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童谣与失恋编织的荒诞葬礼—马勒开启死亡之旅

(2010-07-07 13:28:41) 下一个
马勒(1860-1911),出生在波西米亚(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人家里。他的父母共生下14个儿女,只存活了7个,不幸的是马勒最喜欢的一个弟弟在13岁时也过世,令他童年仅有的美好也飘逝而去。所以死亡情结是伴随马勒一生的梦魇,尤其在他的女儿4岁离开人间后,更使他情陷难拔。有人不喜欢马勒的音乐,就是因为其音乐有太多的死亡阴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死亡是马勒音乐中永远挥之不去的主题,他的第一首交响乐的第三乐章开启了马勒音乐上的“死亡”之旅,直至他生命的终了。
马勒的音乐中既有心旷神怡的浪漫极致,也有令人催眠的不知所云。他的第一交响乐的第三乐章就是这样一个古怪的乐章,“乐队的管弦乐色彩在当时是极为新奇的,部分乐段音色故意造成不和谐,以营造反讽的效果。但其难以捉摸的意味却使当时的听众如坠雾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个乐章乏味怪异,不可理喻,几乎没有优美的旋律,也无惊心动魄的音响。马勒向友人描述其首演时,一位老妇人在第三乐章时昏昏入睡,但紧接的第四乐章开始处惊天动地的 铜钹声,吓得她怀中的东西掉了满地。
但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一下这首作品,因为它是马勒精神的再现,也是他死亡情结的宣泄。如能贯通,则对他一生的死亡命题可有深刻全面的领悟。
这个乐章的灵感来自奥地利儿童钟爱的一幅版画“猎人的葬礼”,这是幅具有讽刺意味的漫画,画中手持火炬的哭泣的各种动物跟在猎人的灵柩后,动物组成的波西米亚乐团则领头前进。
http://www.e-classical.com.tw/images/epaper/e234_13.jpg
整个乐章以定音鼓的四度动机开头,代表了葬礼进行曲的步伐。随后低音大提琴奏出主题-法国童谣“雅各兄弟”(0:20,以下段Bernstein的视频为准),马勒以小调刻画动物给猎人送葬的讽刺荒诞之感,这首童谣传入中国后就是耳熟能详的“两只老虎”,据说马勒经常用这首童谣哄他去世的弟弟,“你睡着了吗?雅各兄弟,早晨的钟声已敲响。”接下去马勒用了卡农的风格演奏这个旋律。其后用双簧管奏出讽刺滑稽的第二旋律(1:10),随着“雅各兄弟”在各乐器上的结束,出现一个舞蹈性的旋律(2:14),然后打击乐以“嘭洽嘭洽”助兴(2:46),其后“雅各兄弟”与第二主题短暂再现(4:29)。
竖琴和低音弦乐的拨奏一改前面怪诞的气氛(5:11),进入该乐章最为迷人的中段,小提琴奏出梦幻般的主题,其旋律来自“流浪青年之歌 ”里的“我恋人的蓝色眼睛”。马勒在1884年左右爱上女高音手约翰娜.,却以失恋收场,导致其在1885年完成艺术歌曲套曲:流浪青年之歌,描写了失恋的流浪青年的痛苦孤寂心态。后在1887至1888年与大他7岁的大作曲家韦伯的孙媳妇热恋,订下私奔之约,但以佳人失约而告终。马勒曾在一封信中所写,第一交响乐的直接动机是恋爱事件,并向其弟子瓦尔特讲述,第一交响乐与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有相通之处。虽然恋爱事件是他的创作动机,但在最后完成时,马勒表示这部作品的内涵已远远超过爱情的主题。
“我恋人的蓝色眼睛” 是首优美伤感的 歌曲,流浪青年躺在菩提树下,花朵飘落在其身上,当回忆起恋人蓝色的眼睛时,多么希望这一切都不曾发生。“那蓝蓝的明眸,是我恋人的眼睛……路旁立着棵菩提树,我终于找到安睡休憩之处…..一切,一切,爱与怨,还有尘世与梦幻。”马勒并没全部照搬歌曲的旋律,而是选用了后半段“路旁立着棵菩提树”的旋律,“我恋人的蓝色眼睛”的前半段与后半段的转折与第三乐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以竖琴作为引导。马勒把此曲插入在葬礼中,仿佛失恋的作者偶然路过看到猎人葬礼,不由更生几许伤感。
随着迷人旋律的结束,葬礼步伐再次出现,直接进入本乐章的最后一段,重现第一段的旋律“雅各兄弟”,以及舞蹈旋律和“嘭洽嘭洽”,慢慢行至终点。


本乐章的葬礼是马勒在交响乐中对死亡探索的开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马勒在其后的交响乐中将展示多维的深刻体验。马勒在本乐章所呈现的是对生命虚无存在的认知,更多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思考,故借用猎人葬礼的虚幻,天真童谣的反讽,失恋情怀的体察,构筑一幅生命无常的荒谬图像。“…无休无止的日常活动,没有意义的喧嚣奔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人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可怖的鬼城世界…”这段马勒解说第二交响乐的第三乐章同样也可用来解释本乐章,马勒的第二交响乐最终是依靠宗教力量战胜生命之虚无,此是后话,在此不细表。
马勒喜欢伤痛与反讽的混合表现,这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相当大的关联。在他过世前的一年向心理学宗师佛洛依德求医时,曾讲过在小时候,当父母又一次闹得天翻地覆,他再也忍受不住,没命地从家中逃出时,猛然在街上听到一个手风琴手在演奏当时的流行歌曲。这种情感经历深深地植入在他的脑海中,那就是悲痛与滑稽讽刺的混杂,今后将依次反应在他的性格和音乐中,这也往往是令人难以理解的部分。
终上所述,虽然这只是马勒初试萦绕其一生的死亡纠结,但已体现出他特有的人生思考和音乐语言:“马勒对人类理想的幻灭,对死亡深刻的恐惧,对命运不安的预感,深深地吸引了20世纪一代有一代的知识分子;他崭新的音乐语言:配器的变异效果,奇异色彩,特殊组合,大小调之间不息的变动,调性的含糊隐晦,不和谐音的运用等等,使他成为新一代更前卫的音乐家的偶像。”

附:以下是网友WienFan提供的童谣视频“雅各兄弟”,在此特意向WienFan鸣谢。以及“我恋人的蓝色眼睛”的视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庭榕 回复 悄悄话 回复WienFan的评论:谢谢你的补充。
WienFan 回复 悄悄话 你写得真好,受益非浅。
马勒一生功成名就,去世得早,幸免受纳粹迫害。弗罗伊德在80高龄还得被迫迁移伦敦,客死异乡。他的4个姐妹没能逃脱纳粹的魔爪,死在集中营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