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索罗斯和罗杰斯:一对战友的绝密分手档案 zt

(2009-04-11 20:35:57) 下一个
在华尔街最激情燃烧的岁月,索罗斯遇见了罗杰斯。

在充满着陷阱与机会的美国金融市场,这对投资大师联手演绎了华尔街最成功的传奇之一。但人们更感兴趣的是双方的决裂,而分手20多年来,双方对决裂原因都讳莫如深。

4月初,吉姆·罗杰斯为授权中国作者杨青写的官方传记《水晶球》来到了中国,其和乔治·索罗斯之间的合作与恩怨开始揭开谜团。

闪耀双子星

1970年美国股市崩盘,华尔街气若游丝。20世纪60年代接管了华尔街的“80后”正遭遇成长的烦恼。这批拥有名牌商学院背景、狂热投资热情的新一代基金经理人和证券分析师不断被金融局势所折磨。

29岁的罗杰斯也在频繁更迭的东家中寻找职业发展方向。当他撞到ASB公司时,遇见了索罗斯,他和罗杰斯在投资理念上非常趋同,两人很快开始合作,1971年罗杰斯在ASB的“双鹰基金”任投资分析师和索罗斯的助手。

那年,索罗斯41岁,按中国人的算法,正好大罗杰斯一*,是同一个属相。

二人一联手即创造了非凡业绩,不能不说相逢是缘分。

1973 年,二人合伙创建“索罗斯基金”,后改名为“量子基金”。上世纪70年代上半期,正是冷战的第二阶段,美苏军备竞赛。罗杰斯敏锐地嗅到一个即将井喷的行业,他热血沸腾地对索罗斯说:“我发现了一条以前从未关注的大鱼——军工业。”而当时,一个拥有美国国防尖端武器核心技术和超强研发能力的行业,股价却不超过2美元。1974年,“索罗斯基金”建仓国防股,结果当然是收获了巨额回报。

二人分手多年后,索罗斯还常说“在量子基金,吉姆最重要的构想是第一个发现了国防军工股。当时没人注意到这个领域。”这样发现性的案例颇多。

如果二人有什么共同点的话,那就是卓尔不群。索罗斯曾尖锐批评“华尔街大部分证券分析师不过是公司管理层的传声筒,很少揭露有价值的东西”。

这一点索罗斯和罗杰斯观点出奇的一致:他们从不相信华尔街的分析师,更不看他们的投资报告。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判断。

依据独立思考带来辉煌业绩的“索罗斯基金”成了业界追捧的明星。20世纪70年代,这对黄金搭档几乎成了华尔街不败的神话。“量子基金”10年间投资回报率为4200%,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仅上涨47%。

相忘江湖

被媒体誉为“双子星”的绝佳组合却最终不得不分开闪耀。

变故始于1979年,二人的人生观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这年年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起诉索罗斯,指控他操纵股市。

《水晶球》里这样记述:罗杰斯力主索罗斯一定要和SEC对簿公堂。但索罗斯说,“我准备签署《同意判决书》。对不起,吉姆,有件事我得告诉你,事实上我确实这么干了!”罗杰斯惊呆了。随后,有关索罗斯涉嫌不端交易的传闻接踵而至。

罗杰斯去意已决。这一年,算是“量子基金”最风光的时候,基金规模达到3.81亿美元,如日中天。在索罗斯看来,罗杰斯这个时候选择离开无疑是中途撂挑子。愤怒的索罗斯拒绝兑现罗杰斯多年的合伙人股份和“量子基金”的利润分成。罗杰斯则动用了律师要“拿回属于我的东西和我的钱”。

一对亲密战友间的裂痕已再难弥合。

时间过去了20多年,又一次大危机席卷全球,《索罗斯带你走出走出金融危机》毫无意外地畅销着,罗杰斯也忙着宣传自己的《水晶球》,各自享受着指点全球金融市场的成就感。

《水晶球》中文版的作者杨青说:“29年来罗杰斯从未和索罗斯说过话,也从未见过他。”

4月8日,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的提问,罗杰斯仍然不愿过多提及索罗斯,只是表示,“他更擅长交易,我更擅长研究。”

索罗斯颇具哲学思想。他的投资哲学认为:人的行为和经验不具有传播性,只有借鉴性,索罗斯只写投资哲学,而不写投资方法。

罗杰斯则很愿意与大家分享他的投资经验。他告诉人们的都是一些未来10年甚至20年有投资机会的领域。

但急功近利的中国股民恨不能这个点石成金的投资圣手所言最好马上兑现为收益。罗杰斯因此招致非议。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话或许能概括罗杰斯眼中的索罗斯:“索罗斯很和善,但他不是朋友。”(本文来源:中国经营报 )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