都推着小宝宝来晒太阳。有一天,我就听到一个看似比较有文化的华人阿姨(应该是不到60岁的样子吧)连呼:悲哀,真是悲哀啊!这一个个都高级知识分子,越海留洋,到这了,整天就陪孩子玩。真是人才的浪费!当时周围的全职妈妈们也都相视一笑!

 

    其实我知道,对于这些妈妈们,都是全职妈妈的支持者,也是受益者。在国外,孩子在三岁以前基本都是妈妈全职带。有些西人妈妈,基本都是2-3个孩子,所以一般全职妈妈的时间大概要10年左右。甚至那些花了很多年费了很多银子的医生、律师等职业女性,选择全职妈妈的比例也非常高。

 

 

    从客观上讲,国外的托儿费用非常高,而且原则上都是从三岁以上才开始接收。以温哥华为例,如果以每个孩子600-1000加币/月(合人民币就要4000-7000元)的费用计算,那么三个孩子的托儿费用是惊人的。

 

    而从主观上讲,国外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参与的要更多一些,对于孩子的行为礼仪,都认为应该是家长分内的责任。同时,国外的幼儿园、学校不像我们国内的延伸服务那样多。所以整个社会对于孩子的教育,都还是以家庭为主,不管是什么样级别的家长,即使是总统总理,都会对孩子投入特别多的精力。家长对于这份责任看得比国内的家长更重,不会想到去交给别人。同时,国外也没有老人带孩子的习惯。

 

    另外,国外的孩子兴趣班开始的都非常早。比如从6个月就开始可以参加游泳训练班,3/4岁就开始参加滑冰训练。这些兴趣班基本都在下午3-6点之间进行,如果家长上班的话,这些活动基本就没办法进行。而对于他们来讲,各种兴趣爱好尤其是体育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可能比学习更重要。这就是观念的差异。因此国外的全职妈妈很正常。当然,不做全职妈妈的也很多。总之,做全职妈妈不会有像国内这么大的精神压力。

 

 

    在中国,近些年高知阶层的全职妈妈越来越多,我觉得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我们父母的这一时代,每天为温饱奔波,整个社会对教育就不重视,也没有什么人真正地把儿童作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客体,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需求。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人成年后才发现很多源自于童年的心理问题。就像我妈妈说的,直到有了我女儿,我和她说一些儿童心理方面的观点,她才开始明白孩子是怎么回事。从这一点上来说,目前社会上的全职妈妈越多,尤其是高知妈妈的比重增加,对中国儿童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会越来越大。

 

    而从孩子的个体来讲,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就是两件事:一个是安全感,也叫母子依恋关系。还有一个就是社会适应性。而这两点的建立,最重要的时间段都是在三岁以前,主要从妈妈那里获得。

 

    妈妈和孩子朝夕相处,最大的大好处就是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会更好。这个安全感的用处真是太大了。自信并相信他人,是很多成功人士的重要品质。有些人成年以后仍然不自信,也难以信任别人,根源基本上都来源于3岁以前母亲给与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说,母亲没有让孩子感受到随时随地无条件的爱。或许是时间的问题,或许是方法的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看似在孩子最初的三年里全职妈妈为了孩子失去了自我,但是最后,你收获的会是孩子的一生。

 

    所以在这时时间段里的取舍,我觉得做父母的就应该有比较远一些的眼光。经常看见网上讨论作全职妈妈的难处,有些家庭因为老人有时间,所以就觉得交给老人没问题。应该说,有些老人比较懂得教育孩子,但是毕竟这样的老人比例不高。如果把孩子交给一个不懂教育,尤其是那些对科学育儿嗤之以鼻的老人,我觉得那是拿孩子的一生在作赌注。也许今天你省去了陪他的三年,但是,等他上学以后你为了纠正他的坏习惯,可能要花上好几个三年。而且,非常有可能是无功而返。

 

 

    我自己的两个孩子,大宝在最初的两年里,我是随时陪伴。连外出办事,都是拉着一起走。最后一年因为创建自己的公司,所以送去幼儿园,但是后来,因为幼儿园管理的问题,没有再送。在这一段时间里,应该算是半陪状态。而二宝,因为工作的压力,陪伴的质量就要差一些,尤其是在最关键的分离焦虑期,没有能够全力以赴的去陪伴,所以现在也还有一些问题。

 

    对于二宝的问题,是我最难作出取舍的时期。因为一摊子事情正在进行中,一大批人跟着你,是看重你的发展,这个时候为了孩子把所有的人遣散,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尽管我知道那几个月我的早出晚归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也没有办法。好在度过了早出晚归的几个月之后,我又开始白天能让孩子随时见到我。只不过,我还是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他身上。这也一直是我的一大遗憾。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我下定决心帮助小宝解决适应新环境问题的时候。再过两个月,小宝就要去幼儿园了。我希望他能够在这个最关键的时期平稳地过渡。在入园之前,我希望能够更多地带他去适应环境,用我的全心全意给他一个心理支撑。正好我今年的产品设计开发任务基本完成,设计师休假,我也借此给自己放个假。合理安排好其他的工作,相信地球还会照样转,公司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这也算是我的一个取舍。

 

 

    我想,不管是全职妈妈还是职场妈妈,学会区分生活中的轻重缓急。什么时候工作最需要,就优先处理工作;什么时候孩子最需要,就优先陪孩子。生活,永远需要一个平衡的支点。我眼中所谓成功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人;而一个幸福的人,最需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自己所爱的人需要的。在追求自己想要的同时,一定要顾及对方的需求,甚至在对方最需要的你的时候,要放下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对方,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真爱。对爱人如此,对孩子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处世方式也需要爱人的理解和支持。在孩子的教育上,应该把和对老人的孝敬区分开来。如果二者不能兼得,那就分开来。不然,老人有意见,孩子的成长也受到影响。

 

    学会取舍,求得生命的平衡,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希望我们不要在几年以后对自己今天的选择后悔。毕竟,生活不可以从头再来。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我非常赞同。只要我们用心,就会演好我们生命中的角色。

 

                                                                                        

又是一年枫叶红:温哥华鹿湖公园(DEER LAKE)的红叶非常著名。尽管说加拿大是枫叶之国,但是红叶也不是棵棵树上都能见到。而鹿湖公园那红的灿烂、黄的柔嫩、绿的青翠,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被新浪推荐的教育情感类相关博文:

 

   孩子入园妈妈必须要知道的

   讲规则,从两岁开始-可乐的故事

   防止滥用抗生素的好办法

   最爱那份阳光

   认生的孩子要慢养

   盘点6岁女孩喜欢的兴趣班

  坚决支持特长班的N个理由

    加拿大孩子的暑期游泳活动

       让孩子乐此不疲的暑假课外班

     学会接受别人的批评

       北美校园被没收手机后

     该不该让孩子当个“官”?

     加拿大小学新生的第一课--中西教育比较

     绿坝和国外一年级新生的性教育课

     出国留学行装准备--别忘带正装

     加国小学教室为什么有两扇门

     爱管闲事的小老外

     你会拒绝老公的钻戒吗?

 

其他教育相关的精彩博文:

    跳水小健将是怎样炼成的

    两岁半宝宝写博客

    当公主遇上王子

    北美升学,游泳特长很重要

  警惕贫二代身上的富贵病

  加拿大小学毕业典礼实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