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浅析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及教学

(2016-08-05 16:10:01) 下一个

浅析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及教学

      (转自华人舞蹈网)  维吾尔族居住在我国西北部新疆,历史上的维族人民伴随着他们的游牧生活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歌舞形式和独有的民族舞蹈风格,在他们当时的民间舞蹈中得以表 现,并在今天的民间舞蹈中遗存下来,成为现在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因此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的教育教学中需要着重把握的三个方面:即肢体动作 的训练、节奏的处理,气质神韵的把握。   

        一、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风格与特征  
        维吾尔族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舞蹈语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韵,以及风格各异的表演形式。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动律、舞姿以及技巧的运用等 方面。主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产生的立感,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是维吾尔族第一舞人杰出的舞蹈家、教育家康巴尔汗的规范而形成的这一体 态。在这之前新疆的民间舞蹈对舞蹈体态都不很讲究,大部分处于自然传衍的状态。康巴尔汗把在苏联学习的芭蕾舞的科学训练方法及开、绷、直形态特点,用来整 理与自己民族的舞蹈相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使得维吾尔族不仅具有东方沉稳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备了西方直立向上的美感。常见的下肢动作有 垫步、一步一抬、点颤步、自由步等。上肢动作有托帽式、提裙式、立腕横手、扶胸式等。  
       节奏的基本特征: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弱拍上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中的后踢步都是在弱拍做的,因 此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立腰拔背是其体态的突出特点,并贯穿于舞蹈始终。另外女生摇身点颤的动律强调心里节奏及呼吸把握“颤而不窜”,膝部有控制又 富有内涵的弹性中还需注意维吾尔族女性特有的“辫子”的感觉。手臂特点:维吾尔族舞蹈的舞姿变化多,造型性强,这就要求手臂有极强的控制和运用能力,才能 达到姿态的准确,提高表现力。  
       步伐的特点:维吾尔族的步态丰富多彩,节奏多附点,体现在脚下则要求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法灵活善变,同时要求膝部微颤的动律,这种稳中带有内涵的起 伏特点几乎贯穿于全部动作当中。总之,要求幅度之小,小腿灵活,膝部总是很少离散开,这就是所说的“脚下不离散”。“转”是维吾尔族中女性舞蹈技巧的特 色,它具有在流动中快速的旋转,嘎然停止在舞姿上的特点。旋转闪腰是其姿态的特别之处。转的过程中多用胸腰和后侧腰,让辫子飘洒开来。结束转以前,要向上 挑胸腰闪腰,形成后旋的动感特点。  
       维吾尔族舞蹈对身体的表现力要求非常细致,如脚、膝、腿、躯干、腰、胸、臂、腕、手、颈、头、眼等诸多方面。从而形成维吾尔族的舞蹈体态、动态、神态、 动感、立感的“挺而不僵,颤而不窜、脚下不离散、上身洒的开”等风格特点。还要加上“动脖、打响指、翻手腕”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的舞蹈特 点。  
       二、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  
       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可以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乐性舞蹈、表演性舞蹈等三种类型。主要形式有:塞乃姆、多朗舞(又称刀朗,多兰或吐兰)、萨玛舞、夏地亚纳、纳 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在众多的传统民间舞蹈中,“赛乃姆”作为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具有悠久 的历史,它与《十二木卡姆》乐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种舞蹈自由活泼,舞者即兴表演。可独舞,对舞,也可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舞姿矫健柔美、刚柔 并济、变化多端,体现一种热烈奔放的柔和的美感。在维吾尔族民间歌舞音乐中,塞乃姆是音乐节奏的名称,也是我们最常用的动律节奏。  
        三、维吾尔族舞蹈的教育教学重点 
       1、肢体动作的训练
       肢体动作训练,在维族舞蹈教学中可谓是万里学步的开始。肢体训练不仅能增强人体机能、提高动作能力,而且能使人的肢体从自然状态与生理心理的拘束与僵硬 中解放出来,根据舞蹈表现力与审美要求需要塑造具艺术表现力的特殊人体。肢体动作训练还能使学生对肢体动作的运用很快地从本能的无意识形态过渡到具有舞蹈 表现功能的有意识形态;使学生了解动作的性质,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肢体,进而渐渐过渡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和发挥肢体各部位的表现力。最能在动态上鲜明、有力的 体现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特点的是步伐、“绕腕”和“眼颈”的变化及“微颤”的律动。因此维族舞蹈的肢体动作训练着重要求学生在步伐、绕腕及眼颈的动作和“微 颤”的律动上下功夫。  
        维族舞蹈的步伐类动作主要有“垫步”、“三步一踢(点、抬)”、“点颤步”、“踏蹲旁点步”、“其克特曼基本步”等等,每一种步伐都需要扎扎实实的练习。 每一种步伐的动作特点及训练要求各有不同:“垫步”注重平稳,强调脚跟与脚掌的结合,“三步一踢(点、抬)”需要把握“三步”的均匀、轻盈和“踢(点、 抬)”动作的干净、灵巧“;点颤步”强调“点”和“颤”动律的把握,而 “其克特曼基本步”的侧重点则是“跺”与“转”的细微配合。虽然它们各有不同,但它们都统一于维族舞蹈的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 味之中。所以在学习维族“步伐”动作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规律、掌握个性,在不断的实践中造就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肢体动作。  
       在训练“绕腕”的过程中,应注意“提腕”—“绕腕”—“挑指”这三个过程。“绕腕”讲究“绕”幅度、速度,“挑指”则注重“挑”的力度。肢体动作和面部 表情相配合,以动、静的结合和动作大小的对比,以及移颈、眼神的变化等动作的点缀,表达舞蹈的内容,进行感情交流。  
       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膝部连续性的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连续性的微颤动律多见于平稳节奏的表演中,它突出了舞蹈动作 的柔和、优美。并且,还应注意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自身对舞蹈本体的肢体体验,在心理上产生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美感效应。  
       肢体训练中技巧训练也不容忽视。例如“旋转”,它讲究快速,多姿,嘎然静止,犹如隼迎风回旋,骤然伫立。训练时要遵循从单一动作过渡连贯动作,从局部连接到整体配合,进而达到能在连续的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的高度。  
       肢体动作的训练是学习维族舞蹈的基础,它对舞种特色的体现和舞蹈内容的表达都起着很大的作用,最终使其达到维吾尔族舞蹈动作与风格把握的完美结合。        
2、节奏的处理  
       节奏表现在所有的艺术中,尤其是在表演艺术更为显著。维族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和感情的基础。所以,巧妙地处理舞蹈动作的节奏尤为重要。由于维吾尔民族 生活在丝绸之路的要冲地带,东、西方的文化得以在此交汇,使得维族舞蹈蕴涵着阿拉伯舞蹈和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它丰富的民间音乐与舞蹈中的各种动作相结 合,产生很多带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节奏型,如:齐克特曼、赛乃姆、多朗、萨玛等等。而把握好维族舞蹈独特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维族舞的节奏类型多样,节奏活 泼、鲜明、开朗,其特点为:主要切分的形式,多从后半拍或后小半拍起句,基本鼓点有赛乃姆、其克特曼、赛乃克司、萨玛等等。  
       以赛乃姆节奏为例:赛乃姆多为2/4或4/4节拍,附点和切分节奏的运用十分普遍,基本鼓点是:4/4:咚 依嗒依咚 嗒 咚 嗒达达│咚 依嗒 依咚 嗒 咚 嗒 达O│该节奏与之相适应的典型动作是滑冲步,节奏的弱起拍(准备拍)“嗒”起脚、颤膝、双手一前一后、节奏的重拍“咚”也是滑冲步的重拍,“咚”时,左脚 向斜前方迈出,双手随之摊开,而“赛乃姆”节奏的弱拍“达”既是滑冲步的移动过程和脚的轻点,即右脚跟上向旁边轻点转身。在整个动作过程之中,节奏的重拍 与弱拍都要与动作相完美结合,节奏要与呼吸起伏相吻合。  
       动作的变化还要与节奏的变化相适应。如维族舞蹈中经常出现的由一连串急速地旋转接一个稳定性的止步舞姿造型(如脱帽式挑旁腰),它包含着一系列均衡动 作,在急速平转中带有冲击力,当完成紧张的舞姿亮相时,要求学生绝对要有很好的稳定力量来控制身体,在这里,节奏较大的制约着动作的变化程度,同样也引导 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过程,因此,要使动作变化适应节奏的改变,自然的表现出动作所要表达的情绪、感情。  
       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节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力度、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交替与重复,致使各种 感情在姿态动作中得以体现,注意通过节奏把各种动作按照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机地组织联系起来,为表现舞蹈的内容服务,把节奏化的动作渗透到舞蹈的表意之中, 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如果说,肢体训练是形式意味上的奠基,那么节奏处理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提升动作的意义表达能力。  
       3、把握气质神韵  
       维族舞蹈是对风格美的外部形态的维族精神化。维吾尔人民的精神特征是从丝绸之路和乐舞遗风的点点滴滴积淀而成的,主要表现为勇敢、热情、乐观的性格和稳 重、大方、率真的精神面貌。把握这种气质,最好是能把自己置身于“城郭之国,丝绸古道”的“绿洲”中去生活、去体验。也就是说,大家跳着哪个民族的舞蹈, 就在演绎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体现着该民族的情感特征。  
       对维族舞蹈内韵、气质的把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诠释:一方面了解维吾尔民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从关注他们生活特点出发,与维吾尔民族的生存意识相联系体味舞 蹈的风格,如“摘葡萄”的动作来源于生活劳作并体现了其热情好客、活泼开朗的性格,展现了灵巧、轻快的舞蹈特色。另一方面在肢体训练的同时通过观赏录相资 料或者现场演出体验“步态”、“眼神”、“表情”所蕴含的文化意味。维族舞蹈中,步态、眼神、表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视觉上的立体化,而这种“有机”源于生 活的根基,具备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另外还要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在心理结构内部建筑一个维族文化的实体,这样,把握维族舞蹈的气质神韵就能做到从容不 迫、游刃有余、入情入理。  
       本文通过较为深入的分析,举例等,阐述了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风格特点和维族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维族舞蹈在教育教学中所注意的重点和若干方法。要让 学生跳好维族舞蹈除了要先了解维族舞蹈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要理解维族舞蹈的主要风格特点和形式,在教学上必经三个阶段:认真学习,脚踏实地的进行肢体 动作的训练、动作节奏处理的技术把握和气质神韵的理解。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学生们只要肯下功夫,并按照科学方法进行训练,老师抓住重点进 行教授,每个人都能成为舞台上的精英,攀登舞蹈艺术的巅峰。
----------------------------------------------------------------------------------------------------------------------
 什么是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

  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而舞蹈中的风格美又是舞蹈美的精髓。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但要有好的内容和美的形式,而且要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色,体现 出民族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等。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它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歌舞艺术尤为精美,“维吾尔族舞蹈”几 乎成了“新疆舞蹈”的代称。因此,探讨和把握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以及它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于了解新疆其他各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维吾尔族农民在喜庆节日时的舞蹈表演,体现出一种色彩、一种韵味。这种色彩和韵味是内在的、民族性的、绝非惟妙惟肖的模仿所能完全表现出的一种风格美。新 疆各个少数民族歌舞有其独特的风格,它维系于这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化程度以及长期形成的传统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些民族的心理特 点。因此,在新疆土生土长的舞蹈演员(包括和新疆各少数民族相处较久的汉族演员)精湛的表演中,就较能清晰地感觉到天山草原的粗犷和豪放、边疆生活情趣的 热烈和率真,以及人们对生活理解的旷达和乐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的飘逸婀娜,使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悠然的梦幻世界,另外如庄重肃穆、深沉凝练的 《萨玛》与豪放爽朗的《夏地亚纳》所传递出来的执着迷狂的祭祀宗教气氛和慷慨壮烈的征战气魄是现实生活远远不能比拟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随着社会的发 展,人的生活观念的变化,从而在更为凝练的艺术形式中浓缩了更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因此才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风格美。

 风格美的形成

  舞蹈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源远流长,它凝聚着历代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作 为丝绸之路舞蹈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民族舞蹈艺术,同样以它深刻的精神内涵、绚丽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民族情感、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闻名于世。 尤其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民族原始舞蹈,更充满勃勃生机。居于丝绸之路中段的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后称古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 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 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 鹘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有关西域民族舞蹈艺术,在我国许多历史书上和古代诗词中有不少记载和描绘。早在隋唐以前,别具一格的西域舞 蹈就已经流传到内地。梁诗中就有:“胡舞开齐周,玲盘出步廊”①的描绘。隋唐时期,西域歌舞在中原风行一时,深入人心,如唐朝诗人李端的《胡腾儿》,刘言 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等诗中,曾对风行当时的西域胡腾舞做过精彩的描述,胡腾舞在唐代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原舞坛独领风骚,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影响了中原舞蹈。②“扬眉动目踏花毡,双靴柔弱满灯前”,“蹲舞樽前急如鸟,弄脚缤纷锦靴软”……从这些绘声绘色的诗句中不难看出今天维吾尔族舞蹈的韵 致。胡腾舞所追求的敏捷、急速、纷繁复杂的舞步,以及扬眉动目的动作,同我们现在的手鼓舞、夏地亚那、那孜空姆的风格有很相似的地方。由此可见,西域舞 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创作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舞蹈,它以独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而经久不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