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创造主

主啊!让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赐我以你的眼光把他们看待, 让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诸于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宽深的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游记转载二)(图)

(2006-09-21 16:57:52) 下一个



四:圣墓教堂

在圣墓教堂经历了人生最猛烈的一次冲击。

和耶路撒冷其他的宗教圣迹一样(除了岩石大殿),圣墓教堂从外表上来讲相当不起眼。没有圣彼得前面气势雄伟的广场,没有米兰大教堂林立的尖塔,没有科隆大教堂精致的玻璃彩绘,没有圣马可教堂高耸的钟楼。圣墓教堂挤在老城的一片屋海之中,要花一番心思才能找到。进口的两扇拱门,不知什么时候还被用石头堵死了一扇。进去以后发现,圣墓教堂与其说是一个教堂,不如说是许许多多小礼拜堂的组合。论面积,我想这里肯定比不上圣彼得,但是内部分成了好几个区域,分属基督教六个不同教派: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教会、埃塞俄比亚教派、科普特教派和叙利亚教派,是真正的“教中有堂,堂中有教”。

从大门进入,右手边有狭窄的台阶通向楼上的小礼拜堂。这里可以看到一块大石头,就是圣经里的各各他了,即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地方。石头现在已用玻璃保护了起来,但是朝圣者依然想再哭墙那里一样,把自己的心愿,自己的祷告写在小纸片上,透过玻璃的缝隙扔在石头上。一种既凄楚又静谧的氛围像烟雾一样笼罩着这个礼拜堂,和别人一样,我也在这里默默地祷告,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基督受难的场景。当年的髑髅地已经不复存在,留下的是信徒永世的追念。

经过正门左侧香油膏气四逸的圣体石(耶稣受难后在这块石头上被涂上香膏和裹上尸布),来到了对全世界基督教徒来说最神圣的地方——基督墓。墓位于一个小礼拜堂之内,空间极小,必须弯着腰进入,而且里面最多只能容纳两个人。于是很多信徒在外排队等候。进去跪在那块石头前,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默默祈祷。只可惜考虑到外面等候的人太多,不能过久停留。旁边的一个祭坛前,正在举行一个东正教的小型弥撒,我便也加入其中。教师们唱着抑扬顿挫的圣歌,既低沉委婉又超脱尘俗。两分钟以后,我已是泪流满面。歌声好像有神奇的力量,使我的泪腺刹那间丧失控制能力。这圣墓教堂,这耶路撒冷,这个世界,好像都已不复存在。冥冥太虚之中,只有我和他面对面。我的良行受到赞许,我的过错得到原谅,我的困惑得到解脱,我的拯救得到许诺。而这一切,我都无言以对,在感觉到一种似乎再生的喜乐,眼泪不停地流。不知周围的人有没有注意到我的反应,可能,他们也和我一样,在接受这一种净化吧。原本一直以为,信仰存于心中,不需要以上教堂之类的外在形式来表现。但此时此刻,终于明白,没有形式的信仰,好像是没有躯壳的灵魂,可以很圣洁,毕竟不完整。

以后的日子里,还特意在周五下午参加了Via Dolorosa的“苦路十四处”的巡行。又多次来到圣墓教堂,除了祈祷,便坐在那里,或是聆听圣歌,或是参加一场弥撒,或是观察来往的朝圣者。我们为了相同的目的来到这里,我寻找到的东西,希望他们也已经寻找到。

(未完待续)

附图:
1:圣墓教堂


2:圣墓教堂的进口


3:圣墓教堂内部


4:历代朝圣者在圣墓教堂的墙上刻下的十字




五:锡安山和橄榄山

从老城的亚美尼亚区跨出锡安门,便来到了自圣经时代就象征着耶路撒冷乃至全以色列的地方——锡安山。六日战争之前,这里是以色列和约旦的边界。时至今日,锡安门上还留着当年的战火所留下的弹痕。

锡安山上有一幢小小的房子,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据说,“最后的晚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一个不大的厅,除了后来十字军修建的哥特式拱券,没有什么装饰。这倒更符合我对那个场景的想象。耶稣怎么可能在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式的大厅里和他的门徒共进逾越节的晚餐呢?楼下是一个很小的犹太会堂,但来头也不小,是大卫王的陵墓所在地。这就是典型的耶路撒冷了,各个宗教的圣地,总是相邻与狭小的空间,如哭墙和岩石大殿、阿克萨清真寺,还有的后面会再提到。在1967年六日战争之前,当哭墙还处于约旦控制之下的时候,犹太人无法去那里祷告。所以,这里就变成为犹太人每日祈祷的地方。会堂里很暗,看得见陵墓上蒙着镶有大卫星的深色绸布,还有不少犹太教徒在祈祷。地方实在是小,每动一步都会发出好像惊天动地的声响,生怕惊动了祷告的人们,只是瞻仰了伟大的大卫王,拍了一张照,便迈向下一个令人激动的目标——辛德勒墓。

对于辛德勒的事迹,我想不用费劲多描述了,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已经让他成为不朽。根据他的遗愿,死后被葬在锡安山的基督教公墓。好心的当地人为我指路,来到公墓的时候这里寂静无人。没花太久就找到了墓碑,想到电影末尾,所有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带着他们的子女,根据犹太习俗在墓碑上放上一块小石头表达敬意的场面。果然,这里堆满了石头。六十年过去了,纳粹的罪恶没有被遗忘,辛德勒(和其他许多人——如中国的何凤山、瑞典的瓦伦贝里)的义举也没有被遗忘。我也从地上捡了一块小石子,轻轻地放在墓碑上,心里充满了敬意。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代,大多数德国人或者由于“日耳曼至高无上”的种族妄想多犹太人落井下石,或者由于惧怕纳粹的淫威而选择了沉默,只有少数像辛德勒那样的人,他们正好具备了两样品质——良心和勇气,从而成为英雄。对辛德勒的追念,其实是对所有无名的,在别人的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得失安危伸出援手的人。在这个常被仇恨蒙蔽双眼的世界上,应该让这些人成为我们的先知。

在耶路撒冷和锡安山齐名的,是橄榄山,位于老城的东面,和老城隔着一道汲沦谷。山上密密麻麻布满犹太人的墓碑。根据犹太教的信仰,末日审判时,弥赛亚将从橄榄山经汲沦谷通过“金门”进入耶路撒冷,而人类也将在这里复活。所以,老城外的这个山头逐渐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墓地。阿拉伯人占领耶路撒冷后,为了阻止犹太人的救世主进入圣城,除了封死“金门”,还将此门外的一大片地方改成了穆斯林的墓地。而根据新约圣经,耶稣因为犹大的出卖在这里的客西马尼园杯罗马士兵逮捕,之后又在这里升天。因此对于基督徒来说,这里也是个神圣的地方(再一次——这就是耶路撒冷)。所以在这附近,修建了许多教堂和修道院。其中最有意思的是Dominus Flevit修道院,据说这里就是新约圣经中耶稣预见到圣殿被毁的命运而为耶路撒冷哀哭的地方。从这里的礼拜堂正好可以透过窗子看见耶路撒冷老城,自然染上一丝哀愁。另外还有一个Paternoster教堂,墙上用瓷砖镶满了60多种语言的“主祷文”,其中也有中文的。

上橄榄山是段艰苦的历程。从哭墙外的“粪门”出来,要先下到汲沦谷,走过有千年历史的巨大墓碑,再开始一路向上攀登。但这里是俯瞰老城的最佳地点,特别是在清晨,阳光将全城染成火一样的橙黄色。遗憾的是,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时近中午,阳光蒸腾,老城上空笼罩着些许雾霭,不是最理想的“金色的耶路撒冷”。

(未完待续)

附图:
1:老城通向锡安山的锡安门,还留着六日战争时留下的弹痕


2:锡安山上的教堂


3:耶稣和门徒在此共进最后的晚餐


4:大卫王之墓


5:辛德勒之墓


6:从锡安山远望橄榄山


7:橄榄山上的犹太公墓


8:橄榄山全景


9:橄榄山上的万国教堂和更高处的东正教教堂


10:从Dominus Flevit看耶路撒冷


11:Paternoster教堂的中文“主祷文”


12:汲沦谷的千年墓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