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When Breath Becomes Air” by Paul Kalanithi。
Kalanithi是一名印度裔Stanford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就在36岁即将完成近10年的医师训练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 他的父亲也是医生,母亲是位虎妈,他太太Lucy也是医生,两人在耶鲁医学院相识相爱。 这本书是他在生命最后22个月写就的自传,但直到他过世后才由太太整理完成出版。
这本书是我朋友J推荐的。 J也是史丹福毕业的医生,但是现在辞职了在家做全职妈妈。
两天就读完了。 可是也许是我的期望过高,读完了却有点小失望。
首先他的文笔太tedious,却很少流露深刻的感情和vulnerability,或许因为身为医生的长期训练,即使面对自己的死亡他也那么平静,可是缺少了那份rawness,读起来就很难让人感同身受。
另外,他一直强调自己是多么优秀,在专业和科研、还有文学素养等等。 就像绝大部分over-achieving Asians,他把生命的价值放在自身的事业成就上。 对于婚姻和家人则笔墨欠缺。 就在被确诊肺癌前,他的婚姻已经因为他的忽略而岌岌可危,太太都已经搬出去了,可是他的反应仅仅是,”Fine, I said. If she decided to leave, then I would assume the relationship was over.” 就这样轻易放弃了???
肺癌的确诊迫使Kalanithi对生命和死亡更为深度的思考。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说,如果生命只剩下有限的短期,最要紧的是好好养病,抓紧时间跟家人和爱妻在一起共处,人世间还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更值得珍惜? 作者也是这么说。 但是他的行动却不一致:第一轮治理见效后,Kalanithi马上返回了手术台,硬拖着病体回到了那毁灭了他健康和几乎令他婚姻破裂的住院医生schedule,抢着在预定时间毕业--我觉得实在不可思议。 书中的他显然把工作视为自己的identity,几乎生命的意义唯一来自他的成就。 就算他因为癌症伴随的背痛、虚弱还有肌肉的不稳定,这一切在手术台可能致病人于危险的risk,都不能阻挡他。 直到癌症扩散他才放弃手术台,转而拼命写作,希望留下自己人生的价值。
我在读的时候,一直都在期望作者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上有重要和深刻的醒悟,或者是思想上的,或者是spiritually,可是直到读完全部,仍然没有。
反而真正令我深深感动的是他太太的后记。 Lucy的写作真诚、智慧、动人、深刻。
就在上周发生了一件太令人伤心的悲剧,我家小朋友学校的一位年轻老师,结婚两年,刚刚怀孕14周,夫妻二人正沉浸在喜悦中,老师的先生却由于先天性心脏病突发过世。 我不敢想象这位老师的痛苦,在承受这这样无可名状的悲伤时,身体孕育着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有着亡夫一半的基因。
书中最令我意外的是,当作者确诊后,他首先把精子存起来;明知道活不久,他们夫妻还是决定要一个宝宝。
在商量的时候,他太太问,
"Don't you think saying goodbye to your child will make your death more painful?"
"Wouldn't it be great if it did?" I said. Lucy and I both felt that life wasn't about avoiding suffering.”
最后作者在女儿出生8个月的时候过世。 他写给女儿的这一段:
“That message is simple: When you come to one of the many moments in life when you must give an account of yourself, provide a ledger of what you have been, and done, and meant to the world, do not, I pray, discount that you filled a dying man’s days with a sated joy, a joy unknown to me in all my prior years, a joy that does not hunger for more and more, but rests, satisfied. In this time, right now, that is an enormous thing.”
可惜我们学校这位老师的先生已经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了,但是对于深爱他的太太,能够有她先生一半基因的小孩也是支持她,给她宽慰和喜悦的莫大缘由吧。 生命不是要逃避病痛和悲伤,能够深爱就是深切的福份了,能够长久的拥有那更是不可多得的美满,更值得我们全心全意的感恩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