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伊朗核问题又到关键时

(2009-10-28 12:20:13) 下一个
zt 伊朗核问题又到关键时



资料图片:10月25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抵达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共有4名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于当天凌晨抵达伊朗,对其新公开的核工厂进行核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将会于11月中旬提交有关这座设施的报告。新华社发(哈拉比萨斯摄)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 伊朗新闻电视台27日报道,伊朗将于30日前答复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关于伊朗将高纯度浓缩铀转交别国生产的协议草案。报道援引一名接近伊朗核谈判代表团的伊朗外交人士的话说,伊朗将本着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来答复上述协议草案。目前,有关国家围绕伊朗核问题的博弈仍在进行,伊朗核问题何去何从引人关注。

伊朗:举棋不定

当天早些时候,伊朗官方的旗帜电视台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伊朗会接受巴拉迪方案的“框架安排”,但同时希望对该方案作出“重大改动”。

伊朗议长拉里贾尼在24日曾猛烈抨击西方在核燃料交易问题上“大耍花招”,千方百计想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伊朗。

伊朗外长穆塔基26日表示,伊朗关于解决核燃料问题有两套方案正在商议中,一是可以像以前一样从国外购买核反应堆所需燃料,二是可以将部分伊朗国内生产的低纯度浓缩铀运到国外加工然后再回购较高纯度浓缩铀。伊朗将很快从这两套方案中选择一套。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官员最近透露出来的一些态度表明,伊朗政权内部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

从目前最新透露出来的表态来看,不排除伊朗可能会“原则上同意”把部分低纯度铀运往国外进行加工,然后再购回纯度较高的浓缩铀。但与此同时,伊朗将会在“运出多少”以及“如何运出”的问题上与相关国家讨价还价。

分析人士说,伊朗之所以会作出这种决定,一方面是如果伊朗坚持拒绝“外加工”,西方国家势必会推动对伊朗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另一方面,伊朗如果很爽快地全盘接受该计划,那么不仅将失去一个重要筹码,同时可能还会冒着一大批浓缩铀“有去无回”的风险,并会遭到强硬派人士的反对。

美国:力图打开缺口

对于伊朗审慎和模棱两可的态度,美国奥巴马政府一方面敦促伊朗迅速解决“低浓铀”的外加工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求得伊朗的“积极答复”,又对伊朗的拖拉行为摆出耐心等待的姿态。

奥巴马的前任布什在过去的8年间一直试图以强硬姿态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但结果适得其反。

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对伊朗政策进行了有别于上届政府的微调:通过举行伊朗核问题多边会谈,形成了事实上的美伊对话。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日前提出伊朗核燃料外加工的折中方案后,美国迅速表示支持。

如今,说服伊朗接受“低浓铀”外加工,似乎正在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解决伊朗核问题的一个理想突破口。曾长期负责伊朗事务的副国务卿伯恩斯日前宣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该建议的情况下,“伊朗人真的是第一次处于守势”。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一心想打掉伊朗核计划的美国来说,允许伊朗回购核燃料,貌似放伊朗一马,但实际上是要破坏伊朗捍卫核权利的传统国策。

俄罗斯:调整策略

伊朗是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政治和贸易伙伴,一旦对伊朗实行制裁,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将大大降低,并将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俄罗斯一直反对对伊朗实施制裁。

伊朗:国际核查人员开查新申报核设施

不过,为了缓解与美国的关系,俄罗斯近来改变了反对对伊朗实施制裁的立场,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已多次表示不排除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可能。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会努力促使伊朗与国际社会合作,避免对伊朗采取制裁措施。俄方表示不排除对伊朗实施制裁的可能性是在对伊朗施加压力。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伊朗浓缩铀的解决方案后,俄罗斯率先表态支持这一方案。俄外长拉夫罗夫于本月23日说,俄方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的伊朗核燃料问题方案,并希望伊朗以及所有相关国家同意这一方案。

同月26日,主管中东问题的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在俄《新闻时报》撰文指出,新方案是多边谈判的结果,对于伊朗方面是可以接受的。新方案实施后,俄罗斯将起主要承包人的作用,但是,俄罗斯不会为新方案提供免费服务。

法国:紧跟美国

法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与美国一致。本月24日,法国总统萨科齐与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电话会谈,两人称,法美两国在此问题上的观点“完全一致”,即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日前提出的允许伊朗核燃料外加工的折中方案。

不过法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依然比较强硬,它要求伊朗放弃核计划,通过与国际社会合作解决问题。

就在国际社会等待伊朗公布解决核燃料问题的决定时,法国外长库什内27日表示,伊朗现在就应该开口表态,如果现在不说,就将“失去时机”。他还指责说,国际社会等待黑暗隧道出口的“亮光”已将近3年,各方在此问题上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等到各方失去信心并决定结束谈判时,它们的等待也就走到了尽头。(综合新华社驻德黑兰记者梁有昶、车玲,驻华盛顿记者赵毅,驻莫斯科记者卢敬利,驻巴黎记者李学梅报道)

*
伊朗造核弹 至少一年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