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沃兹涅先斯基著) :2

(2009-06-23 20:01:37) 下一个
ZT: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沃兹涅先斯基著):2


五、扩大的再生产

由于疏散到国家后方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工厂恢复了生产,并且完成了大批新工厂的建设,由于苏联各族人民勤奋劳动,所以保障卫国战争需要的军事经济所有部门都迅速提高了生产。在战争年代,生产与投资的不断增加表明苏联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高速度地进行了扩大再生产。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有以下表现:首先是社会总产品的增长;其次是生产资料(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的增多;再是工人阶级与其工资基金的增长;最后是从社会产品(利润)中扣除一部分以保证社会主义积累和基本建设的需要。

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虽然地区缩小了,但扩大再生产规律仍然发挥其全部作用。1941年底生产下降达到了极点,此后,整个1942年苏联的工业生产就月月增产了。从1942年1月到12月,苏联所有工业部门的总产值增加到1.5倍。1943年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军事经济主要部门的生产又提高了一步。工业总产值1943年比1942年增加了17%。为了对工业生产这种速度有一个概念,我们提醒读者注意下面一个数字,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三年和平建设时期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

在卫国战争中的1942、1943和1944年的三年期间,苏联的基建工程开支达790亿卢布,内迁的设备的价值未计算在内。在苏联国土上同一期间新制造和恢复的生产设备价值770亿卢布。在东部地区新建和投产的有2,250个大型工业企业,在收复区恢复了6,000多个企业。投入使用的有10万台金属切削机床、24座高炉、128座平炉、4座贝氏转炉、70个电炉、56部轧钢机、67座炼焦炉、年产煤7,300万吨的竖井,发电能力共达340万千瓦的发电站、5,860公里的新铁路线。

苏联东部地区的生产力高速度地发展了。苏联政府关于生产力的布局方针规定了在我国东部地区建立强大的工业基地。只是乌拉尔地区的电站的发电能力到 1941年初就超过了革命前俄国1914年战争爆发前所有电站的发电能力20%。1940年仅苏联东部地区的产煤量就超过1913年革命前俄国70%。苏联东部地区1940年的钢产量超过革命前俄国40%。而在金属加工与化学工业方面,苏联东部地区则超过革命前俄国全国生产量数十倍。

卫国战争开始之前,苏联东部地区高度发展的工业成为战时迅速发展工业的巩固基础。在苏联东部地区一方面恢复内迁工厂的生产,一方面广泛地进行了新的建设工程,特别是新建一批金属冶炼厂、电站、煤矿和军事工业工厂。苏联东部地区,在乌拉尔、伏尔加流域、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中亚细亚,只是中央在四年军事经济建设期间就开支基建费366亿卢布(按予算价格计算),用于恢复过去的工厂和新建的工程,或者说比战前向这些地区国民经济部门进行的投资,每年平均多23%。

在卫国战争的四年期间,东部地区新投产的有能产2,980万吨的煤井,功率为186万千瓦的涡轮机,炼铁能力为24万5千吨的高炉,产钢247万4 干吨的平炉,能轧钢122万6千吨的轧钢机。在苏联东部地区随着工业生产的增长,工人与城市人口数量也增加了。1943年初苏联东部地区的人口达到 2,030万人,而1939年初这里只有1,560万人。

卫国战争改变了生产力的分布。我国东部各经济区变成前方与军事经济需要的主要供应基地。1943年伏尔加流域、乌拉尔、西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与中亚西亚地区的整个工业产值与1940年比较多1.9倍,而其占苏联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则增加了2倍。

战争期间乌拉尔与西伯利亚地区创建了能满足军事工业需要的冶金工业。1943年乌拉尔与西伯利亚生产的生铁换算成平炉生铁比1940年多35%,生产的钢换算成普通钢增加了37%,轧材换算成普通轧材在同一时期增加了36%。

下面介绍一下,苏联各经济区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扩大社会主义再生产的成就。

伏尔加经济区。1942年这一地区的工业产值为120亿卢布,1943年为135亿卢布,而1940年只有39亿卢布。这一地区在全国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在此期间增加了3倍。

1941年下半年和1942年在此地区迁来200个工业企业,1941年恢复生产的有60个,1942年有123个。卫国战争的四年中向伏尔加地区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为60亿卢布,防御工程费和迁来的设备的价值没有计算在内。

战争期间,伏尔加地区的工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金属加工工业有了突出的发展。1942年伏尔加地区金属加工工业的总产值达到89亿卢布,1943年为105亿卢布,而1940年只有12亿卢布。1942年伏尔加地区金属加工工业在该地区整个工业中的比重为74%,而1940年仅为 31%。战争期间,伏尔加地区出现了新的工业部门,它们生产飞机发动机、飞机、滚珠轴承、汽车、电缆、机车;还创建了能根本解决该地区燃料问题的天然气工业。

乌拉尔经济区。战争期间,乌拉尔成为我国一个主要的和强大的工业区。1942年乌拉尔工业总产值增加到260亿卢布,1943年又增至310亿卢布,而1940年则为92亿卢布,这就是说工业产值增长了2倍多。1943年与1940年比较乌拉尔工业产值在苏联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增加了2.8倍。

向乌拉尔疏散了455个企业,到1942年底恢复生产的有400个。在卫国战争的四年间,向乌拉尔的国民经济投资为163亿卢布,这比战前向乌拉尔国民经济的投资平均每年多55%。

1940年乌拉尔机器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产值为38亿卢布,而1942年这一产值却达到174亿卢布,即较1940年多3.5倍。1942年机器制造工业的产值在乌拉尔地区工业中的比重为66%,而在1940年则为42%。

卫国战争期间,乌拉尔地区机器制造工业中的最重要的是军用机器制造部门。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乌拉尔生产的军工产品占整个军事工业产品的 40%。战争期间在乌拉尔出现了新的机器制造工厂,其中有坦克制造、汽车制造、摩托车制造工厂,还有生产滚珠轴承、电器设备、泵、空气压缩机和机床的工厂。

战争期间,乌拉尔连同库茨涅茨煤矿区成为我国冶金工业的主要基地。卫国战争期间,乌拉尔冶金工业是机器制造工业各部门所需优质钢和高级优质钢的主要生产基地。乌拉尔冶金工业保障了坦克制造工业所需的装甲钢板。乌拉尔大量发展了钢管生产,保障了生产火箭弹的需要。

乌拉尔也是我国生产有色金属的基地,它的作用愈益显著。1943年乌拉尔与西西伯利亚生产的铝和镁比全苏在1940年的产量还要多。在乌拉尔创建了有色金属加工与轧制以及硬质合金等工业。卫国战争期间乌拉尔的有色金属轧材产量超过了全苏的战前产量。

战争期间乌拉尔的燃料工业有了很大发展。1910年乌拉尔各煤田一共生产了1,200万吨煤,1942年生产了1,640万吨,1943年生产了2,130万吨。

战争年代电力工业有了很大加强。1942的发电量达到90亿千瓦小时,1943年105亿干瓦小时,而1940年只有62亿千瓦小时。建设了一批中小型水电站,从而节约了乌拉尔的发电用煤。

西西伯利亚经济区。战争期间西西伯利亚地区在苏联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扩大了。1942年该地区的工业产值为87亿卢布,1943年为110亿卢布,而 1940年仅为37亿卢布,也就是说产值增加了2倍。1943年西西伯利亚工业产值在全苏工业产值中的比重与1940年相比增多了2.4倍。

疏散到西西伯利亚的企业有210个。在卫国战争的四年中向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基建投资为59亿卢布,这比战前年代增加了74%。

1942年西西伯利亚的机器制造工业与金属加工工业增加了工业产品的产值,和1940年比较增加了6.9倍,1943年增加了10倍。战争期间在该地区出现了新的机器制造工厂,生产飞机、坦克、机床、拖拉机、摩托车、滚珠轴承、工具、电气设备。

在卫国战争期间西西伯利亚的工厂还生产优质金属材料和铁合金。有色金属冶练工业也有很大发展。增加了锌的生产能力。新增加的有铝和锡冶炼工厂。

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经济区。战争期间.这些地区在苏联的工业生产方面起了很大作用。1942年这些地区的加盟共和国工业总产值达到57亿卢布,1943年达到66亿卢布,而1940年只有48亿卢布。

向这些地区疏散的工厂有250多个,它们很快就恢复了生产。在卫国战争的四年中基建工程费达67亿卢布。

在卫国战争期间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地区的工业结构有了根本变化。增长最大的是金属加工工业,1942年它的产值达到17亿卢布,1943年达到23亿卢布,而1940年仅为6亿卢布。

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的燃料工业与冶金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42年采煤940万吨,1943年1,200万吨,而1940年只有870万吨。建设了一批小型炼铁厂,创建了黑色金属冶炼工业,成为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细亚的一些工业中心,为了恢复迁来的企业,需要大量发展电力工业。1942年塔什干电力系统发电量为7亿2,800万千瓦小时,1943年为8亿8,200万千瓦小时;而1940年发电量只有2亿1,000万千瓦小时。大量建设了中小型水电站。

在中亚细亚和哈萨克斯坦地区,有色金属冶金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并增建了新的冶金工厂。战争期间新投产的有铅矿和钨矿石的采矿与选矿企业,增加了水银的生产能力,铝的开采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外高加索经济区。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不只是苏联东部地区进行了扩大再生产。在外高加索的各加盟共和国即东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也进行了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这从以下事实可以证明。格鲁吉亚的机器制造与金属加工工业产值从1940年的1亿8,100万卢布增加到1943年的4亿7,700 万卢布,在阿塞拜疆从1940年的4亿2,800万卢布增至1943年的5亿5,500万卢布。

在卫国战争的四年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国民经济获得的基建投资达27亿卢布也证明了上述事实。在外高加索的加盟共和国新建了机器制造工厂、黑色金属冶炼厂,增加了对石油工业的投资。苏联的巴库油田向前方和向苏联国民经济部门不断地供应石油产品.使数十万台发动机在空中和在地面上运转着。

总之,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的特点是在东部地区高速度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表现在工人阶级人数的增加,工业生产的提高和保证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新投资额的增长上。

六、在战争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

如果说在苏联东部地区进行的是战时社会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那末,伟大卫国战争期间,苏联西北、西部、中部、东南与南部各经济区实现的则是遭到希特勒德国破坏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过程。

在粉碎敌人之后,在从德国占领下解放出来的地区,重新飘扬了苏维埃红旗,国民经济的恢复才在这些地区得见实现。靠近前方的地区也进行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在这些地区由于敌人的轰炸和炮火的袭击,一部分工厂被摧毁。另一部分被疏散到东部地区,但当战线向西推进后,这里的工厂又重建和恢复了生产。在卫国战争过程中,收复区和靠近前方地区能够恢复国民经济是苏联各族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在苏联军事经济的总平衡中,收复区和靠近前方地区生产的恢复和增长对于保障前线的需要,尤其是对于提高收复区人民的政治水平和物质保障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为说明苏联各族人民在恢复被德国占领者破坏的经济方面所进行的忘我的劳动,这里介绍一下苏联军队解放了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些地区的简要情况。

在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一些曾暂时被希特勒德国占领过的地区,由于德国入侵者破坏了城市及其工业,留下的工人数只及战前的17%,工业企业只剩下13%,比战前减少了87%,牲畜头数减少情况如下:马匹数只及战前的23%,牛40%,羊30%,而猪只剩下10%。被侵占的地区解放后拖拉机只剩下50%,联合收割机58%,而且这些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损坏严重。除了一些最重要的设备和牲畜被疏散到苏联东部地区以外,其余的都被德国匪徒毁坏、抢劫和消灭了。而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则被驱赶到德国变成奴隶。

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些被希特勒德国侵占的地区在苏军解放了这些土地时,工人数只达到战前17%,工业企业数只及战前19%,即减少了 81%。马匹数只及战前30%,牛43%,羊26%,猪只剩下11%。拖拉机与联合收割机损失严重。与战前比较拖拉机只剩下39%,联合收割机40%。在这里,除了部分设备和牲畜疏散到苏联东部地区以外,一切也是都被德国人抢劫和掠夺一空,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也被驱赶到希特勒德国充当奴隶了。

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一些曾被希特勒德国暂时侵占的地区,由于德国侵略者穷凶极恶地破坏城市及其工业,所以,和战前数字相比工人只剩下 6%,工业企业剩下15%,马匹剩下39%,牛31%,羊22%和猪12%。拖拉机减少了90%,联合收割机减少了95%。这些地区与上述地区一样,除了疏散了一小部分物资外,其余都被德国人抢劫和毁坏了,部分居民被残杀,或由于饥寒交迫而致死,或被驱为奴隶。

上列数字表明,德国人在侵占苏联一些地区期间残害了人民,破坏了城市、工业、农业和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事业。但是德国人没能做到使占领区的经济为他们服务,尤其是没能使苏联人在这方面屈服。为了消除希特勒德国野蛮侵犯我国所留下的后果,为了在苏军解放了的地区与城市恢复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需要苏联各族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

德国法西斯图谋剥削其占领地区的“计划”完全破产了。德国人连手工业和农业都未能恢复,大工业就更不用说了。只有驱逐了德国帝国主义强盗的苏联人民,才有恢复经济的能力。苏联军事经济建设的经验表明,在卫国战争的过程中,恢复被占领者破坏了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恢复从前线地区疏散到后方的工厂是可能的与必要的。这一点已为苏联军事经济历史中的大量事实所证明。

莫斯科附近的煤矿恢复生产是图拉和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人以及全体工人阶级奋斗史上光辉的一页。在很多方面它成为苏联其他地区的榜样。虽然莫斯科附近的煤矿全部被德国人侵占,矿井与村落被摧毁,1941年底煤矿停产,但是,在1942年莫斯科附近煤矿恢复了生产,煤产量达到战前水平,1943年又超过了这一水平。在卫国战争前夕,莫斯科煤矿日产35,000吨,1942年1月赶走德国侵略军队后,莫斯科煤矿日产量很快就达到590吨,1942年5月日产量增加到22,000吨,1942年10月又上升到35,000吨,这时已达到战前水平。1943年莫斯科煤矿的产量超过1940年45%。

1941年莫斯科市的工业企业大部分疏散了,有210个大型企业全部迁走。因此,1942年1月莫斯科企业的生产水平降低很多。1941年6月莫斯科工业总产值为19亿3千万卢布,而1942年1月,在许多莫斯科企业疏散后,莫斯科的工业产值降到6亿2,100万卢布,或比战前水平减少了三分之二。以后又迁回了工业企业并恢复了生产,从而使莫斯科工业的产值迅速增长。1942年7月莫斯科的工业产值以达到9亿4,500万卢布,1942年12月增加到13亿零7百万卢布,1943年7月再增至13亿6,500百万卢布,1943年12月又增加到15亿4,200万户有,而到1944年底,在发展军事生产的基础上莫斯科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1940年的水平。

长期处于敌炮火袭击下的列宁格勒真正是工业生产的突出榜样。尽管迁走了92个大型企业,尽管受到长期的围困、轰炸、炮火袭击,但是列宁格勒的工人向前线供应了大量的军用产品。1942年列宁格勒的工业总产值近14亿卢布,1943年增加到25亿卢布,而1944年再增至36亿卢布。

在卫国战争过程中顿涅茨煤矿的许多煤矿区经历了两次恢复。第一次恢复是在1942年,当时解放了的顿涅茨一些煤矿区日产煤恢复到35,000吨。第二次是在1943年,一些矿区重新解放和整个顿涅茨解放后,产煤量又恢复到35,000吨,而到卫国战争结束前日产煤达到96,000吨以上。

在卫国战争期间,顿涅茨煤矿的恢复速度远远超过国内战争之后苏维埃国家恢复这一矿区的速度。从1921年到1925年五年间,顿涅茨煤矿的产煤量增加了3倍,而为了恢复到革命前的水平用了九年。在恢复工程的第一年从1943年5月到1944年5月,在卫国战争时的困难条件下,顿涅茨煤矿的产煤量上升到7倍,而恢复到战前水平只用了五年。

卫国战争期间在重工业企业的恢复和投产方面进行了巨大的工作。1943—1944年在苏联解放区投产的电站,其发电能力达到1百万千瓦,投产的 1,047个主要的和小型煤矿井年产煤达4,400万吨,13座炼铁炉(德国人在侵占顿涅茨煤矿期间一座炼铁炉也没能恢复),年产生铁230万吨,70座炼钢炉年产钢280万吨,28部轧钢机年产成品钢材170万吨。冶金工厂的炉火又在多灾多难的顿涅茨重新升燃了。

在卫国战争的两年中(1943与1944年)铁路员工在收复区修复并使其通车的铁路线长达43,000公里,相当于战前苏联铁路线长度的40%。铁路大军跟在苏军之后,铺装钢轨,修复桥梁,使交通运输线不断向前伸展。

1943和1944年的战争期间,对苏联解放地区的国民经济恢复事业投资约170亿卢布,其中1944年为140亿卢布。为了有所比较,可以举出这样的数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年平均投资额仅约100亿卢布。解放区的苏联人民重新能够自由地劳动,高速度地提高了生产力。

在恢复生产力的基础上,苏联解放区的社会主义工业又飞快地复兴起来。1943年解放区工业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为27亿卢布,1944年提高到83亿卢布,增加了2.1倍。应该承认,对于一个国家正处于遂行历史上空前规模进攻战的时期,这种速度是十分了不起的。

卫国战争期间解放区集体农庄的迅速恢复是苏联各族人民伟大的成功,集体农庄表现了自己的伟大生命力和巩固性。1944年苏联解放区在春播运动中,集体农庄播种面积达1,690万公顷。在恢复集体农庄经济方面下列因素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拖拉机数量和机器拖拉机站得到了恢复,在收复区机器拖拉机站从1943年初的394个增加到1944年初的1,702个,其中完全收复了的一些州的机器拖拉机站网这时已恢复到战前水平。

第二、集体农庄过去疏散的牲畜大量地迅速返回原地区,仅1943年往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收复区就返回牛74万4千头,羊8l万8千头,猪55,000头,马65,000匹和家禽41万7千只。

在卫国战争过程中,收复区国民经济恢复当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城乡劳动人民住宅的再建。数十万工人、庄员和职员从地窖和岩洞搬进了新居。 1943和1944年全苏收复区的农村修复和新建了83万9千座房屋,城市住宅的修复和新建面积达1,277万7千平方米。有541万8千人住进了修复和新建的住宅。

法西斯驱使城乡人民过着原始社会的生活,用皮鞭把他们赶进窖洞,电灯被柴火取代了,城市被摧毁了,我们的兄弟姐妹被驱赶到德国服苦役。我们解放了多灾多难的土地以后,苏联人开始为享有自由的人们创造了必需的生活条件。

根据斯大林同志的指示,苏联政府在1943年作出了《关于在从德国占领下解放出来的地区恢复国民经济的紧急措施》。这一决定对于恢复苏联收复区的国民经济事业具有伟大的组织作用。这个文件是许多从德国法西斯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州和边区重建的第一个详细的纲领。这一决定在1943年被胜利地执行和超额完成了,从而为恢复建设的宏伟计划奠定了基础。

上面说明了卫国战争中在紧张的战争期间收复区国民经济恢复的规模。苏联东部各州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对从法西斯奴役下解放出来的兄弟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仅在1944年,从苏联东部各区往各收复区运送了为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农业需要的各种设备约三万五千件之多。

总之,德国侵略军在其占领的一些苏联地区,既未能组织生产也未能利用沦陷区的人民为其所用。在卫国战争期间,尽管为了满足战争需要使用了苏联各族人民的主要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但是在收复区还是进行了艰巨的工作,以恢复被侵略军所破坏的国民经济。收复区人民以其英勇的劳动对苏联整个军事经济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七、国民经济的平衡

为满足卫国战争的需要,苏联军事经济的保障工作,是在有计划地再分配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把和平的1940年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同战争的1942 与1943年苏联军事经济平衡表相比较,可以看出生产力和物资再分配的情况。国民经济的平衡体现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它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
第二、固定基金的生产与分配;
第三、劳动力资源的平衡与分配;
第四、国民收入的生产与分配;
第五、居民货币收入与支出的平衡;
第六、物资的平衡与分配。

苏联军事经济的平衡也就是为卫国战争服务的国民经济的平衡。在战争的1942年,由于我国许多工业区被侵占,所以,苏联在物质生产方面的社会产品总值与和平的1940年相比减少了。这时社会产品的结构有了以下变化。

l.在和平的1940年与战争的1942年,生产消费仍保持在43%的水平上;
2.居民个人消费从1940年的42%降到1942年的38%;
3.积累从1940年的11%降到1942年的2%;
4.军费(军人个人消费除外)从1940年的4%增加到1942年的17%。

这就是说,军费的增长使社会产品中用于积累和个人消费的那一部分减少了。1943年与1942年比较,在消费、积累和军费绝对增长的情况下苏联社会产品的产值增加了320亿卢布。生产消费的比重保持在1942年的水平上,而个人消费部分减下来的分作三份,一份用于补充军费,两份用于增加积累。

在1941年下半年,由于希特勒德国侵占了苏联数个地区,因此,社会主义企业固定基金(按1945年价格计算)减少了2,150亿卢布,1942年也大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1942年苏联东部各区固定基金的扩大再生产仅仅弥补了这一年由于战争而使国民经济所受到的损失。但是在1943年社会主义企业的固定基金与1942年相比则增加了630亿卢布,不过还未达到战前水平。

由于希特勒德国侵占了苏联部分领土,1942年与1940年相比较,有劳动能力的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以及手工业者的数量减少了。但是1943 年与1942年相比,却增加了500万人。这时,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职员与合作化手工业工人占苏联有劳动能力的整个人口数的比重由1940年的34%增加到1942年的37%,1942年与1940年相比,文化与生活服务以及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减少了50%。这一部分人数占苏联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比重则从 12%降到1l%。有劳动能力的集体农庄庄员也减少了。这部分人数占苏联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比重从53.5%刚降到52%。

由于失去部分人口和生产企业,与1940年相比,虽然在苏联东部地区国民收入在1942年增加了3%,但在1942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都减少了。1943年与1942年比较,苏联的国民收入增加了13%。1942年国民收入的结构有下列变化:

1.积累的比重从和平的1940年的19%下降到战争的1942年的4%;
2.消费的比重从1940年的74%降到1942年的67%;
3.军事开支的比重(军人个人消费除外)从1940年的7%增加到1942年的29%。

社会产品结构与国民收入的变化在苏联居民的货币收支上也有反映。同1940年比较,1942年居民的货币收入减少了。但是在1943年出现了转折,同1942年相比,居民从社会主义企业取得的货币收入增加了310亿卢布,其中工资增加了180亿卢布,农业人口的货币收入增加了80亿卢布,退休金与抚恤金、多子女母亲补助金,公债付款等增加了44亿卢布。

与战前1940年比较,1942年居民的货币支出也减少了,但是在1943年这方面也出现了转折,居民的货币支出比上一年增加了300亿卢布。这样,在1942年和1943年,苏联居民的货币收入与支出之间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与战前相比,居民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的平衡有很大变化:在战前的1940年,居民的货币支出部分地超过了货币收入,这意味着我国货币流通量减少了,而在战争的1942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由于减少了零售商品周转量,所以,居民的货币收入超过了货币支出,这意味着在流通中的货币增加了。居民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平衡的这种变化在国家预算中有了反映。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物质(电力,燃料、金属与设备)平衡的结构也有更大的变化。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的初期,最大的问题是苏联东部各区极大提高的生产水平同电力供应的显然不足之间的比例失调,因此,为了照顾军事工业、冶金工业和煤炭工业的需要,不得不限制国民经济一些部门的电力消耗。

为了解决苏联东部各区在工业需要和电力供应之间的失调问题,在1942年下半年特别是1943年,采取了措施,提高发电站的发电能力与燃料开采的产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2年苏联东部各区投入运转的涡轮机,总功率为67万2千千瓦。1943年为76万2千千瓦,其中1942年在乌拉尔投入运转的涡轮机,其总功率为44万3千千瓦,1943年为36万8千千瓦。由于发电能力的增加,东部一些地区其中包括乌拉尔地区的失调问题在1943年基本上得到解决。

苏联军事经济的另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是燃料的平衡,由于工业和运输工具向东部各区的疏散,莫斯科附近的煤矿的被敌较长期的占领以及苏联的主要煤矿 ——顿涅茨煤矿被希特勒德国破坏,所以燃料十分紧张。与1940年相比,1942年供应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各种燃料减少50%以上;从1亿8,800万吨标准燃料降到9,200万吨。铁路运煤的距离从1940年的694公里增加到1942年的857公里。于是,增产燃料和煤炭的问题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1942年相比,1943年主要由于采煤量的提高,苏联的燃料资源增加了2,200万吨标准燃料,1944年又增加了2,500万吨。工人阶级中先进队伍之一的矿工们以勤奋的劳动使苏联军事经济所需的燃料得到了保证。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煤炭分配起了很大变化。工业耗煤的比重仍保持在53%的水平上,但是,耗煤量的绝对值是降低了。在工业耗煤的总量中,电站耗煤量的比重从1940年22%增加到1942年的29%。军用机器制造业耗煤量也增多了。运输业耗煤量占总耗煤量的百分数,从1940年的31%增至 1942年的34%。由于苏联南部炼焦化学工业地区被敌暂时侵占,炼焦化学工业耗煤量从1940年占工业耗煤量的34%降到1942年的23%,因此耗煤量减少了很多。总之,在燃料的总消耗中,铁路运输、电站和军用机器制造的耗煤比重增加了。

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物资的再分配可从金属的平衡中看得很清楚。现代战争是靠金属进行的战争。金属等于坦克、飞机、大炮、弹药。为生产金属而进行的斗争也就等于在卫国战争中夺取胜利的斗争。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由于扎波罗热和顿涅茨煤矿被敌暂时占领,以及失掉黑色金属60%的生产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提高黑色金属的生产能力和根据军事工业的需要进行金属的再分配就成为经济领导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为保证军事工业的需要,必须从根本上改组钢材轧制业,必须优先轧制生产军事技术装备所需的高级钢材。1942年,只是苏联东部各区轧制的高级钢材比 1940年全苏包括南部地区冶金工业所轧制的还多6%。1942年苏联东部各区生产的炮弹胚件和装甲钢板产量,比1940年苏联全国所有该种产品总产量多至1.8倍。1942年与1940年相比,高级轧钢在轧钢总产量中的比重增加了1.6倍,而普通钢材在同一时期却减少了50%。建筑用的金属材料减少更多,1942年与1940年相比,在轧材总产量中它的比重减少了60%。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91%的黑色金属轧材用于生产上,其中直接用在军事生产上的(军民合用企业用材除外)在1942年占总轧材量的70%。

苏联军事经济要求大力节约金属材料和用稀缺程度较小的代替稀缺的黑色金属轧材与有色金属材料。在苏联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掌握了用一些普通平炉炼制装甲钢材的技术,以代替双联炼钢法,这样做能在两年半之内使装甲钢的产量增加35万吨。使用不含镍与钼或含量较少的代用钢去代替制造武器所使用的优质镍合金钢与钼合金钢,每年就能节约3千吨镍和600吨钼铁合金。制造穿甲弹时,用铬钢代替镍钢,在两年时间节约了7,000吨镍。制造冲锋枪枪弹壳时,用双金属代替紫铜,在两年半时间节约了紫铜1,500吨。生产步枪枪弹时,部分地用铁代替了双金属,节约了12,000吨双金属。制造飞机时,许多部件改用航空用层板,在两年半时间便节约了3万多吨铝。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能够增加军事企业生产能力的一项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根据军事技术装备的需要对设备尤其是对机床进行再分配。因为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和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所以对机器设备有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再分配。苏联军事经济的这些特点使苏联政府能够集中巨大的生产力去制造头等的军事技术装备。如果说革命前的俄国工业只有7万2千台金属切削机床,那末1940年的苏联已经拥有71万台更先进和效率更高的机床。革命前俄国仅有7千台压力机与锻锤,而在1940年的苏联则增至8万台。

在卫国战争期间,社会主义工业设备的大部分都用于生产军事技术装备。

在浇铸与锻压设备方面,也根据苏联军事工业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再分配。战前,许多机器制造企业的一个严重缺点就是自己没有足够的浇铸和锻压设备。弹药需要浇铸件与冲压件,坦克需要铸钢,飞机与火炮需要锻件,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积极发展了苏联东部各区,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乌拉尔于 1941年一1943年铸钢件产量从19万5千吨增加到38万4千吨,铸铁件产量同一时期从55万6千吨增至73万3千吨。锻压与冲压件产量从95万2千吨增至123万4千吨。1941一1943年,在西伯利亚铸钢件产量从3万1千吨增至9万9千吨,铸铁件产量从18万2千吨增到29万5千吨,锻压与冲压件产量从25万吨增至44万4千吨。在中亚细亚与哈萨克斯坦,同一时期的铸钢件产量从6千吨增加到2万3千吨,铸铁件产量从2万9千吨增至15万吨,锻压与冲压件产量从5千5百吨增至1万6,700吨。铸件、锻件与冲压件产量的增长,证明了东部地区机器制造工业的发展和各经济区内的企业之间的合理的协作。

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进口物资在军事经济的平衡中也起了一些作用。苏联对外贸易使苏联国民经济有了附加的后备来源,这使苏联政府能够提高再生产的速度。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进口商品的价值从1940年的14亿4,600万卢布增加到1942年的27亿5,600万卢布,又增加到1943年的 84亿6,000万卢布。同一时期苏联出口的商品的价值从1940年的14亿1,200万卢布,降到1942年的3亿9,900万卢布,又降到1943年的3亿7,300万卢布。总之,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苏联对外贸易的平衡变化很大,进口商品增加近4倍,而出口商品则减少了三分之二。

在对付德日的战争中,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料和材料)的增加主要靠苏联盟国的提供。但是,如果把同一时期盟国向苏联提供的工业品数量和苏联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工业品数量作一比较,就能看出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进口品仅占军事经济期间国产品的4%。

苏联军事经济的特点就是国民经济的计划平衡。这是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中最复杂的一项工作。而这只是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资产阶级政权对战略原料的分配只能起有限的监督作用。战时订货一结束,这种暂时的监督也就终止了。

总而言之,在实行军事经济体制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平衡的特点是,根据卫国战争的需要,对国民收入、社会产品、物资和劳动力资源有计划地进行再分配。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胜利保障了苏联的军事经济在经受最严重考验的时期,保持了它的独立地位。

博客:小河对岸 2008-09-0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