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的生活呢喃

爱人,被爱,珍惜,宽待
个人资料
lepton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好书推荐:“Hillbilly Elegy” by J. D. Vance

(2017-06-08 12:51:36) 下一个
 
排队等了好几个月才拿到的书。 https://www.amazon.com/Hillbilly-Elegy-Memoir-Family-Culture/dp/0062300547. 作者J. D. Vance在一开场Introduction段落就坦白:年仅31,除了从耶鲁法学院毕业,没有任何建树;但这本自述却成为去年出版界的大热。 书名hillbilly表明了他的出身—也就是所谓的white trash。 
 
可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励志书。 更多的是作者对於这个社区文化和困境的检视。 
 
White trash 泛指底层白人,贫穷丶教育程度低丶做体力工但又厌恶工作丶沙文主义丶酗酒吸菸丶脏话连篇丶好勇斗狠。。。 
 
Vance出自Scots-Irish後裔聚集的贫穷白人社区,这一族群被称为美国最抵触被同化的亚文化。 过往因为Appalachian山区(Kentucky, Alabama, Ohio, West Virginia等州)伐木业和采矿业的兴起而定居於此。 但後来因为政府保护林木和煤矿业的没落,这一带的居民失去工作机会,因而陷入世代贫穷丶家庭破碎丶暴力和毒品泛滥的困境。
 
二战过後,Vance的外祖父17岁,外祖母13岁就因为未婚先孕先上车後补票,匆匆结婚并迁徙到Ohio的工业重镇Middletown。 当地的钢铁业巨头Armco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和福利,令他们一度过上了中产生活。 可是,收入虽然已经脱贫,但hillbilly的文化烙印却太难摆脱。 过节时孩子乱碰店里玩具被店员斥责,他们就大声叫骂,打砸店里的东西;丈夫在外面酗酒,回到家外祖母就放火要当着孩子们的面烧死他;夫妻间的辱骂打斗更是家常便饭。。。 这些是社区的家常便饭,至於吸毒家暴等等也屡见不鲜。 
 
Vance的爸爸很早就跟妈妈离婚抛弃了他,而妈妈年少辍学生子,而後结婚离婚5+次,每几个月就换男朋友,工作不稳定,性格暴躁,而且更开始滥药丶吸毒。 Vance和姐姐随着妈妈从一个家流浪到下一家,不安定的家庭生活让他几乎从学校退学,眼看就要成为另一个自暴自弃的hillbilly下一代。
 
好在Vance的外祖父母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港湾。 中学的最後几年,他跟外祖母住在一起,终於有了稳定的家庭生活,也在学业上发奋图强。 高中毕业後他加入了marines,後来进入Ohio State读大学,接着更进入Yale法学院,成为一家人的骄傲。
 
我感受最深的是Vance努力爬梳自己族群的问题,而结论是:他们的不幸处境最大的核心原因就是这种“Hillbilly 文化”。 他呼吁hillbilly族群,不要耽溺於受害者自卑苦毒的心态,一昧的愤世嫉俗,“一切都是制度的错”;而应该严肃地内省自身文化,特别是个人责任的缺失,努力工作,给孩子一个身心安定的环境。 
 
作为外人,我最看不下去的是Vance的例子里那些领政府救济又好吃懒做,或者有工作有机会却严重旷工,被开除还气急败坏认为自己被老板欺负的人。 跟一个来自阿拉巴马州的白人朋友聊起来,她说,这是她爸爸家族的常见问题。 她叔叔就是游手好闲,毒品暴力不断,而又自怨自艾,认为一切都错在政府和别人,乾脆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真叫人从“哀其不幸”到“怒其不争”! 无论社会体制有多完善,如果越来越多hillbilly式的美國人不承认和改造自身的问题而落入这样的心态,那这个国家真是没救了。
 
作为家长,我从Vance祖父母的教育方式也看到很多积极面:
* 给孩子无条件的关爱
* 安定和美的家庭
* 教育的重要性
* 乾净的朋友圈子。
 
最後这一条很有力。 Vance的外祖母断绝他跟坏孩子的友谊。 我的邻居好友,从女儿上kinder,就在学校volunteer,主动认识班上的女孩子,包括她们的父母家庭,从中挑选性格好又有家教、而且家庭美满的女生来家里多多的play date,鼓励她们的友谊。 我都看傻了,因为我一直都是等我家小朋友自己要求要哪个朋友来家里玩。 以後小朋友大了,跟朋友们的时间更多,不能不重视朋友圈的影响。
 
節選:

As a teacher at my old high school told me recently, “They want us to be shepherds to these kids. But no one wants to talk about the fact that many of them are raised by wolves.” 

 

What separates the successful from the unsuccessful are the expectations that they had for their own lives. Yet the message of the right is increasingly: It’s not your fault that you’re a loser; it’s the government’s fault.

 

There is a cultural movement in the white working class to blame problems on society or the government, and that movement gains adherents by the day.

 

People talk about hard work all the time in places like Middletown. You can walk through a town where 30 percent of the young men work fewer than twenty hours a week and find not a single person aware of his own laziness.

 

We’ll get fired for tardiness, or for stealing merchandise and selling it on eBay, or for having a customer complain about the smell of alcohol on our breath, or for taking five thirty-minute restroom breaks per shift. We talk about the value of hard work but tell ourselves that the reason we’re not working is some perceived unfairness: Obama shut down the coal mines, or all the jobs went to the Chinese. These are the lies we tell ourselves to solve the cognitive dissonance—the broke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world we see and the values we preach. 

 

Hillbillies learn from an early age to deal with uncomfortable truths by avoiding them, or by pretending better truths exist. This tendency might make for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but it also makes it hard for Appalachians to look at themselves honestly. 

 

I don't know what the answer is, precisely, but I know it starts when we stop blaming Obama or Bush or faceless companies and ask ourselves what we can do to make things better.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lep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oanlulu' 的评论 : Joan,謝謝妳的回覆,果然跟作者所描述的一模一樣啊。 要改變只能從承認、從內省開始;可是,改變自己是最難的啊。
Joanlulu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epton' 的评论 : 他們的離婚率很高,他們的幾個孩子蠻多都不是一個爸爸的,而且真的是青春期媽媽超級多,非婚生子也很多。簡單的說,他們大多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有工作但是沒有事業,他們厭倦自己的生活,但是不知道怎麼改變,所以真的很多人會酗酒吸毒。我個人也更喜歡《玻璃城堡》,雖然好像《玻璃城堡》裡的孩子更慘一點,可是她的敘述很積極。
lep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oanlulu' 的评论 : 私心觉得The glass castle更好看,当然也是因为那个故事更dramatic。 好像电影就要发布了。 说说看你打交道的hillbillies如何啊,我真是住在一个泡泡里,跟这样的人完全没有交集啊。
Joanlulu 回复 悄悄话 我也剛看完這本書呢!感覺跟《玻璃城堡》看完後的感覺很不一樣,可能是因為自己以前在印第安納和肯塔基都工作過,跟hillbilly打過交道。現在總算有點明白了,他們為什麼會做一些令當時的我匪夷所思的選擇。話說妳認識的媽媽好厲害呀,我都沒想過做義工還可以監督小朋友的朋友圈子!
lepton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謝謝亮亮媽。 刚刚拜读了,你写的好棒! 作者能身体力行回到故里并且做non-profit,很励志。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这本书今年早些时候读过,也写了读后感。作者已经从加州搬回Ohio. 很令人思考的故事和经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