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111)
2015 (97)
2016 (139)
2019 (83)
2020 (69)
去年春假我们全家去法国度假,去了巴黎和法国西北Brittany的Mont Saint Michel,还特地造访了美军二战纪念墓园。
看到那一排排整齐排列密密麻麻的十字架,我们的心都碎了。
带领我们参观的墓园主管非常热情,讲解详尽。主管的爷爷就是当年牺牲于诺曼底的二战士兵,也埋葬在附近的美军公墓。主管告诉我们大部分造访者是法国人和美国人,法国人对美军深怀感激。他说附近还有一个德军墓园。我问,“那德军墓地大概没多少人去吧?”我们所知的二战历史中,世界黑白分明,每一个美国兵都是英雄,每一个德国兵、日本兵都是大坏蛋。主管答道,“也有,战后很多德兵的妈妈来凭吊。其实这些士兵也都不过是孩子,被强制征召的炮灰。在战场上他们不过听命于上司,保护彼此弟兄,希望最后能活着回家。”主管的声音里没有一丝仇恨,反而饱含同情。多年来的教育叫我很难在心里同情德军和日军,那是我第一次思考,“侵略者固然残暴,但谁又是天生的恶魔?生来就流着残忍的血液?”
而刚刚读完的这本书,"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by Anthony Doerr 就给了纳粹军队的小兵一个令人怜惜的声音。
这部书是2014Pulitzer奖得主。
很巧,刚读完另一本也是二战法国背景的历史性小说"The Nightingale" by Kristin Hannah,非常喜欢。朋友知道后,给我推荐“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结果一读之下,竟然比“The Nightingale”更美更精彩,是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二战前的1930年代中,小女孩Marie-Laure因病失明,和爸爸一起生活在巴黎。爸爸是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锁匠,为了帮助她熟悉周遭的环境,为她建造了一套精巧的社区模型,小Marie-Laure藉由触摸模型感受自己生活的地方,然后在现实的街区凭借记忆找到回家的路。正如书名,Marie-Laure从小就看不见光,看不到这个世界。
在德国的矿区,Werner和妹妹在孤儿院长大。Werner是个自学成才的无线电神童,尤其喜欢组装修理收音机;躲在阁楼里收听儿童科学节目和音乐是他黯淡生活里最大的乐趣。战争发生了,因着出色的天赋他被送往精英军校就读,同时也接受残酷的军训。Werner在学校发挥他的专长,设计出能够追踪无线电发报机的收发器。收音机通讯的电磁波也像书名看不见的光一样难以捉摸,无法目视。
德军逼近巴黎,Marie-Laure和爸爸逃往海滨小城Saint Malo,投靠granduncle。爸爸在Saint Malo又造了一个新模型给Marie-Laure,但不久他被德军逮捕,送进集中营。
Marie-Laure和Werner这两个来自敌对国家,成长背景看似毫无交集的年轻人,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他们的命运轨迹被大时代的洪流挟裹推动,在最意料不到的时刻最终交会碰撞。
这部小说洋洋洒洒五百多页,初看块头好大,但它由180多个短小精巧的小章节组成,读起来并不费劲。
跟"The Nightingale"类似,男女主角两条人物线交替并驱,层层推进。在构架上,作者故意打乱时间轴,故事穿插跳跃于各个时间段,读者需要用心跟随,否则容易晕头。
故事发展的节奏非~常~慢~热~,男女主角的相遇差不多要到全书最后才发生,若是像我老公这种急着想看剧情发展的读者,大概一早失去耐心,整个放弃了。但这本书本来就不适合急吼吼翻卷囫囵吞枣;而值得细细啜饮,用心品味,因为它的文字精致而诗意,实在令人倾倒,单是这一点就把"The Nightingale"打得落花流水。Doerr的遣词精准细腻,细节描写异常生动,读起来栩栩如生;尤其令人佩服的是,由于女主角眼盲,以她为中心的场景都只能用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来描述,但作者一支灵动鲜活的笔让人身入其境,扣人心弦。在修辞上,他善用象征和排比,有诗篇的优美节奏,音乐的流畅气韵,还穿插着神话的轻盈梦幻。叙述者的口吻内敛而冷静,他像一个充满同情的旁观者,并不强侵入人物的思想,却叫读者深深感同身受。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样可爱,叫你不由得为他们揪心。
在战争的暴虐中,人性往往被披露得越发鲜明。
即使在充满残暴和恐惧,暗无天日的战时,生命还是有那么多可贵的珍宝:大海,海螺,飞鸟,收音机,野浆果,文学,神话,宝石,百鸟集,Debussy的月光,温柔的修女,正直的朋友,爸爸做的小巧模型,管家做的香甜桃子罐头。。。这些美好滋养了男女主角身上的光明和善良。正是这肉眼看不见的希望和信心的光芒,在无边疯狂黑暗席卷了整个世界时,能够突围冲出重重阴霾,传递给彼此温暖和拯救。
Marie-Laure的granduncle冒着生命危险在阁楼播放Debussy的月光,成为抚慰和润泽Werner灵魂的甘露。轻灵曼妙的乐曲在空气中流动起来,在我脑中似乎能看见一片漆黑中银白色的月光洒在海面上,洒在Marie-Laure家高高的阁楼。
开始读第二遍,没有了悬念和担心,读来更觉得口齿生香,余味绵长。这一次我跟小朋友一起慢慢读,精妙的词句像静静的流水,像清朗的月光,通澈,流畅,在这静夜闪闪发光,沁人心脾。
人性的善和恶,我最喜欢"The Book Thief"的那一段:
“I wanted to tell the book thief many things, about beauty and brutality. But what could I tell her about those things that she didn't already know? I wanted to explain that I am constantly overestimating and underestimating the human race-that rarely do I ever simply estimate it. I wanted to ask her how the same thing could be so ugly and so glorious, and its words and stories so damning and brilliant.”
每次读都叫我深深震荡。
那天去Anthony Doerr的见面会,有一个读者发问,他的初稿和最后出版的有什么不同。 Doerr说其实原稿长了很多,他用了很多笔墨在那个法奸(就是那个卖香水的把Marie-Laure爸爸告密給德军的)身上。 后来差不多全删了。 Doerr最后想了想很诚实地说,“换了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跟他一样选择。”
在善和恶被混淆,以仇恨、划分敌我、以及恐惧来喂养人性的丑恶黑暗,我们谁又能自夸我们就能保持清醒的不蒙尘的眼睛呢?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2591/201606/1034135.html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42591/201606/1034135.html
我们在春假也去了诺曼底,美军公墓,圣米歇尔山。我们后来还去了伦敦。在这之前,我听了一段时间的二战史,对于看懂这本书很有帮助。你我看到了同样的光亮!:)
的确如你所说,这本书的文字太美了,不仅是遣词造句,还有情节的编排,气氛的渲染,等等。太多地方了。很多关于科学的描写,其实我也没有很细致地读,可以留给第二遍。
"挑战 ... 生性残暴 “ 那是你没见到人 见到人会不一样,文字有时不是什么好东西,捏造歪曲事实太多,世界上的坏事都是因为文字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